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中日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对培养人才,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有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_自然科学概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成就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进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物质利益,同时,又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领域。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显现出无可替代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世纪,自然科学全面繁荣,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力推动下,科学开始走在生产的前面,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作为知识形态,科学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说观念形态的科学是生产力,并不是说科学等于生产力,更不是说一切科学理论、知识都是直接生产力。当科学以一般知识形态存在,尚未转化为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和劳动工具时,它只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经历复杂的过程。一旦经过这种转化、形成为劳动者的技能、智力,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时,科学便随同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一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直接生产力。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日益强化,1970年代开始,又发生了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导,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世界进入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更加突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显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化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

科学对于劳动资料的渗透和强化作用尤其明显。在现代条件下,先进的机器设备是科学技术物化的结果;新的劳动工具的发明,能源设施、信息传递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等劳动条件的改善,都是来自科学技术的物化或有科学上的渊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天然自然物的比重不断下降,人工自然物的比重逐渐增加,原材料附加价值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已使劳动对象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的机械化,使生产力中的各种因素得以有效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效率得以迅速提高;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管理同样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通过它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作用和结构作用,显示了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主导作用。有人用下面这个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二)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这些成果无不与科学技术相关。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物质生产水平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物质文明持续进步。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中日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生产力功能和经济效益,是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在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与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包括从事生产劳动,解决衣食住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因为,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衣、食质量。其次,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身体的健康。再者,依靠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住、行和信息交往现代化。还有,依靠科学技术,减轻了人的劳动负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的重要标志。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这也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第一,创造和学习科学知识,探索和了解自然奥秘,对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一种兴趣和爱好的满足,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实现。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家务劳动,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物质条件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第三,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产品和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精神享受的重要工具;电脑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强大武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对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正在发挥难以估量、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社会文化,技术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属于精神文化;同时,科学技术又对其他社会文化有重要影响。

1.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

广义地说,凡属人工自然,人们通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都是社会的物质文化。这里强调的是物质文化中的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文体设施、教育机构和文化景观等,它们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都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物化。一个国家文化设施的状况,是其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

2.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

教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培养人才,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有重要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又推动着社会教育的发展:首先,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次,科学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基本手段;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结构的发展;第四,科学技术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3.科学技术与人的素质

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意义,不仅限于学校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还表现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或文化气质、文化修养。科学技术既是人们文化素质的内容;又是人们提高文化素质的条件,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是获得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员,通常会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三)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作为历史发展的杠杆,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能引起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的变革,并且为人们的意识形态活动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条件。科学技术与哲学、宗教、艺术的关系尤为密切。

1.科学技术对哲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表现,最突出的是对哲学的作用。

科学技术与哲学是互相影响的,科学技术制约着哲学,是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部哲学发展的历史,是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相对应的。哲学对客观世界的概括正确与否,概括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当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必须要有其科学技术基础。区别仅在于有的哲学家是不自觉地被科学技术推向前进,有的哲学家则自觉地总结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推动哲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时,是立足于一百多年前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当代哲学也必须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背景,以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为背景材料,接受新的科学思想、科学观点的启示,作进一步的哲学思考,对已有的哲学见解进行再理解、再加工,提出新的哲学范畴和哲学原理,推动哲学向更高阶段前进。

2.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具体形式。它从审美的角度反映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社会关系与自然景观。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成果逐步被应用和渗透于艺术之中,对艺术的发展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成为表现艺术、存储艺术、传播艺术的重要手段。如电影、电视中特技的处理,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的;某些音乐是借助于电子技术和激光技术表现的;艺术作品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存储和传播的,等等。

其次,科学技术已渗透到文学等艺术创作中,为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当代流行的科幻大片,一方面,它借助于科学技术手段来表现;另一方面,其内容本身就是幻想科学的未来发展。在这里,科学美、技术美同艺术美有机地统一了。

再有,科学技术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使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在美学中,科学美、技术美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3.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科学技术不是道德规范形成的源泉,但它对道德规范和人们的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有时甚至是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活动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技术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科学技术中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意义。科学技术活动并不是完全无私或绝对纯洁的,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会存在盗名窃誉、弄虚作假、学阀作风等不良现象,由此提出了诸如怎样对待优先权、著作权、发明权,以及怎样维系科学共同体等科学伦理问题。

现代技术,特别是核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又提出了对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技术伦理问题,如克隆人。现代医学提出的很多伦理问题也很尖锐,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无法治疗、无法弥补、无法延长生命的疾病或人体缺陷,有了新的防治手段和治疗方法;同时又在器官移植、试管婴儿、人体实验、安乐死等方面,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种种挑战,带来了更多的伦理困惑。

4.科学技术对宗教的影响

自然科学作为自然过程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原则上不同于宗教观念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从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来说,科学地认识自然奥秘,普及科学知识,是促进宗教逐步趋于弱化、消亡的必要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已经在太阳系结构、人体血液循环、人类起源等方面打破了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现代自然科学在揭示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物种遗传和有序结构等方面的成就,必将进一步扫除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的观念。承认普及自然知识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同样是科学的态度。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地或从根本上消除宗教观念的社会根源,即使有了较高水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仍不能排除人们为免遭不测或祈求福祉而信仰上帝,也不能排除人们为寻求安慰或宣扬容忍而诵读佛经。科学和宗教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下去。承认宗教信仰自由,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社会进化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进步,还表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管理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革。

1.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分工、社会关系就与那时的技术状况相关。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剩余劳动的产生,导致了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出现,有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阶级斗争,又产生了封建社会。在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获得新的生产力的主要源泉,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改变的主要力量。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战胜封建贵族并巩固自己的地位,归根到底并不在于它发表的政治纲领或人权宣言,而是由于它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上占了优势。火药、指南针、新型纺织机、蒸汽机和机器大工业是新兴资产阶级得以登上历史舞台的强大武器。

在同一种类型的社会形态中,科学技术同样是推动历史前进和改变社会关系的杠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蒸汽机和大机器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业方式,推进了工厂制度的确立进程,但它同时又扩大了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拖拉机、汽车、电力、化肥、农药的应用则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为逐步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了条件。在当代不少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国家中,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和管理活动的“白领工人”所占的比例,已超过了蓝领工人。

科学技术不仅改变着社会的劳动结构、社会的企业结构(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关系),还改变着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产业转移,其驱动因素主要的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产业是从农业开始的,这就是被现代人所称的第一产业。当蒸汽机的发明和在生产中应用之后,随之生机勃勃的第二产业(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社会从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社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伴而兴起的第三产业,在现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的产业即信息产业。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产业的变化,也使产业的主次结构产生了变化。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里,三种产业的排序是农业、工业(手工业)、商业;在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里,产业的排序是工业、农业、商业;而在现代的以信息产业为带头部门的社会中,广义的服务行业(包括商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则居第一位,而制造业则退居第二位。

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不仅限于一个国家之内,而且还表现在世界格局上。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南北对立),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贸易战),都与各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实力相关。

当然,只靠科学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级与阶级之间,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2.科学技术与社会管理

科学技术对完善社会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管理和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互补的,科学职能的发挥要借助和通过管理;管理的现代化、合理化和高效化又要依靠和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管理的价值,最先表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劳动组织上,继而波及社会各部门。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管理提供新的观念和人才,推动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的发展。近代西方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由懂得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员来承担管理职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以法国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组织学派”。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又使管理理论和方法步入了新的阶段。

其次,科学技术拓宽了现代管理的对象,丰富了管理的内容。传统的管理对象一般包括人、财、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提高管理的效益,必须注重时间、空间以及信息,因此时间、空间和信息也成为管理的重要对象。把信息既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又作为一种管理资源,不仅能使管理活动有效运行,而且能使管理活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再有,科学技术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促进了管理方式的变革。现代管理中广泛应用了科学技术的成果,如数学、统计学、线性规划等科学理论和方法,以及网络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它们在现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现代管理的方法论和技术体系。

3.科学技术与政治生活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内容没有直接的作用,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的政治目的,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直接影响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政治的民主化是与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关的,对于根本不了解世界大事和国家大事的人,讲民主是极为困难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通过信息传媒,可以使平民百姓了解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从而有可能进行分析、比较,在这种情况下,愚民政策的政治就较难行得通。而且,民主政治的运作也需要有相应的物质手段,例如,有了由计算机控制的表决器和自动计票装置,选举的民主程度就较容易实现。

政治的民主化又是与群众的参与程度相关的,对于疲于谋生奔命或只能围着锅台转的人,也难于讲民主、谈政治。例如在很长时期和许多国家,妇女几乎是与政治生活无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需要强体力的生产劳动相对弱化,从而改变了妇女的就业状况和社会地位,才有可能使她们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

政治的民主化需要有高度文化素质的政治家和管理者。如果一个国家的官员缺乏起码的知识,同样很难讲决策民主化。也正是科学技术的力量,要求把懂得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担任政治领导人的条件之一,从而使决策民主化有了人才的、组织的保证。把干部的知识化作为一项要求,不仅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是极为重要的,在政治生活的社会进步中也会日益显示其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