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

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里便出现了赞美和推崇科学技术与反对和否定科学技术的二元反差。综观上述观点表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作出评价时,涉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主要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有关。要把科学技术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科学技术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里便出现了赞美和推崇科学技术与反对和否定科学技术的二元反差。

1.唯科学主义思潮 这种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认为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世界上的一切,包括生命、思想、情感等,均可用机械因果决定论、机械的模式加以说明,人应该以科学为样板改造并发展文化,使人的思想、意愿、行动都服从规律,科学方法可以不加区分和改造就应用于其他领域。科学就等于进步,科学在各项社会事务中应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

2.反科学主义思潮 他们反对科学的理性,反对工业化,崇尚纯朴的自然。他们指责科学践踏了自然,对自然进行无休止的掠夺,以至于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他们还认为科学技术不仅使人与自然之间筑起了重重屏障,而且在征服自然之余也在征服人类自身。有人曾经埋怨科学:“人竟是毫无准备的因果产物,他的起源、他的希望和恐惧,他的爱和他的信仰竟然只是原子偶然搭配的结果,竟没有热情、没有英雄气概、没有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这怎能不使人的生活不堕入野蛮……。”[9]

3.技术决定论思潮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增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新技术对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乃至人们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技术决定论思潮。这种观点认为,在现代工业技术中有某种内在的机制,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它都照样产生相同的社会后果,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命令”,一旦做出有利于现代工业的决定,那么社会后果的模式就将由这些“技术革命”来决定,技术的本性限制了人类选择的范围,因此不同社会都产生出相似的结果。这种技术决定论还导致两种相对立的观点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将会释放出意想不到的力量,靠着技术的进步,所有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社会问题都可以得到完满的解决,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如认为技术的应用可以改进产品设计,发展新的代用品,也可能从一向认为是无价值的物质中发展新的原料,以减少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消耗;通过技术知识的运用可以发现新的矿藏,可以把污染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或危害很小的水平等等,技术使人类进入奇妙的美好的新时代。技术悲观主义者则从科学技术产生的消极后果出发,对技术的进步持极端悲观的态度,认为新技术的采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效应,技术的发展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乃至人类自身的毁灭。如罗马俱乐部1972年提供的《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道就是典型。该报道认为,如果维持现有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由于粮食短缺,或者由于资源耗竭,或者由于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惟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的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以达到“增长为零”的“全球性的均衡”。一些学者把这个世界模型称为世界末日模型。有的技术悲观主义者甚至认为技术将统治人类;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机器人统治人类的社会,把人类当作机器人的奴隶,甚至毁灭人类。

4.现实主义观点 这主要以莱斯特·布朗主编的《综观世界全局》和博特金等人编写的《回答未来挑战》为代表。著名的环境和人口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在《综观世界全局》一书中于既反对没有事实根据的乐观主义,也反对不适当的悲观主义。他们运用详尽的材料,对世界各国在处理全球性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败进行了综合性的、多学科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世界明天的好坏,并不是命运注定的,也不是科学技术的本性决定的,而取决于人类今后20年左右做出的决策是否明智。博特金等人在《回答未来挑战》中一反过去《增长的极限》中所提出的外部极限理论,指出人类拥有“没有束缚的想像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起来帮助人类摆脱它的困境”。因此,必须把目标放在开发人们潜在的、处在心灵最深处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面,以便使事态的发展最终能得到控制。

综观上述观点表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作出评价时,涉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主要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有关。但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有它的内在规律的支配,又有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使用科学技术的人为着什么目的、满足什么需要以及怎样运用科学技术有关。要把科学技术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使人类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特别是不同的人对科学技术应用的目的不同,只顾眼前利益忘记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忘记全局利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会带来人们未曾预料的,与人类需要、人类利益相悖的消极后果。科学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正效应和负效应总是同时并存的。我们只能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效应,逐步克服其消极作用。消极的“悲观主义”和浪漫的“乐观主义”都是不足取的。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发挥科学技术的正效应,克服其负效应,离不开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更需要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有赖于社会整体的进步。恩格斯早就指出,经过长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也想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将从根本上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先前剥削制度下科学技术作为资本的奴役的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目的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相一致的。科学技术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和经济功能,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和思想道德功能,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科学认识的结果。这预示着社会主义的中国将大力加强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1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报社,1993,27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60

[4]转引自肖群忠,《浅轮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求索》,1984,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

[9]贺达仁:《自然辩证法概论》,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1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