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造纸术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推动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对文化产生影响:第一,间接地通过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器物层面的改变来影响文化。而科幻理论界也普遍承认,科幻文学的出现与科技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并且它的每一次兴盛都与科技的兴盛同步。

文化——知识、文学和艺术等,曾几何时只是僧侣和贵族独享的特权;尤其是文学和艺术,更是普通大众可望而不可即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载体的昂贵和复制、保存、传播的困难。像古代中国的龟甲和竹木简笨重且不便于书写;而巴比伦的泥板和石板不但具有这些缺点,还容易破碎;埃及的纸莎草、欧洲的羊皮和印度的菩提叶,尽管摆脱了上述缺点,却又具有材料稀缺、造价昂贵的缺点。由此可见造纸术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而今情势早已大变,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化消费以其不断丰富的形式和迅捷、方便的渠道,早已经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 “堂前燕”,而不再是特权阶级的独宠了。那么请问,你对于科学技术之于文化普及和社会发展有什么看法呢?

一、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富足的物质与健康的体魄,使人们增加了对精神和心理享受的追求,即在出车食鱼、轻裘肥马等物质性奢侈品一一成为平凡的日常消费品之后,精神消费品就随之成为了比各种物质消费品更重要的日用消费品和更主要的奢侈消费品。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推动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对文化产生影响:

第一,间接地通过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器物层面的改变来影响文化。此为物态文化,为人们提供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物质文明。人类文明史表明,随着科学每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科学知识都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物态文化中。

第二,直接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丰富或改造原有的传统文化。人类文化的每一个方面 (如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无不与科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工业革命以后,科学和技术开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影响文化的动因;19、20世纪以来,它已经直接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内容,甚至出现了“科学文化”这样独特的文化范畴。

总而言之,科学作为一种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使自己融合在社会整体的每一部分中,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带动着社会共同进步。

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文化大众化

狭义的文化——知识、文学和艺术等,在古代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虽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但在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不是空白,人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着许多鲜活的艺术——比如希腊 《荷马史诗》,还有中国的先秦诗歌也不例外。直到它流传了几百年以后,才有人 (一般认为是孔子)想起来把这些诗歌用竹木简记录下来。但此时显然已经不是为了给创造和传颂这些诗歌的普通民众欣赏了。

这种情况之所以后来得到改变,只是由于技术的助力——具体地说,是廉价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尽管史籍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东汉廉价造纸术被发明并完善以后带来的直接后果,但我们不要忘记,实际情况是:只是在蔡伦死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在魏晋时代,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既不是刘邦、项羽那样偶尔赋诗抒怀的王公贵胄,也不是屈原、司马相如那样在当时那个时代中鹤立鸡群的多产诗人,而是整整一大批的、形成了一个独立社会阶层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而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更是伴随着之后唐宋两朝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在欧洲,造纸厂的首次出现,恰恰是在伟大的文艺复兴开始前的一个世纪。

以上简要回溯了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是如何通过器物的途径对文化产生影响的。其中最本质的一点,归根结底,就是科技的发展使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广泛、文化的产品越来越丰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简言之,也就是文化的日益大众化。而进入20世纪以后,电气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把这种流行化趋势推向极端创造了最终的条件。

先是印刷机让图书代替了火炉边的老祖母和酒肆里的说书人,可以让你方便地把书搬回家并随时把故事呈现给你。更重要的一步,则是爱迪生的留声机,它使人类第一次可以保存住图形和符号以外的其他信息,并且使今天兴旺发达的唱片工业成为可能。影视业的出现,则得益于摄影术的发明和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电视和录像技术的发明普及,又进一步把影视产品的消费变成了一件极端廉价和方便的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乃至生活习惯。

20世纪的新科技革命以后,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数字化成为一切传统信息储存和传递手段的万能的替代者,无论文字、图画、声音还是视频影像,都可以被替换成0和1。其后果是,在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成本呈几何级数下降的同时,信息的存储和传递质量却呈几何级数提高。文化产品失去了物质形态的羁绊,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几分钟之内环游全球。尽管影视产品和音乐产品的生产终究还需要被录音棚和布景这些不长腿的 “原料”束缚于特定的地点,但对于文字和卡通等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坐在成都或伦敦的公寓里,通过互联网向北京的出版商供稿,已是很平常的事了。

此外,还有科幻作品——它本身是流行文学的一种,同时也是科学在流行文化中除科普 (popular science)以外的另一个代言人。尽管科幻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初,但它的第一次兴旺却是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1],恰好伴随着整个电气革命。而科幻理论界也普遍承认,科幻文学的出现与科技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并且它的每一次兴盛都与科技的兴盛同步。所以应该说,科幻既存在于整个流行文化中,又是最直接彻底地诞生于科技革命的一个文化现象。现在,科幻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 (干脆地说是科幻产品在流行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在当今社会文化中的强势地位。尽管国内外科幻界普遍认为科幻文学正在走向没落,但这并不是科幻的没落,而是文学的没落——因为大家都去看科幻电影了,没时间去读文学作品了。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学和艺术提供更多表现形式和手段

艺术的本质是追求 “美”,而 “真”“善”“美”的结合是人类全部理想的旨归,所以科学与文学艺术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在古代朴素的、以臆测为主的自然观支配下,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是普遍地对于宇宙万物的神秘主义的看法,文学艺术的创作主要是以神话题材为主;近代科学产生后,哥白尼、牛顿等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揭示,形成了严整、有序、理性的自然观,由此又形成了崇尚理性、追求秩序、尊重个性、倡导平等人格的社会观,西方文学艺术中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此时也就应运而生了。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不仅为文学艺术提供素材,科学技术也为文学艺术提供新的表现形式 (如各种声光技术的应用、网络小说的创作等),加之科技所提供的更加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如卫星电视传播网络等),这样,艺术的传统形象就改变了。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一面是情感,一面是智慧;它们都源于人类活动中最高尚的追求,都想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和帮助人们改变现实。

另外,现代科技还带来了参与性和游戏性的娱乐活动,这已经不光是审美,而是从自身的参与中得到乐趣。除了像卡拉OK、迪斯科是这种活动最典型的代表形式外,还有电子游戏等最直接由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并且至今还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发展的高科技产品。从单机版游戏到网络游戏,电子游戏产品声势日渐壮大,甚至其势力已经到了足以构成社会问题、令施政者如临大敌的程度。

需要提及的还有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旨在满足人们参与性和表现欲的表现方式。当然,它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最典型的是文学爱好者们 (尤其是热情的年轻人)自费印刷自己的作品四处分发的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中国都出现过私人文学刊物出版的高峰;而在更古老的时代,比如19世纪末的中国,王宫贵胄、富商豪绅们也有自费登台 “票戏”的风俗——今天消费者自费租剧场表演或自费租录音棚灌唱片,可以看作是这一传统的延伸。但这一直都是一种小范围的、精英阶层 (智力或经济精英)的活动,而这种娱乐形式的普及和壮大主要归功于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只有依赖于互联网这个可以简单地实现点对面的信息发布的平台,文化的大众化才得以真正实现。人们不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文学作品,还可以发布其他能够炫耀自己才华的创作物,如绘画、音乐乃至由新技术带来的新艺术形式——Flash等。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娱乐也是一种生产,而且有可能进入正式的文化产业的链条,比如网络文学通过出版商进入图书市场,或网络音乐通过唱片公司进入唱片市场。一句话,由于现代科技能提供更加现代化的信息记录、复制、存储和传播技术等的支持,日益丰富、廉价和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等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和最方便的一种精神消费,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科技的发展给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远不止上面所谈到的部分。像几何学、解剖学的发展对绘画和雕塑艺术的促进,电子音乐等新艺术形式的创立,大量的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的出现等,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方面,科技都将文化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这充分表明,随着科学技术每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文化与文明水平都将达到一个与那一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崭新高度。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文明的最坚实的基石。

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既然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科学知识、方法乃至精神的积淀和传承,也就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而教育恰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正如前面所言,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成果通过教育转化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教育是科学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生产生活的桥梁。正是由于教育与科学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科学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也提出了各项改革要求。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教育作为前提的,同时它又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内容的发展和更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将直接融入教育实践过程,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些前沿和尖端的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艺将成为高校或职校的专业课程,如核物理学科、纳米技术、克隆技术、钳工或锻造工艺课程等,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只要是对科技发展有利、对社会生产有利抑或是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的知识,都会进入课堂,成为教育的内容。

当然,面对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激增的知识量与社会对综合性知识的需要,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智能教育与通才教育,以适应现代新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科技的发展决定教育改革的趋向,不仅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而且终将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技能教育、通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这些适应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向的教育实践,会大大改变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格局。

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进步

科学技术在成为教育内容的同时,必然也会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带入课堂和学校,从而改造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例如,观察、实验、调查等,都是与现代科学方法相对应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代的教育手段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各种技术手段不断进入教学领域,如幻灯机、显微镜以及物理化学生物教学所需要用到的其他各种实验器材;录音机、录像机、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等也都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正在不断汇入教育活动之中,如美国的物理教学演示试验在IBM公司的支持下,发明了一套PSL (个人科学实验室)设备,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和实现演示试验,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他们还设计了许许多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教学和实验过程更加生动和简单易行。

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对象和规模的扩大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教育软件的大量应用和推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卫星、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学生既可以同步接受教育,又可以使用输入计算机系统的教学材料,根据各自的需要随时进行学习,使教育不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极大地增加了受教育的人数,使教育的覆盖面大为扩展。同时,由于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学层次、内容和进度,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改善。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更加适应教育对象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极大地扩展和增加了教育对象的规模。

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科研部门需要有高层次的人才,即使是企业,或社会其他部门,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更是需要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就促使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政府以及社会能将更多的财力投入教育,从而保证了扩大教育规模所需的教育经费。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迫切需要,还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利用其现有的师资、设备,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如增设函大、夜大等,在层次上增设专科班、研究生课程班等,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总之,在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满了向往和渴望,因此教育该如何适应和满足这个信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科技发展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积极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长期在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过程中智慧和思想的结晶。科学技术活动本身及其成果,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提高和发展。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的结晶,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它为人们走向未来提供了现实的阶梯。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其智力为基础的,而科学凝聚了历史上千百万人的智慧,对于培养人的智力有着极大的启发价值;或者说,科学具有极高的智育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它对人的思维品质的影响上。

1.思维方式的含义

所谓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规律的抽象概括和间接反映,它摆脱了事物的具体性和表面性,摆脱了感觉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是依靠思维能力,人才能制造工具来改造世界,使自己永远告别了动物界,并最终认识了微观的原子结构和宇观的天体结构。毫不夸张地说,思维是人生命本质的体现。

人的思维一般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两大类,其中逻辑思维是迄今为止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特征。而科学理论就是逻辑思维最直接的结果,它不仅是前人工作的结晶,为后来者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捷径;而且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材料。如前所述,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极高的智力教育价值。

那么,思维方式所指的又是什么呢?可以这样来理解:“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它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水平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人类的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的体现。”[2]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逻辑,是认识主体把握客体的方式,它的演变与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的思维方法的更新和发展,是不能脱离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的变化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革命和突破,必然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变革。从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看,思维方式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使用简单的石器,生产力极其落后和低下,科学和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这时人们的思维属于简单、直观的感性思维,认识带有直接和模糊的特征,这是思维发展最初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具的进步,人类社会步入了文明时期,开始出现了文字。这一时期的思维有了一定进步,出现了形象思维,它主要来自经验积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联想和想象来认识事物,带有一定的具体性和想象性。这一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主要特征是思辨和猜测,即人们凭借感性的经验,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从整体上笼统地对思维对象做出粗浅的、带有明显主观臆断的描述。由于缺乏足够的事实根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这一时期的人类思维成果往往是真假并存、似是而非,带有不少神秘主义色彩。

自16世纪开始,由于近代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由于牛顿力学的 “完备”的影响,人们逐渐习惯于用力学的观点机械地分析事物。这样,就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它把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比起古代那种思辨的思维方式是一大进步,它把人们的思维从笼统的整体引向清晰的局部。但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只能用于狭小的有限的领域;而一旦超出这一领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弱点便暴露无遗。

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大科学时代,从宏观到微观、从生命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些综合性、交叉性、横断性学科纷纷出现,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复杂性等学科建立起来,以系统思维方式为核心的现代思维方式也应运而生。相关的情况,我们在系统科学方法论部分已经有过详细探讨。

可见,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是在何等广泛的程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这也提醒着我们自己: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才能做到不被时代潮流所抛弃?

四、科学技术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促进思维方式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道德观念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促进道德观念的进步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道德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知识促进新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原有道德观念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

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前提条件

中国有句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它大抵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

就道德的本质而言,它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即 “善”。所以从理论上来看,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就是 “真”与 “善”的关系。例如,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人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而火的控制与弓箭的制造,又使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从狩猎到农业社会,人们也从野蛮过渡到开化,礼仪与道德逐步形成和积淀。至工业社会的到来,则开创了现代文明。所以,道德水平的高低与科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难设想,在一个愚昧无知、缺乏科学的国度和地区,其道德标准会是值得人们效仿的楷模。总之,科学的发展是树立良好道德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幸福前景有赖于不倦的科学探索,而无穷的求知欲和高度发达的文化,将彻底铲除酿成人类道德的堕落与沦丧的最终根源。当然,科学与道德并不存在同步的正比关系。科学虽然可以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而存在,道德也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但道德还受社会准则规范、历史传统、民族习俗、宗教信仰、阶级和阶层的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如利己与献身行为,并非完全取决于科学知识的有无或文化修养的高下。道德具有突出的主体特征:在基本相同的背景和条件下,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而且同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也随着年龄、社会背景、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道德观念的变革

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推动道德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和更新促进新道德观念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领域和视野得到扩展,这会冲击与原有知识和社会相联系的旧的道德观念,促使其发生转变,并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如进化论学说的提出,打破了宗教中上帝造人说的神圣性,冲击了原有的宗教道德观念。又比如,尸体解剖、器官移植,过去往往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随着生物学以及解剖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旧的道德观念。又比如近亲结婚,也由于优生学的发展而受到冲击,使传统的择偶观发生了变化;而体外授精、试管婴儿,则改变了传统的生育观。还有,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在公共场所吸烟、影响公共场所卫生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自发地予以道德上的谴责,这说明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的水准及其自觉性也随之改变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克隆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给传统的人伦关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人们无法确切定义你和源于你的 “克隆人”之间应该归于一种什么样的亲缘和社会关系。类似的,转基因食品、核电站的存废、器官移植和安乐死等,都从不同侧面,对原有的伦理观念提出了尖锐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人们有关自然、生态及人类自身许多方面的反思,应当说,所有这些激烈的争议和讨论,将为新的道德规范的确立开辟道路。

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来实现的,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形成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科学家的道德准则。它们不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还给社会的精神和道德带来巨大影响。这是因为,科学家作为整个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影响力——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使得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使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变化。由于科学家们的认识水平较高,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的内涵,自觉选择和接受适合的道德准则和观念。如科学家们通常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崇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等,这样的道德观念,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示范效应。

五、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指客体与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间的关系。这里主要是指科学之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所在。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活动本身,是对真、善、美的求索,即大致包括认知、道德和审美价值,也就是真善美的问题;而且还表现在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不仅仅在于促进物质文明发展,而且也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活动及其成果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

1.科学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

科学技术的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表现为对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而科学是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或者探求世界的 “真”为目的的。每一个人,只要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就是以精神的存在为前提的,或者说其生存实际上取决于他是否适应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他或多或少都会逐渐形成一些对世界的基本看法,这就是世界观。而系统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世界观,无论如何,科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科学技术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哲学乃是人类整体世界观的缩影。科学对哲学的影响体现了科学对人类整体世界观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是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条件的;从历史上看,人类的认识水平不同 (即科学发展水平不同),对应时期的世界观也迥然不同。例如远古蒙昧时代的人类,由于认识水平低下,其世界观不可避免地为鬼神留有一席之地。之后,人们虽然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经验知识,但也只能凭借感性的直观去认识外部世界,从而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观带有浓厚的猜测与思辨的色彩。

19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 (如天体演化论、进化论等的提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等),揭示出了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特点,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势不可挡地降临了——辩证唯物主义诞生。可见,每一时代的科学,都为反映这一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2.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所谓科学精神,就狭义而言,它是指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态度,主要是指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理性精神。从广义上而言,人们往往把尊重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理性等称为科学精神。因此,科学精神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以科学为依据的高尚精神。

科学精神以尊重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理性为主要内容,这不仅仅在于它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精神,也不仅仅在于它反映了科学的精神实质,而且还在于这种科学精神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而且具有积极意义的高尚精神。因此,它是源于科学但已经远远超出科学领域而逐渐渗透到社会其他领域并产生重要作用的精神。

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想观念和知识文化两大方面。前者包括理想信念、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后者包括知识文化水平以及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的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因此,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思想观念而言,科学理性精神是社会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理性精神已不仅仅只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中的精神,它已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全社会崇尚的精神。

科学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向其他精神领域渗透,从而促进整个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精神向人的思想观念渗透,影响着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从而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精神向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领域渗透,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使其水平得到提高。因此,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力量。总之,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宣扬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科学精神的主要表现

第一,科学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或曰探求世界的 “真”为目的。早在古希腊,特别是从近代科学起,经验主义的工作原则便被牢固确立。它强调,所有的理论知识必须建立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而不是从过去已有的一些理论原则出发;同时,它也要求一切理论必须经受得住经验的检验,即判定理论正误的标准不是某个圣人之言,也不是某种不变的教条。这样,经验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就奠定了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每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初都会不自觉地成为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这就充分显示了科学的这一经验主义思想和方法对人的世界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随着科学的普及和科学教育的深入,随着科学精神的日益深入人心,人们会自觉形成一种求真尚实的基本生活态度:当他们在进行是非判断时,能够毫不妥协地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唯物主义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不仅对科学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实际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取舍事物的比较客观公正的标准,即科学有助于克服人的主观偏差。一句话,求真尚实或曰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

第二,作为人们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活动,科学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那就是它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近代科学在它刚刚诞生时,就是作为对宗教神学的怀疑和否定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的。而作为—般的认识过程,科学的发展意味着,科学理论总是要解释和说明尽量多的经验事实,原有的旧的科学理论总要被后来的新的理论所取代。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科学史是一个谬论逐渐被消除或者被更新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的谬论的历史,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革命。这样,新理论作为对旧理论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其建立的前提首先是对旧有理论的一些概念、原理的怀疑,否则就不可能突破旧有理论的樊篱,科学也得不到发展。像大家所熟知的那样,在19世纪末,面对经典物理学的以太漂移危机,许多科学家因思想保守,始终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试图弥合理论与实验之间的裂隙。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洛仑兹和彭加勒,他们尽管在相对论的大门外徘徊了许久,但终究没能跨出决定性的一步。只有爱因斯坦,在怀疑、否定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才提出了相对论。科学的历史早已清楚地向人们昭示:在科学面前,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最终的总裁判,怀疑是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总之,科学的怀疑精神作为批判的有力武器,对于把僵死的教条逐出科学的神圣殿堂、保证科学的不断进步起着建设性的作用。它的实质在于能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通过对科学的学习,人们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品格培养了起来,对某种权威的迷信减轻了,一些幼稚的轻信和盲从的行为被避免了,从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在这里,让我们牢记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诚然,这里所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绝不是简单盲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强调在评价、对待事物时,能够不囿于传统和权威的限制,特别是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善于运用发散式的思维方法,锐意创新。当然,要真正达到目标,人们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知识和事实基础,借助于一定的逻辑标准等。由此可知,科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

第三,科学以好奇心为自己的起点之一。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在遇到自己陌生的、不明白的东西时总要问个 “为什么”。这种好奇心,表现了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企望,并引导人类走上了认识世界之路。正是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 《形而上学》一书开卷便写下这样一句话:“求知是人类的天性。”

各种问题的产生,只是认识的开端,科学本身是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索中求发展的,或者说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对问题的不断钻研。从物理学史上看,由于牛顿对苹果落地问题穷追不舍,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科学不仅始于问题,科学也是在问题的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对科学的学习,首先能够培养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凡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然,问题的解决并非轻而易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培养人们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训练人们专心致志、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其意义更加广泛,能使人终身受益。

第四,科学还有利于培养人们宽容、民主的工作作风。

在科学王国里,没有任何偏私和特权,一切科学思想、言论、假说等,原则上都可以自由发展,并不因见解的不同而遭受迫害,这样才能保证科学事业的繁荣。当然,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建立起某种理论的权威,形成某种科学研究的范式,从而结束 “群雄争霸”的局面。

但在这种范式的主导下,其他非主流的理论并不是完全销声匿迹了,只不过多少会受到人们的冷遇而已,然而也许正是这种冷遇,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总之,权威理论的出现,也许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所能采取的最好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反科学的和伪科学的东西终将被抛弃,因为只有经验事实,才是理论的最高和最终裁判。也就是说,在经验事实面前,任何理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与民主是天然的盟友。

由此可见,人的精神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科学对精神世界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科学有助于人们用理性精神去武装头脑,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人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贡献,而且还大力推动和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成果;科技的发展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为人类社会步入现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