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从民主社会主义对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和费边主义、考茨基主义的继承方面来看,这一论断是有一定依据的。有学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思想上的多元化,因此其指导思想也是多元的。这些都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追求无政府主义的政治形式。在这一时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上是被当作社会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使用。

王玲梅

【摘 要】 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出现并蔓延。如何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并对一些学者的错误观点作出针对性的解释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入手,将民主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加清楚地辨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对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更为理性、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民主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指的是当今世界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总称,是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和社会运动。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也有一定程度的蔓延。名称上的“社会主义”、思想上的多元和复杂性,发展过程中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种种“纠缠”,使得这一思潮在我国极具迷惑性。因此,追溯源头,真正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正确区分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有重要意义。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起源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起源问题,学术界的看法并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提出了如下不同的主张:

(一)民主社会主义来源于社会民主主义

周新城在《民主社会主义评析》中谈道:“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是从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的。”[1]徐崇温在《怎样认识民主社会主义》一书中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由西方社会民主党人在二战后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名称——社会民主主义颠倒了形容词和名词的位置而来,因此,要弄清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就得从社会民主主义说起。”[2]刘书林认为:“内容复杂而历经变迁的社会民主主义,其实包括了最原初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来源。”[3]伯恩施坦在1918年《什么是社会主义》演讲中提出:社会民主主义者产生于欧洲1848年的革命。如果从民主社会主义对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和费边主义、考茨基主义的继承方面来看,这一论断是有一定依据的。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

有学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伯恩施坦在他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理论。这本书后来被称为“修正主义圣经”。“尽管早在伯恩施坦之前,法国的马隆、米勒兰、饶勒斯,意大利的屠拉梯,英国的费边社分子,德国的福尔马尔等人,就已经宣扬过资本主义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但伯恩施坦主义却是这种理论的全面的系统化。因此,长期以来,伯恩施坦主义一直是社会民主党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改良主义路线极其重要的思想源泉。”[4]余文烈认为:“如果说第一国际前后的各种改良主义思潮或多或少的孕育了当代民主社会主义,那它们所起的作用大都还只是个别、分散和非系统的。然而,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改良主义就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思潮。”[5]伯恩施坦主义确实对于当今民主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影响,伯恩施坦也是当之无愧的修正主义的鼻祖,但是因此说伯恩施坦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起源是有失妥当的。首先,民主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并不等同;其次,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多元的,而修正主义不是。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蒲鲁东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思想上的多元化,因此其指导思想也是多元的。徐崇温认为其主要的思想来源有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费边主义、拉萨尔主义、考茨基主义、伯恩施坦主义。其中出现较早的是蒲鲁东主义和工联主义。“但是英国工联主义在‘以马克思主义者为一方和以蒲鲁东主义者、巴枯宁主义者为另一方,双方在第一国际内部就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问题发生了一场冲突’时,当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者和巴枯宁主义者‘恨之入骨’时,英国工联主义者是支持马克思的。因此笔者根据这点就可以得出某种程度的结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真正鼻祖是蒲鲁东。”[6]

罗显华和李献平确立了三个标准来寻找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并从这三个标准出发,最后得出蒲鲁东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真正的起源。这个观点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也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是否具有较早的且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前面已经提到蒲鲁东主义出现的是最早的。在1840年发表的《什么是所有权或对权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一书中,蒲鲁东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认为“财产即盗窃”,但是对于小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却持保护态度,认为是“个人的占有”,是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他反对共产主义。在他看来,当共产制“在把一致性误认为法律,把划一误认为平等时,就变成暴虐的和不合乎正义的了”。所以他追求的是“第三种社会形式”,即共产制和私有制的结合,他称之为“自由”。

其次,是否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和典型性。第一,蒲鲁东反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但是却要维护小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第二,蒲鲁东反对暴力革命。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是由交换的不平等造成的,所以,他主张“用合作社和通过‘交换银行’发放‘无息贷款’的方式,把资本主义‘和平地’改造为社会主义”[7]。第三,他反对共产主义,反对一切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原则。第四,蒲鲁东的理论立足于抽象的人道主义,而不是实际。“蒲鲁东,就如他自己承认的一样,没有再次读过他自己的著作并且没有意识到其著作之间的矛盾。他的计划是属于社会主义乌托邦的,因为其计划里全是纯粹的范畴、纯粹的公平正义理想。”[8]第五,他认为公平是最高的准则,并由此延伸出正义、博爱等一系列抽象的价值理念。这些都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追求无政府主义的政治形式。第六,他把“第三种社会形式”当作最理想的社会状态,这一思想正是后来“第三条道路”思想的理论来源。

最后,这个起源是否具有原初意义。从18世纪40年代开始,蒲鲁东主义就对国际工人运动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蒲鲁东)竟然一直获得比其他任何社会哲学家(包括卡尔·马克思在内)都要多的工人阶级的拥护。”[9]“民主社会主义却把蒲鲁东的这些改良主义思想重新挖掘出来奉为圭臬。特别是法国社会党至今还敬仰着蒲鲁东主义,并认为以傅立叶和蒲鲁东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构成法国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意大利社会党的克拉克西也援引蒲鲁东主义而抨击列宁主义。”[10]

二、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在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160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交叉到对立的过程。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第二国际以及西欧各国的社会民主党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在这一时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上是被当作社会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使用。比如,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海德堡纲领》还是基本遵循了《爱尔福特纲领》。但是随着各国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思潮的出现,特别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他们不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而是倡导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这点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纲领中。一个是《法兰克福声明》,它提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国际性运动,它不要求对事物的态度严格一律,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或其他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共同的目标,即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还有一个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哥德斯堡纲领》。纲领中提到:“在欧洲植根于基督教的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民主社会主义,不想宣布任何最后的真理,并不是因为它对各种世界观或宗教的真理缺乏了解和漠不关心,而是因为它尊重人们对信仰的选择,无论是一个政党还是国家都无权决定信仰的内容。”这一个纲领更是完全没有提及马克思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有很多方面的体现,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主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原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列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放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也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他们认为阶级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因此主张阶级调和。但是,事实表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点,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看得很清楚。美国最后一任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就说过:阶级斗争理论是‘列宁主义者的国家结构演进观以及同西方发生冷战所依据的中心概念’。‘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阶级斗争观念,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11]

与之相联系,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取得政权,反对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需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以便过渡到无阶级社会。但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反对暴力革命,他们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民主选举得以上台执政颁布一些政策,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的改造,以此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其实,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一定条件下和平过渡的可能。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触及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动摇他们的政权时,是不存在和平的可能的。“剥削阶级在要命的时候,总是要动武的。而且只要他们看到革命一起来,他们就要用武力把革命扑灭。”[12]所以,和平的过渡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不可少的。

(二)民主社会主义立足于抽象的人道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科学社会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民主社会主义把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认为未来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基本的价值观,从抽象的人出发,主张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实施人道主义。而所谓的人道主义就如法国大革命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主张,是一些抽象的普世价值。在这一点上,民主社会主义更像空想社会主义。

三、民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有一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民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的话,那么民主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这充分表现在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维护中。徐崇温在《怎样认识民主社会主义》一书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民主社会主义从民主和专政的抽象对立出发,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和专政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都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加上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是不存在超阶级的、纯粹的民主的。列宁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际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13]民主社会主义从抽象的民主出发,认为民主是超越阶级的、纯粹的民主。民主和专政是绝对的对立的,他们认为“专政意味着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个人独裁”。因此,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而支持资产阶级的民主。

(二)民主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架里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无产阶级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工作时,是可以而且应该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的。但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民主的性质和局限,在斗争发展的最后关头必然是要彻底打破这个民主框架的。而民主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现,所以,他们为了实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争取选票、实行议会政治。但这往往会陷入一个难题:如果坚持民主的原则,就无法保证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政权,那么在政治上就会陷入无能状态,社会主义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如果暂时放弃自己的原则,那依靠这种民主方法又必然无法长久保持已经取得的胜利。

(三)民主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目标融解于和归结为资产阶级民主

民主社会主义在面对上述困境时,并不是通过改变手段来实现目标,而是改变了目标去迁就手段。英国的斯特拉彻在《现代资本主义》一书中就说道:“如果我们从我们的时代吸取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手段和方法对于目的的深刻关系。以民主手段实现的社会主义和以专政的压迫所实现的社会主义,必然是根本不同的东西。”[14]可见,它所推崇的民主必然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不仅不是社会主义,而且还是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

四、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本来是没有民主社会主义之土壤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这股思潮却渐渐涌入、蔓延。谢韬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呼喊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转型中利益格局的重组与阶层分化带来的情感诉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原有社会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人们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追逐财富,也使社会阶层分化。中间阶层的人数越来越少,贫富差距扩大。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人们一方面对改革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又对现实感到迷茫。而民主社会主义以其宣扬的公平、互助等思想给人以极大的迷惑性。

第二,共产主义运动低潮与西方和平演变的推行。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开始抱有悲观失望的态度。西方国家想利用这个机会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不断地将其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往社会主义国家输送。民主社会主义以其所宣扬的普遍价值和“第三条道路”来吸引更多的支持者。

第三,西欧、北欧“福利国家”实践成就的示范效应。相比于西欧、北欧一些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善的福利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很不健全。城乡差异等使得很多人还不能够通过社会保障来实现自己一些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福利国家的向往,也给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谢韬在《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文中认为:当改革开放路线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取得主流地位以后,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和他的主要助手胡耀邦和赵紫阳顶住“复辟资本主义”的压力,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废止近乎单一的公有制(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为99.1%),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资本家请回来了,把先进生产力请回来了。读者可以看到,这一系列新政策属于民主社会主义,但为了避免“修正主义”之嫌,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江泽民主持下,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废止计划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2年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胡锦涛主政伊始,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护私有制的重要条文载入宪法,这标志着中国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可见,谢韬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做法理解为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认为只有沿着民主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其实,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不同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虽然我们改革开放借鉴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式和方法,包括市场经济等等。但是,并不同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为目标。我们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当然,就一种社会思潮来说,我们对民主社会主义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可以对其好的方面加以利用,尤其是它在福利国家方面的成就。中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急需发展和完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些福利国家的政策和方法,来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简介】 王玲梅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浙江杭州310028

参考文献

[1]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徐崇温.怎样认识民主社会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刘书林.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禄德安.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荣与困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5]余文烈.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6]罗显华,李献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问题的几种说法及我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4‐111.

[7]Leszek Kolakowski.Main Currents of Marxism:Its Origins,Growth and Dissolu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8]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M].群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0]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斯特拉彻.现代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2]冯静.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的原因浅析[J].世纪桥,2013:20‐21,40.

【注释】

[1]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2]徐崇温.怎样认识民主社会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3]刘书林.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

[4]禄德安.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荣与困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8.

[5]余文烈.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25.

[6]罗显华,李献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问题的几种说法及我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8.

[7]禄德安.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荣与困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

[8]Leszek Kolakowski.Main Currents of Marxism:Its Origins,Growth and Dissolu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204.

[9]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M].群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44.

[10]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5.

[11]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21.

[12]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出版,1997:95.

[13]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

[14]斯特拉彻.现代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2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