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现代产业集群提升与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机制完善

宁波现代产业集群提升与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机制完善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宁波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笔者将宁波现代产业集群界定为优势产业集群、临港大工业产业集群和高科技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服装业得到超常规发展,涌现了一批以雅戈尔、杉杉为代表的服装龙头企业。宁波服装产业的集群优势主要体现在:宁波是我国服装产业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适时调整和建立市场经营销售网络与体制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宁波注塑机产量、销售额均占全国市场的2/3。

宁波现代产业集群提升与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机制完善

一、宁波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

所谓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企业(通常为主导企业或优势企业)中的大量企业高度集聚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根据宁波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笔者将宁波现代产业集群界定为优势产业集群、临港大工业产业集群和高科技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投资主体明确、产品趋同、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并由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也称为区域特色经济。因此,可以这样说,宁波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块状经济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宁波拥有块状经济近150个,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以上。当前,由块状经济提升发展的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宁波市地方产业政策的热点。宁波先后获得“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水表之都”、“中国打火机之都”、“中国厨卫之都”、“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中国家电基地”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块状经济的品牌效应日趋显现。

从宁波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服装、针织、小家电等,农业与服务业的集群相对较少,一些与当地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农产品也往往通过农产品加工进入市场,如鄞州区的蔺草制品集群、余姚的榨菜制品集群、慈溪的丝瓜络制品集群等。从宁波产业集群在制造业内部的分布来看,又主要集中在四大产业,分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普通制造业、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一)宁波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1.服装产业集群

100年前,宁波诞生了“红帮裁缝”,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服装工业的先河。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服装业得到超常规发展,涌现了一批以雅戈尔、杉杉为代表的服装龙头企业。目前,宁波拥有各类服装企业3000多家,包括雅戈尔、杉杉、罗蒙、唐狮等四大中国驰名商标,太平鸟、洛兹、培罗成等15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有80多家,产品涉及西服、衬衫、女装、西裤、休闲装、职业装、童装、内衣、皮草等系列,年产服装近15亿件,占全国12%左右,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两翼的雁形发展格局。同时,这些龙头企业又集聚在宁波的一块呈L形的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国内一流的体现“多功能、立体化”概念的“服装产业园”。宁波服装素以男装闻名,目前已形成以西服、衬衫生产为龙头,集针织服装、羊毛羊绒服装、童装、皮革服装之大成的庞大产业集群,成为我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宁波服装产业的集群优势主要体现在:

(1)产业规模优势

宁波是我国服装产业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早在2002年底,就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2000余家,约占全国服装生产企业总数的5%,年服装生产能力14亿件,占全国服装生产能力的12%左右。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生产企业216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018.79亿元,同比增长9.20%;销售产值979.58亿元,同比增长7.24%;出口交货值460.79亿元,同比增长8.29%;利税64.85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利润35.28亿元,同比增长-15.54%);资产规模919.72亿元,同比增长8.14%。

按纺织、服装和化纤三大板块分,纺织业:共完成工业产值519.88亿元,同比增长11.23%;完成销售产值505.45亿元,同比增长11.11%;完成出口交货值264.35亿元,同比增长7.60%;实现利税总额35.79亿元,同比增长7.16%,其中利润21.90亿元,同比增长3.94%。服装业:共完成工业产值321.00亿元,同比增长14.80%;完成销售产值301.99亿元,同比增长7.92%;完成出口交货值174.56亿元,同比增长7.50%;实现利税总额33.71亿元,同比增长21.30%,其中利润20.36亿元,同比增长11.20%。化纤制造业:共完成工业产值177.91亿元,同比增长- 4.35%;完成销售产值172.14亿元,同比增长-3.68%;完成出口交货值21.88亿元,同比增长25.37%;实现利税总额- 4.65亿元,同比增长-204.97%,其中利润-6.98亿元,同比增长-390.83%。

(2)品牌优势

宁波服装产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雅戈尔、杉杉、罗蒙;中国名牌5个:雅戈尔、杉杉、太平鸟、洛兹、罗蒙,居全国同类重点服装城市之首。

(3)销售网络与体制优势

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是市场决定企业。适时调整和建立市场经营销售网络与体制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例如,雅戈尔加大现代营销网络力度,投资6亿多元在全国几十个大城市购买“黄金店铺”,开设大型专卖店,营销网络建设使雅戈尔掌握了市场销售的主动权。20世纪90年代杉杉启动以特许经营为其主要目标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采用品牌与契约为基本纽带的“生产与销售虚拟”的做法[1],使原本企业内部的上下级关系,演变成以品牌为纽带的“契约”关系,以使经营可持续发展。

2.塑机产业集群

2005年宁波注塑机厂有100多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年创利税约为6亿元,从业人员2万多人。宁波注塑机产量、销售额均占全国市场的2/3。目前,宁波具有塑机整机制造的企业大约100家,协作配套厂遍及全国,大约1000家,而且这些企业主要分布于江北、江东、北仑、鄞州等区。如果考虑到协作配套企业,整个注塑产业产值达到近百亿元,是宁波地域经济的第二大产业。宁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宁波塑机企业与其协作配套企业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宁波塑机产业集群,其发展特点有:

(1)发展的路径依赖性。首先,从单个企业向企业集群发展,主要是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的重组。在此过程中,销售经理创业是常见的事。新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主要因为销售经理具有企业的客户资源,这样产品具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其次,注塑机产品的装配技术难度低,注塑机的关键配件螺杆料筒副,液压系统的油缸、泵、阀、管路、管接头,铸件类零配件、钣金类零配件、轴类零配件、电气驱动与控制零配件都可以到外协厂购买,而且这些外部协作厂在宁波地区很容易找到。另外,由于宁波塑机行业30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注塑机产业工人,这样导致创业的风险比较小,创业容易成功。

值得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宁波的注塑机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产权激励几乎没有,而注塑机行业是卖方市场(虽然近年来,注塑机已经进入买方市场,供大于求,但仍然是行业进入成本小、利润空间大),导致利润空间巨大,也是导致宁波塑料机械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客观环境。

(2)具有很强的产业集中性。宁波注塑机产业群已经形成以海天为龙头,9家中型企业为支柱,90多家小型企业为基础的发展局面。早在2005年,宁波海天、海太、亨润、通用、甬江、海达、东方、双马、永泰、三元等十大企业生产了21000台左右的塑机,占宁波塑机总产量的64.88%,销售额达到27亿元,占宁波塑机总销售收入的65%左右。其中海天集团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7.5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41.3%。另外90多家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宁波的塑料机械行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较少,相互之间的技术联系、信息沟通,都是以非正规渠道获得。这也影响了产业群内部的相互学习,对于产业群整体发展不利。

(3)产业外部协作较有特色。注塑机企业的产业群外部协作以零部件协作为主要方式。注塑机的零配件具有2000多件,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一般的注塑机企业与外部的零部件企业之间形成“中心—卫星”生产体系,许多零部件企业是围绕注塑机企业发展起来的。但宁波注塑机企业之间联系的松散性,导致宁波注塑机零配件企业发展以通用件为主,而专业性极强的螺杆料筒副主要来源于舟山地区。另外,海天集团能够生产螺杆料筒副零配件,也主要以自用为主。外部协作,通过产业纵向分解,降低生产成本。反过来,零部件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纽带。如铸件,大多在宁波东吴镇日月、泰兴购买。这固然与过去在母厂购买的路径依赖有关,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产品质量与母厂相差无几。但对于到国外购买电脑控制系统软硬件来说,集团购买讨价还价的余地会更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利益的丧失。

(4)产业核心技术缺乏。当前宁波注塑机行业主要以装配为主,完整进行注塑机生产的企业几乎没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行业的龙头老大海天集团还没有掌握注塑机电脑控制软硬件技术。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群运用全球采购,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通过市场交易,降低生产成本,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核心技术的掌握。作为注塑机的核心部件螺杆料筒副,海天公司与舟山地区的企业制造工艺落后,有的技术没有过关,如螺杆外圆硬质合金喷涂工艺、硬化镀铬工艺等,影响产品质量。海天集团、海太集团等近年来纷纷设立自身的研发机构,而且逐步建立高校与企业技术开发,但总体上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合作开发的网络还没有形成。

3.慈溪家电产业群

工业立市是慈溪市的强市战略,家电产业是其支柱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慈溪市现已有家电整机生产企业2000余家、配套企业超万家,产品涉及饮水机、取暖器、电风扇、洗衣机、油烟机等20余个系列。至2010年4月,全市家电产值已达600多亿元,占宁波市家电总产值的60%~70%,整机出口超过20亿美元,并先后获得“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共建基地”、“中国家电采购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等称号,拥有双缸洗衣机、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等10多个全国单打冠军。目前,慈溪市家电产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9件、中国名牌产品7个,是饮水机、电熨斗、欧式插座等14种产品的全球生产基地,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00余项,有10多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全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宁波市已经成为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齐名的中国第三大家电制造业基地。慈溪在家电整机装配、制造环节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家电配件加工业不仅支持本地整机产品的发展,也为“海尔”、“海信”、“长虹”、“小天鹅”等著名品牌的冰箱、空调、电视机、洗衣机产品配套,而且也成为国内重要的家电OEM制造基地。

2009年11月初,《慈溪市家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09—2012)》通过专家评审。根据《实施方案》,到2012年,家电及其配套行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利税70亿元。家电产业对慈溪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集群化发展的示范产业之一。到2012年,宁波市家电产业宁波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年申请专利1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以上,实用新型专利10%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0亿元以上,累计新增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0项以上,初步确立慈溪家电企业在行业发展趋势和主流技术上的影响力。家电产业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50个,新增一大批省级名牌产品与著名商标,在此基础上推动宁波市整体家电集群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改变下游渠道支配销售以及上游供应商原料控制的被动局面。培育产值超10亿元、关联度大、主业突出、拥有自身核心技术的规模效益型龙头企业6家以上,发挥其在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形成一批专业化优势显著、竞争能力强的专业化配套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内部资源。

2010年1月8日,酝酿已久的慈溪市家电企业联合会正式挂牌成立,这必将带动慈溪家电业的进一步发展。

4.汽车配件产业集群

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是随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五金、塑料注塑生产通用件企业开始进入汽车行业。20世纪末,随着国内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零配件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内非整车生产的主要集群地区。

2008年,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24家,其中汽车整车及改装车企业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615家。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07.13亿元,同比增长28.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5.78亿元,同比增长27.6%;完成出口交货值72.1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利润23.06亿元,同比增长25.4%。全年共生产轿车8.5625万辆;公交客车0.146万辆;其他车辆0.0825万辆。

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对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面对严峻的汽车市场环境,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知难而进,积极应对,在总体运行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在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零配件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具体来看,宁波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的特点有:

(1)外部规模经济明显。目前汽车零配件生产在宁波地区基本形成四大类十三项,重点产品有:汽车内外装饰件、汽车橡胶制品、滤清器、空压机、油泵、铝散热器、模片离合器、转向机、减震器、车锁、刮水器、后视镜、玻璃升降器、电机灯具、组合仪表、专用高强度紧固件、专用轴承等。六大生产基地:冲压模具加工基地、微轴承基地、汽车装饰件基地、汽车橡胶件基地、粉末冶金制品基地、机械基础件基地。汽车零配件实现集成化是当前发展的潮流,利用当地的集群优势,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2)产业链中,宁波汽车零配件与整车配套较紧密。汽车零部件与整车配套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为整车生产商供货的配套企业,其产品质量直接受到生产厂家的控制与监督;第二类为整车生产零部件集成的企业提供零配件;第三类为直接进入市场作为修配市场的配件存在。

(3)规模集中度比较高。宁波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82家,占总体企业数的36.3%。其年销售仅为1.19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3%。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14家,占企业总数的6%,但其销售收入占总体比重的52%,达到18.96亿元。车身产品73%的汽车配件收入集中于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产品的集中度很高。

(4)单个企业创新能力强,而集群内部学习功能比较薄弱。宁波具有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配件企业一般都具有自身的研发体系,而且大多数企业已经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还有许多企业通过了QS9000、VDA 6.1等行业认证, CAD/CAM在企业中广泛得到运用。但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总体上目前技术含量不高,属于外部推进性的导向性技术开发。一般是整车厂进行技术要求发包后,企业根据发包方要求组织人员进行公关,以模仿创新为主。集群内部自学习而带来的产业进步几乎很少。加强内部企业之间协作交流是宁波零配件产业走自主创新的重要关口。

(5)缺乏整车制造龙头带动,是宁波零配件产业群发展的硬伤。从产业群理论中,我们知道对于整车制造商而言,零配件采购一般是优先选择区域位置比较近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而且在此基础上国内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家零配件供应体系已经建立。对于宁波零配件企业来说,发展受到下游的整车制造控制十分明显,也制约着宁波汽车零配件企业整体规模与水平提高。

5.宁海文具产业集群

文具是宁海县工业经济的新兴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产业发展很快,产业总量迅速扩张、产品品种逐渐齐全,外向度越来越高。文具不仅是宁海县的龙头产业,而且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国内文具业中也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内市场上,宁海文具产品以得力集团为龙头,销售分公司遍及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全国20多个城市,形成“基地在宁海、供销遍全国”的销售网络;在国际市场上以产量居世界第一的长尾票夹为突破口,逐步把削笔器、胶水、打孔机、订书机等上千种文具产品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奠定了宁海文具产品“三分销国内、七分销国外”的销售格局。其具体特点为:

(1)典型的外向带动模式。由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文化观念与国内有较大差异,发达国家对文化用品消费量相当大,在国内随着文化用品消费观念的演化,文化用品的消费量也在同步扩张,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但是,由于国内仍有不少企业行为缺乏诚信,市场硬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在目前国际市场仍有相当空间的形势下,文具企业纷纷把眼光瞄向国际市场,宁愿多做外贸,而不太愿意内销。宁海文具业的外向度相当高,整个产业估计有70%以上产品外销国际市场,有不少企业外销量占产出量的95%之多。

(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组织结构模式。宁海文具企业群是典型的中小型产业集群。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在全县298家文具企业当中,有289家是个私企业、9家属中外合资企业,没有一家国有或集体性质的文具企业。在298家企业当中约有133家主营文具,165家兼营文具。由此可见,宁海文具业是一个典型的以民营小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型集群性组织结构。

(3)自有品牌企业少,贴牌生产占主导。宁海文具70%以上的产品销往海外,企业以做订单为主;少量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少数企业做库存。就品牌来说,在国内市场,宁海品牌文具拥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好的商业信誉,创立了一些公认的知名品牌,像得力牌系列文具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是浙江省驰名商标;彬彬文具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也是宁波市级名牌产品;爱文牌长尾票夹获宁波市名牌产品;等等。在国际市场上,宁海文具企业拥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少得可怜,到目前为止,除了得力、彬彬文具公司在国外2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66件海外商标外,其他企业都还没有行动。由于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创品牌的实力和相关知识都不足,而且文具产品利润率一般在20%~30%,即使做贴牌加工仍然有较好的利润空间,企业创品牌的动力不够,因此大部分企业无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都没有自己的品牌。

(4)技术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以上企业比较重视新产品开发,不断改进产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获益匪浅。比如爱文文具公司,光夹子的品种就推出484种,年均推出新品种20余个;云峰文具公司有订书机上百个品种,年均推出约30个新品种;彬彬公司研发实力相对较强,几乎能够做到每周推出一个新品种;得力集团甚至做到年发新品种80余个。尽管宁海文具企业普遍比较重视新产品开发,但是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档次来看都还比较低。目前各个企业所谓的新产品开发,绝大多数还只是模仿,原创性产品非常少。从技术研发能力来看,宁海文具企业还处于低层次,许多企业研发实力都比较弱,不仅研发人员知识层次低,而且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低,即使几家规模以上企业一般也仅在4%~5%,真正的比较大的创新很少。

二、宁波临港大工业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一)宁波临港大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1.主要集群概况

——石化产业:石油化工以镇海炼化集团为主导。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生产企业共有400家,拥有资产87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4%。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9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7.96%,增幅高于全市工业5.52个百分点;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85.28亿元,同比增长16.78%;实现利税21.03亿元,同比下降81.91%,其中利润亏损25.16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60.64亿元,与上年同比略有下降;产销率达到98.71%,产销基本平衡。

——钢铁产业:钢铁工业是宁波一直致力发展的港口大工业。宁波港有10万吨铁矿砂散货中转码头和1996年建成、全国最大的20万吨铁矿砂散货码头,其建设主要是为上海宝山钢铁公司进口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富矿,实现水转水服务。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优势,目前也为长江中下游的马鞍山钢铁集团、武汉钢铁集团等服务。在宁波港建立大型钢铁基地十分可行,这也是宁波长期规划发展及引资的目标,但由于主要靠引资发展,当前发展十分缓慢。此外,产业链有待延伸。

——电力工业:利用港口,建立港口火力发电站,是临海大工业的一大特色。镇海电厂、北仑电厂都是大型企业。镇海电厂主要布局在城区的西南,北仑电力工业主要在新碶城区北部沿海。当前电力工业产值达到85亿元左右,其中北仑电厂产值达到551609万元,增加值达到438490万元,占北仑区GDP的23%,成为区内的主导产业。电力这种基础设施投入,为发展港口大工业提供了保障。

——机械工业:当前,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机械工业严格来说与港口发展无关,主要以海天塑机为龙头的塑料加工设备为主。机械行业的企业数达到51个,产值为36.37亿元,增加值为8.97亿元,除海天塑机集团外,其他的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

——造纸行业:以中华纸业为龙头,中外合资中华纸业有限公司白板纸一期、二期项目建成57万吨/年,三期宁波亚洲纸业100万吨/年的纸板项目。造纸行业的原材料主要依托港口从国外进口,目前从国外进口商业木浆150万吨/年和废纸70万吨/年;而且造纸工业环境污染大,是高耗水的工业,可以充分利用海水。造纸工业相对集中在青峙工业园区。造纸行业的主要产品有加工纸、纸和纸板、纸容器等,其中纸板工业1/4出口,1/4本地消费,1/2供应国内市场。

——汽车行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1年引进吉利汽车入驻,主要以生产低价位家庭用的轿车为主。投产以来发展迅速,2002年获得国家轿车生产许可,当年产值达到86687万元,增加值26234万元。汽车行业与宁波地区的汽车零配件协作刚刚起步,而且其规模比较小,产业带动力有限。

——其他加工行业:在港口工业中,出现了一些轻型化倾向,如利用港口的大进大出特征,建立粮油加工企业等。另外,宁波的修造船工业也在起步阶段,由于修造船具有较大的环境污染性,在岸线布局过程中,要做好环境规划和评估工作。

2.宁波临港大工业产业集群特点

(1)产业布局有机联系少。作为港口大工业来说,能源、原材料上,除基础性的电力工业外,本身联系比较少。但在布局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同类型行业的集中布局,使产业内的协作联系更方便,同时也可以做好环境治理。由于实行招商引资的开发模式为主,往往是投资方看中的地块,为了项目顺利落成,迁就投资方的意愿比较多。形成大项目占用的散货码头挤占了集装箱泊位,对港口发展不利;中心城区和港区在大项目包围之中,集装箱堆场和城区功能发育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有些工业布点比较随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布点分散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而且港口大工业特点是投资大、建成期比较长、形成性资本比较大,很难加以改造。

(2)产业链比较短,港口大工业与地域内制造业联系少。港口工业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起来的,但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区域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支持。而当前港口大工业基本在发育初期阶段,其产业链较短,除电力工业外,基本实行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模式,产业链向区内延伸比较少。目前宁波乃至整个浙江省制造业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外,当前已经出现加工业的高档原材料产业利润的丧失,如服装业的高档原材料、家用电器的钢材等,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制造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利用港口大工业的规模优势,营造技术优势,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港口大工业向产业链纵深方向发展。

(3)产业技术主要依赖于外部。港口大工业目前主要以福特式大生产为主,其生产技术以流水线方式体现出来,即生产设备体现出生产的技术。当前工业生产技术来源于投资方和设备方。另外,港口大工业是宁波人才的聚集地,由于港口大工业需要高素质人才,同时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吸引人才。如镇海炼化具有1300名中级职称人才,各类专业人才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达到2550名。港口大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要求资金大,其主体技术在产业群中传递可能性比较小。这也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共享性有很大的不同。

2.宁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宁波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在传统产业集群内部进行创新获得发展的。截至2009年,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15家,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142家。据对目前纳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调查,2009年,42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4.87%,远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5.42%的水平。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323亿元(2006年目录统计口径),同比增长14.45%。形成了宁波新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仑注塑机特色产业基地、鄞州新型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宁波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光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与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具体分布于各行业,而且大多数高新技术行业与传统的制造业关系密切。宁波高新技术产业从发生学上看,一类是以引进外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主要以科技园区为主,如磐英主板等,形成的地域产业集群外部联系比较松散;还有一类高新技术企业是从传统的制造业中孕育出来的,与传统产业有着天然联系,为传统产业服务,存在于传统产业群之中,而且它们占大多数。这也是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以分散为主,但随着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现象将进一步显现。因此,建设好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宁波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三、宁波现代产业集群对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是在借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中小企业质量现状及服务需求调查表》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宁波实际的调研问卷,主要是在各行业协会以及浙江万里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和民营企业家培训中心的帮助下向宁波文具、纺织服装、小家电、塑机、汽车及配件、临港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代表性企业发放,目的是调研这些集群企业对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网上调查以及浙江万里学院民营企业家培训班反馈的形式,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内容涉及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产品质量等各方面。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70.36%;回收的问卷中有效答卷194份。我们对采集到的有效答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研的企业中绝大部分没有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占比不到5%,拥有省部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不到10%,拥有地市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仅为20%,表明宁波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

(二)质量管理现状

(1)被调研的企业中有1/3的企业没有获得质量奖励,获得全国质量奖励的比重仅为3.608%。获得奖励最多的企业集中在行业质量技术奖,占比为30.928%。

(2)被调研企业已获得的认证主要集中在ISO9001和ISO14001,其他认证的获得相对较少。

(三)产品质量情况

(1)被调研的企业中有39.2%的企业仍采用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作为主导产品的生产标准,只有3%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只有14.9%的企业采用国家标准生产。

(2)27.8%的被调研企业主导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在80%~89%,24%的企业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另外有超过20%的企业不计算主导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

(3)28.9%的被调研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为国内中等水平,25.2%的企业为国内较低水平,16.5%的企业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仅有6.7%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主导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4)从主导产品开发方式来看,最为集中的方式为购买专利、合作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5)被调研企业认为自己在产品质量方面最需要加强的环节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可见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强烈的。

(四)企业寻求外部质量技术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

(1)如果价格合适,现在没有使用外部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的企业中,有71%以上的企业是愿意使用的。

(2)被调研企业最愿意使用的外部服务机构种类依次是:政府出资或政府扶持建立的服务机构、行业协会提供的服务、科研单位设立的服务机构、区域内的龙头骨干企业提供的对外服务、大学设立的服务机构、专门从事质量服务的企业。

(3)大部分企业认为,政府出资或政府扶持建立的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相对较高,其次是行业协会。而专门从事质量服务的企业的服务价格存在过高的现象,而且部分企业的检测质量有待提高。

(4)被调研企业最希望外部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依次是:质量技术咨询、质量技术标准指导、新产品的测试、关键质量仪器设备及人员的共享、培训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技术信息、原材料的测试。

(五)提高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结果发现,被调研企业最重要的三条建议主要集中在:及时制订、修订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产品、技术标准,并指导企业应用;建立健全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建立信息化的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质量技术咨询和指导。

四、宁波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现状及实证分析

(一)宁波市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自2005年以来,宁波市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有市级公共服务平台26家,比上年新增3家,累计注册资金达1.09亿元,工作场地5.73万平方米,从业人员720人,服务企业超过16万家次。四年来,市财政对26家服务机构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032.9万元,国家中央财政资金对9家服务平台给予补助1300万元。

26家技术平台涵盖模具检测、金属检测、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检测类服务平台17家,占平台服务类型的比例达65.4%;加工类服务平台和研发类服务平台各3家,各占23%;最少的是产品设计和快速成型类、市场推广类和信息类服务平台,各1家,仅占11.5%。

1.宁波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模式

综合宁波市近年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法,主要有以下运作模式:

(1)政府出资兴建模式。立足于产业发展,建立产业集群综合服务中心,为产业集群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信息咨询、知识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这类技术服务平台产权清晰,任务明确,管理规范,服务内容广泛。例如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网址:http://www.nbcxy.gov.cn)是由宁波市科技局主办,宁波市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和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承办的以“一网”为中心,通过市、县“两级”科技部门的联动,实现“三方”(供方、需方和中介方)、“四类”(技术需求、科技成果、技术人才、科技活动)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也是促进宁波网上技术市场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抓手。又如,宁波市半导体照明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于2009年10月,是经宁波市政府批准,由宁波市政府与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出资建立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依托国家级光电电气检测中心和国家级节能产品检测中心两大国家级实验室雄厚的技术和设备资源,旨在成为服务宁波市地方经济的集半导体照明技术开发、照明灯具的研发设计、产品检测、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大型机构。

(2)龙头企业改建模式。以龙头企业的研发机构为基础,组建产业集群技术服务机构,政府少量出资换取为整个产业服务的机制。这类技术服务平台为数众多,基础建设到位,技术人才素质较高,仪器设备齐全,进入角色快。如宁波腾泓信息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在该公司基础上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政府投入少量资金,由企业研究所改建为71? 90(企业点就灵)网上产业生态平台的建设运营单位。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旨在为企业提供普信化、促集群等服务。又如宁波塑料研究院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就是由余姚中国塑料城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

(3)园区与企业合作模式。工业园区与骨干企业合资合作在企业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或技术研发中心,为产业发展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培训等服务,企业扩展了业务,产业档次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双赢,这类技术服务平台具有政府和企业双重优势。

(4)管理部门自办模式。研发机构为事业单位,归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各项开支由管理部门负责。这类技术服务平台以产业发展为己任,目标明确,经费有来源,工作易管理。如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一直隶属行政管理部门,为产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又如,节能降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隶属于宁波市经委,主要负责开展节能监察(监测)、能源审计、能效标识检查、空调温度检查以及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报表的统计、分析和能源管理员的业务培训等工作。

(5)行业协会主办模式。行业协会牵头,园区和主管部门参与,整合业内人才,共同创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其主要优势是信息灵通,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产业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有宁波电子行业协会、宁波文具行业协会等。

(6)政府出资园区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园区负责管理,单独创办面向市场的产品检测中心,为产业服务,为客户服务。这类技术服务机构,已经成为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产业发展规划,人员素质较高,管理较为规范。如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隶属于宁波市信产局,由宁波市信息化服务中心、宁波市软件行业协会、宁波市软件考试办公室、宁波市软件评测与服务中心、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宁波测评中心五大机构组成,提供信息咨询、流程改造、信息化评估、信息安全测评、软件测评等一系列高附加值服务。

(7)部门与企业合作模式。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科技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及畜牧部门等,有的单独与企业合作,有的与其他部门共同与企业合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类服务平台具有政策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带动能力强,服务手段先进。如象山博海船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就是由象山县与博海船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兴办的专门为船舶产业发展服务的技术服务平台。

(8)骨干企业联办模式。政府出面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主,骨干企业分工负责,各自承担不同的产品检测业务,组成产品检测中心,共同为产业集群企业服务。这类技术服务机构,虽然有些松散,但服务手段先进,互补性强。如宁波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库就是由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

上述模式虽然组建方式不同,运行方式不一,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以解决企业共性技术需求或其他需求为主要服务内容;二是突出了公共性、公益性,兼顾各方面利益,建立了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三是以现有技术服务机构为依托,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发展成为公共服务平台。从技术服务内容来看,主要是面向产业集群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归纳起来主要有十个方面:进行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指导、新工艺改造、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引进和推广;产品及原辅材料检测;信息发布、网上营销;人才引进、技术培训;产品设计、模具制作;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提供客户资源;提供企业诊断、管理咨询和认证服务;提供创业辅导服务;良种培育、防疫灭病等。

2.宁波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注册资金规模、服务场地、服务人数和人员素质、能力认证等方面。

(1)注册资金规模

26家市级公共服务平台的平均注册资本金为465.4万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500万元以上的6家,注册资本金超1000万元的5家,注册资本金规模最大为2888万元;注册资本金最低的为50万元,共有4家。服务平台注册资金规模差异较大,主要是由服务类型及由此衍生的服务所需场地、设备等不同所决定的。

(2)服务场所

26家公共服务平台平均服务场地是2492.5平方米,且差距较大,其中最大的为2万平方米,最小的仅有100平方米。按提供的服务类型区分,加工类服务平台提供的平均服务场所面积最大,为5125平方米;其次是检测类平台,平均服务面积为2603.4平方米;服务面积最小的是信息服务类,仅为150平方米。

(3)机构人数和人员构成

26个服务平台平均服务人数为29人,人数最多的为65人,最少的仅有6人。其中,50人以上(含50人)的4家,占平台总数的17.4%;30~50人(含30人)的7家,占30.4%;10~30人(含10人)的10家,占43.5%;10人以下的2家,占8.7%。

从人员构成看,平均每个服务平台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25人,占平均服务人数的86.2%;平均每个服务平台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为19人,占平均服务人数的65.1%。

(4)能力认证和资质

在26家服务平台中,有12家获得了国家实验室能力认可和省级以上计量认证,占到平台总数的46.2%,均为检测类平台。

3.宁波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绩效

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宁波市突出“支撑发展、资源整合、成果应用和支持创新”,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科技条件建设,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而且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在推动宁波现代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服务于集群企业的融资担保规模日益壮大

2008年,全市列入市经委备案登记管理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且以担保为主业的担保机构共36家,总注册资本为16.18亿元,户均注册资本4494万元。2008年,36家担保机构为3854家企业提供担保业务5770笔,担保总额67亿元,在保企业3344家(户),在保责任余额42.03亿元。

截至2008年底,全市担保机构累计已为12603家企业提供了担保,累计担保笔数为23695笔,其中100万元以下的17247笔,占72.8%,累计贷款担保总额达到220.7亿元。2008年,担保后受保企业新增销售总额97.3亿元,新增利税7.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为2.9万名。担保机构的发展壮大,提升了中小企业信用,架起了银企合作桥梁,放大了财政扶持资金的政策功效,为营造宁波市区域性良好的金融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搭建市级公共服务平台42家,其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2家,涵盖检验检测、技术开发、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多个领域,累计注册资金达7621万元,工作场地5.1万平方米,从业人员852人,服务企业11万余家次;小企业创业基地30个,创业场地2000多万平方米,入驻小企业28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0.8万人,创业成功率在90%以上。这些技术平台和创业基地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日趋提升,在推进全市创业创新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

据统计,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6173和9882件,全市科技成果市级以上奖励数为105项。这些成绩有90%来自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海天、博威、贝发、大成等4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天安等8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型试点企业,海天、东方、博威等企业还分别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年,宁波市有103家企业的135只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同类第一位,单个产品的平均销售产值达6.8亿元。这些专利的申请和企业成绩的背后,都有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贡献,这也凸显了宁波工业经济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下的自主创新的强大市场竞争力。

(4)推动了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宁波国家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科技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成功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一期)建成并通过验收,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启动建设;兵科院宁波分院(二期)也已启动建设;宁波软件园、和丰创意广场、市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顺利推进。此外,有关县(市)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求,相继启动了中物院宁波(鄞州)创新孵化基地、慈溪产学研联合研究院、创E慧谷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创新环境的优化,引来了高层次人才大量涌入。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8.5万人,每万人人才拥有量为1377人,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3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为930人,居全省前列。实现了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引进两个“零”的突破。

(5)推动了宁波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建设

2007年,宁波市继续推进制造业集群信息化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共评定示范企业56家,推广工程20家,市本级给予经费补助900余万元,带动市级重点示范企业信息化投入3600万元。通过示范工程推广,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规范发展,进而带动企业工业化,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建制造业信息化信息集成公共技术平台和宁波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应用服务平台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宁波市政府共支持经费220万元。其中,制造业信息化信息集成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旨在着力解决在有一定信息化工作基础的制造业企业中各信息化领域的数据及时共享集成等问题;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技术平台出发点是为宁波市制造业企业开展多系统建设时在信息集成技术、通用增值业务等方面以SaaS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多方位综合性服务。支持优势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产品创新设计、工业过程自动化等领域的信息化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市县两级共计补助19个项目,经费1594万元。组织开展了制造业集群信息化有关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并立项支持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模具行业产品信息集成管理系统(PIMS)”、“网络制造系统中的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等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及销售部门,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举办了三期制造业信息化业务骨干培训,共计125人参加。课程内容新颖、务实,受到了企业好评。

(二)宁波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实证研究

1.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宁波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img42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因为数据的可获得性较难,而且部分指标不能量化,因此本项目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针对指标体系的21个指标设置了对应的21道问题,每道问题给出了5个答案,程度是由低分向高分推进,分别代表1~5分。问卷主要在各公共服务机构中发放,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6份。

(1)服务资源培育

——人力资源:宁波市公共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的平均得分为0.275936,由于满分为0.46,所以宁波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平均水平为中等,尤其是国际服务型人才的吸收与引进和科技服务人员的数量方面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

——财务资源:宁波市公共服务机构在财务资源的平均得分为0.22882,由于满分为0.375,所以宁波公共服务机构的财务资源平均水平为中等偏上,在资产负债率方面得分较低。

——物质资源:宁波市公共服务机构在物质资源的平均得分为0.20600,由于满分为0.335,所以宁波公共服务机构的物质资源平均水平一般,还需要企业在未来的道路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信息资源:宁波市公共服务机构在信息资源的平均得分为0.105599,由于满分为0.35,说明宁波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还很薄弱,需要努力去了解国内国际先进技术的进展情况。

(2)显性服务能力

——对外服务能力:宁波市公共服务机构对外服务能力的平均得分为0.589418,由于满分为1.02,说明宁波公共服务机构的对外服务能力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宁波市公共服务机构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的平均得分为0.610442,由于满分为1.105,说明宁波公共服务机构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从表1中不难看出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率和技术革新收益率较低是主要原因。

(3)服务环境建设

——宁波市政府的服务扶持:宁波市政府的服务扶持情况的平均得分为0.54468,由于满分为0.690,说明宁波市政府给予了宁波公共服务机构较多政策上的扶持与帮助,但是就财税支持等实际政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公共服务机构内部的服务文化:宁波市公共服务机构内部的服务文化的平均得分为0.397665,由于满分为0.665,说明宁波公共服务机构内部的服务氛围较强。

(4)宁波各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宁波市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综合得分为2.958348,由于满分为5分,说明宁波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效果为中等偏上,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三、宁波公共服务平台供给与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宁波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主要公共服务需求

根据笔者对宁波市各主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宁波市产业集群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服务需求

(1)生产、研发的场地、设备、设施需求。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资金、场地、设备的限制,普遍在生产加工、设计研发、检验检测等方面受到硬件不足或落后的制约,从而形成技术检测、设计试验、质量认证等共性的技术服务需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或集群内横向企业间的资源投入,为产业集群带来显著的研发成本节约,同时也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场地、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信息沟通网络需求。“酒香也怕巷子深”,宁波市产业集群大多知名度不高,市场信息闭塞,急需补充“营养”,避免与市场的实际情况脱节,因而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从成本、效益来考虑,每个企业都独立建设一个网络是不必要和不现实的,那么一个从供应、研发、销售等缓解整合企业共性的信息服务需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软件服务需求

(1)管理咨询服务需求。目前,宁波市产业集群普遍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阶段,往往在战略定位、机构设置、市场研究、内部管理等环节存在不规范、不科学、低效率等问题和不足。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若能成为企业和专业中介机构的桥梁,则能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益和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持。

(2)人才招聘培训服务需求。产业集群中很多企业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内部人才的成长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服务平台一方面作为人才流动的信息交流中心,为产业集群吸引人才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共性的需求,而公共服务平台能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条件。

(3)资金融通服务需求。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产业集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偿债能力决定了其无法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如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成为产业集群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公共服务平台肩负的一个重要责任。

(4)价值链整合服务需求。产业集群在企业价值链的采购、营销等价值环节受企业规模、信息闭塞、渠道不全等因素制约,往往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这些环节又是价值增值最为可观的环节。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供应链、整合营销渠道,形成合力,能大大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升营销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宁波公共服务平台供给与产业集群需求之间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对宁波市公共服务平台实际运行情况的调查,笔者发现政府主导下的服务平台的建设相对完善,而社会自主化服务平台和业界互助平台的建设都存在滞后的问题。宁波市公共服务平台还存在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方式比较单一、质量培训服务较少、部分检测仪器较为陈旧等问题。

比较产业集群公共服务需求调研结果后发现,总体来说,宁波市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与集群企业的实际需要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公共服务平台在规模上不能满足集群企业的服务需求

当前,随着科技服务的突飞猛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加,服务的难度和继承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跨部门合作、专业化分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较少的影响,宁波市企业作为服务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需求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尤其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究试验基地方面资源十分缺乏,服务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宁波市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规模上仍远远无法满足集群企业的服务需求,亟需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公共服务平台的共享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宁波市各级政府以重大科技项目、科技三项费用、服务资金等方式投入形成的各类ASP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中心以及科技研发实验设施设备等公共服务平台,由于规划和布局的局限性,各类服务资源基本上成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甚至少数课题组个人所有和享用,社会共享度不高,造成利用效率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地域差距拉大的问题,无法形成集成优势,亟待进一步整合完善。

此外,由于现在技术服务平台要求的技术人才素质较高,涉及的技术面广泛,平台投入的软硬件资源所需资金巨大。因此,各地软件园只能投入资金做平台中的某一部分,而且在资金、人员、设备、技术上都无法达到真正实用的标准。由此出现了各地区都在建公共技术平台,但使用率都不高、资源不能互动共享、造成“应用孤岛”的现象。

3.部分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统一、严格、权威的信息平台和窗口

虽然宁波市建立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但大量的技术标准、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科技文献资源,广泛分布在不同的高校、科研院所、信息中介和政府部门手中,由于缺少有效的平台和统一的标准对上述资源进行汇总,缺少严格、权威的平台和窗口对外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从事服务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引用和开发,导致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资源浪费严重。

4.平台运行机制和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宁波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分承建和运行管理的主体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政府公共财政以导向性资助为主;部分平台带有合作性质,以企业投入为主。平台大多沿用传统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事业单位性质的平台未建立企业化管理和市场运作机制;企业性质的平台首先考虑自身需要,在公共性或公益性服务上与各单位自身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矛盾;部分平台的承建主体、技术依托和经营管理主体,分属于不同性质的单位,责权利不够明确,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要求;建成后所需的维护和运营费用来源尚不明确,造血自养和财政补贴的机制和政策亟待解决。政府对公共平台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如何进行分类指导,以及平台本身采取何种运行模式的问题显得十分紧迫。

此外,公共服务平台考评机制尚待完善。考核评估是平台建设的重要环节。政府职能部门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这类的研发平台已制定出一套管理办法;对新建平台也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专家进行了中期跟踪评估,但尚未制定出针对公共技术平台特点的绩效考评细则,对考核的内容、程序、考核结果及奖惩、考核的组织实施等未作出明确规定。对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监控、防范和协调解决的机制,行政干预又易出现越位或不到位的现象。

5.依附性较强,独立性有待提高

部分由龙头企业内部实验室培育的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几年发展,服务面虽然有所拓展,所服务的中小企业家数有所增加,但由于在资金财务上对原企业的依附性较强,主要服务对象仍是原企业。再加上接受服务的其他企业对平台的中立性有所怀疑,导致平台服务收入的绝大部分仍来源于原有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性的功能,违背了平台建设的初衷。

6.运营成本高,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仪器设备和人才的要求较高,同时要以较低的收费提供技术服务,因此资金投入较大、运营成本较高,若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等宏观因素影响,部分平台就难免出现经营困难。以2009年为例,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宁波市有5家平台(占19.2%)出现财务亏损,亏损额达570万元;也有部分平台虽有盈余,但服务收入明显下降,稳定持续发展有困难。

7.社会服务机构产品匮乏,业界互助作用尚未发挥

社会自主化服务平台的主要构成是商业性中介服务组织,其基本职能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企业经营管理诊断与改进、人才引进与职业培训等。这类服务组织的特征是规模小、产品供应不足、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与集群企业所需的服务差距较大。有的中介服务平台过分追求盈利,出现了有利的服务项目竞争激烈、公益性的服务项目无人问津的状况。

业界互助体系主要由行业协会、行业间联合会、企业联合会等构成,具有法人资格,从属于政府主管部门。目前大量的非营利性互助组织正处在与主管部门脱钩、结构调整和向市场化运营转型的过渡阶段,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促进宁波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机制与具体对策

(一)促进宁波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思路与方式

1.平台运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对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营造平台发展的良好环境,规范并提升发展现有服务平台,特别是综合性的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平台,完善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平台体系,推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2.平台运作原则

(1)突出服务,制度先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制定和修改有关规章和标准,理顺各种关系。

(2)统筹规划,市场运作。强化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平台建设。

(3)政府主导,多方共建。宁波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资源整合与建设。

(4)坚持公益性,着力实现技术共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必须体现公益性。不论是哪种形式和模式,单独建还是合作建,必须面向整个产业,面向集群中广大中小企业,以产业发展为己任,以提升产业档次为目标,以做大做强产业为目的,着力实现研发成果共享、人才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

3.平台投资主体

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平台类型主要有两类:一是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或是基础性条件服务平台,难以市场化运作,如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公共服务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等;二是在产业发展初期,公共服务需求不足,平台不能市场化运作,而政府为培育产业、促进成长,需要先期投入建设平台。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公共需求量足够支撑平台的市场化运作的,则应以企业为主建设,政府引导扶持。

宁波市目前普遍采取的是由企业或科研机构作为平台承担主体,政府予以补助的做法。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平台承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建设主体的优势和特长,为将来平台的顺利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4.平台运作方式

对于需要政府持续投入、缺乏条件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其运行管理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而设备、资料的更新费用则主要由平台承建单位负责解决,政府提供一定金额的资助。对于基本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平台,政府尽可能不参与平台的经营管理活动。

企业建设和经营管理平台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发挥平台的公共性,确保公正性。为此,要努力引导平台实现运作及管理人员相对独立,财务单独核算,收支基本平衡,对外服务必须签订保密协议等。

无论平台建设是由政府、企业还是第三方机构承担或采用混合模式,对于大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来说,特别是专业公共服务平台,都应尽可能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只有采用市场化运作,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平台才具有可持续性,才可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

与此同时,在平台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前提下,根据平台的运作情况,逐步建立平台的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平台经营的监督管理。

5.平台建设框架

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是:构建科技支持服务、融资担保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创业辅导服务、市场开拓服务、政策法律服务等八个方面服务平台子体系,每个子体系都有若干核心服务机构支撑。由核心服务机构发起,政府部门支持,联合社会中介机构组建服务联盟,形成服务网络。

(1)构建科技支持服务平台

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整体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近距离、面对面提供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各种科技服务。发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产品设计、设备与产品测试等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试制、设备检测、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与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支持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门技术实验室和测试基地向中小企业开放,满足中小企业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培育技术市场,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收集、传递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向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信息。开展技术诊断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构建融资担保服务平台

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展融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股权质押、大型设备租赁、闲置设备调剂以及会计、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为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供咨询和辅导,为企业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和产权转让提供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当前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包括制定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整合现有担保机构,逐步形成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互为补充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3)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加大专业网站建设的力度,在网上发布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动态,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供求、技术供求、资金供求、产权供求等信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项目库、技术成果转让库、闲置设备调剂库、人才库等各类信息库。以网络为载体,结合其他途径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有专业市场的区块,还可与专业市场功能的改造提升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以及企业产品展示、形象展示的平台。事实上,降低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的重要途径就是为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机构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通过不断扩展中小企业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实用性,既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也可以为政府各部门、服务机构、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4)构建人才培训服务平台

目前,中小企业对培训需求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线工人培训、技术人员培训、营销人员培训和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一线工人流动性比较大,操作技能生疏对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影响很大,所以这类培训是最紧迫的。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大专院校、技工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基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构建中小企业培训网络。加强中小企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培训师资库及培训课程库。结合中小企业实际,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现代培训手段,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员及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创业辅导等培训,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训考核评估机制和培训经费补助制度。

(5)构建管理咨询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各类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难点、关键问题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离退休的专业人员组成管理专家顾问团,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方法、组织设计、制度建设、财务分析、统计技术等方面的诊断、咨询和辅导。同时,利用大专院校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诊断和管理咨询,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6)构建创业辅导服务平台

组建创业培训师资和咨询队伍,大规模、分层次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创业人员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创业大军。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要载体,向中小企业初创者提供策划咨询、手续代理、创业园地、人员培训、技术应用、融资支持、登记注册以及工商、税务、能源、运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服务,帮助初创企业度过创业艰难期。建立创业项目库,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服务。政府从土地、财税、融资、科技、人才等方面扶持创业基地建设和初创企业发展。

(7)构建市场开拓服务平台

发展为企业提供企业形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品牌打造和传播等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技术合作、招商引资、风险投资等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展示会、产品交易会、供求洽谈会以及国内外商务考察活动;鼓励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展览、展销的策划、设计、制作等一条龙服务;指导中小企业参加政府采购项目投标等活动。

(8)构建政策法律服务平台

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利用法律顾问协会,组建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热线,建立网上法律咨询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等咨询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要形成以下几大机制:一是资源共享机制。平台资源要实现完全的对外开放,充分体现平台的公共性,不仅要为主办企业服务,更要为有实际需求的广大中小企业服务;二是交流合作机制。各个平台之间、本地与外地之间要充分开展交流与合作,以形成合力,提高平台的服务能力;三是管理协调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平台进行跟踪管理,运用行政能力协调平台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保障平台稳定正常运行;四是激励促进机制。政府管理部门要对平台运行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价,进行督促检查,做到优奖劣罚,以形成有效激励。

(二)促进宁波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公共服务平台运作路径

1.平台运作的具体路径

(1)着力培育核心服务机构,加强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每个服务子体系都要有若干核心服务机构作为支撑。核心服务机构在服务体系中起着骨干和引领作用。核心服务机构熟悉产业集群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具有履行职责相适应的服务人员和服务能力。核心服务机构可以通过竞标方式确定。由政府确定服务的范围、质量,向社会公布,进行招标,然后从投标单位中挑选具有一定实力和能力的单位作为核心服务机构。

协会(商会)是服务体系的重要依托力量。积极推动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发展,鼓励产业集群依托社团组织,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协会(商会)服务、协调、自律的作用。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体系功能健全的保证。要引导、推动和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开发适合产业集群的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产业集群区和工业园区中,建立公共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融资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采取政府扶持、社会资助、园区投入为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努力满足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

积极推进区域科技基础条件、检测测试、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认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0万元、600万元补助;服务产学研结合机制和组织形态。探索建立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产学研服务联盟,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契约关系建立起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效结合。科技支持逐步实现了从注重服务点到注重服务链、从注重每个企业需求到注重产业发展、从注重“能做什么”到注重“需要做什么”的转变。

具体来说,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可分三层进行:第一层是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加强与相关产业集群的互动与合作,以技术的不断服务与推进实现产业层级的提升。这是战略性的技术服务与推进。第二层是在产业集群内,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以依托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也可以利用产业集群内的骨干企业的技术力量,主要解决集群内广大中小企业现实的技术需求,是实用型技术服务。第三层是鼓励大中型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成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国家和省市的各类技术服务基金和项目,把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与国家、省、市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同时,要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引导和规范公共服务平台

2008年,宁波市经委以政策为引导,以财政补助为手段,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依托产业、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着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服务发展和快速成长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大对市级公共服务平台的引导和规范力度。在对2008年申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业支持服务平台进行书面考核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工作指导,促使其进一步规范运行,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功能。二是重点监督国家级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对2007年获得国家资金扶持的小企业创业基地进行重点跟踪指导,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完成了工信部部署的关于服务平台运行情况的调查。三是举办全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工作培训班。全市47家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负责人及部分2008年计划新创建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负责人共11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使宁波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的有关领导了解了国家和宁波市的政策,看到了宁波市与国内同行的差距,对于理清发展思路、找准目标定位、提升建设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四是加大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以“2008宁波(工业)创业服务风云榜”评选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荐宁海模具城、慈溪华东轻纺针织城、余姚裘皮城、宁波科创公司和宁波中普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入选2008年度宁波市优秀公共服务平台,并认真配合媒体做好专题采访报道工作,树立服务平台的优秀典型。

今后,要继续引导和规范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加强考核,规范运行。通过实施“三年一复核”和平台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切实引导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注重调研,增强实效。深入产业集群,就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情况、公共服务现状及就业、创业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推进各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本地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工作规划,提高平台创建工作的实效性。三是依托培训,提升素质。通过组织一期全市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业务培训班,逐步提升宁波市服务机构业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四是重点培育,树立典型。主动挖掘和培育一批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对运作规范和服务成效显著的平台项目,积极申请国家项目,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3)加大扶持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协调

——加大平台政策扶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法规,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运作机制。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对功能强、作用大的服务平台,实际运行过程中地方税收实行优惠或返还。对平台购置重大设备和仪器要按国家政策予以补贴。二是加大公共投入。要在平台建设中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同时在科技资金方面切出一块用于补助科技服务平台的经营。三是广泛吸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四是完善法律保障。进一步制定完善与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积极展开考核评选。要建立定期报告和跟踪制度。一是依托宁波市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在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培育一批开展产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设备共享等公共技术服务的平台。二是制定实施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和评选办法,通过各地公开申报和组织专家评审,每年确定一批市级重点服务平台示范单位,并有限推选为市“两创”风云榜优秀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通过重点培育示范平台,引导促进平台建设。三是通过定期座谈和数据报送,建立示范平台定期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平台建设和运营情况。

——加强政府的管理协调。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平台建设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协调。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引导平台发展走向公益化、公开化、公用化,树立以服务企业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加强协调。政府牵线搭桥,沟通平台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园区等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调解相互间的矛盾,解决相互间的问题,促进合作共赢。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对平台的服务功能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通过媒体广泛宣传,让更多企业信任平台、利用平台。四是着力引进国外服务机构和服务人才。

(4)建立面向中小企业集群的应用服务平台

面向中小企业集群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平台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加工、管理、市场营销等应用软件服务,为缺乏设计、加工、管理能力的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通过服务平台使企业间可以开展协同工作,委托拥有相应生产能力的服务提供方为其设计产品、编制复杂零件数控程序和加工工艺、提供加工设备,进行产品数据、人力资源、项目、分销等管理,提供产品维护、系统维护等技术支持。同时,服务平台还包括面向企业或行业的数据中心的建立与维护,企业邮局、协同办公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等服务,以及网上培训、网上商城、网上展览等公共技术服务。

ASP服务平台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一是环境基础层。平台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包括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的管理系统、网络数据安全系统。同时,ASP的统一建设和专业服务,可方便地提供基于组件的服务、可靠的安全保证和系统的自动升级。二是数据资源层。一方面建立和提供数据资源库,包括标准数据库、设计资源库、制造资源库、设备资源库、人力资源库、产品数据库、领域知识库、企业数据库等。另一方面实现各种形式的企业数据托管,如制造资源数据托管、管理数据托管、调研分析数据及客户资料托管等。三是应用服务层。提供基于因特网的各种应用软件,采取租赁的形式,将企业需要的功能模块从完备的系统中提取出来,重新封装组合成个性化应用解决方案提供给使用者。一类是设计、制造与管理系统,包括通用设计支持系统、网络化协作项目资源管理与项目协同管理、网络化供应链管理、网络化企业协作系统、网络采购服务、网络化销售服务、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协同商务系统、网络培训、网上评标服务、网络化展会与网络化会议系统、企业应用申请服务代理、ASP共享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管理等;另一类是咨询服务系统,沿着企业的业务过程,提供供应商分析、特定行业领域的咨询、企业现状和信息化水平的诊断、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建议以及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分析。四是系统表示层。通过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各种ASP服务。系统表示层主要包括ASP门户入口、企业门户、信息与商务服务发布、门户可视化表示等内容。

(5)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子体系建设

笔者认为,宁波公共服务平台运作的基本框架是:全市构建信息服务、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政策法律等八个服务子体系,每个子体系都有若干核心服务机构支撑。由核心服务机构发起,联合社会中介机构组建服务联盟,形成服务网络。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服务子体系,重点是在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中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子体系。“宁波产业集群”是八个服务体系的信息窗口,是一个基础服务平台。通过不断扩展服务功能,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实用性,为政府各部门、服务机构、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在网上发布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动态,为企业提供产品供求、技术供求、资金供求、产权供求等信息,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项目库、技术成果转让库、闲置设备调剂库、人才库等各类信息库。以网络为主体,结合其他途径为产业集群提供法律、政策、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

——融资担保服务子体系。大力发展信用担保、筹资融资、产权交易、土地交易、闲置设备调剂、会计、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为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供咨询和辅导,为企业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和产权转让提供服务,帮助产业集群提高融资能力。当前,重点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级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增加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要制定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要整合现有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以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性担保机构、主动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全国的产业集群担保体系。

——技术支持服务子体系。发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产品设计、设备与产品测试等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试制、设备检测、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促进产业集群技术水平与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支持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门技术实验室和测试基地向中小企业开放,满足产业集群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大力培育技术市场,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推进产业集群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收集、传递产业集群的技术需求信息,向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信息。开展技术诊断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建立技术中心。

——人才培训服务子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大专院校、技工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基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构建培训网络。加强集群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培训师资库。结合产业集群实际,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现代培训手段,积极开展产业集群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员及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创业辅导等培训,加强产业集群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各级政府可以加大对产业集群培训的支持力度,建立产业集群人才培训考核评估机制和培训经费补助制度。

——管理咨询服务子体系。整合社会各类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同时,利用大专院校的力量,为产业集群提供企业诊断和管理咨询,提高产业集群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离退休的专业人员组成管理专家顾问团,为产业集群提供管理方法、组织设计、制度建设、财务分析、统计技术等方面的诊断、咨询和辅导。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难点、关键问题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业辅导服务子体系。各级管理部门组建创业培训师资和咨询队伍,大规模、分层次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创业人员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创业大军。建立创业项目库,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要分别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园区或闲置厂房、楼宇,建立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低价、优质的创业场所;重点支持20个创业基地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颁布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通过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促进民间资本成立一批创业投资公司,开展创业投资活动。

——市场开拓服务子体系。大力发展为企业提供企业形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品牌打造和传播等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技术合作、招商引资、风险投资等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展示会、产品交易会、供求洽谈会以及国内外商务考察活动;鼓励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提供展览、展销的策划、设计、制作等一条龙服务,指导产业集群参加政府采购项目投标等活动。

——政策法律服务子体系。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开展面向产业集群的政策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利用法律顾问协会,组建产业集群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热线,建立网上法律咨询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法律、法规、政策等咨询服务。

(6)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融资形式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企业信用就是企业生命的宗旨。第二,加强企业道德反腐建设,建立企业信用文化和道德的价值观。第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帮助企业利用好金融市场、金融工具,拓宽多种外源性融资渠道。首先,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是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利率市场化,把隐性成本显性化,客观上有助于增加银行贷款的透明度,减少制度性风险,进而增强银行对各类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准许民营资本、外资注入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尤其是城镇、城乡、城郊地区中小金融机构更应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门槛。最后,在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同时,要大力提倡各种金融工具的流通,通过票据融资、金融租赁、期货等形式,搞活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将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结合既是建立创业资本市场的需要,又是融资平台形成长期盈利点的需要。服务平台与风险资本的结合是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投资融资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孵化器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拥有丰富创业资源的条件,而风险机构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可靠便捷的投资渠道获取效益,对双方而言,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这种以资本为纽带的结合,还可以把孵化器与企业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孵化功能更好地体现在孵化企业中。

2.平台运作的保障措施

(1)政策的落实与完善

2003年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宁波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宁波市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认定管理办法》、《宁波市行业网站技术孵化平台管理办法》、《宁波市信息服务业孵化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等。另外,宁波市对市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2008年专项资金补助,共计1000万元。可以说,宁波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并不缺政策,关键是要落实。

(2)抓好产业集群创业工作

宁波市创业工作相对落后,全市创业活动还处于不活跃状态。通过完善和落实“十一五”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在深入调研、摸清底子、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将方案落实到项目上,明确投资主体,保障资金来源。基地建设单位要制订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按计划分年度搞好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基地建设要坚持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服务建设两手抓。一方面,要以园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或充分利用关停企业场地、设施进行改造和配套,共享基础设施,集约利用资源,搞好创业基地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和配套工程建设,构建良好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建立高素质的创业服务队伍,同时注重引进社会中介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创业服务,开展创业辅导,提高服务和孵化能力。广泛收集创业项目信息,建立创业项目库,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是促进创业的重要手段。

(3)实施“产业集群服务计划”

通过选择一批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产业集群,引导和扶持他们大力加强体制服务、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激发服务活力,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服务计划,引导和带动广大产业集群走科技环保型、节约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提高整体素质。

(4)加强产业集群宁波网建设

创建产业集群网上会展中心。以网上会展中心为平台,长年举办在线“产业集群技术交流合作洽谈会”、“产业集群网上人才招聘会”、“产业集群银企洽谈会”等活动,采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实现供需双方在网上的互动与交流,为产业集群提供实用服务。逐步在产业集群宁波网建立与产业集群有关的各类数据库,如产业集群基本信息数据库、创业项目库、技术成果转让库、闲置设备调剂库、人才库等各类数据库,提供全面、及时、有用的信息。

(5)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组织措施。①建立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责任,成立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的协调、咨询机构,推进平台建设。②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特点和需求,采取有效的组织保障措施,加强区域性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

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市级财政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继续把扶持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扶持资金逐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各县(市)区也要设立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争取将产业集群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技术服务资金、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及重点项目扶持资金、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重点支持范围。

(6)健全服务发展体系

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特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特别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服务体系。对龙头企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群,支持依托大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探索民营投资经营、政府投资市场化经营、政府推进科研院所集聚等多种体制机制,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高度重视行业协会建设,创造和完善满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总部经济、物流集聚区、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加大集群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从而形成浓厚的区域产业文化。同时,建立和加强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经信委、质监局、科技局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各层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7)加强平台人才队伍建设

平台发展,人才是根本。一是要根据平台发展的需要加大专业人才引进的力度,确保平台高效运转;二是要着力培养平台所需的专业人才,通过定期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出一批自己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强与先进城市的合作交流,柔性借用外部的专业人才,为自己发展服务;四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提升服务平台专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

主笔人:刘春香

主笔人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注释】

[1]生产虚拟是指把工厂交给外部人管理,集团成为工厂的大客户,以订单生产为纽带,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工艺和管理措施,管理现代化企业。销售虚拟是指杉杉选择并实施规范健全意义的特许经营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