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像文化基因

影像文化基因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文化基因也被赋予一种拟人化的本性与人格。个人有不同的本能、欲望、潜意识,受到不同的文化基因编码方式的潜在控制。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从文化基因到艺术作品的演变示意图。在文化活动中文化基因会相互结合形成高一级别的文化基因复合体。在文化基因繁衍的过程中,传媒发挥了桥梁作用,传媒本身也是一种中介文化基因。笔者认为中介文化基因与文化基因结合后会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融合与裂变两种机制。

图1.1 奠定文化基因理论基础的著作

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揭示了世界生命系统中的基因复制、变异和淘汰的规律。道金斯创造了一个文化领域新的词汇:觅母(meme),指的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者模仿单位,与“文化基因”基本同义。道金斯用拟人化的方式研究生物生命中的基因,“适当地、小心谨慎地将基因拟人化处理,是将达尔文理论学者从泥沼中拯救出来的最短路径。”[1]文化基因也被赋予一种拟人化的本性与人格。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Wilson)提出了“基因文化同步进化论”,认为人的基因与文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身体中存在直接接受文化因子影响的基因,如语言基因、笑的基因、饮食基因、性基因等,它们即是“文化基因”。[2]威尔逊的观点证明了人类身体之内存在掌控人类文化行为的基因,从而使得人的天性和习性之间具有稳定的深层次联系,习性根源于天性,文化行为受到来自于身体潜在基因的控制。这种文化基因是存在于身体之内的,并且具有与其他基因一样的延续性,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因为生存活动进行变异。

西方伟大的哲学柏格森认为在直觉的智慧中,“智慧通过一种与生成物质的过程类似的过程在直觉中显示出来,由此出现精神生命的统一性。……哲学就这样把我们引入精神生命,同时,哲学也向我们指出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3]智慧在直觉中使得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得到统一。在绵延的时间中,在生命冲动的推动下直觉按照时间顺序环环相扣依次延伸充满生命旅程。而这种生命冲动来自于生命本能,在身体最深处无疑来自于基因。个人有不同的本能、欲望、潜意识,受到不同的文化基因编码方式的潜在控制。譬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逻辑和快感模式,他们都是情感基因编码形成的表述方式。情感逻辑和快感模式控制了个人在生命活动中的动机,最终控制人类行为。人的身体中潜藏的文化基因形成本能欲望控制人的精神:心理、性格、情感、气质等,并自然地形成原始意象,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思维、语言等生活和生产行为中形成稳定的模式,建构文化系统中的基本理念、习惯和模式,最后形成蔚为大观的文化系统,其中包括艺术文化系统,艺术品是利用不同的语言系统结合具体情境创作形成的作品。譬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力比多是身体器官的快感,也是与人的本能相联系的生命快乐欲望,既指性欲望满足的快感,也指人的获得荣誉的心灵快感,这也是一种生命力。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源自于基因的生命力会适应不同环境在不同生命活动中利用不同的语言[4]媒介获得转译、实现和表达,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一座桥梁,人类生命在语言中获得表述,人类在语言中获得诗意的栖居。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从文化基因到艺术作品的演变示意图。(如图1.2所示)

图1.2 从文化基因到艺术作品示意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所谓文化基因指的是源自人类生命在文化系统中绵延存在的基本理念、习惯和模式。它在人类生命力推动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获得语言表述,同时也因为环境变化进行新陈代谢从而实现绵延存在。

道金斯认为,一定文化基因系统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库,保持和拓展本文化基因库是任意文化基因生存的最终目的。基因具有复制、变异和淘汰三种运行机制,文化基因同样如此。在文化活动中文化基因会相互结合形成高一级别的文化基因复合体。在文化基因繁衍的过程中,传媒发挥了桥梁作用,传媒本身也是一种中介文化基因。笔者认为中介文化基因与文化基因结合后会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融合与裂变两种机制。

文化基因与不同的中介文化基因结合进行融合与裂变,从而使得新的文化基因产生。文化基因融合机制我们可以用方程式A+B→C来表示,A基因与B基因相融合,两者携带的基因密码重新进行编码组合从而裂变形成新的不同于A基因和B基因的C基因,C基因融合了A、B两种基因的文化信息,淘汰某一些文化信息,C基因组合构成的文化基因机器—作品在形态和属性方面不同于A、B两种文化基因构成的文化基因机器,但是C与A、B之间具有文化血缘的亲近性,容易跨界繁殖。基因因为生命力的推动,在生命活动中会具有目的性,有运行的方向。同时生命力的强度也使得基因具有一定大小数量。所以,A、B基因融合为C基因类似运动矢量合成的关系。(如图1.3)

图1.3 基因融合示意图

文化基因裂变机制可以用方程式D→E+F表示,文化基因D因为不同中介基因介入,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裂变为E、F两种文化基因,D、E、F的文化基因机器同样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属性,但具有文化血缘的亲近性。因为不同的形态和属性它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D基因裂变为E、F基因类似运动矢量分解的关系。(如图1.4)

图1.4 基因裂变示意图

柏格森在其代表作《创造进化论》中认为通过存在的概念思考虚无,我们获得的只是“逻辑的或者数学的、因而也是非时间的本质”,从而产生一种静止的概念。我们需要“直接地思考存在”,由此绝对存在才会“在我们心中显现”。直接地思考就是柏格森的直觉。这与中国禅家通过禅悟“直指本性”和胡塞尔“面对事物本身”的宗旨相一致。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断绵延变化中,我们赋予事物以某种形式,形同对连续运动摄取快照(Shot)获取了事物的一般形象。一般形象往往成为事物的代替物,形成稳定的研究模式,甚至也成为研究对象,而绝对存在往往被遗漏。“精神导致三种表象:第一,性质;第二,形式或者本质;第三,行动。”[5]与这三种表象对应的是形容词、名词和动词。令人惊讶的是,柏格森认为利用电影机制来类比人类精神对世界的把握,照相只能反映事物的瞬间,需要用“电影放映机制”这种运动的事物来反映处于不断绵延运动中的绝对存在。“一般的运动,在于把这种运动放入放映机里,通过这种无特征的运动与个人形态的组合,再现每一个特殊运动的个体性。这就是电影放映机的策略。”[6]电影对运动事物的摄取是全息式和连续运动式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绝对存在。巴赞的摄影本体论也认为电影的价值在于给时间涂上香料,使之免于腐朽,葆存真实是电影的最大价值,真实感也是电影重要的审美魅力。在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中,电影获得了独特的地位,柏格森在电影中发现了透视世界的崭新方式,并认为唯有如此方能认识绝对存在,认识虚无。电影全方位启动了大脑的思维能力:感性与理性、形象与理念、直觉与思考、情感与理智、体验与领悟,并且这一切都是融合在统一的时空结构体中。对于人类而言,电影无疑是展现人类生命绵延存在的强大手段,人类的身体和精神都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展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意象[7],原始意象来源于人类的精神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可以说,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先天的形象基因,在与外部环境的遇合中会在直觉中构建意象进行表述。譬如梦境中无意识中构造的种种意象,就是人类天生的形象构造能力的体现。形象基因控制了人类形象思维。融合了内在的情感、意志和理性的想象世界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形象,形象在文学艺术中成为意象,在电影、电视和网络影像艺术中形成影像。形象基因植根于大脑,影像基因是形象基因在影像艺术这种文化系统中的具体显现,是影像艺术的核心基因。影像基因与人类生命绵延具有本源的深刻联系。生命力通过复杂的编码过程在文化基因控制之下将绵延存在铭刻在影像艺术作品之中。

现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电影、电视、网络影像艺术可以统一称之为现代影像艺术,影像(Moving Picture)是其核心基因,三者都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艺术,传播媒介都是影像,影像是现代影像艺术的核心基因。电影、电视被称之为姊妹艺术,其视听语言基本一致,都可以称之为影像艺术。在“互联网+”模式中,一方面影视艺术进入网络传播的时代;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基因与网络媒介基因相结合,导致新的艺术种类产生。2010年是中国微电影元年,出现《老男孩》和《11度青春系列》标志性作品。2014年是网络剧元年,出现《匆匆那年》。这一年涌现一个热词:“网生代”,标志随网络长大的90后已经成为影视艺术的观众主流,并且深刻影响了影视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创作。这使得网络影像艺术成为与电影、电视并驾齐驱的新的影像艺术种类。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电影、电视、网络影像艺术三足鼎立的格局,三者之间文化基因进行融合与裂变,产生现代影像艺术新种类。从文化基因理论角度切入研究现代影像艺术核心基因—影像在互联网中的衍变可以系统地解读当前现代影像艺术嬗变的内在原因,系统阐释其艺术属性变化。

图1.5 理查德·道金斯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认为Meme(觅母,与文化基因基本同义)指的是文化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具有稳定性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模仿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实现繁殖。保持和拓展本文化基因库是任意文化基因生存的最终目的。在文化活动中作为基本单位的文化基因会相互结合形成高一级别的文化基因复合体。在文化基因繁衍的过程中,传媒发挥了桥梁作用,传媒本身也就是一种中介文化基因。文化基因与不同的媒介结合会形成不同的新的基因融合与裂变,从而使得新的文化基因产生。文化基因具有人类的预见性,避免盲目纵容的基因做出过分的自私行为,照顾长期的自私利益而不是短期自私利益。

1995年中央电视台成立电影频道,电影开始在电视上播出。1999年,中国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是电影艺术与电视媒介第一次文化基因结合。这使得电影在20世纪末获得一次重生机会。目前在电视上收看电影的观众数已经超过电影院观众数。在网络时代影像艺术开始了全面而深刻的文化基因融合与裂变。2010年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介的文化基因结合产生微电影,2014年电视艺术与网络媒介的文化基因结合产生网络自制剧、网络文艺节目和网络纪实节目。电视电影、微电影、网络自制节目是影像艺术核心基因与不同的媒介基因结合而产生的新的艺术种类。它们的艺术属性与媒介特性密切相关,也保留了影像基因的本质属性,它们是影像艺术基因在不同传播媒介中的延续与变异。对之进行系统研究对于理解纷繁复杂的电影、电视和新媒体艺术极其重要。

媒介融合中电影、电视、网络三种重要的传媒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融合。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切入媒介融合中的影视艺术研究可以发现其中令人惊奇的规律性。电影、电视艺术、网络电影、网络电视艺术等可以统一纳入现代影像艺术之中。影像基因是现代影像艺术核心基因,起源于摄影艺术,经过100余年逐渐诞生、兴盛、交融、裂变和创新,生产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基因机器—现代影像艺术作品。摄影图像是静止的图像,这是影像艺术的前身。在摄影艺术中文化基因已经萌芽并且走向摄影艺术的成熟,形成稳定成熟的基因库。电影诞生后,现代影像艺术正式面世。新的传播媒介产生了新的中介文化基因,从而导致现代影像艺术发生大规模的融合与裂变,基因库得到大幅扩展。电影艺术的诞生导致现代影像艺术基因第一次爆炸式生长。电影的表现主题、人物类型、叙事方式、镜头语言、音乐效果等不同文化基因种类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文化基因复合体,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基因机器。电视技术的突破使得传播基因在文化基因的融合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触媒效应,影像艺术基因因此获得第二次爆炸式生长。电视剧、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纪录片是以影像基因为主体的艺术新种类。媒介融合导致影像艺术基因获得第三次爆炸式生长,影像基因与网络文化基因相结合而诞生新的影像艺术门类:网络影像艺术(包含网络电影、网络电视艺术),并逆向促使影视艺术进行新的文化基因裂变,使得媒介融合中的电影和电视艺术呈现崭新的特征。

电影、电视艺术在人类文化基因库之中属于等位基因,它们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在影像艺术形成过程中,电视艺术因为后发优势继承了电影艺术众多优势文化基因,适应不同时代外在的文化历史语境和内在的中介文化基因而形成艺术上的独立地位。影视艺术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两种文化基因之间既有融合,也有裂变。电影作品变异成为电视剧,电视剧变异成为电影日益常见。电影改编为电视剧是常见的跨媒体文化基因复制移植现象,电视剧经过文化基因转换生产电影,这是文化基因的逆生长。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艺术与网络之间的互动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电影融入网络后获得新的传播途径并催生了新的影像艺术—微电影;另一方面是网络文化基因逆袭电影艺术使之呈现网络化的艺术特征,电影艺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发生嬗变。其中电影艺术文化基因与网络中介基因之间的融合裂变非常旺盛。微电影的影像、叙事、角色、视听语言、风格等基因发生重要裂变,从而迥异于电影成为新的影像艺术。而网络文化基因在新世纪对电影艺术的逆向渗透全面而深入,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网络小说改编为电影已经形成潮流,如《失恋33天》《致青春》等,这是网络对电影的逆向基因移植;2.以网络为题材创作的电影,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五月之恋》等;3.网络审美范畴移植的电影,可以说是网络文化基因对电影的深层次改写,如《人在囧途》《泰囧》等;4.网络化改造而成的台词、新新人类的人物形象、桥段、景观、语言修辞、艺术风格等艺术基因在电影中广泛移植和繁衍,这形成深层次改写电影艺术的主导方式,导致电影艺术发生本质性改观,如《让子弹飞》《疯狂的石头》等。网络风带来的国产小电影连创票房纪录,“网生代”到来意味着电影进入新的时代。其中文化基因的结合、裂变和新生形成一场现代影像艺术的革命。媒介融合导致电影艺术发生本质变化。

电视艺术与网络之间的互动也是双向的。电视艺术进入网络,电视艺术节目在网上播出,这只是播出平台的变迁,是电视艺术基因在网络的复制。电视艺术基因与网络媒介基因相结合也导致新的艺术种类的产生,主要有网络自制剧(含网络青春剧、网络穿越剧、网络喜剧)、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和网络纪实节目。网络文化基因的时空超越性、私密性、平面化、后现代性、零散化、非中心主义等与成熟的电视艺术基因相结合,使得网络电视艺术呈现强烈的“互联网+电视”的二元综合特征,与电视屏幕上播出的电视艺术节目大异其趣。2014年被称为“网络电视元年”,就是因为《匆匆那年》作为影像艺术而言相当成熟,而且拥有与电视剧相当的收视率。网络逆向进入电视艺术的影响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作为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网络文化基因改写了电视艺术,使之具有网络文化的特征。后现代性、时空穿越、魔幻性、私密性、喜剧化等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电视剧的重要属性。而电视综艺节目和电视纪实节目在生产、传播、接受过程中已经与网络紧密结合,网络文化深刻改写电视艺术节目,网络文化基因与电视艺术基因相结合导致电视艺术节目发生全方位改观,网络时代新新人类成为主角,叙事碎片化,主题娱乐性极强,视听语言数字化,风格迷幻化。

繁复的文化基因类型经历复杂的历史演变仍然延续了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也因为不同的中介文化基因作用裂变而具有不同艺术属性。具体有影像、主题、角色、表演、情节、镜头、音乐、音响、修辞、台词、结构、审美、符号、时间、空间、物质媒介、风格、时尚等文化基因,它们按照艺术内在逻辑进行复杂基因编码融合生成文化基因机器—作品。上述众多文化基因可以归纳为主题、角色、故事、视听语言、风格五种。影像、镜头、符号、物质媒介、音乐、音响可以归为视听语言基因,台词、表演可以归入角色基因,情节、时间、空间、结构可以形成故事基因,修辞、时尚、审美可以归入风格基因。主题基因、角色基因、故事基因、视听语言基因、风格基因都建构在影像的基础之上,都以影像的形式存在,它们结合形成影像艺术作品。相似的影像艺术作品会组合成为类型,类型中的主题基因、角色基因、故事基因、视听语言基因和风格基因形成了文化基因族,也会在历史长河中新陈代谢绵延存在。

原型批评可以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在灿烂浩瀚的文艺史上,不同的文艺体系中形成了稳定原型[8]种类。爱情、怀乡、孤独、恋母、复仇、神话、传奇、反讽、悲剧、喜剧、优美、幽默、革命、正义、家族眷恋、同性恋等主题原型也可以认为是主题基因,源自生命深处的基因,也在时间轴上的不同环境不断绵延,通过推陈出新的艺术作品进行表述,文化基因控制了影像的内在生成机制,影像则凝固了人类深层次的生命信息。主题是影像艺术作品的灵魂,主题确定后复杂的影像文化基因编码获得了生成的方向。角色原型如英雄、勇士、统治者、智慧老人、大地母亲、侠客、魔鬼、妖孽、莽士、梦中情人、圣人、荡妇、花心男、狐狸精、变色龙、军师、牧羊人、贞女、小丑、吸血鬼、骑墙派、第三者、负心人、叛徒、泄密者、间谍、弱者、靠山、管家、白马王子、灰姑娘、媒婆、执法者、义士、殉道者、探险者、受难者等也可以认为是角色基因,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历久弥新,影像艺术中的角色与其他文艺门类同样如此。关于故事原型普洛普提出31种故事功能[9]和36种戏剧模式[10],是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篇章,虽然不能穷尽所有的叙事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如河沙的故事也会有稳定的基因不断得到表述。故事来自于个人、家族、社会之间关系,人类生命活动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引发了种种故事,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反复不断在不同民族和时代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故事模式就是相对稳定文化基因。它们以生命活动为核心,在身心二元的欲望推动之下,与个人、家族、社会不同层次发生矛盾交锋,从而形成了人类行为的痕迹—故事。视听语言基因是影像艺术独特的艺术基因,现代影像艺术的视听语言机制是一致的。视听语言中的镜头语言、蒙太奇、声画组合等规律成为影像艺术表达的语法。视听语言的艺术逻辑所依赖的其实就是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审美规律,视觉语言来自于视觉神经的快感,听觉语言来自于听觉神经的快感,在心灵中形成一种综合的美感。而这种美感的形成会受到人类精神深处的本能、欲望和潜意识的控制,最终也是因为文化基因编码方式的掌控。视听语言其实就是文化基因的意象表述。关于风格基因,中国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11]专门论述了24种诗歌的风格,与影像艺术同样相通。所谓诗品即人品,人类的精神气质作为整体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就形成了艺术风格。影像艺术产生了众多的导演和流派,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集体风格,它们其实都是影像艺术导演的个人和集体的精神气质的反映。而这种精神气质来源于身心深处的文化基因编码。张艺谋的绚烂、陈凯歌的哲理、姜文的豪放、谢飞的谨严、侯孝贤的真实、宁浩的繁复、贾樟柯的沉郁、管虎的荒诞、王小帅的残酷青春等都是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与生命经历锤炼综合形成的鲜明风格。主题、角色、故事、视听语言和风格基因跨种族、跨媒介、跨门类成为文艺作品中稳定的理念、习惯和模式,都需要化身到影像之中进行表述。在影像艺术作者创作过程中,会在其大脑中进行复杂的融合与裂变,优秀的作品的五种文化基因具有统一协调的编码程序,从而形成有机统一整体的艺术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