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悟《十牛图》

禅悟《十牛图》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起来,在家畜动物里,禅师们似乎更喜欢“牛”。牧牛分为十个阶段,五代的普明禅师画成《十牛图》,用以指导学人禅修,宋代廓庵禅师也有一个十牛图,两图略有不同,图上又配有偈颂。下面以普明的《牧牛图》作一简单的介绍。以下则分别是《回首第四》、《驯服第五》、《无碍第六》、《任运第七》、《相忘第八》、《独照第九》、直至《双泯第十》:上面的《十牛图颂》,表现的是一个参禅者由苦修到觉悟的十个阶段及其现象。

禅悟《十牛图》

比较起来,在家畜动物里,禅师们似乎更喜欢“牛”。也许牛乃农家耕耘之必需,也许牛的温驯善良与佛性之仁慈更相类,也许牛步之沉稳悠然与禅僧的沉静逍遥更契合,总之,一些禅僧喜欢将寻佛和悟道比作觅牛和骑牛。一位和尚曾向著名的百丈禅师讨教:“我希求认识佛,但怎样才是佛呢?”百丈回答说:“你真好比骑着牛还在寻找牛(自性本就是佛,却还在向外寻找佛)。”“那么认识佛以后怎样呢?”和尚又问。“就好比人骑牛回到家(归返本性)。”“那以后又该怎样巩固和保护呢?”“像牧牛人那样手执杖条看管着它,不让它侵犯别人的庄稼(时时警戒自律,免得重坠红尘)。”这位和尚从此就安心参悟,不再东奔西跑地向外求佛了。

禅宗又把修持明性比喻为牧牛,南泉普愿禅师说:“王老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总不见得。”这里的牛是指修持者自心,溪东、溪西是指欲界、色界等对外境的执著,“随分纳些”则是指排除偏执,以平常心修道。牧牛分为十个阶段,五代的普明禅师画成《十牛图》,用以指导学人禅修,宋代廓庵禅师也有一个十牛图,两图略有不同,图上又配有偈颂。用图画与偈颂相结合的形式,以寻牛得牛作比喻,更形象更明确地展现了一个禅者由修行开悟而再度入世化众的心路历程,给世人以诸多的启发。下面以普明的《牧牛图》作一简单的介绍。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这是说在未了悟之前,人心堕于贪嗔痴三毒,欲望横行而又处处碰壁,好比是一头疯牛在乱撞乱窜。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穿鼻,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剂,犹得山童尽力牵。

这是说初修行的人,心念劣根难纠,仍有东突西窜,一定要用“芒绳”控制起来,下工夫调教。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这是说禅修初步入门,已能自我调控心性,但行者仍不敢松懈。以下则分别是《回首第四》、《驯服第五》、《无碍第六》、《任运第七》、《相忘第八》、《独照第九》、直至《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此时图中人、牛均不见了,惟余一大圆圈,如一轮明月。主、客体完全相互交融。这是参禅修行的终点站。

上面的《十牛图颂》,表现的是一个参禅者由苦修到觉悟的十个阶段及其现象。当然,不必死扣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也不必拘泥于是否恰好需要十个阶段,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禅师悟道的一个大致过程。禅者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寻找迷失的本性,所以才能焕发出全部的热情;执著追求,始终如一,才能逐渐实现目标。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决不因有所收获就沾沾自喜、怠惰松懈,而是时时谨慎、处处警戒,才能避免“功败垂成”、“得而复失”的悲剧。

这一参悟过程,与我们做学问、干事业有着相通之处。有人说:“人的生命总是沿着一个完整的圆圈在运行……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运行轨道。”然而,这一圆圈的起点和终点并非在同一平面同一层次上。犹如图中的参禅者,他是在螺旋形向上升华的,在更高的层次上“返本还原”的。

(姚南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