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队员感悟篇

队员感悟篇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组图2-1 宁夏组队长,唐博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2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科考的深入,我们走遍了大大小小8个湿地。既有如沙湖、腾格里湿地一般沙漠与湿地共存的奇妙,也有如华北芦苇荡一样的芦苇迷宫,甚至还有一处湿地作为鸟类的自然保护区。把沙漠彻底地阻挡在了包兰铁路以北,保证了中卫市不再受到沙漠的侵害。
队员感悟篇_美丽湿地中国行·笃行博学篇

宁夏组

图2-1 宁夏组队长,唐博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2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队内工作:全面负责宁夏组科考队的沟通协调、活动宣传、团队建设等各项工作。

个人感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深厚的友谊!

怀有塞外梦,感受“江南”情——赴宁夏生态科考感悟

随着列车缓缓驶出车站,我的第一次生态科考的旅程就此展开。我个人曾经固执地认为,生态科考就是一次单纯的野外科考,也就是去野外把样品拿到,就马上回到实验室去检测,仅此而已。从没想过宁夏这片土地如此壮丽,从没想过宁夏人民如此坚强!

在来到宁夏以前,我对于宁夏的想象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景色,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应该是大西北留给所有人的印象吧。因为我做的是土壤研究,所以对于宁夏的土壤我也有所调研,我了解到宁夏的土壤碱性比较大,因此许多植被都无法存活。这更添加了我对宁夏拥有一个塞外荒漠景象深信不疑的态度。并且随着火车西行,我在窗外看到的景象似乎也逐渐“如我所想”,植物逐渐低矮、人烟逐渐稀少。但是当我真正踏上宁夏的土地时,我才觉得一切又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银川——宁夏最大的城市,也是我们的第一站。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漫天的黄沙,而是遍地的草地与湛蓝的天空。一切的一切与当初所想的都完全不同。这里有着江南水乡般迷人的景色,我也终于明白这里为何被称为“塞上江南”了。但是,这只是我来到宁夏感受震撼的开始。

随着科考的深入,我们走遍了大大小小8个湿地。既有如沙湖、腾格里湿地一般沙漠与湿地共存的奇妙,也有如华北芦苇荡一样的芦苇迷宫,甚至还有一处湿地作为鸟类的自然保护区。宁夏的湿地多种多样,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一片如此干旱的土地,竟然有如此多的湿地,这些都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功劳!自古黄河富宁夏!但是宁夏神奇的环境不仅仅是依靠我们的母亲河的照顾,更是靠着无数扎根在野外的科学工作者辛勤地研究开发。众所周知,宁夏的西北部就是腾格里沙漠,宁夏随时受到沙漠的威胁,当我们来到中卫市的时候,这种感触更加深刻,沙漠的边缘离市区不到30公里,但是市区里面却绿草茵茵。这神奇的景象等到我到达位于沙坡头的治沙站时才完全理解。原来治沙站的研究人员经过几十年来不懈的努力,已经达到“人进沙退”的现状。把沙漠彻底地阻挡在了包兰铁路以北,保证了中卫市不再受到沙漠的侵害。这样伟大的工程真可谓世界第八大奇迹!

眨眼之间,科考旅程结束了。在这次科考中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仅采集到了珍贵的土壤样品,学习到了许多有关湿地的知识,更学习到了如何作为队长来为大家服务。科考虽很辛苦,但是每一名队员都不怕吃苦,坚持完成任务,做到了今日事今日毕,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多才睡觉,而早上往往不到七点就起床,这样的精神也使我坚定信心,要把我们的科考成果完全地展示出来!再见科考!再见宁夏!

图2-2 宁夏组副队长,陈海波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0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号1120102484。

队内工作:负责协助队长管理团队、召开例会、审查新闻稿等。

个人感悟:生态科考收获了知识、经验和友情,科考让我学到不少!

美丽宁夏,旅行更是修行

本以为宁夏这么一个西北地方,虽然不是被沙漠包围,怎么也得是戈壁连片吧,在我的印象里,北方到处干燥难耐,到处尘土飞扬。而亲到宁夏才发现,自己过去都错了,原来在西北也照样可以山清水秀,照样可以清风拂绿柳,照样可以“荷塘采莲”,宁夏“塞上江南”之称不可谓不贴切。

首先到银川,清晨在火车上醒来就快到银川了,刚开始还看到有成片的沙漠,火车道旁的沙丘用麦草方格保护着,看着太阳从沙漠边缘缓缓升起,心想西北应该就是这样的吧。可是没多时,外面的大地变得平坦,一片片麦地开始出现,周围还有浅浅的小沟渠,绿色越来越多,直到占满了整个视野。这一片片青青麦田、一条条长着芦苇的沟渠,让我不禁怀疑,难道是在苏州?可我们明明来的是宁夏啊!

在前往石嘴山的路边,整片的芦苇荡和成排的柳树从眼前闪过,如果不是不远处铁灰色的贺兰山,真让人有种走在江南的错觉。沙湖就在银川去往石嘴山的路上,景区游人很多,一进大门就是湖面,朗朗晴空下芦苇圆顶亭子在岸上,几艘快艇在水中穿梭。乘坐快艇飞快地从芦苇边穿过,从观鸟亭看到了沙湖的全景,一剁剁芦苇伸出水面,不时有白鹭或海鸥从芦苇丛中惊起,或者有一两只野鸭从水里冒出头来。听导游介绍:“现在鸟类还是少的,到三四月来的时候,下面水里全是各种水鸟,还有大天鹅、苍鹭、鸳鸯等好多珍稀鸟类;到冬天水面结冰时,就是收割芦苇的时候,芦苇是造纸的好材料,我们这沙湖啊,到处是宝!沙湖沙湖,没有沙,哪里称得上沙湖啊。”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沙湖中的沙漠岛,成队的骆驼拉着游客缓缓爬上沙坡,就差竖起孤烟了。从沙丘上向下看时,蓝天、湖面、芦苇、飞鸟,还有沙漠,这画面让人心醉了,简直无法言表,只是呆呆地看着,享受着这无与伦比的美丽。

还有黄沙古渡、鸣翠湖、沙坡头、腾格里,还有好多好多说不完的地方,要不是家在南方,真想一直留在这“塞上江南”。

参与生态科考机会难得,这次的科考对我来说同时也是一个锻炼。在此之前,虽然我自己一个人也到处旅游,可是这回才意识到一个团队的活动必须有周全的计划安排。在到银川之前,本来已经安排好了行程,比如中间有好几天都需要走访政府部门了解情况,可是到实施时才发现,单靠我们这些同学去联系政府部门,实在太难了,人家天天那么忙,凭什么接待我们一群大学生啊!还犯了一个大错,就是连时间都没看清,周末政府部门都不上班,于是不得不调整安排。

这是我第一次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想要联系市政府、水务局等部门,但到准备打电话的时候,不由得紧张,该怎么称呼?该怎么说?怎么样他们才会答应?结果首先吃到的是闭门羹,市政府、发改委,打几个电话都无人接听,一阵受挫感顿然袭来。平复心情后,手机还拿起又放下,不知道要怎么再开口打电话。还好,并不是所有的部门都那么不近人情,银川市和石嘴山市的水务局都比较客气,最后答应等我们到那里后可以在工作之余给我们讲讲湿地保护的情况。相信经过这次,再遇见这样的情况,我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吧。发放问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性格内向,最后还是开口请许多人帮忙填了问卷。

生态科考还没有结束,我们这一队人早已经互相熟悉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结识那么多优秀的同学,这在将来肯定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科考后续工作还在继续,收获还将继续发酵。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号1120113292。

队内工作:担任宣传责任人,负责微博、新闻稿的撰写和发布,设计团队logo以及后期各成果的封面设计

个人感悟:科考是个大课堂,让我深切感受到,仅靠认真解决不了问题,做事情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图2-3 宁夏组队员,李跃森

夏地安宁,湿地秀美

宁夏,北倚贺兰,南凭六盘,黄河滔滔,金沙漫漫,自古就被誉为“塞上江南”。宁夏之地,方圆虽不过数百公里,但却有着十分厚重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汉有卫青收复河朔之地,宋有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豪情壮志,1227年,“三分天下居其一,雄居西北两百年”的西夏王朝迎来了自己最后的命运,溃败于蒙古大军的铁蹄之下。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该地设置宁夏路,取“夏地安宁”之意,从此,宁夏的历史归于平静,宁夏之名也沿用至今。

印象中的宁夏,不是梁静茹歌声中宁静的夏天,而是一位没落贵族偏居塞外。它是贫瘠荒芜的毛乌素,是滴水贵如油的西海固,是寸草不生的沙坡头,是大漠孤烟的寂寥与苍凉。但是,当列车穿行在宁夏腹地,银川平原周围的一片片绿地静静地平铺在我眼前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塞上江南”其实名不虚传。七天的行程,宁夏将它最美的部分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古老的黄河文化、壮丽的贺兰胜景、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古国、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沙湖奇观……感受着宁夏别样的祥和与安宁,才知道原来塞外也能如此富饶,如此柔美,如此江南。

夕阳之下沙山绵绵,流水滔滔,于世无奇,风景美不胜收。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宁夏的颜色是单调的,目之所及,尽是蓝天、白云、绿树、黄沙,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但是,当它们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却呈现出一种在大漠孤烟之中渔舟唱晚的独特景象,令人陶醉。置身其中,谁还能想起“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的哀痛?

夏地安宁,首先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奔腾北去的母亲河,塑造了千里沃野银川平原,也浇灌了生生不息的大地万物。贺兰山横亘南北,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势巍峨雄伟,不仅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还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拱卫宁夏千百年的繁荣与和平。即使是中部与腾格里沙漠毗邻的中卫,因得黄河灌溉之便,也鱼肥水美,稻香果甜。故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名。

夏地安宁,更得益于历代居民的辛勤劳作。数千年来,各族先民戍屯开垦,白马拉缰,伐木车水,辛勤耕耘,使这亘古荒原萌发生机,繁衍不息。宁夏沙患,为害久远,沙逼人退,苦不堪言。宁夏地区防沙治沙,开业内之先河,引时代之潮流。麦草截段尺余,埋入沙中2/3,地表留下1/3,形成1米见方的草方格,织草为网,锁困流沙,又在草格中插柳植草,护土固沙。网状草格在漫漫沙漠环环相扣,远近相连,蔚为壮观,成就了世界治沙史上的伟大创举,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惊世伟业。

本次行程,湿地是主题,对宁夏而言,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黄河是一条纽带贯穿宁夏,那么湿地就是这条纽带上点缀的一颗颗明珠。黄河本就是一位并不太追求精致的母亲,在打磨宁夏时手法也略显粗糙,懒得细细调配。但在打造湿地时,黄河母亲却毫不含糊,将自己的所有和盘托出。经过这几天的行程,我深刻地认识到,湿地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保护和恢复刻不容缓。在当前的形势下,湿地保护最重要的,是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平衡。

宁夏之行已结束,这一路有太多的美好回忆,注定永生难忘。此时此刻,我能留给宁夏的,也就只有一声声轻轻的祝福吧:愿夏地长治久安,愿湿地更加秀美。

图2-4 宁夏组队员,周续源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13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号2120131203。

队内工作:担任物资组负责人,负责物资预备、管理、运输和清算等工作。

个人感悟:生态科考是一次充满各种困难的旅行,或者说是一种修行,只有拥有强大的意志、谨慎的心态、不懈的努力、无畏的付出,才能得其善终。

塞上江南 不拘一斑——记赴宁夏生态科考

我所认识的宁夏,不是你们所见到的宁夏。

在我的印象里,塞北应该是辽阔的、高远的和苍茫的,永远是长河、落日、驼铃狼烟的一个假想。但当我踏上宁夏的土地,这个假想变成了现实,却又被现实击得七零八落。

走出银川站,迎接我的便是耀眼的阳光,再便是略微有些刺骨的大风,这与南国迥然不同的风格让我受宠若惊,八月的塞北,又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八月的贵阳是凉爽的,永远依稀的小雨和永远和煦的阳光总会给午后的我增加几丝莫名的困意;八月的南宁是湿润的,看邕江流过青秀山,在小巷子里吃着老友粉,挥洒不去的是一身的湿气。即便是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尝过沁人心脾的冰镇芒果,也还是能从身边的空气里嗅出一丝水汽的味道。

但是,八月的宁夏,却是炎热而干燥的。

日出,气温便迅速上升;日落,气温就急剧下降,西北的气候就像西北的汉子一样豪爽,昼夜10℃的温差让我这个来自南方的人显得很不适应,而另一个同行的南方孩子在到达银川的第二天,鼻梁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脱皮的症状。呵,西北的气候给我们送上了一份大礼——一份让我难以忘记的玩笑。

你可能会对这份“大礼”耿耿于怀,但我却被之后的见闻惊得目瞪口呆。我印象中的塞北在几天的行程之后被彻底颠覆了,整个人迷失在苍茫的大漠和江南水乡的幻觉之中,头顶着高远深邃的天空,脚踏着广袤无垠的沙漠,身前却是一阵阵莺歌燕舞、鱼翔浅底的南国风貌,身边驼铃作响,眼前群鸟齐鸣,落日的余晖同时洒在沙漠里和湖水中,映射出同样的金黄,让我不知究竟身处何方。直到亲眼所见黄河的黄、大漠的荒凉,才确信自己并非身在南方。

行程十分充实,甚至充实得过于匆忙,即使我每天只花了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来满足睡眠的苛刻要求,也仍然觉得在每一座城市的时间就那么一瞬。左脚刚踏上这里的土地,还不及将脚下踩实,右脚却又迈开去了别处——甚至我都忘了那些留在相机里的记忆,我是怎样抽出时间来将它们一一刻画。

我曾想过不少于100种方式来到沙漠,年少的我曾趴在家里的地图上,掰着指头算:一个、两个、三个……我要跨过三个省才能看见沙丘,我要行走一周才能遇到驼队,我要长途跋涉600多公里才能让自己站在沙漠里。而现今,我就站在沙漠里,双脚踏着黄沙,头顶着属于大漠的天空,身边就是驼队。可是,这一种来到沙漠的方式,竟不属于我曾经想象的任何一种。

很感激豪情万丈却又不甚靠谱的队友们。请别介意我说这样的话,因为这才是一个团队该有的样子。我们一起早出晚归,甚至忘了参加楼下房东悉心准备的聚会;我们一起采集样品,甚至差点掉进水里;我们一起总结资料,却又忍不住吐槽万分。我们可能错过了很多当地的美景,但却积攒了无比坚固的情谊;我们初识时形同路人,离开时却已惺惺相惜。尽管大家可能都不愿承认,但是当我们待在离开的车站时,分明都期待着列车能够晚一点驶进站台。如果这只是一个人的旅行,恐怕除了一堆毫无生机的留影,也别无其他的感受了吧。

当最终乘坐的列车驶离宁夏,我对塞北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她粗犷而又温存、荒凉却又灵动、一片死寂但仍然生机勃勃,你可能知道矛盾的事物并不符合逻辑,但你却不一定明白矛盾的事物给人的印象多么深刻、让人为之多么着迷。或许只是因为我见到的宁夏,真的并不是你们所认识的宁夏而已。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2011级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学号1120112920。

队内工作:担任宁夏组摄影,负责科考沿途图片拍摄,提供新闻稿图片以及后期影集素材。

个人感悟:生态科考,身体与心灵同在路上。

图2-5 宁夏组队员,李巍

青春该如何挥霍

在“90后”即将全面退出中学的时刻,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已经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了,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担当,应该用自己尚未减退的激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赴宁夏生态科考就是一件对社会、对自身都有意义的事。作为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也有必要让自己投入社会,去实践、去体验。

成长是存在于科考中的每时每刻的。在科考前收集与宁夏湿地有关的资料、文献的时候就是一种锻炼。一个人当他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发自内心地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就会找到各种解决的方法。自己想找的资料总会找到,换句话说,就是人的潜能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另外,在组建一个团队的时候,十分需要交流能力。团队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内部交流的畅通与否。因此,团队建立的初期是对我交流能力锻炼的时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经过科考前期的准备,我积累了大量与宁夏有关的资料,此时自己已经是自信满满,觉得已经做到有备无患了。甚至认为去了宁夏,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就能满载而归了。但到宁夏后,第一天行程的计划就已经被打乱了,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既有对宁夏情况了解不足的原因,也有自己计划不科学的原因。总体来说,行程计划缺少灵活度,在一个地方出现突发状况,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在解决了行程安排的问题后,才正式开展科考。虽然去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现实还是远比想象得艰苦。每天早晨随天亮而起,奔赴考察地点,进行访谈、参观,实地取样,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经过一天的辛劳,返回驻地,大家都坚持科考队每天一总结的传统,将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且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往往到休息时已是凌晨两三点,但大家都坚持过来了。在我看来,这样的日子虽然累,但却有价值,至少我认为我的时间没有虚度。作为一次团体活动,大家的协作及关心必是少不了的。从相互帮助采样,到帮助发放问卷,再到一些小事上的相互关心,无处不体现着一个团队的人文关怀。科考只是一时的,但收获的友谊却是一生的。

这次科考虽然短暂,但它融合了做成一件事所需的各个阶段。没有坚强的毅力,不可能坚持完这7天;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可能完成组里交给的任务。不管科考最终能出多么重要的成果,这七天的经历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青春应该怎么度过?应该去体验、去付出、去吃苦、去丰富自己、去充实头脑。或许,当“90后”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力军的时候,我可以勇敢地回忆自己的青春,我可以对自己说:我的青春没有白过。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1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号1120112632。

队内工作:担任宣传组组员,协助微博、新闻稿的撰写和发布,设计团队logo以及后期各成果的封面设计。

个人感悟:生态科考让我体会到观察、思考、交流的重要性。

图2-6 宁夏组队员,苏雅

宁夏科考感想

现在,我已经回到了北京,然而回想起那七日的宁夏之行,就感觉宛如昨日,一切都历历在目。这七日的生态科考,我们从银川走到了中卫,既看到了芦苇荡漾、鸢飞鱼跃的湿地景观,又感受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气息,可谓不虚此行。

本次科考以考察湿地为主,我们实地考察了沙湖、黄沙古渡、鸣翠湖、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青铜峡鸟岛自然保护区以及腾格里沙漠湿地,这六个湿地各有特色,既有湖泊湿地,又有河流湿地;既有已开发的旅游景区,也有基本未开发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宁夏所特有的沙漠湿地。依次走过这六个湿地,我不仅感受到了每块湿地所特有的美妙景观,看到了不同的植物、鸟类了,也引发了我关于湿地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这些天,走访一些政府部门,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保护与开发”,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前,我一直认为湿地要保护起来,尽可能地减少开发,才有利于保持湿地的自然风貌,但看到鸟岛后,我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湿地中,青铜峡鸟岛自然保护区是开发程度最低的一块湿地,基本没有游客到这里来,感觉是被人遗忘的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确实芦苇丛生,鸟类众多,但是我们也看到部分水域水质很差,水边漂浮着许多死鱼,散发出阵阵恶臭。这是我们本次科考看到的最差的水质,并且死鱼若无人清理,水质可能会变得更差。我想,这可能是无人管理的结果,保护可能不仅是把湿地圈起来,不让人靠近,任由其自生自灭,还需要人们去精心呵护。后来,我们又走到了腾格里沙漠湿地,这里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区了,这里在沙漠边缘种植了大量的薰衣草、柳叶马鞭草以及菊花,形成了一片璀璨的花海,构成了沙漠、湿地和花海的独特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休闲度假。我觉得这样的开发,既没有对湿地造成破坏,还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并且旅游的收入又可以用于湿地的维护,这样也许更有利于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觉得,保护性开发也许比单纯的保护更重要,当然保护与开发之间要寻求一个合适的度,任何事情过度了,都是对生态的破坏。

宁夏除了种类众多的湿地资源外,更是防沙治沙的典范,本次科考我们有幸来到包兰铁路的防风治沙带参观,实地感受到了前辈们的治沙成果。我们站在铁路旁的绿荫丛中,看到前方是郁郁葱葱的青草绿树,后面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沙漠,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下,我直观感受到了前辈们的智慧结晶,为前辈们而感到骄傲。

这次科考,我不仅收获了湿地及治沙方面的知识,更收获了友情。在7天的科考过程中,我们8个科考队员以及老师们紧密团结,一起感受了大自然的壮美,一起体会了宁夏的风土人情,更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大家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多观察、多思考,这样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这次科考对我来说可谓一次历练,这7天我学到了很多平时在学校、在课堂学不到的东西。首先,是身体上的考验,每天都是晚睡早起,白天的行程都很紧凑,晚上回去还有任务,不管多晚,都要坚持把任务完成,并且不能影响第二天的行程。也正是这次科考,让我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做事不再拖拖拉拉,因为拖下去,只会越积越多,最后还是要自己完成,那不如就晚睡一会儿,把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其次,通过这次科考,让我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更让我明白了朋友的重要性,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最后,在这次科考中,我看到了沙漠,近距离看到了骆驼,感受到了宁夏特有的边塞文化。

无论怎样美好、怎样难忘,科考终将结束,但科考中的人和事我将终生铭记。

图2-7 宁夏组队员,吴思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3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号2120131343。

队内工作:担任物资组组员,协助预备、管理、运输和清算物资等工作。

个人感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宁夏生态科考有感

为期一个星期的生态科考很快就结束了,但留给我的记忆和印象却会一直持续下去。有一些事情、一些人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撼动我们的灵魂,恩赐于我们不可思议的成长,还有很多人、很多曾经激荡着我们心灵的话语不能一一记录。没有过多地刻意地去想我在其中收获了什么,因为我相信,真正收获到的东西,已经变成了我自己的,我将永远受益。

直到我踏上宁夏的土地,我才将自己脑子里“大西北”的概念彻底颠覆。这里没有干旱,没有风沙,更没有雾霾。我们走访了很多政府部门,也向当地的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宁夏人民的热情纯朴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

我们去了很多湿地进行生态科考,科考队员进入迷宫般的芦苇荡,看到了悠然遨游的野鸭,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芦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湿地的美。

在所有的湿地中,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黄沙古渡和青铜峡鸟岛。黄沙古渡汇集黄河、大漠、湿地为一体,与贺兰山遥遥相望,独特的景观令我们所有人惊叹不已。在这里,麦站长带领我们参观了黄沙古渡科普教育基地,麦站长与科考队员就湿地公园的管理与湿地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给我们讲述了黄沙古渡的前世今生。在2003年以前,这里曾经被农田包围,湿地也遭到破坏。2003年之后,这里被开发成黄沙古渡公园,不仅解决了当地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也很好地保护了湿地。黄沙古渡在改善了当地气候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多福利。在青铜峡鸟岛,我们看到了成群的、叫不上名字的鸟类,远处的贺兰山倒映在湿地的水面上,仿佛水天相接融为一体。鸟岛的美景让我不禁感叹,虽然寻找鸟岛的路途有些许的不顺利,但这样的美景绝对“值回票价”。

今年夏天,我有幸参与了生态科考活动,有幸结识了可爱的同伴,有幸一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这次生态科考中所学到的东西,我必会牢记在心,以“24字方针”为指导做好每件事。

最后,十分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生态科考的机会,感谢学院能够给我们这次实践以支持与鼓励,和大家齐心完成这次生态科考的经历我会一直铭记。

图2-8 宁夏组队员,郭颖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1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号1120112633。

队内工作:担任宁夏组财务负责人,负责财务保管、记录及清算等工作。

个人感悟:短暂的科考,给我们留下的不是辛苦和劳累,而是沉甸甸的知识与友情。

宁夏之印象

这次从宁夏回来,大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晒黑了很多,可见宁夏白天的阳光是多么的强烈。但是宁夏并不热,让人感觉很舒服,就算阳光明媚,也会携带缕缕微风。虽然宁夏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但是黄河的灌溉使它丰饶富庶,也因此有了沙漠与湖泊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了沙湖、黄沙古渡、鸣翠湖、国家黄河湿地公园、腾格里湿地、青铜峡鸟岛共5个湿地,前4个湿地在开发与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而青铜峡鸟岛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人类过度地在这里养鱼,湖中有很多死鱼,发出腥臭的味道,水体污染很严重。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政府应该带头去保护她,悉心呵护我们的肾与肺,如果不加管理任由开发,我们将很快失去她。现在能走的路只有修复,还给大自然一片郁郁苍苍的苇塘,为鸟儿营造一个美丽的家园,那时候鸟儿必定为我们倾情歌唱。

在我的印象中,像宁夏这样的西北地区,应是一个风沙漫天、黄土飞扬的地方。但是当看到铁路两旁的沙漠上满地的绿色,我们都有些震惊。“五带一体”防护体系在这里成功地实施,没有辜负当地人民的心血与汗水。由于治沙成功,沙漠不再是让我们恐惧的灾害,而是让我们欣赏享受的自然景观。

另外,我主要谈谈我所负责的工作。我主要负责财务工作,每天的支出都比较琐碎,如果不及时整理,很容易漏记。所以,每发生一次交易就要及时记录,我准备了两个本:一个记录每天的明细;另一个记总账,每天晚上都要清理一遍,把票据整理好。每一件事情,或大或小,都有处理它的技巧,不管难还是易,我都会努力地想办法坚持到最后。

虽然整个科考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其中也有些小波折。比如问卷发放就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会把握时机,有点羞涩,放不开。经过这次科考,让我感受到,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

最后,我很感谢我们的带队老师和队里的师兄师姐们,虽然我们在一起生活工作的时间只有短短8天,但是我们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日子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虽然科考已结束,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团队。

云南组

图2-9 腾冲组队长,董一名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学号1120112664。

队内工作:全面负责腾冲组科考队的沟通协调、活动宣传、团队建设等各项工作。

个人感悟:这是我们的青春之路,生命怒放、青春张扬、年少轻狂。这是我们的旅程,走得轰轰烈烈,爱得彻彻底底。虽然辛苦,但是值得!我们将永远铭记这段旅程。

赴云南生态科考——走出象牙塔的实践之旅

在彩云的南方,有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云南。这里的山,云梦萦绕;这里的水,满江春意;这里的花,争相竞艳;这里的人,淳朴善良。千年历史,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彩云之南。——题记

从2004年至今,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科考走过了十年生涯。今年,生态科考队深入探索了世界生态之肺——湿地,以探索湿地地区生态、经济、文化情况为内容,组建3支2014年生态科考队队,分别前往云南腾冲、山东东营、宁夏三地进行生态科考。

如果有人问我,大学中最不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生态科考”。这是一次真正的走出书本、走出象牙塔的实践之旅。我们在大自然中体会造物主的智慧,在团队中感受一个集体的温馨和力量,在一路的欢声笑语中聆听青春的恣意张扬,在一次次熬夜工作中回味苦中之乐,体会完成每一天工作满满的幸福感。

这是一次科考,对我而言,这更是一次心灵之旅。作为云南腾冲队的队长,也许刚开始是心向远方的冲动,驱使着我在报名表上签下了名字,但是从面试开始到第一次生态科考会议,从生态科考发团仪式到完成生态科考返回学校,从第一次小组的头脑风暴到最后出发前夕课题、行程和物资的准备,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真谛和担当“责任”的意义。

2014年8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云南生态科考队抵达此次科考的第一站——昆明。本次生态科考经过2个月的紧张准备,通过队员招募、实践培训、团队建设及课题讨论等一系列环节,最终组成了由生命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等多个学院共7名队员的团队,其中,既有本科生,又有研究生,整个团队分工明确、专业多样。本次云南生态科考队主要对云南的湿地进行生态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湿地、走访有关部门、现场取样及后期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云南湿地建设进行考察。

为了每个人都能在生态科考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组队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队长、副队长负责掌握大局、任务分配以及新闻发布;物资组负责对队旗、药品、礼品以及其他团队物资的保管和携带;摄影组负责对图片拍摄、图片后期选取以及视频的拍摄制作;财务组负责对每日花销的核算和发票、票据的收集;宣传组负责对logo的设计、后期各成果的封面设计等;信息组负责查询旅店、门票信息以及提前预订。大家的分工合作、老师的及时提醒和检查确保了我们的科考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上路了,我爱极了我的工作,爱极了和小伙伴们相处的时光,爱极了老师给我们的耐心讲解。

第一天

8月16日晚上8点,经过36个小时的漫长的火车之旅,我们到达了生态科考的第一站——昆明。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临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而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在前往昆明的火车上,队员们分散开来向车上的乘客发放并回收了有关湿地保护的调查问卷,简要调查了车上游客们对湿地的了解情况。

到达昆明之后,队员们首先举行了第一次组内会议,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邓玉林老师,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潘峰老师,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晓俏老师,校党委宣传部段炼老师参与了会议。我们讨论了每个人的课题,院长也对我们寄予深切希望——“快乐科研”是我们的追求,“坚持不懈”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会议结束后,队员们怀揣着老师们的指导意见迫不及待地回到酒店举行组内第二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第二天的行程展开。首先,针对上午在滇池入水口与出水口的采样工作进行了最后的物资检查、方法确认。然后,针对下午对昆明市水利局和环保局的采访进行了所有人问题的汇总与确认。最后,大家齐心协力编辑照片、撰写感想,一起完成了当日的新闻稿。虽然此时已是凌晨4点,但所有人心中满满都是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成就感。正是这一路上已经遇到和即将面临的无数困难使大家真正团结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的而全力以赴。

第二天

8月17日一大早,科考队坐车前往滇池北部——海东湿地。由于滇池北部靠近昆明市区,此处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但同时也是政府治理投入相对较大的区域。科考队员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李处长的带领下围绕整个海东湿地进行了参观,在此过程中,李处长还向队员们介绍了海东湿地目前的建设情况与整个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队员们第一次了解到,湿地建设并不仅仅是保护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中发展。所以尽管看起来此处滇池的水质依旧不那么理想,可四周湿地的发展已是姹紫嫣红、翠绿青葱,其丰富的物种和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参观与欣赏。

在对滇池的建设有了初步了解后,科考队员们驱车前往位于滇池南部的东大河湿地公园,在这里,队员们选取了滇池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进行了水样与土样的采取。中午短暂的休息后,科考队马不停蹄地从滇池南部乘坐游艇返回滇池北部,在这段特殊的旅程中,除了对整个滇池环境与水质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队员们完成了对滇池湖中心水样的采取。下午三点,在完成对滇池的参观与取样后,科考队回到滇池北部,在一个人工湿地内举行了与昆明市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代表的访谈。昆明市水务局储局长、昆明市环科院陈处长、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李处长等领导均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各自分管部门的基本情况与所负责的滇池治理项目,并耐心回答了队员们有关湿地建设措施、污染情况、人文宣传等多方面的问题。在热闹愉快的晚餐后,一身疲惫的队员们回到酒店已是九点,稍作休整后立刻在酒店大堂召开第三次小组会议。每位队员首先就今天各自的感受进行了总结与分享,随即邓院长和刘晓俏老师均对队员们今天顺利地完成任务提出表扬,也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

云南科考队顺利完成了在昆明第二天的科考任务,也越发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第三天

2014年8月18日,天还蒙蒙亮,云南生态科考队队员们却已打包好行李,提着满满一口袋采集处理好的滇池水样与土样,还有短短两天时间在昆明攒下的美好回忆和满满收获,怀揣着一些些的不舍,坐车离开昆明,前往科考队第二站——云南大理。

经过漫长的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科考队终于到达了一个与昆明截然不同的城市——大理。队员们坐车前往罗时江生态湿地公园。这里是大理市为保护母亲湖洱海而投资建设的湿地生态公园,风景优美。科考队在大理市水利局刘局长的陪伴、讲解下参观了整个公园,但此时很不巧的是,天下起了大雨,在这种艰难条件下,刘局长依旧很认真耐心地回答了队员们各方面的问题,让队员们对整个湿地公园的建设情况与整体构思都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采样过程中,大雨带来的困难一步步升级,因为大雨,河岸越发泥泞湿滑,贴标签很困难,甚至骤降的气温都让今天的经历让人难忘。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整个过程中队员们始终坚持,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当最终所有人都浑身湿透、筋疲力尽,却带着采取完成的全部水样和土样回到车上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整个旅途过程中前所未有的。

结束白天的行程后,晚上依旧是要处理样品、撰写新闻稿、准备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我们经过这样一天都很辛苦,但是我们都明白,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明天又会是崭新的一天。

第四天

2014年8月19日,队员们又去了大理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洱海月湿地公园。这里同样是大理为了改善洱海水质而特意加大投入修建的生态湿地,在全面恢复其生态功能后,政府发现这里的独特风景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于是顺势而为,将其修建成公园。在采取了水样和土壤样本后,科考队队员们恋恋不舍地上车,准备出发前往腾冲。在接近七个小时的大理到腾冲的车程中,越接近目的地,沿途的风景也越来越美丽动人。

腾冲,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实深厚的历史文化。腾冲北海,是极具研究价值与必要性的地方,也无疑是最令人向往的景观之一。

第五天

2014年8月20日,已是旅程的第五天,队员们今天要驱车前往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国殇墓园。一座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这里葬着的是碧血千秋无数的华夏忠魂,还有这片土地百年来不变的信仰。

队员们将鲜花献给高台上的忠烈祠,集体为当年的英雄们默哀鞠躬。然后安静地走过一块块见证着腾冲人民铁血丹心的碑文、如军队般整齐威武地埋葬着战士们骨灰的烈士墓冢、高耸得像脊梁般挺直不屈的纪念塔、角落里埋有四具日军尸骸立有“倭冢”二字的土坟,最后来到滇西抗战纪念馆。我们在心中暗自发誓:我必将珍惜这20多万人用生命换来的,如今安稳平和的每一天。从国殇墓园出来,呼出最后一口沉重的空气,科考队平复了心情,前往与之相邻的和顺湿地。这是自云南来队员们见过的与人为活动最为密切的农业湿地,其特别性不言而喻,队员们团结一致,克服了极为恶劣的取样环境,并小心翼翼地注意不破坏作物根系,最终顺利采集了玉米地、水稻田还有养殖场附近的水样与土样。下午,顶着烈日,队员们来到了腾冲著名的和顺古镇,在这里展开有关当地居民和游客对湿地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队员们两两一组,兵分四路展开活动。大家礼貌地请求古镇里的店家和路边纳凉的游客接受并填写问卷,然后向他们介绍湿地的基本功能与对生态的重要意义。

傍晚来临,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成果离开古镇,去参加与一位北理工化工学院“91”届校友——北京迈哲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瑞国的交流会。这位学化工出身的师兄毕业后不断努力,从技术到管理,最终成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师兄的经历让队员们大受鼓舞,我们无法预料将来的方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脚踏实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

第六天

2014年8月21日,不知不觉今天已是旅程的最后一天。

一大早,队员们首先迎着朝阳奔赴第一个目的地——腾冲热海。腾冲境内地热温度之高、蒸汽之盛、水热活动之强烈为全国罕见。其中,位于全县地热区高温中心的热海,其景观、水温、涌出量乃全县之冠。它的“大滚锅”直径3米,水深1.5米,底部水温达102℃,两边水温达96.6℃。由于其天然的水质与温度的独特性,科考队这次特意前来采取热海高温泉水,以便于日后的极端微生物检测。采完样本后,队员们马不停蹄地赶到北海湿地。除了天然景观之美外,北海的人工设施毫无疑问也完美地融入了这幅画卷。一路走来,边欣赏美景边辨认那些花花草草,无疑让人心情舒畅。队员们在仔细请教了保护区管理员的意见后,选取了湿地河流的入水口、出水口与湿地中间的水样与土样作为采集的样本,最终大家顺利完成了在北海湿地的科考任务。下午,科考队参加与腾冲北海湿地管理局、林业局等当地政府的座谈会。林业局张局长详细地向队员们介绍了北海湿地的建设历史、现状及遇到的困难,整个科考队都在张局长的讲解中获益匪浅。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圆满地结束了科考队在腾冲的所有科研任务。晚上,尽管科考任务已接近尾声,但所有队员们丝毫不敢懈怠。仍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当天所有样本的基本检测工作、新闻稿的撰写、每人当天的活动总结与感想。

我们不敢说这将近一周的云南科考之旅是完美圆满的,但在所有队员尽心尽力的付出与亲密无间的合作下,整个旅途我们享受着、努力着、收获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辆车”到“T 239、T 240”,那“一台台相机”的镜头中,因为有你们才有意义,那“一本本日记”的分量,早已抵不上“一篇篇队记”。从昆明滇池湿地、海东湿地,到大理洱海月湿地、罗时江湿地,到腾冲国殇墓园、叠水河瀑布、热海、北海湿地,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我们”生态科考的背景。北京距昆明3 276公里,我们乘火车要36个小时,在火车上我们依然商量着方案,努力发放调查问卷;虽然因为商量方案直到凌晨4点多才睡觉,早上7点还要爬起来集合,但我们依然充满斗志和活力;我们冒着大雨在湿地泥泞的岸边采集水样和土样,我们互相照顾,首先考虑的依然是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我们在颠簸的路上行驶,虽然身体会感觉不适,心却依然向着远方;这是我们的青春之路,生命怒放,青春张扬,年少轻狂。这是我们的旅程,走得轰轰烈烈,爱得彻彻底底。虽然辛苦,但是值得!我们将永远铭记这段旅程,我们还在路上,未来有无限可能。挥洒汗水,奋勇拼搏,畅想未来!这里有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团结一致的团队协助、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惺惺相惜的友谊情怀。你不经意间的闪光将是未来的新星,我们拥有着充满人文关怀、哲学思考、创新科技、实效成果的创意方案。这些将使“生态科考”越走越远。

图2-10 腾冲组副队长,曲洋艺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号1120122696。

队内工作:担任宣传联络员,负责活动宣传,微博、新闻稿的撰写和发布,同时协助队长管理团队。

个人感悟:原来这一切的经历,既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它像一趟寻找之旅,每个人都在这一路上找寻着那些过去我们不曾拥有的、渴望拥有的、曾经失去的、书本无法教给我们的东西。

相遇即是缘

这段时间的心理历程大致是这样的:“哇,要开始了,有点小期待啊!”“咦,怎么跟想象中不太一样?”“不会每天都这样吧……”“这是第几天?怎么还没结束啊!”“其实习惯了还是很有乐趣的嘛!”“唉,快结束了!为什么还觉得好舍不得?”“不想回去了……”

一开始确实把生态科考想得太简单了,在教务处网站上看到这个活动时,觉得蛮有意思,而且云南好像很漂亮的样子,于是兴冲冲地报名、写方案、面试,直到最后人员确定,本以为只要等着出发就好了,没想到生态科考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

第一次见面会的确被吓到了,清一色的学姐学长,甚至还有同组的未来辅导员,当时无比怀疑以自己的资历是怎么被选上的。稀里糊涂担任了副队长,却对接下来要做什么感到很茫然,只能暗自下定决心要做个勤快的跑腿的,少给大家添麻烦。然后便是分开写材料、确定自己的课题,这一过程再一次令我深深地意识到学姐学长们的强大,条理清楚、主题明确,跟自己绞尽脑汁写出的差距不止一点点。大概从那时候开始,便对这趟旅程感到忐忑不安,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

终于等到了旅程的第一天,现在想起来全是“兵荒马乱”,手足无措。到达昆明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刚放下行李,便马不停蹄地去买第二天采样要用的东西,然后院长和刘老师一起召开了第一次例会,结束时已是12点,回房间却还要写当天的新闻稿,为第二天的采样工作写好标签,准备第二天的采访问题,等等。那晚,所有人都挤在一个房间,一起讨论着每一件小事,一起确定着每一个细节,中途不时有人说困了,却没人离开。直到快凌晨4点,所有事情都被一遍遍确认,新闻稿也成功发出后,大家才终于松了口气,回到自己房间。那晚我躺在床上,想着刚说到采样时自己心里冒出的全是问号,不知为什么觉得很是愧疚,迷迷糊糊间告诉自己以后跟大家在一起,要更努力点才行。

大概得益于前一晚的充分准备,第二天我们的所有任务虽微微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但终归是顺利完成,然后依旧是例会、回房间准备。那晚依旧忙到快凌晨3点,但心里却是大大松了一口气,很庆幸自己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笨,心里想着不给大家添麻烦,还能帮到团队的忙,真是太好了。

之后每一天都变得顺理成章了。真的应了一句话:“有些事你不尝试,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一路上我们从昆明到大理到腾冲再回大理,每一段路程都要长时间坐车,说实话,因为小时候尾椎受过伤,骨头凸出了一块,每每坐3小时以上便会疼痛不已,这之前父母也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让我长时间坐着。出发前也有过担心,但等真的上了路,心里想着要坚持,要克服痛感,这样想着想着,好像一切也没那么难熬,终于到了目的地,心中便多了一份骄傲,其他人也许不明白,但我知道,每一个成功战胜自己的人,都值得为自己骄傲。

当你渐渐觉得困难都不再是困难后,原先被忽略的那些美好便渐渐清晰浮现了:原来这里的空气那么清爽,一呼吸让人从脚趾到发梢都快活起来;原来这里的居民那么朴实可爱,上自老太太,下至孩童,都对我们的调研无比热情和配合;原来这里的风景那么独特动人,每一块湿地、每一处湖泊,甚至每一棵小花小草都像是大自然的匠心之作;原来这个团队那么好玩、团结,每一句相互调侃、每一次相互扶持、每一晚的共同奋战都让彼此感情愈发深厚;原来这一切的经历,既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它像一趟寻找之旅,每个人都在这一路上找寻着那些过去我们不曾拥有的、渴望拥有的、曾经失去的、书本和老师无法教给我们的东西。

当终于离别的那天来临,发现其实最想说的是“谢谢你”。

谢谢你!陪伴我七天的同伴和老师们。谢谢你们教会我的每一件事,向我伸出的每一双手。

谢谢你!云南的好山、好水、好人。谢谢你们给予我的每一份感动、每一处美丽。

谢谢你!这一路坚持下来的自己。谢谢你从未想过放弃并最终得到收获。

相遇即是缘,谢谢这个夏天和你们最美的相遇!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3级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号2120131301。

队内工作:担任宣传组组员,负责图片后期处理、科考视频制作等。

个人感悟:昆明之感,乃四季如春;大理之觉,乃自由安逸;腾冲之悟,乃我民族气节也!

图2-11 腾冲组队员,孙飞一

感受自然,感悟生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向往云南,若清纯的女子而心仪。衷情难解,终于在马年暑月的望日得以成行。

伴随着火车的前行,云南,那片美丽的地方缓缓向我驶来,在云南的那一周时间里,昆明、大理、腾冲这三座美丽的城市都以她们各自特别的姿态迎接我们的到来。

昆明是云贵高原上的明珠。温和的气候让它四季裹在花香中,不大的城市规模使它不太拥堵、不太嘈杂。据说,昆明应该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西南自古民族多,有此一族世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迁移往返,生生不息,直到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才开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这座传说中的春城,那传说中的五百里滇池,想想这些,当晚我们早已激动得无法入眠。在邓院长不辞辛苦地从宁夏赶回给我们开过小会,向我们讲述了滇池治理的历史后,我们对滇池更加向往,更想要揭开盖在滇池上的那层真实面纱,想看看滇池那可人的面庞。

一大清早,我们便整理好行装踏上前往滇池的道路。当到达滇池,真正看见她的面庞时,我们震惊了,震惊的不是她的大气、不是她的广阔,而是那一望无际的绿色。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又名昆明湖,古称滇南泽。滇池海拔1 886米,南北长40千米,东西平均宽8千米,水深平约5.5米,面积340平方千米,有“五百里滇池”之称。周围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文化繁荣,风光秀丽,又多名山胜景,是自古以来吸引众多游人游览的“高原江南”。

滇池是滇中高原断层陷落而成的湖泊,有盘龙江等20多条河流注入,是我国物产富饶的第六大淡水湖。从20多亿年前到1 200万年前,几经地壳运动的结果,使玉溪盆地下降,滇中高原地壳急剧升高,切断了滇池水向南流入南盘江和红河的通道,使滇池水扭头向北,经螳螂川、普流河流入金沙江。滇池这种与云南其他河流流向相反的状况,被人们称为“奇河倒流”。

传说很是神奇。说是很早以前,昆明一带没有湖泊,也没有小溪,只有一片贫瘠的土地。成千上万顷土地都是靠天吃饭,没有一滴雨,田野变得干裂荒芜。一个年轻的猎手,为了给昆明寻找水源,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走了不知多少年。最后,终于来到了东海,他看到一只鹰从海边叼起一条小红鱼,于是他一箭射下老鹰,救了小红鱼,却没想到这条小红鱼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龙王看青年猎手英武善良,就想把女儿嫁给青年猎手,青年猎手执意不肯,龙王便将猎手变成了一条小黄龙。小黄龙忘不了对妻子和家乡的思念。一天,他趁龙王不备,放开量喝足东海水后,飞回了昆明。然而妻子由于思念过度而死,已化作睡美人山。小黄龙悲恸欲绝,吐完肚中的海水后,撞山而亡。他吐出的东海水便汇成了滇池。

传说只是神话而已,没有科学根据。不过汉代著名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滇”字时说:“滇者,颠也。”指的就是滇池水系流向“颠倒”的现象。北魏郦道元也说:“池,在县西北,周三百里许,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水倒流,故曰滇池。”现在,滇池已成了云南的象征,“滇”也成了云南省的简称。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

现在我们站在滇池边上,遥想30年前的滇池,大观楼里有一副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喜茫茫空阔无边……”这首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天下第一长联”,悬挂在滇池畔的大观楼已百年有余。洋洋洒洒180字,出自清代名士孙髯翁手笔,经书法家赵潘用墨庄重工整的书法,使长联独具魅力。中外观者不计其数,品过此联者,都能洞见滇池的古往今来。在30年前,一个人走进滇池,即使齐胸深的水,也可以看见自己的脚;人可以低下头来,像河马那样饮水;鱼在双腿之间撞来撞去,大多是石头鱼、鳊鱼和金黄色的小鲫鱼,白鱼游在水面上,像会自动转弯的箭一样射过来、射过去。水底是沙和青苔,还有水草,许多地方,水草茂密得像原始森林,在船上看,水是深蓝的,森林幽深,鱼群既像天空中的群鸟,又像闪闪发光的小镜子。一截小棍,拴上棉线,用大头针做个鱼钩,就可以钓鱼。“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鬃雾鬃……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就是30年前的滇池。

30年一转,人们在围湖过程中尝到了甜头,所以围湖的活动从没有停止过。于是滇池在人类的围湖和涸湖举动下,一步步后退,这种原始落后的开发在无休止地延伸着,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人们在“向滇池要粮”的口号的鼓动下,向滇池展开了围湖造田的大动作,挖西山的土填入滇池,过去昆明人从未想过缺水的问题。1960年,昆明市第一次遇到了水荒,滇池水位连续5个月在下限水位以下。企业因此停产,农业欠收。70年代以来,滇池流域及其沿岸工业迅速发展,有磷化工、印染、冶炼、发电、机械等数百家大小企业,人口急剧膨胀,每天50万吨的污水汇入滇池,再加上农田施用农药和农田废水的排放,致使滇池水质严重恶化。近10年来,滇池水质污浊不堪,其磷、氮成分大大增加,据测定,已达地面水5类标准。滇池既是昆明地区各部门的主要给水水源,也是排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唯一场所。20世纪80年代末期,滇池的污染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云南省政府和世界银行已共同投资30多亿元,用以治理滇池的污染问题,如建立了一批污水处理厂。1995年,滇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湖泊治理项目,但严重缺水和污染状况导致滇池已经完全丧失饮用水功能,中国有句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以喻世事盛衰无常。其实,这句谚语出自黄河。话说当年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经常泛滥,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每次改道后,假如一个村子以前在河的西岸,后来就变到东岸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30年前的滇池是原生态的湖泊,30年后的滇池却成了一潭污水。30年的改革,虽使昆明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但30年后,我们又不得不用大把大把的银两治理滇池。在经济建设上我们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在对滇池的环境保护意识上我们又不知被拉下了多少台阶,幸而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巨大破坏,各种保护行为正在进行中。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滇池污染,昆明也就失去“春城”;滇池消失,昆明也就随之消失。那渔舟唱晚的画面、绝迹的海菜花、美丽的金线鱼还能留在人们的故事里吗? 滇池究竟能“活”多久?我们能留给子孙后代一些什么?也许每一个人都不愿滇池消亡,因为我们不能在一片干涸的沼泽地上生存。“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绝不能仅仅成为后人考古和凭吊的依据。

大理虽然没有丽江一样的风情,也没有阳朔一样的风光,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大理所透露出的那种独有的气息。大理是一个需要一点时间感悟的,如果你想吹吹海风,便可以到美丽的洱海,那里的水是蓝色的,海是蓝色的,云像是点缀在这蓝色之中的一朵雪莲花,绵延的山地起伏着,做着画卷的背景。这样的美景已经是上帝给予人类最好的礼物了,晚上看夕阳,清晨看日出,在这里你可以幻想出一切与水有关的神话,而且你总相信有一天美人鱼会漂浮在水面,因为这里才应该是她的居所。

虽然我们只在大理待了一天,但却体会到了大理的那种自由和快乐。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腾冲,中国远征军抗击日本侵略者,血洗国耻之圣地,也是翡翠和玉的雕刻、商贸之乡。腾冲四面群山环绕,县城坐落在盆地中,西汉称滇越,民国元年改腾冲,迄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一大早,我们便来到了先烈安眠的圣地——国殇墓园,当我踏入滇缅抗战博物馆,面对先烈们的头像群雕,目睹戴安澜将军等抗战英烈的遗物、张问德之怒言、美国飞虎将士;想起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与日寇血战,把日军赶出腾冲,保障滇缅生命运输线的历史画卷,便热血沸腾,心情凝重。腾冲军民的壮举,牵动着我们,许多人因被情所感而热泪盈眶,实在悲壮……

腾冲1942年5月10日沦陷,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冲军民花费859个日日夜夜与日军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战争,在滇缅抗战中,国军的10万精锐部队,为国捐躯5万多人。仅127天的腾冲城收复之战,阵亡将士就有9 168人,寸土寸血。国殇墓园是腾冲军民用碧血写成的活史书,看到必然一种悲痛油然而生,内心抽泣,身为国民,有一种荣誉感与愧疚感。中国人血性的民族气节在国殇墓园淋漓展现,而国殇墓园之破落又叫人心酸,它是民族生死存亡的象征,不仅仅属于腾冲,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在腾冲的那些日子里,热海、北海湿地那些美景没有震撼到我,震撼到我的是那些殉国者、那些英烈,这几天心被情俘虏,走不出当年那段悲壮而惨烈的腾冲光复之战!多少中华儿女血洒边陲,让同胞挥泪。

昆明之感,乃四季如春;大理之觉,乃自由安逸;腾冲之悟,乃我民族气节也!

图2-12 腾冲组队员,高静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4级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号2220140727。

队内工作:担任腾冲组摄影,负责科考沿途图片拍摄、提供新闻稿图片以及后期影集素材。

个人感悟:那云卷云舒、山间瀑布和巍巍苍山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对于这份美丽,我想这样承诺:世界辽阔,足够让我们像蚂蚁一样辛勤工作,像蝴蝶一样美丽生活。

行走和坚持的力量——2014年赴云南生态科考感想

不仅一直对云南充满向往,也因为没有参加过学院的生态科考而感到遗憾,所以这次生态科考真算得上圆梦之行。

实践的意义

首先是学会专注。其实还没有等到出发,科考已经开始。查阅一切相关资料,对选题进行反复推敲,为每项工作做好准备,大家都明白此行的目的绝非旅行,而是带着问题与思考通过实践有所收获。生态科考虽然考验队员的智慧与耐力,但说到底依旧是态度决定一切,认真仔细的准备让我们端正了认识,也决定了科考能够顺利完成。而在科考过程中,更要求100%的投入,以往出门是走马观花,眼花缭乱地走一遭了事,这一次最怕的便是错过,怕错过每一处精彩的讲解,怕错过每一句细致的解答,也怕错过大自然的壮丽,这样的专注让生态科考的每一刻都印在了脑子里,收获自不用说。

实践的另一个意义莫过于学以致用。我们常会思考自己在大学中学到了什么,在实践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除了在采集土样、水样时需要参考相关专业标准,对于自己课题实验的设计也同样需要思考。其实,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科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平台,在对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进行学习、提出相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以及应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学的一切都得到了体现。

实践的感悟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这是本次科考最大的收获,以往我们只关注对错,认为事情非正即负,然而生活最精彩的地方正在于其不确定性。终于明白了罗素说过的话:“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对一片景观来说,绿树成荫自然是好,但淤泥遍地也未必是坏,总有鸟类适合栖息;对湿地来说,其实开发未必就是错,同样,保护也未必全是正确的,大自然教会我们什么是辩证,什么是以保护为先的开发;世界同样是这样,是多面的,在A和B之外有着许许多多的答案,我们可以选择出一万种美好。

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生命人,我们应该去理解这种多样性。对于同一件事,接受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是重要的科学素质,这会使我们眼光开阔,看到事情的全貌。实践总是赶在时间之前更快地教给我们一些东西,这恐怕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终于明白生态科考的坚持所在,因为这样的收获与成长是从书本中学不到的,这种用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切身感受更是难得;也因为见识大好河山会让人心胸开阔,体会到生活的美好。那云卷云舒、山间瀑布和巍巍苍山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对于这份美丽,我想这样承诺:世界辽阔,足够让我们像蚂蚁一样辛勤工作,像蝴蝶一样美丽生活。

图2-13 腾冲组队员,郑玲玲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13级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号2220130604。

队内工作:机动组员,负责调查问卷发放、保管及录入分析等工作,协助保管物资等工作。

个人感悟:彩云之南秀丽的山河风光,让我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崇山峻岭、长河大江,孕育葳蕤草木、山风清涧,加之蓝的纯粹的天空和白的炫目的云朵,唯有长叹这多娇的江山河川。

赴云南腾冲生态科考随感

车窗外不见了广阔的农田和繁华的都市,唯见蜿蜒的青山、层层的梯田和点点村落,火车在隆隆声中穿行过一个又一个隧道,蓝天、白云、青山似乎构成了一幅永恒的画面,彩云之南正向我们慢慢靠近。夜色中,我们抵达昆明,相似的城市化格局让我们倍感熟悉却也有种淡淡的失落,城市的气息似乎掩盖了滇池的面貌。

早晨,我们来到了科考首站——滇池湖畔。奔来眼底的依旧是茫茫然空阔无边的湖水,但却不复见蘋天苇地与翠羽丹霞,不复见四周香稻与万顷晴沙。海东湿地公园里人工移植的睡莲在平静的水面悠然绽放,茂密的芦苇丛和霸占一方的蓝藻显示出勃勃生机,偶尔停留的飞鸟更让我们眸光常驻。心中感慨,先污染、后治理,污染容易,治理却是一项繁复浩大的工程,滇池的污染真是切肤之痛,人们幡然明白大自然的公平法则。滇池的案例启示我们,对于尚未污染的宝贵净土抑或正在受污染的多方水土,政府部门的醒悟与生态保护的宣传方为重中之重。

告别昆明滇池,我们向大理洱海走来。淅沥的雨幕中,映入眼帘的是烟波浩渺的洱海与云雾缭绕的苍山,虽未经下关风,未赏上关花,未见洱海月,然一处苍茏垒翠的苍山雪已然令我喟叹不已。次日晨起,大雨已然退却,洱海月湿地里满潭的睡莲绽放,清碧的洱海水悠悠拍岸,戏水的孩童笑语阵阵。环顾洱海畔,虽有苍山掩映,但数幢林立的高楼却硬是生出一股违和感,不禁想问洱海畔是否还能半月掩蓝?

带着淡淡隐忧,我们离开大理洱海,奔赴腾冲。从大理到腾冲,秀丽的山河风光,让我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崇山峻岭、长河大江,孕育了葳蕤草木、山风清涧,加之蓝的纯粹的天空和白的炫目的云朵,唯有长叹这多娇的江山河川。然而偏居一隅的腾冲却也历经战火的洗礼,碧血千秋,哀国之殇,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列队于茵茵山坡之上,伴着和煦的暖阳与悠悠的鸟鸣,肃穆而安宁。和顺古城里有着错落的街巷和琳琅的玉石,独特的建筑与和善的居民,虽然充斥着浓重的商业气息,但古城安详的气质仍隐隐可见。腾冲北海湿地,青碧的草排浮毯上点缀着玫红色的小花,浮毯下是澄净清澈的湖水,偶见滩边埋首单立的白鹭、拂面的轻风、粼粼闪烁的暖阳、悠悠而行的小船、缓缓前行的旅客,所有这一切,让湿地景区里充满着一份悠悠的宁静。

图2-14 腾冲组队员,朱慧旸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3级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号2220130676。

队内工作:担任腾冲组财务负责人,负责财务保管、记录及清算等工作。

个人感悟:今日再忆起那短短的6天时光,仿佛做了一场美妙的梦,梦里的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那片土地上放声大笑,带着激动的心情去了解那片纯然的土地。

云南之行 彩云之梦

这是一段再美好不过的记忆了吧!虽然几天之前我还在那片美丽温柔的土地上,但今日再忆起那短短的6天时光,仿佛做了一场美妙的梦,梦里的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那片土地上放声大笑,带着激动的心情去了解那片纯然的土地。

一、初识云南——滇池之行

生态科考云南组的第一站是滇池,那曾是高原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只是现今已被漂浮在水上的绿藻遮住了光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滇池还是一汪清澈的湖泊,后来由于昆明的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四周农田的开发,造成滇池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极其严重,并因此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异常繁殖,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量均下降。进入21世纪后,政府对滇池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治理,让其水质维持在劣Ⅴ类水质的前提下向Ⅳ类水质努力。

此次,我们主要参观了滇池周边的海东湿地和东大河湿地,这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两个湿地。如果以人来做比喻的话,海东湿地就是衣着得体、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但却有着中看不中用的缺点;而东大河湿地就像一个野孩子,不修边幅,邋邋遢遢地出现,干起活却一个顶俩。在我还没有真正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时,我也被海东湿地公园迷惑,那是一个被认真地以景观园林的审美角度进行过规划的园区,有着许多美丽的景观植被。试想一下,你走在实木的栈道上,滇池的风从左边徐徐地向你吹来,右手边是经过规划后精致美丽的花草,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晃动着,想必此时栈道上的你已被这风、这花、这草吸去了全部的心神,恨不得将自己融入这美景之中了吧。而东大河湿地却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湖湾,没有五颜六色的观赏植被,高高的芦苇丛遮挡着你的视线,满眼都是树叶的绿,芦苇丛的绿、杂草的绿,绿得单调,绿得无趣。

正如每一个人都是外貌协会的会员一样,其中的区别只是程度深浅而已。在我的第一感觉里,海东湿地是比东大河湿地好1 000倍的存在。但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实际效果里,东大河湿地比海东湿地好许多,这主要是从生物多样性以及对水体总氮、总磷的去除方面来说。在生态治理上,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每一种存在形式的湿地总是有其独特的功能。沼泽地有着专门栖息于沼泽地的长腿鸟,清浅的湖湾中的芦苇丛里能长出野鸭子,深不见底的湖中心有着不时跃出湖面的淡水鱼。在这一汪高原湖中,每一种环境中都生长着偏爱于此地的生物。

当我们蹲在井底时,以为自己看到的方寸天空就是一切。在那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总是有着唯一的一个正确答案,渐渐地,我们便只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却从不曾去思考是否每一个方向其实都是北。我们带着问题而去,天真地希望能得到一个只有对或者错的答案,而现实却给我们上了一课,将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狠狠地暴露在我们眼前。还记得物理化学课上的熵吗?从有序到无序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发生的过程。而污染,便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是一种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这就注定了污染会比治理更加容易。但是什么又是真正的路?大自然自有其一套修复生态的模式,而我们只是人工地进行干预,加快进程而已。

天者,顺其则昌,逆其则亡。

二、风花雪月之大理

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是大理有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的风常年呼啸着,让每一个经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热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只在下关处受到过风的热烈欢迎,无缘与上关的花、苍山顶的雪和中秋节时分洱海里的金月亮相见。

洱海的外形如同耳朵,也因此而得名,它的面积虽然没有滇池大,但是由于水位深,蓄水量却比滇池大。洱海和滇池同为高原湖泊,但是洱海的水质状况却远远好于滇池。洱海的水质基本是Ⅲ类水质,滇池的水质却是劣Ⅴ类水质。这可能也与湖泊的位置有着莫大的关系。滇池是位于城市的下方,城市污水都被排到滇池里;而大理市位于洱海的出水口处,城市污水基本不进入洱海。

没真正见过洱海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高原淡水湖偏偏要以海来命名,难道只是因为高原的人民不曾见过真正的海?或者这只是一种习惯的命名,就如北京城内那几个连湖都称不上的水塘也被以海来命名一样?

没去之前,我也无知地这么想着,但是当我站在大理洱海的湖畔上时,迎面的风徐徐吹来,放眼望去一望无际,使人感觉仿佛站在海边,辽阔的世界里只剩下水天交接。当然,如果再来股腥咸的风把水吹出一圈圈涟漪,就让人真正地难以分辨出是海还是湖。每一个高原湖对她的子民来说都是母亲,他们爱她敬她,却也会不经意间伤到她。有了滇池的前车之鉴,云南省对于高原湖的保护意识更强烈。在洱海还没有被污染到极其严重的时候,她的子民已经纷纷站出来保护她了。在大理,我们同样参观了两个湿地、一个是上关片区湿地;另一个是洱海月湿地公园。上关片区湿地类似于东大河湿地,主要考虑的是湿地的生态功能,以此为基准来建设湿地,力保让进入洱海的水先得到初步净化。洱海月湿地公园的特点与海东湿地公园相似,都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让民众享受到湖泊湿地治理的好处,起到一个湿地治理宣传窗口的作用以及提供给当地人一个嬉戏放松的场所。

三、洒满热血的土地——腾冲

先人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相撞交接处生活繁衍,就注定了这是一块不同寻常的土地。这里多火山,这里有高达94℃的温泉,这里还是战略要地,当年中国远征军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抵御日军进攻的。他们的遗骸安息于国殇墓园之中,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浴血奋战的功劳。

在腾冲的短短两天里,我们在和顺古镇进行调查问卷发放,我们邀请当地的居民参与调查,并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来了解古镇的情形。和顺古镇大部分的店是客栈和玉石店,玉石店的老板们平时都很悠闲地坐着品茶,在茶香中慢慢等待着有缘人前来。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你不仅能看到许许多多的地质奇观,还能看到世上罕见的草排。在北海这一高原火山堰塞湖,你能看到一片片漂浮于水面的草甸。站在岸边,北海仿佛是再寻常不过的有着弯弯河道的草原,在一阵风吹过后,却发现,草原仿佛长了脚一般,悄悄地移动了。这里的凤尾兰也许是世上最幸福的兰花了,因为只有它实现了所有植物们毕生的夙愿,那就是当一朵优雅的会移动的兰花。

告别腾冲,我们所有的旅程就已经结束。怀着对它不舍的心情,一步一回头地离去。在整个旅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曾经与之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们。岁月真的是一把再好不过的刻刀,在那流逝的时间中慢慢地打磨着人的本性、本心。生长在那片高原上的人们有着他们对家乡独特内敛的情怀,有着别样的豁达,就像掩埋在深处的玉石,默默地绽放光彩。

彩云之南,我的彩云之梦。

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2011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号1120112420。

队内工作:担任物资组负责人,负责物资预备、管理、运输和清算等工作。

个人感悟: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湿地,参与进来保护湿地。当然保护的不只是湿地,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

图2-15 腾冲组队员,苏阔

赴云南湿地科考有感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药物宝库、有色金属王国等美称,以前从书本、电视上开始了解云南,感觉云南好美,犹如仙境一般,便开始想象真正的彩云之南到底是什么样子。2014年8月15日,我们开始了前往云南腾冲的生态科考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前往云南,梦想真正开始向现实转变。科考的任务可以说比较紧张,云南几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也是在科考中才有感受的,偶尔可能会闲下来,借助乘车、吃饭等零碎的时间感受一下云南的人文环境,便产生了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触。

8月16日晚上赶到昆明,邓院长亲自给我们小组开了会议。我感受到了邓院长对云南的感情和对生态科考活动的重视。不得不说时代进步了,使得我们这次科考的待遇也提高了不少。真心感谢学校以及相关领导的支持。

8月17日到昆明的滇池进行科考。滇池很大很漂亮,滇池作为治理污染的一个重点实验点,可以说中央政府、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等给予它很大的关注与很多的心血。滇池的水质也在这么大的付出下有了改善,虽然目前依然是劣五类水,但正如邓院长所说,能够使滇池的水质污染得到控制甚至有所好转,在目前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在滇池管理人员的讲解下,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在人工湿地的建设中一定要有水的动力,有动力的水才是活水,才能源源不断地经过湿地的净化,慢慢地将水质变好。滇池的海东湿地便是以潮汐能作为湿地的动力形成了水的流动,使滇池的水能够连续不断地进入湿地进行净化,再流出湿地回归滇池。

8月18日早上乘车出发去大理。终于能看到这座传说中的武侠城市了,心中充满了期待,这次的目的地主要是洱海。苍山洱海风景无限好,在乘车的路上可以看到苍绿的山峰上飘着淡淡的白云,有时在山脚可以看到清新的白屋,如同一幅漂亮的山水画。不得不说,第一次看到白族的白屋还是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徽派的建筑风格,白得却不呆板,每面墙上都有几幅画和汉字作为装饰,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艺术的美感,清新典雅,可平静旅客的躁心。我们首先去的是进入洱海的罗时江的河口湿地,罗时江来水量占洱海来水量的13%,罗时江流域村落集中,人口较多,水源污染突出,水质最差可达劣Ⅴ类,严重影响洱海水质。建立罗时江湿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将罗时江河口原为稻田、废弃鱼塘以及洱海水位涨落形成的沼泽恢复为植被群落结构较为完善、净化功能较强的多功能河口湿地,以拦截罗时江径流所携带的氮磷,降低洱海的污染负荷。所以罗时江河口湿地主要是为了控制进入洱海的水质,对洱海来说算是一个水源的污染治理。罗时江湿地也承包给公司建设,可以说保障了湿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大理的雨总是说来就来,在采集水样的时候,大理的老天爷大概也想戏耍我们一番,突然就下起了雨。雨水随着风儿打到我们的身上,窜进衣服里,有点凉,这时一个团队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有的同学打伞,有的同学采样,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到我们的表现,天也许有些怒了,雨越下越大,我们不得不停止大部分活动,分出几个人只进行采样。说到这里,不得不感谢一下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他们冒雨陪我们采样,甚至在比较陡的坡道上还帮我们采样。

8月19日,我们到洱海月湿地公园考察,因为昨天的一场雨,洱海的水位涨了许多,淹没了原来的台阶,在公园里可以看到几个小孩在水边戏耍。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游览了湿地并做了相应的介绍,我们也采了部分水样,下午乘车前往腾冲,这是我们科考的最后一站,也是颇为重要的一站。由于保腾高速封路,我们绕道龙陵县,总车程七八个小时,总是围着山路跑,迂迂回回,开始还有新鲜感,盯着附近的群山看个不停,感叹人的伟大与渺小、人与恶劣自然条件的抗争,因为你总能在山上找到一小块平地,也许它很小,种着玉米,这大概是山里人的口粮吧。最后我们终于被大山绕晕了,便昏昏沉沉地睡去了。不过不得不说一下经过澜沧江和怒江的小感触了。在车道上匆匆一瞥,便能看出它们的汹涌壮阔,但是里面的水却有些浑了,大概与昨天的雨甚至河段有些关系吧,这跟以前通过电视了解到的河水很清的情况有些出入。终于成功到达腾冲,在夜色包裹的腾冲,伙伴们和往常一样,在开会、总结、做检测、写新闻稿等工作结束后开始进入梦乡。

8月20日上午,我们首先到了叠水河瀑布,这是唯一一个城市瀑布,它很美很壮观。之后我们来到国殇公园,这是光复腾冲而壮烈殉国的中国远征军9 000烈士的灵魂栖息地,也是大陆唯一一个悬挂国民党党旗的公园。在这里哪有什么政党之分,有的只是中国人对侵略者的痛恨与抗争。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伟大先烈们的爱国精神必将由我们新一代继承并传承下去。离开令人伤感而热血沸腾的国殇公园后,我们来到了西南最大的侨乡——和顺古镇。和顺湿地又称陷河湿地,由龙潭、酸水沟、龙眼头汇成一条小河——陷河,环村流过,向西汇入大盈江,其中一部分引入村边的农田。正如和顺的名字一样,这里的人民热爱着自己的家园,使湿地与人们的生活融在了一起,使湿地成为古镇的一部分,在这里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采集水样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酸水沟的水完全可以饮用,有同学试喝了一下,清冽可口,而且在龙潭可以看到正在戏水的当地居民,在洗衣亭可以看到利用潭水洗衣服的妇女,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斑。下午,主要在和顺古镇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几乎快绕遍了古镇。民国时期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的确,踏着沧桑的石板,进入传统的古镇建筑,我们派发着问卷,可以感受到其他游客对古镇的喜欢,在咖啡馆里小憩闲聊,在路边的青石桌椅上吃顿便捷的午餐,看到喜欢的玉石和商家讨价还价等,游客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了下来,静享湿地古镇的宁静和谐。而我们却忙碌地发放着问卷,不过我们也快乐着,那是收获结果的喜悦。

8月21日上午,我们前往热海采集水样。腾冲是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境内地热温度之高、蒸气之盛、水热活动之强烈为国内罕见。在热海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不得不说热海是一个观光旅游的好地方,游客也比较多,辅助建设设施比较齐全,景观独特而美丽。在热心的大滚锅看管人员的帮助下,我们成功地取到了水样,于是赶往北海湿地公园与大部队会合,进行北海湿地的考察取样工作。

北海湿地属于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草排,远远看上去就像草原,中间偶尔会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河流。据说这里每年四月中下旬最美丽,那时满目北海兰花开,美不胜收,不过我却认为北海湿地每个时刻都是美丽的,都有它自己的季节特色,它真正的美丽也许是四季之美。北海湿地是特殊的,是美丽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北海湿地,并喜欢上北海湿地。

8月22日,开始返航昆明。当23日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时,也象征着这次生态科考即将结束,这次的科考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是一个团队,更是一家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爱,每个人也许都有不足之处,可是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弥补,这是一个有爱而强大的团队,真的很庆幸能加入这个大家庭。同时,在这里也谢谢所有老师以及领导,还有一直陪伴我们的杨姐、司机大哥,以及当地接待我们的热情的领导和人民。最后,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湿地,参与进来保护湿地。当然保护的不只是湿地,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

山东组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2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号1120122769。

队内工作:全面负责东营组科考队的沟通协调、活动宣传、团队建设等各项工作。

个人感悟:在这次生态科考中我所收获的将是我以后人生中的一大宝贵财富。

图2-16 东营组队长,沈睿

探湿地生态科考行,习社会学问知行录——2014年山东东营生态科考感悟

在我参加2014年生态科考的面试时,当我跟别人提起自己要去东营进行生态科考时,朋友们总认为“东营”是“东瀛”。经过一番解释后,直到我说到胜利油田时他们才反应过来。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东营的印象远没有胜利油田那么深刻,更何谈东营的湿地生态呢?

经过一番严格的考核之后,我有幸入选了今年的生态科考东营组,并荣幸地成了队长。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我和我的队友们利用网络搜索了关于东营市的湿地生态、湿地规划等内容,根据赵东旭老师列出的提纲充实内容。对我们而言,当时觉得这个过程十分无聊,但在到达东营及顺利结束科考后,才发现这是不可忽视的。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而,我们在出发前每两天组内成员要开一次讨论会,每三天所有科考小组开展大组会,阶段性地汇报现阶段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有的放矢!

在接下来的6天科考行程中,我感觉每天都有新收获,这大抵便是“实践出真知”吧!下面我便向大家谈谈我这次在生态科考途中感触比较深的几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出发当天下午驶往东营的路上,唐院长和威高集团的刘总在车上进行了交流。从两位的交流中,我捕获到这样一条信息:社会是最好的老师,它既能给人一些理论上的处世之道,同时能够让人有效地步入实践去检验自己的收获。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这次做的生态科考就是用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规划、实践,然后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补充自己的知识库。结论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课堂知识的库存量,只有在事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在活动中游刃有余。因为生活没有排练,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科学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不同角度思维的碰撞

科考的第4天,邓玉林院长来到东营组和队员们进行交流。当晚,各队员先就自身对访谈的收获和感受进行了交流。某同学提及:“市旅游局对东营有一定的规划,可是我们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发现并没有很多的市民对于湿地保护有多少认识,这说明相关部门在湿地保护宣传方面没有做到位。我认为应当在市内公交站台上建设相关宣传海报,同时定期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促进市民了解湿地的价值并保护湿地。另外,在景区建设中,很多市民并没有进入湿地博物馆去参观,相关部门应当大力鼓励学生群体到博物馆中去学习。”对于这位同学的看法,带队老师徐远清老师认为:“现如今的东营市已经在相关部门的建设下取得了一些成就,虽然说还存在一些从完美主义角度发现的问题,但相关部门已有的成绩不容忽视。一个城市的政府部门不是一个纯粹的执行者,而是要考虑并处理很多方面的事务,如今在湿地保护方面作出这样的成绩已实属不易!”对于这个问题,邓院长提出大家在科考的过程中,应有科学性的批判精神,同时也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避免走向问题的两个极端。搞科学就是这样,我们只有不断地沟通和交流,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当然也有可能没有结果)。

细节决定成败,生活处处有学问

在科考的第3天,我们出发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参观、采样和学习。在驶往目的地的途中,车的轮胎坏了。在司机师傅的努力之下,30分钟之后我们继续驶往目的地。这个小插曲在最后一天进行组会交流的时候,威高集团的刘总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想法:轮胎被戳破,车停在路上本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那天很多男生帮忙移轮胎、找砖头等,这是值得表扬的,很多公司在招人的时候领导往往会注意这些细节,所以我们只有让自身经得起敲打,才能在“大风大浪”中生存下来。徐远清老师补充道:在师傅修车的时候,我也发现少数人在观察师傅修车的过程,其实这就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谁能保证在以后开车的时刻都是一帆风顺的呢。那么,车出现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去处理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去学习!

这些感悟是我在自己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无法碰见的,这些小事情虽然不起眼,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所以,这次生态科考中我所收获的将是我以后人生中的一大宝贵财富!

图2-17 东营组副队长,王宁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

队内工作:担任宣传联络员,负责活动宣传,微博、新闻的撰写和发布,同时协助队长管理团队。

个人感悟:站在不一样的高度上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老师们用自己丰富的社会和学术经验对我们进行了引导和启发,正应了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东营生态科考感想

8月16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东营生态科考队一行10人从北京理工大学的东门前出发,开始科考之旅。在这次科考之前,我从未去过东营,那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孩子,我对黄河并不陌生。从小时起,黄河游览区就是故乡的人全家一同出游散心的好去处,但是在我的印象里,黄河的水一直都不够丰盈,总是见到滩涂多、河水少,即便是水多的时候,也总是翻滚着黄沙流过,大概也有季节的影响吧,总而言之,虽同是母亲河,黄河对我来说总比长江来得亲切。

火车是开到淄博的,威高集团的接待人员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开着中巴车载我们到东营,晚上自然是接风宴。为期6天的行程中,我们到过许多地方,东营的大街小巷、明月湖公园、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旅游局等地,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这里我仅写下一些触动最深的感悟。

按时间顺序来说,让我最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不虚此行的是第一天晚上的接风宴,在聆听唐院长和刘总交流的过程中,我想通了一些自大学以来就困扰着自己的问题。这些感悟与科考并无关系,我就不细细叙说,只能说我明白了自己必须学好生物的义务,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足够坚定地走完大学四年。之后便是分散到东营各个地区分发调查问卷,这不是我第一次发放调查问卷,但刚开始时心里还是有点儿怯怯的。就像赵老师之前所说的一样,我们总要学会“被拒绝”,虽然会有被拒绝的时候,但是山东没有辜负它的标语“好客山东”,大多数人还是热情而乐于助人的。生活在湿地资源丰富的东营的人,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湿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但他们都有一颗要保护环境的心。许多人在面临是否要开发湿地的问题时,都激动地表示湿地不能开发,要完全地保护起来,或许这样的想法很绝对,可也足以看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自己正在生活的土地的热爱,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一步步地提高。

然后就是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的一天,上午我们经历了一次换汽车轮胎的小插曲,威高集团的刘总和随行人员熟练地卸轮胎、抬车子、装备胎,这对我来讲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我感到自己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去经历、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生活中更多的突发情况。到了自然保护区之后,技术人员朱处长带领我们到园区的各个部分参观考察并取样。当在观鸟台看到一群群的丹顶鹤、鸿鹄飞起,在游船上看到两岸飘摇的芦苇荡,在公路上看到一望无际的海波时,我感到自己的心情变得沉静起来,感到心胸变得更加开阔起来。这世界很大,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与可贵,这一片风景和这一群群的鸟儿值得我们永远去守候。下午是采样的时间,我们分别在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采集土样、水样和植株,在这一片区域的过渡中,真实地经历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这里新生的土地上的植物还无法生存,只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浮在地面上,能看到最多的植物就是翅碱蓬,可见土地盐碱化还十分严重。同学们为了采样,什么都顾不上了,爬高爬低,踩泥踩水,生态科考的乐趣在这时被完全展现出来了,甚至翻过围栏进入了平时的“无人区”,这些都是只来观光的人所无法领略的独特风景。采样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处理样品,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这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我们是一个完整的团队,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了这次的科考任务。

最后我要写的是短暂的院长座谈,这是在参观完黄河自然保护区的那个晚上,院长来到东营为我们召开了一次交流会议。他用科学的精神为我们每个人的课题都提出了建议,与我们交流他的感悟,从院长的言谈举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站在不一样的高度上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对于许多事情,我们的考虑是非常片面而理想化的,老师们用自己丰富的社会和学术经验对我们进行了引导和启发,正应了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年轻既是我们的优势,又是我们的劣势,我们可能会走错,可好在我们有长长的时间来走更多的路。院长如此认真严肃地对待这次科考,也让我们感到了自己身上的重任,我们要用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4级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队内工作:担任物资组组员,协助预备、管理、运输和清算物资等工作。

个人感悟:活在当下,不断地超越自己。去科考、去实践、去思考、去感悟。

图2-18 东营组队员,王田莹

行走在科考 感悟在心间——记2014年赴东营生态科考感想

历时6天的生态科考已经结束了,但对于科考的感悟还萦绕在心底,不曾因时间的流逝而逝去。2014年8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科考队来到东营这片以石油和湿地著称的土地。我们此次之行的目的在于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作为生态科考队的一员,虽然6天的时间很短,但是我的收获却很多。感谢生态科考,感谢这次人生的洗礼。

生态科考给予了我许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走上街头分发问卷,第一次在请求时被拒绝,第一次真正走入黄河入海口,第一次感受祖国的这块土地所带来的慰藉。人生要不停地进行新鲜尝试,才会完整而充实。

知识的获得是多层次的,不仅仅拘泥于讲授与学习。在黄河口湿地博物馆里,静静站立的标本、逼真的黄河口湿地沙盘、生动翔实的讲解,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很难接触到的;在黄河口湿地保护区,面对原生态的湿地景观,在惊叹之余,一个个问号在队员们之间流动,大家纷纷围住保护区的站长提问,知识碰撞的声音伴随着白鹳的叫声不绝于耳。对一次社会实践而言,更多的是提供机会给同学去接触社会、感受社会。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只有枯燥的数据与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考察它的风土人情。生态科考的第一课就是分发问卷,这让我们学会被拒绝。我们分散于东营市的大街小巷,拿着关于湿地保护的调查问卷,有羞涩,有胆怯,有不安,有担心。尤其是在被拒绝之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被放大。遇到路边摆摊的大爷,他们一度把我们当作做传销和发传单的人,频频拒绝我们;遇到忙于看孩子的阿姨,她们连连摆手,不予理睬;遇到玩耍的孩童,他们出于好奇,乱七八糟地填写。安逸的校园环境没有给予我们过多被拒绝的机会,而生态科考却给队员们上了人生的第一节课。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大爷摘掉原来的有色眼镜,开始细致地翻看问卷;阿姨抱歉微笑,将问卷仔细端详;小朋友在我的引导中重新填写。在我们遭到拒绝的时候,更多需要的是一颗理性而淡定的内心,寻求解决方式才是最主要的出路。被拒绝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最终,科考队成功发放完所有问卷,并且没有无效问卷。

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多被灌输的就是事情的是非对错,非此即彼。但是,科学不是生搬硬套,需要我们理性与批判的思维。生命学院院长邓玉林院长深夜与队员们的座谈对我的启迪很大。生态科考是一次实践活动,它会赶在所有理论之前教会我们更多的东西。

行走在科考,有感在心间。不曾忘却,瞭望台上,鸟瞰黄河入海的激动难以抑制;不曾忘却,鸥鹭飞过头顶的兴奋与震撼;不曾忘却,这座石油城市惊艳地变为生态之都的叹为观止。站在这里,闭上眼,人能融在风里。看着同行的队友,从陌生到熟悉,在科考中我们成了促膝长谈的密友。学会沟通与交流、合作与共赢,这也许是美景之外更瑰丽的收获。

火车慢慢开动,窗外的这个城市——东营正在慢慢地消失为再也看不到的原点。我知道,我终将离开这里,6天虽短,可是充实而有意义。科考不仅是一次科考,它是经历了就会一辈子不会忘却的记忆。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2012级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

队内工作:担任宣传负责人,负责微博、新闻稿的撰写和发布。

个人感悟:生态科考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是科考,它更是一段你经历过就不会忘却的记忆。

图2-19 东营组队员,李鹏

生态科考,不只是科考

奔赴科考地,辗转于湿地间,2014年的生态科考进行到现在,所有硬性的工作都即将完成,收获颇多。但总结科考之行,体悟自然与社会生活,心有所得,也是这次生态科考留给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们常说过程重于结果,欣赏途中的“风景”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对这次生态科考而言,注重过程,积累经验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突破发现,收获成果,取得进步更具意义与价值。

为期6天的行程,每天都有新任务,每天都要赶赴新地点,科考之行的过程是充实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与队友合作,学习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学习和政府相关部门人员交流,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科考队员,不一而足。其实第一天下来,我便意识到自己轻视了这趟行程的困难:白天东奔西走,顶着烈日进行问卷调查;晚上毫不懈怠,处理数据信息,还要赶点完成当日的新闻稿;每天六七点起床,次日凌晨两点左右休息……

当然,这些体力上的考验对年轻人而言,的确不必过度地渲染夸大。相反,需要做的是思考自己平时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的身体是合格的,没有太多担忧。但经历科考的高强度训练,我开始真正认为“强健的体魄”才是第一位的功课。同时,只有对再累再困难的工作与生活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塑造“恬美的心境”。

若想达到“精深的学术”这一高度,科考之行可以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

虽然我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绝对是生态科考队里的一只菜鸟。但是,一个做学术的人,不管做什么学问,其所需具备的基本品质都相差无几。与队友们协同工作,老师的悉心指导,自己动手实践,这些都缺一不可;在出发之前,老师亲自指导并审查每一个人的课题,后期验收每一篇结题论文——这些经验是其他暑期实践活动所无法给予的。

科考的每一天都在突破思维、拓宽视野。在黄河口三角洲及东营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实地调查,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里,我们看到了几乎没有人类干涉的自然原始状态:有绿意盎然的芦苇草荡,有振翅腾飞的翩翩鸟群,也有一片死寂的盐碱滩涂,以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空旷。所见所想、所思所悟,都无法从生态科考中剥离出来。

如果能恰当地利用生态科考这个机会,完成高质量的课题论文,也不失为过程到结果的转化,这种学习方式再好不过了。

学习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从申请加入生态科考队的那一刻起,我便开始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接触圈子之外的事物,结识新伙伴、新老师,所有的这些经历,都在逐渐拓宽我的外延,我的雪球也越滚越大。

生态科考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是科考,更是一段你经历过就不会忘却的记忆。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2011级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

队内工作:担任物资负责人,负责物资预备、管理、运输和清算等工作。

个人感悟:要用心去做,要努力去完成,要做得开心。

图2-20 东营组队员,杨杰

来到黄河的尽头

东营市,是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在这里,中国的国土以每年2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东营市建立在黄河三角洲之上,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内大量泥沙堆积成的平原。东营这片土地为黄河所创造,我们这次生态科考的湿地就在黄河的尽头。

我们这次生态科考从8月16日到21日,历时6天。这次科考活动围绕“湿地建设”这个主题展开,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数据监测等手段了解黄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中国最大的新生湿地,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东营市的湿地宣传手册上,这样写道。

黄河口湿地很美很美,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这种美来自自然,而非人类。在北京,在城市待久了,视线被高楼大厦遮住,总是到达不了太远的地方。即使有空去郊区转转,也会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来到黄河口湿地,你会觉得自己被大自然包围着,而非人造物。也许人类来自自然,对自然怀着最真挚、隐秘的、母亲般的依恋。到现在我都能想象出来当时身处这片湿地时,那种亲切、安宁的感觉。我想,哪怕是最严重的失眠症患者,都能在这片自然的拥抱中安稳、舒坦地睡上一觉。要是能有一丝空隙,我都好想沉沉地睡着。安详,没有纷扰,不再烦忧。

我曾问自己用几个词去表达对这次科考的最直观感受为好,我用了“累与方便”。6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随身带的大包小包很重很重,从东营回来,我都累脱了。我想起邓院长在科考期间的一句玩笑话:“参加生态科考的人都不会再想参加第二次”,因为很累。科考队每天早上起得不是特别早,但睡得的确很晚。每晚回去还要整理当天的数据、资料,开总结会议,安排第二天的任务。虽然一天下来,任务完成得不是很洒脱,但整个科考行动却很方便,比想象中方便很多。这都要感谢山东威海威高集团的支持和帮助。威海到淄博要5个小时的车程。他们从威海赶到淄博火车站接我们,然后把我们接到东营,帮助安排每天的食宿,而且还帮助我们完成每天行程的接送工作。整个科考活动是他们陪同我们进行,十分辛苦,我们队员心里都很感激。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帮助我们联系当地的相关部门,承担对环保局、林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访调查、资料获取的工作。这一部分工作实在太重要了。在科考之前,我还担心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的人是一件很不容易完成的工作。这一步要走出去,门很窄啊!在这方面,威高集团帮了我们一个大忙,非常感谢他们。也非常感谢东营市相关部门热情的接待,详细地解答我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为我们提供相关的资料。接待热情是他们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要用心、要努力、要开心,是我在动身科考前写在笔记本上的给自己的鼓励。我跟自己说,要用心去做,要努力去完成,要做得开心。我以为这是做好包括科考在内的更多事的要求。用心去做这件事,而不是三心二意,敷衍了事,不然,这件事是做不成的,或者说是一定做不好的。做不好,就不如不要去做它,浪费时间而已;做事情一定要努力,不努力,不去付出,一定是不行的。科考是个脑力活,也是个很重的体力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做问卷调查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唐老师说得没错,我们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学会面对拒绝。拒绝是个让人很气馁的事情。被拒绝后,就要重新鼓起勇气,再开始。累了,歇会儿继续上路。有时候歇也不能歇,只能咬牙坚持,不能掉队拖后腿,不能认怂。当然,还要开心,开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能够发挥事半功倍作用的生活态度。保持愉悦的心态去面对事物,困难就不会那么难了,或者说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心情好了,开心,看问题的态度就会改变,思考问题就会更开阔,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科考之后,我跟自己说:“要用心、要努力、要开心。加油!”

图2-21 东营组队员,宋帅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2级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队内工作:科考过程视频与照片拍摄。

个人感悟:只有周密地计划、完美地执行、深刻地总结,才能打造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科考。

东营科考感想

2014年8月16—21日,这是2014年东营科考的日子。回想这6天的科考生活,充实而快乐。

16日,在生命学院副院长唐晓英教授、办公室主任徐远清老师以及赵东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0人乘火车顺利抵达淄博市。在威高集团刘总的热情接待下,我们乘车抵达东营。这一天,我们充满期待并无比兴奋。

次日,这是艰苦的一天,我们穿梭在街头,就有关湿地的问题对当地的居民做问卷调查。上午9时,我们准时出发。我们科考队兵分三路,对东营的各大湿地公园以及博物馆展开实地调查。赵老师带领的1组在东营区政府附近开展工作,唐老师带领的2组在明月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清风湖公园进行调查,而徐老师带领的3组在黄河口湿地博物馆展开调查。这几个地方都是东营湿地保护工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我们分工明确,顺利地完成了210份问卷。这一天,我们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都很充实、快乐。

18日,我们科考队展开了第二轮的工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考察黄河口湿地博物馆,并和东营市旅游局局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东营旅游业及湿地方面的问题。在黄河口湿地博物馆,我们见到了黄河三角洲的沙盘全貌,见到了很多珍稀动植物标本,了解了黄河口的演变历程。虽然我们仅仅是听到了讲解员的讲解,但是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大家都兴奋不已,如同真正进入了那个美丽的湿地世界一般。下午,杜局长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东营市近几年在湿地生态旅游方面的规划、建设投入和发展变化情况,并耐心解答了队员们有关旅游景点链的建设情况、污染情况、人文情况及湿地保护宣传等多方面的问题。两个多小时的访谈,让科考队员们对自己的课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并获得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信息。

19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处周副处长的带领下,我们调研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这是这次科考的重点研究区域。我们不仅实地考察了湿地的建设情况,还采集了湿地水样、土样、代表性植物等。晚上,邓院长出席了我们当天的工作会议,鼓励大家争取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不枉此行。我们都备受鼓舞。

20日,按照计划,大家前往东营市林业局森林保护站和城市湿地公园管理站,和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在保护站陈站长和景站长的介绍下,我们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下午,我们采集了明月湖关键地点的水样和磕油机周边的土样。在采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比较严重,有的水段甚至都有臭味。可见湿地保护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展开。

21日,这是科考的最后一天。清晨,带着我们这几天采集的样品以及反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成果,我们又出发啦。途中我们经过了东营市广饶县,这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的故乡。我们在广饶领略了孙子文化,了解了这位军事大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孙子兵法》的博大精深。“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今,孙子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我们也真正地对这样一位大家产生了敬畏之情。随后我们又途经寿光市,这是我国的蔬菜基地。在那里,我们采集了蔬菜大棚内外的土样,向当地的农民朋友了解了大棚蔬菜种植的相关问题,真正地感受到了农民朋友的不容易。中午时分,我们顺利抵达淄博市,将在下午7点乘火车返京,在这里,我们又开展了问卷调查。至此,我们已顺利地完成了这次科考的全部任务。晚上11点许,我们顺利抵达学校。

为期6天的科考结束了,我们觉得科考带给我们的东西才刚刚开始。

首先,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这次我们考察东营湿地,一定要在出发前明确自己的课题,并准备好开展工作需要的材料和物品,制订好详细的计划才行。

其次,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认真谨慎,注重细节。水样、土样的采集也一定要科学合理,不能随便采集。任何优秀成果的背后都必须有细节的完美把控才能实现。

最后,总结很重要。对于在科考过程中获得的资料和样品,我们一定要仔细地分析、总结,对样品的后续实验工作一定要认真检测,确保结果准确。只有周密地计划、完美地执行、深刻地总结,才能打造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科考。这是科考带给我们的,也是我们以后要不断去学习和完善的东西。感谢东营,感谢科考!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2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

队内工作:担任财务负责人,负责财务保管、记录及清算等工作。

个人感悟:换一个地方走走,不只是要换个环境,离开朋友亲人,抛开过去,更能换一个角度看待过去和自己,犹如离开家乡,才开始懂得家乡一样。

图2-22 东营组队员,周艺函

东营风光之我见——科考之外的收获

我虽生活在内陆地区,但也知道海可纳百川的道理。奇怪的是,我对海的胸怀从未有过想象,只想象过它的狂野。黄河席卷着泥沙与大海对冲,泥沙受阻淤积,形成了巨大的滩涂。河海交接造陆,海与地从未和谐,新生的滩涂,就是潮湿些的沙漠,寸草不生。这样的不毛之地,过五十年,生碱蓬;再过五十年,长芦苇;又过五十年,可耕种。东营的大部分土地都曾经历过这五十年又五十年的过程。

我们驾车从东营市区深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一路从农田到芦苇地,再到成片的翅碱蓬,直到河海交接处看到整片整片的滩涂,这其实就是东营的风光。当然还有芦苇地里很多小型的湿地,很多水鸟、候鸟。博物馆的讲解员说,候鸟们顺着气流,一路滑翔,穿过大半个地球,来到了东营。说到这里,是否也值得你买张机票前来呢?前来与鸟儿一见,为与你见面,它们可比你走得更远。不过,但愿你们不要在空中提前相遇,半空中偶遇鸟群,只打个照面,五月的晴天,闪了电,可能就不那么愉快了。

当初听人说到滩涂时,我还没有见过滩涂,更不懂什么叫滩涂,但我觉得,单“滩涂”这个词组,读着就是有韵味的。直到来到东营,我觉得我可能无法在东营生活下去,它的水里也许是近海的盐碱难以除去,有种特殊的苦味,像种草药,我不太习惯。虽说对人体无害,但还是不能欺骗味觉,当作没有。只是不知如住得长久,会不会慢慢习惯,成为当地的一种特殊的风味。家乡的水不总是值得怀念吗?不能适应,许是我想念家里的味道了。

再回到主题,说到东营的滩涂。我爱,爱极了。平坦广阔、濡湿。即使是不毛的盐碱地,也因为濡湿而显得温热,温热的土地有人情味,我喜欢近水的土地、濡湿的城市。刚来东营,可见度不远,我以为石油工业增加了空气的浊度,降低了空气的质量,北京因雾霾就永远看不远。后来当知道这里空气质量是优,才明白空气中飘着的是水汽。有水和水汽的城市,好像能让人的毛孔舒张。东营有水,就有灵气,有人情味儿。

东营是黄河入海口,老师说,黄河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很多民族家国的话,我并不会说,也不是很懂;我对黄河没有太特殊的感情;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概念,我也没有;我只知道我喜欢山、喜欢水,喜欢郁达夫《故都的秋》里写的苍茫碧绿的天色、苍天下驯鸽的飞声。北京那已经失却掉的空旷和硬朗,在东营却有。

芦苇、碱蓬、滩涂是东营典型的风光。成片的芦苇自有它飘摇的姿态,风动中来回地飘摆,相互挤压,叶与叶碰触。我们乘船沿小河道而行,微风吹来,两边尽是芦苇,看不到边的绿色。几乎没有水声,闭眼,能融在风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真能融在风里,也就会随风躺倒在密密的芦苇丛中了吧。碱蓬,大片的赤碱蓬非常壮阔,红色是热情,是激情,也是燃烧,是爆裂。铺陈着,像水一样蔓延开来,平坦洋溢,此情此景,人似乎受到了感染,听到了召唤,内心里有了些什么,裂了,心里的热情都升腾了。我在车里惊鸿一瞥,然后画面就定住了,随行的保护区的周处长说曾带着老干部来参观,一看到翅碱蓬铺就的红地毯,老干部们都开心得不得了,我觉得可以理解,我也想带姥姥来看看,可她的眼睛不好。再往前,就近海了,就能见到滩涂了,不毛的土地,犹如沙漠一般的壮阔,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壮阔、需要鸟瞰。在观景台上,首先看到的是天——视野的永恒主题,其次才是水,是近水的滩涂、密植的芦苇。站在高处,才能真正体会东营的空旷和硬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片风景伴着夏日晚风,属于你,让你都想留下了,田园将芜,胡不归?

最后,承袭古老的总分总格式,写文章真是件愉快的事情。来到东营,我的感想是,原始和原生态,其实,你值得拥有。还有,换一个地方走走,不只是要换个环境,离开朋友和亲人,抛开过去,更能换一个角度看待过去和自己,犹如离开家乡,才开始懂得家乡一样。其实,我想家了,东营很美,但家乡的水,清过东营,也是濡湿的地方,也有灵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