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下编辑的角色定位

网络环境下编辑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网络环境下编辑的角色定位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以网络期刊、网络图书、网络博客、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络出版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因而网络条件下编辑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内容为王,牢牢把握内容资源,既做内容的发掘者、审核者、加工者,也做内容的拥有者。

三、网络环境下编辑的角色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以网络期刊、网络图书、网络博客、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络出版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网络出版的长足发展,对我国出版行业的影响极为深远。它宣告了我国在技术手段上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笔和纸”时代,进入了以计算机的屏幕、键盘和鼠标为主体形式的崭新的出版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出版理念,使出版作为“信息内容提供者”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它的快速发展与近年来同样迅猛的全球化浪潮一起形成了编辑出版工作全新的文化大背景。

网络媒体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以其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虚拟化、超时空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迅速渗透到出版领域。网络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环境下作者的弱势地位,作者可以凭借网上书稿交易平台和个人网页博客等形式进行网络个人出版,使个体编辑行为在沉寂百余年后又一次流行起来,甚至有人认为“编著合一”将成为以后书籍的发展趋势。当有一天,新兴的各类网络出版公司彻底甩开出版社,与作者直接签订合同的时候,出版社就好像是网络出版业的一个下岗工人,毫无主动权可言。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认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网络出版技术公司与出版社的所谓合作,大多是直接用比较低的价格从出版社购买内容,而不是实质性的、互为促进的合作。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为内容的革命、为数字化革命创造了极其巨大的价值,解放了传统内容资源的生产力,也是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出版的最重要的优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编辑从业者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显得特别重要。

1.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特质,始终做优秀出版物内容的提供者

在纸张发明并且普及后,许多新的载体层出不穷,而编辑和编辑工作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更加繁荣,出现了许多部门编辑学。编辑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读者能够看到最优秀的精神产品。如上文所述,网络技术虽然发达,也还是需要向出版社购买内容。因而网络条件下编辑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内容为王,牢牢把握内容资源,既做内容的发掘者、审核者、加工者,也做内容的拥有者。在和作者签约图书版权时,关注每本书的电子版权(网络传播权),签约的版权要尽量包括数字版权,对已出版的图书,应考虑与作者补签数字版权。编辑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网络时代,编辑把选择和加工的工作做精做细,就无法替代。科学技术愈加进步,人们面临的信息越多越杂,编辑的作用就会越大。

淋漓尽致地发挥好编辑工作的创造性特点,是做好内容的重点和关键。编辑活动最本质的特性即是创造性,网络技术即便再先进再发达,也无法替代编辑的创造性劳动。马克思曾经指出:“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社会的本质是创造和发展的,编辑通过意识活动创造的精神产品,反映着社会创造和发展的本质。编辑作为作者、读者、社会中介的责任者,文化科学信息的传播者,编辑出版实践的组织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正是不断通过创造性编辑活动,推出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出版物,传播、积累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科学文化,从而改观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生命运,并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出版文化需求关系。编辑精神生产活动的创造性是自身在社会联系中顺应真、善、美的需求和趋势,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编辑创造的一种应然和必然。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是独立于作者劳动创造性之外的一种精神生产及智力劳动属性和创造方式。以审稿加工为例。审稿加工是编辑活动的重要一环。审稿过程中,编辑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深入到作者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的深层,帮助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审视、再认识、再创造、再加工。有时审稿加工过程需要编辑具体进行调整组合、修改润饰,直接参与作者的创造,帮助作者实现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尽可能完美。作者的创造活动总是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而往往忽略了作品的社会功能;编辑则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从读者、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去完善作品。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实质体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出版物整体面貌和文化品位,体现在出版物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动方面。编辑精神劳动的创造性和作者精神劳动的创造性彼此区别,相互独立,各成系统。不仅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工作有创造性,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工作同样也体现了非凡的创造性。

2.强化网络出版意识,做出版资源的整合者

网络出版虽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处于网络出版潮头的并非传统的出版社,而是一些网络、软件和信息公司。如网络期刊,目前我国有纸质学术期刊7 000多种,但真正占据网络期刊出版平台统治地位的却非传统期刊社,而是三家科技公司——清华同方、北大方正、重庆维普。同样在电子书市场,四大电子出版商——北大方正、书生公司、超星、中文在线虽然都不是传统出版单位,也不具有图书资源的原始积累优势,但其却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将全国560多家图书出版社、120多万种图书资源进行了数字化整合集成,成为中国电子图书出版的主导力量,已经占据了全国电子图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图书出版社在这个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扮演的只是电子图书资源的提供者,而非控制者。传统出版社所认为的网络版图书会影响纸质图书的销售、担心图书被盗版以及网络出版人才的缺乏,是其对电子出版缺乏热情的原因所在。而事实证明,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存共荣的。

网络出版为出版业“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赋予了新的含义,即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集约整合能力,谁就拥有更大的市场控制能力,谁也就能从市场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目前大多数编辑对网络出版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通过网络加强对所出版图书的营销,而对于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巨大冲击以及网络出版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认识不足。网络出版不能仅满足于资讯服务和形象宣传,而是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出版资源,借助网络技术这一新的出版形式,引导读者接受新的阅读和消费方式,以此培育新的市场。传统出版社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出版资源,包括成熟的作者队伍、有市场眼光的编辑策划队伍,更有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以及广大的读者群。这些都是网络公司所不具备的。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出版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出版资源,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是摆在传统出版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出版行业的核心,编辑更需要强化网络意识,成为出版资源的整合者,做网络出版的弄潮儿。在网络时代,编辑出版人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网络出版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阳春白雪,它不过是将网络技术和图书出版结合起来了,只要我们抛开陈腐观念,勇敢地接受它,勤奋地学习它,就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内容有机的结合,成为网络时代的受益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我们充分地应用好了新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充分提高我们的编辑力。

3.勇于创新,做编辑出版事业的变革者

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原有的纸质环境下的编辑理论和编辑规律遇到了新的挑战,尤其对现行的编辑工作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关于编辑模式和编辑工作方法的变革问题成为编辑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之一。

编辑可以促使编辑出版全程向电脑化、网络化变革。编辑手段也从传统的笔和纸向着计算机、网络通信过渡,这使编辑从传统出版的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挥编辑的创造力和提升其主体智慧能力。首先,功能强大的编辑工具为编辑人员的加工处理、快速修改、构思创意提供了技术平台。其次,通过网络编辑技术,网络出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望有更好的统一。再次,多媒体信息的丰富表现力,易激发编辑人员求新、求精、求美的创作热情。编辑作业环境将因编辑手段的不断完善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传统的纸面编辑逐步过渡到屏幕式编辑,打破了传统的著、编、印、发分离的模式,能实现编著一体化。编辑通过网络广泛征集选题,向世界各地的作者组稿,作者的稿件以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到编辑的计算机终端上,并自动存储下来,编辑直接将原稿从存储器中调出,对其进行审稿和编辑加工,并能通过网络迅速和作者联系商讨有关作品的出版事宜,不必再借助鸿雁传书。在加工过程中,对于一些拿捏不准的史实概念,引文出处等,可以借助网络随时检索查询。校对的校异同功能也日益弱化,从而使编辑和校对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校是非的工作,更好地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在这种模式下,编辑工作能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编辑工作应该更侧重于策划与监督,更致力于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各类资源的整合,编辑与作者联系的合作应该更加密切,甚至可以实现双方角色的相互转化、相互融合。

编辑还可以改变传统的出版模式,使出版流程向简单高效化变革。传统出版流程一般为作者—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读者,网络出版流程则为作者(出版社)一信息平台一读者,已到了“编辑活动即出版活动”的地步。编辑工作由于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型设备和技术,工作速度和效率也大大提升,组稿、审稿、校对、装帧设计等过程也打破了过去时空上的种种限制,由一维的工作程式向多维的工作程式转化,原有的编辑工作的一些界限也逐渐消失(如过去由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不同人员分别完成的工作可由编辑人员一个人在相关编辑软件的帮助下完成),并且还创生了一些新的编辑程式,部分网络编辑系统可为多名编辑人员提供“虚拟编辑室”,使得不同地域的编辑人员为同一个出版任务进行协同工作,有时甚至还可以让读者参与到编辑的环节中来,比如向读者征集选题,将书稿放到网上,让读者参与审稿和编辑加工等。编辑还可以在原稿完成之前就借助网络对作品进行宣传,比如互联网广告、手机短信、QQ消息、电子邮件等方式都已经被出版业尝试过,投入小且直达目标读者,都被证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图书出版后,编辑可以借助网络即时关注书籍的销售情况,读者的反映等,得到一手的信息反馈资料,而绕过中间商环节,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编辑可以凭借网络完成生存空间和个体发展的变革。传统出版中,编辑作品要制成有形物品才能有效向公众传递,编辑的生存空间看得见摸得着。而在网络出版条件下,编辑的成果将主要以Web网页、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供给读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浏览或下载,编辑的生存空间变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传统的编辑面对的是现实空间,其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都建立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而在网络化时代,编辑还要面对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需要同时在“两个战场”作战。“战场”扩大了,编辑将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借助网络,编辑可以成为信息资源的富有者;借助各种信息处理工具,编辑可以从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好地转向选题策划等创造性劳动;借助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文、图、音、像,编辑可以突破传统思维限制,展开自由自在的想象,开拓更广阔的创造性活动空间。传统编辑因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学习的条件,大多没有时间去专门进修和提高,而网络正是一种能提供给编辑“干中学、学中干”的便利工具,编辑可以在“网上教室”、“网上课堂”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解除了传统学习方式时间、地点、师资、教材等方面的种种限制。网络为编辑提供了个体发展的良好机遇,使得编辑能够在网络化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之,网络的出现使编辑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也使得编辑工作本身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注释】

[1]冯小竹.策划编辑、责任编辑、生产编辑[J].中国出版,1999(3).

[2]陆费铭,王秀.我国近代教育和出版业的开拓者:回忆我的父亲陆费伯鸿[J].编辑学刊,1993(1).

[3]黄嘉正.看评奖图书,话编辑的责任意识[J].出版科学,1999(4).

[4]范剑华.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J].编辑学刊,2001(5).

[5]范剑华.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J].编辑学刊,2001(5).

[6]邵益文.一切为了读者:叶圣陶编辑思想的核心[J].出版科学,2000(1).

[7]田新华.编辑的语言文字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8]钱荣贵.编辑规律探微[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4).

[9]钱宏,张国功.社会转型期编辑群体价值自审与文化理念[N].新闻出版报,[1999-0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