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媒集团内部传播机制(人员沟通)

传媒集团内部传播机制(人员沟通)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传媒集团所经营产品的真正内核是信息,这就要求传媒集团的内部传播机制发挥更大的效用以保证这种特殊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传媒集团的内部传播机制主要以信息传播的硬件系统为保障,在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方面发挥效力。在传媒集团的内部传播机制形成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正确对待非正式团体,对这些团体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正式团体的必要补充和有力支持。传媒集团内部传播机制建立的直接、显在的目的就是保证信息的传通。

四、传媒集团内部传播机制(人员沟通)

同其他大型集团公司一样,内部传播机制特别是人际传播系统在传媒集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不同的也就是这种角色在传媒集团中突显出更为关键的作用。传媒集团经营的主体是传播媒介,而媒介在社会信息系统中所扮演的正是信息传播的角色,因此,不同形式的信息就成为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产品。鉴于传媒集团所经营产品的真正内核是信息,这就要求传媒集团的内部传播机制发挥更大的效用以保证这种特殊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传媒集团的内部传播机制主要以信息传播的硬件系统为保障,在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方面发挥效力。就组织传播而言,如同人们对组织及传播含义做出各不相同的解释一样,不同的学者有着各自的观点。关于组织传播的概念,几十年来国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表达着不同的观点,虽各有侧重,但也可以为其梳理出宏观的脉络,集中表现在传播理论研究的两大学派,即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传统)学派和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之争。经验(传统)学派更注重实证,实用主义色彩也甚为浓郁,立足于组织传播的管理功能研究,也称功能学派。这一学派将传播视为组织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强调组织协调活动、人际关系发展、信息沟通等传播行为对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意义。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发展,又演化出了三个分支经验学派理论,即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系统论学派。批判学派也由诸多分学派组成,与经验学派大相径庭的是,这一学派的学者主要从文化学角度审视组织传播,也称社会文化学派。他们主张把传播置于社会文化系统中加以考察,追求文化整体结构中的组织传播意义,探讨组织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做管理的工具,组织传播在批判学派中被赋予了更为浓烈的形而上的基调。学派之争有利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各执己见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起,事实上传播理论研究已经走上了学派融合的道路,两派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斧正。在国内,对于组织传播的看法不同学者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着相应的组织目标,组织成员之间和组织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2]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向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3]还有的学者将组织传播划分为五个要素:一是信息,信息社会中,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信息,有效的组织传播首先要有信息。二是相互依赖,组织中的部分不可能脱离系统和环境而独立存在,需要有互动。三是网络,组织传播要有一定规则,根据在组织中担任角色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信息传递方法。四是过程,组织传播是不停止的信息互动。五是环境,组织要受环境制约,与环境互动。[4]

就传媒集团及其内部传播机制而言,组织传播就是在组织内部以达成组织目标、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连续的信息传播活动与群体互动过程。传媒集团的内部传播机制建立和运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因此,在这一定义中首先即明确了传媒集团内部组织传播的终极意义。组织传播的对象是组织内的群体,具体的行动指向就是信息传播,而其实现的过程是连续的和互动的。这样就可以明确组织传播在传媒集团内部传播机制中的真正内涵,同时为集团内部传播机制的建立找到了概念支撑和行动的出发、落脚点。

组织传播机制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因此,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商是异常重要的。在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路径多种多样。试想每两人之间就可以形成一条路径,那么一个1000人的组织就可以形成50万条信息传递线路。就管理幅度来说,上层管理者管理4~8人为宜,下层管理者管理8~15人为宜。如果都按10人计算,那么下层分为10个小组就有100个小组,100个组长,将这100个组长再分为10组分别由10位中层管理者管理,最后这10个人由最高管理者管理,如此一来则可使传递线路减少到1110条,是原来的1/445。这种分层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个体间信息传递线路的数量,各层的管理者也就成为了一个个信息传输的节点,对沟通上下关系起重要作用。[5]但是,管理者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中转站,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过滤、选择,并据此做出自己的决策和解释,或继续加大信息的传播力度,或者干脆对信息截留。因此,各层的管理者在信息系统中扮演着“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形成发挥着巨大作用。

群体中的成员的关系不仅反映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中,更隐藏在非正式的团体之中。大多数对于非正式小团体的考察都强调其形成的自发性。相对固定的非正式小团体具有高度的自发性,而且这一团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强烈的情感忠诚度和精神黏合力,他们之间相互洞察、相互了解,并在强大的群体动力所产生的压力之下高效率地形成共识。非正式团体的权力基础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强烈的感情色彩成为了他们决策和行为的基础。在传媒集团的内部传播机制形成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正确对待非正式团体,对这些团体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正式团体的必要补充和有力支持。集团内部各级领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正式团体和正常传播机制上,但同时也要兼顾对非正式团体的协调,使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的利益结合起来。正式组织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非正式团体存在的必要就越小,但由于各种局限性的存在,面对员工多种多样的需要,有时正式组织是一筹莫展的,因此,在这方面非正式组织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在面对正式传播机制传播出的信息到达指定的员工,而他(或他们)对信息不能接受时,非正式团体中的把关人正好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从而消除信息传而不通的情况。

传媒集团内部传播机制建立的直接、显在的目的就是保证信息的传通。在信息系统中,信息就是经过某种加工处理后的信号和数据,它们通常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对信息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信息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传媒集团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指正式或非正式的消息、使现实事物符号化记录的数据、反映工作流程和工作过程的技术方法、企业通行的规范标准等。在传媒集团内部,要保证财务信息、人员信息、产品目录、受众信息、会议记录、文件、信件、各种票据、节目产品定制单、广告客户信息、关系单位信息、内部通知、命令等的有效传达和储存,就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特定的传媒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组织结构。传统的、固定的、直线型、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结构已经不能够胜任大型现代化传媒集团的需要,因为高质量、高效率传输信息成为了企业迫切的要求。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信息流通中大有用武之地。当信息传播的硬件系统建立之后,高层领导便可以方便地得到详尽的各层信息,同时绝大部分常规信息的收集工作硬件系统能够自动完成而无需找人代劳,因此,大量信息的传递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信息损耗,同时增加了领导的管理幅度,从而可以使整个组织呈现扁平型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