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

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一)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形成的条件传媒产业集团是传媒产业群中各法人实体之间以股份制形式所组成的传媒产业联合体。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核心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各有其特点。

三、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

(一)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形成的条件

传媒产业集团是传媒产业群中各法人实体之间以股份制形式所组成的传媒产业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成员单位都具有相对独立性,都负有各法人实体共同认可的责任,各法人实体通过控股、持股的形式参与集团的各项工作。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核心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20世纪60年代,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媒介在战略上实施调整,一些较大的媒介组织通过兼并、收买、参股的方式来强化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于是集团模式开始出现在媒介产业界中。如今国外媒介集团的组合方式已呈现多样化,即由最初的单一媒介集团发展为交叉混合式传媒集团,范围不仅涉及媒介产业及相关产业,同时亦涉及其他许多非相关行业,媒介的集团化、多样化经营不断走向成熟。

在任何社会中,媒介都不能脱离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而孤立存在,相反,它生存于其中,并与之有着种种关系。经济和政治必然要对媒介施控,而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也会影响国家和公众对其的态度。媒介在最根本的层面具有政治和经济两重属性。在媒介的二重属性中,经济属性是最本质、最不可变的属性,政治属性却可因媒介生存空间的不同而体现出可人为操作的特性。因此,在人们认识到并承认媒介经济属性时,在政治条件允许时,传媒产业集团即可形成,其现代运营机制也才可能水到渠成。在探讨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时,从以下最根本的两个条件入手:

1.政治条件

(1)在政治条件方面,政府行为是推动传媒集团运营机制转变的有利因素。推动媒介产业兼并及转制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利益,但决定兼并的却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在某些情况下,政府才是最终的裁判者。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媒介组织绝对不是自由游泳的鱼,它们之间的兼并必须顺应政府暗中推动的潮流和悄悄划定的轨道,必须充分分析和研究一个国家的宏观环境,否则就难以实现最优的效果。

(2)法律是另一个重要的政治条件。发生在媒介行业的兼并,不是由哪些国家领导人倡导的,它主要是媒介产业发展的结果,是从下至上的一种微观经济行为,有些人把它称为一种离心力的运动。但这种微观经济行为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却是因为各国政府在宏观政策上采取了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松管制等措施。如果没有这些公共权力的“干预”,兼并行为也不可能如火如荼地展开。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从西方国家政府干预媒介产业兼并的历史来看,主要是依靠法律手段,通过收紧或放宽对媒介产业兼并的法律约束,达到规范、限制或扶植、推动兼并的目的。一般地说,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往往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因素约束媒介的活动,各国政府都会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媒介业的兼并实施管制。

2.经济条件

经济状况作为传媒的生存基础,对于传媒的良好运转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无论是在传媒业早已产业化运作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确立不久但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都是一个重要的支配因素。

(1)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正逐步走向一体化,主要表现在金融、贸易、投资领域中出现的自由化趋势。随着西方国家对凯恩斯经济政策的否定,传统的自由主义势力重新抬头。许多人开始相信放松管制能刺激竞争,依靠市场自由能重新焕发生产积极性,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只要减少国家干预就能使经济增长不再受阻碍。于是在新自由主义潮流的冲击下,西方各国纷纷放弃了对金融资本的管制,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到处寻找最佳的投资场所,形成了金融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局面。

此外新自由主义理论在北美、西欧的政府政策中也有所体现,各国纷纷降低关税来放松对贸易的控制,这又进一步推进了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

总之,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的国际规模报酬递增。任何产业部门只要采取适宜的策略,应对得当,就能在面向新世纪的发展中趋利避害,在参与和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世界媒介业中出现了一次兼并的高潮。

(2)竞争动态化。媒介竞争互动的加快,使国际媒介市场上的竞争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动态化趋势。媒介组织主要依靠一系列短期优势,来获得长期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那些长期依靠发挥传统优势打击对手弱点的媒体,很有可能因为行业规则或者关键成功因素的变化而和自己的优势一起被淘汰。因此,选择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以及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成为重要的工作。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反击之前及时放弃原有优势和建立新优势就成为能否持续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率的关键,而媒介集团的任何一次购并行为就是为自己寻找新优势的过程。

(3)经营环境复杂化。森德·里奇伯格管理研究中心在1994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未来的十年里,商业环境将比现在更加难以预测并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因而需要经营者以高创意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去占领和赢得市场,需要他同顾客及其他机构有更大的合作。如今媒介所处的竞争环境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得多,它既要在开支上应付创造内容所要付出的昂贵技术代价和大量劳动力,同时在收入上还要面临受众群体的不断分裂。因此,媒介集团的建立也是经营者们对现状审时度势后的明智选择。

(4)宏观经济走势和本地经济状况的影响。媒介公司在全球进行地理扩张战略的成功与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近年来东欧、中欧不断增长的经济已经吸引了斯堪的纳维亚——现代时代集团(MTG)这样公司的投资。MTG在拉托维亚开办了一家电视台,加强了它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地位。而此前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则阻碍了媒介集团在这些地区的进一步扩张以及本土媒介组织的发展。

(二)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特点

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媒介深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国家利益、媒介组织利益和受众利益相统一的有效运作方式。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各有其特点。

1.宏观特点

(1)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对传媒产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其他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传媒产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传媒产业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误入歧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就成了一句空话。

坚持党对传媒产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以此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评价传媒活动,正确地认识我国传媒产业的现状,科学地预测其未来;要坚决贯彻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地研究传媒理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产业的发展规律。

(2)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传播媒介的性质和功能。作为传播活动的物质载体——传播媒介是没有阶级属性的,任何阶级都可以使用它。但作为传播活动来说,它具有二重性,即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它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正因为这样,人们往往习惯从广义的角度把传播媒介也理解为具有二重性。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性质和功能,是有效地发挥传媒产业作用的理论保证和前提。

(3)科学地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断发挥着作用,调节着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传媒产业经营活动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才能促进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传媒产业管理体制才能够建立起来。

(4)牢固地树立传媒产业也需要经营的思想。传媒是一种产业,因此,树立传媒产业也需要经营思想既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媒经营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传媒产业经营有两层含义:①对非商品性传媒产品来说,由于它的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只是为了实现它的社会效益,其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开支,用较少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多的社会效益。②对商品性传媒产品来说,由于其特殊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总体上讲,搞传媒产业经营是为了实现传媒经济的良性循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作好准备。

(5)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之间的关系。在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上,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关系到如何调动传媒产业各部门积极性的问题。我国的传媒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不仅是建立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对于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在建立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科学地划分管理权限、设定管理机构;合理地为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严格地实行内部管理,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使每个人的职责、权利和利益相互联系、相互统一,使机构的管理效能得到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讲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一场革命。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同我国的改革相适应,它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的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少困惑和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用这一理论体系来指导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凡事着眼于大局,始终坚持“有利于传媒事业发展”的原则,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体制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来。

2.微观特点

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在微观方面的体现就是传媒事业的产业化、传媒单位的企业化和传媒联合的集团化。因此,现代化的传媒产业集团是其现代运营机制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传媒集团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在充分考虑传媒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其产业功能。

(1)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基础是产权关系明晰。产权关系明晰,就是要明确地确定不同的投资主体都是企业的归属主体,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确定的财产主体。对企业资产进行折股,不同投资主体在企业股本中所占的比例,就代表了这些不同的财产主体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责任限度和分享股利的比例。这种归属主体的确定,就理顺了不同财产主体各自的权益,形成了多元的公有制财产的投资和积累主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借贷构成了企业的法人财产。但借贷行为不形成产权,也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产权关系,因为出资者享有的权益是扣除债务之后的企业净资产(业主权益)。我国传媒集团转制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就是传媒集团的产权如何从原来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中剥离,这剥离的依据和比例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集团实现资本运营后的收益到底归谁所有,集团的人事任免由谁决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困扰我国传媒集团改制的重大问题,问题的根本还在于产权问题。

(2)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要求集团内外权利责任关系明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这说明了企业是一个既有权利,又有责任和义务的法人。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法律机制来界定和维护出资者与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利关系,使各经济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就排斥了传统企业制度运用行政机制从外部强加给企业的制约,而造成各个主体地位不平等的状况。以通过确认企业法人财产权,在企业内部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使企业主动地依法维护所有者权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秩序特点即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其中心要素是政企分开。政企职责分开,一是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分开;二是指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分开。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表现为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即政府依靠政策法规和经济手段等宏观措施,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运营活动,照章纳税;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与政府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企业不定行政级别,企业员工不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进行管理,企业不再承担应该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能;确立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形成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与企业的产权关系。

(4)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管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它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及运作,形成调节所有者、法人代表、经营者和职工集体之间的制衡和约束机制。通过这一治理结构,出资者的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关系就不单纯是一种简单的分离关系,而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相互统一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公有制财产的合理使用及价值增值的财产利益约束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财产利益约束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成为公有制财产不受侵犯,并得到保值增值的基本保证。以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企业内部还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机构设置、用工制度、工资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进行改革,建立起严格的责任体系。

(三)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机构模式

传媒集团现代化的机构模式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传媒产业集团的机构模式,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总体模式就是产业集团。

第一,传媒产业集团强调产业型,这就需要开展经营活动,就可以开发利用传媒产业自身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传媒产业相关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开发利用其他资源。传媒产业集团强调各传媒产业实体的联合行为,其实质就是为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第二,传媒产业集团强调各传媒产业实体之间的组合方式是股份制,连接纽带是资金,其实质既保证了集团各成员新获利益的实现,又保证了他们原有利益的不可侵犯,同时又允许在不损害集团整体利益的前提下,经营集团章程业务范围以外的义务,进而充分调动了集团组织和集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传媒产业集团虽然是一种联合体,但它有效地整合了传播媒介的资源,使过去的分散性的力量形成了合力,可以提高传媒产业的竞争实力,有效地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

第四,传媒产业集团不是一般的企业集团,它既担负着宣传任务,又担负着经营任务,充分体现了传播媒介的二重性和两种功能,其运营的结果必然产生两种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媒产业的特质决定传媒产业集团会自觉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五,传媒产业集团不是人为地用行政手段组建的“事业性”或“行政性”的集团,而是由传媒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产业集团,是顺应传媒产业规律的结果。因此,传媒产业集团的各成员组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不具有任何行政性的强制性。如果说有“强制”的一面,只能说是利益的强制,这就涉及参加集团的传媒组织的决策者对传媒产业集团的认知度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收益状况,也涉及已组建的传媒产业集团运营状况和业绩大小。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最初组建的传媒产业集团不宜规模过大,要坚持少、精、效益的原则,当取得成效后,自然会有传媒组织申请加入传媒产业集团。但也应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即使传媒产业集团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益,大多数传媒组织都成为不同传媒产业集团的成员,也会有一些传媒组织游离在传媒产业集团之外,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传媒产业集团的发展是有利的,一定要正确对待还没有成为传媒产业集团成员的媒介组织。

第六,传媒产业集团成员有加入集团的自由,也有退出的自由,在稳定集团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前提下,要正确处理传媒产业集团与成员组织、非成员组织的关系,促使传媒产业集团健康发展。[7]

(四)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构建道路

传媒产业是信息社会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群的重要分支产业,是生产(制作)社会化程度极高的产业部门,走集团化道路既是信息社会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又是传媒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

从信息社会的角度分析,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络的开通,一方面加强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各经营实体的危机感,对手可以以计算机为主要“武器”攻击对方的信息系统,以实现控制市场、控制对方的目的。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所开展的竞争是任何单一的法人经营实体无法应付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在保持经营者法人实体地位的前提下实现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或行业内部的联合,走集团化的道路,以便增强或扩大经营者的实力。

从生产(制作)社会化的角度分析,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各类产业部门的生产者,谁都不能说这个产品是由他生产的,都是众人合作的产物。就广播电视节目来说,任何一个完整的节目(指播出的节目)都是众人合作的产物,任何个人无法实现对完整节目的生产。这种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建立同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产业集团是一种适应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组织形式,它既能实现规模经营,又不损伤集团成员的利益,可以较好地调动各法人实体的积极性。

从传媒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就其发展规律来说,它的发展和壮大受产业法则的制约,必须走联合、协作的道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传媒产业都是伴随着行政区划建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分散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后整个传媒产业所面临的挑战,迫使传媒产业部门必须走联合、协作的道路。比如电视,人们虽然还处在“电视热潮”中,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已悄悄地向电视扑来,其具体表现:一是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二是卫星电视的启用使电视界竞争加剧;三是电视台经营收入的相对下滑;四是受众对电视期望值的提高;五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电视经营管理的要求;六是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电视台只能组建电视产业集团,加强对电视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这就是说,电视发展到现阶段,产业发展规律和电视产业的现实迫使人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看待电视,以便在行为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电视产业发展的要求。电视传媒产业要走集团化道路,其他传媒产业也不能例外,也要组建有自身特点的产业集团,或者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即各类传媒产业实体所组成的混合产业集团。

可见,传媒产业集团化是客观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人们对传媒产业的认识,不断增强人们的产业意识。传媒产业是一种高技术产业,其产品多是一些知识产品,信息含量和技术含量相当高。可是,我国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小生产”的经营管理体制,搞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正因为这样,许多传媒产业实体自身的规模很大,扩大编制。如中央电视台的正式职工已达数千人,还有数千人的编外人员。有的地县级电视台也效仿国家级或省市级电视台,搞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影视基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相当严重,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造成了电视节目质量的低下。不仅如此,由于经营管理体制不适应传媒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经营收入很不理想,就是中央电视台内部的“经营”收入也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其他传媒产业,如报业产业、期刊产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同广播电视产业相类似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地发挥各类传媒产业的作用,必须组建传媒产业集团。

在传媒产业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信息产业集团化的基本要求和传媒产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刮风行为。

传媒集团现代运营机制的基础是科学组建的传媒产业集团。根据我国的实际,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应充分避免政府化行为。在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人们已养成了依赖政府的习惯,不愿意动脑筋,也不能过多动脑筋。特别是传播媒介这类被认为是“喉舌”的部门,只能执行,而不能“创造”。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政府行为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当政府对组建传媒产业集团还没有认识或缺乏积极性的情况下,任何部门也不可去行动,一旦政府有了积极性,各部门可能会出现超常规的行为。为保证传媒产业集团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在政策法规制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供诸多方便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少些行政手段,多些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按照组建集团的基本规律和应具备的条件去组建传媒产业集团。

1.在我国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应坚持的原则

(1)自愿的原则。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要求,因此,在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时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切忌用行政手段实现联合。实行自愿联合能调动参加联合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真正明白组建传媒产业集团的目的,进而自觉地参加集团内部的各项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集团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互利的原则。组建传媒产业集团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传媒产业资源,就必然涉及利益的分配,因此,利益分配就成为各成员组织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各成员组织参加集团的一个重要目的。为了实现各成员组织的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实现互利是基础,是条件,这是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3)公平的原则。参加传媒产业集团的各成员组织,不管其大小、实力强弱,都必须按照集团制定的统一准则去衡量,真正实现公平。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各成员组织在集团活动中所作出的贡献。为了实现公平,在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时必须依据国家的政策和组建集团的有关规定、法令确定联合的纽带和利益分配原则以及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4)规范化原则。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在我国还是一种新事物,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早已实现了集团化,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样在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时应注意集团的规范化,以避免集团组建后的过早“整顿”,既影响传媒产业集团的发展,又影响集团成员的积极性,同时在社会上也会影响传媒产业集团的声誉。坚持规范化的原则不是让我们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传媒产业集团模式,而是借鉴其长处,避开其短处,既保证我国传媒产业集团的特色,又在其共性特征上同规范化集团有相对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组建我国规范化传媒产业集团应具有创造性。

(5)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国家级、省市级传媒产业集团来说,应注意其综合性,因为它的规模较大,实力(人、财、物)比较雄厚,有条件进行综合经营。对于某一具体传媒实体来讲,可以实行专业化的原则,以便有效地利用其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少投入多办事的目的,充分发挥专业传媒产业经营实体的作用。

(6)竞争的原则。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应该进行保护,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传媒产业各部门的联合。但是,通过竞争强者吃掉弱者实现的联合而建立起来的传媒产业集团,被吃掉的传媒产业部门已失去了独立法人的资格,它们属于实力比较强的传媒产业部门。如中央电视台已兼并了新闻电影制片厂,扩大了中央电视台的规模,但法人仍然是中央电视台,它不是多法人的联合体。这里所讲的“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传媒产业各部门的联合”是指法人实体的联合,这种联合体不改变参加联合的各部门的法人地位,是一种独立法人的联合,目的是为了增强竞争实力,以便占领更加广阔的传媒产业市场。

2.传媒事业集团转型方法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现有的传媒事业集团的转型和还未形成集团的传媒机构的转型应当以经济规律为主导,以行政手段为辅助,胆子大一点,步子稳一点,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媒介的彻底转型。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媒介现状,转型的宏观方法主要有三种:非理性转制法,理论型转制法和务实型转制法。

(1)非理性转制法就是指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人治型转制,体制因人而转,因管理者意识到了转制的必要性,由于他的权威和权力而促成的转型。这种转制方法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管理人员或者中途变更了决策者,那么转制便很难进行或者中途搁浅。这种转制法还有很大的随机性,在转制的过程中并非始终如一地贯彻既定的方针,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者的变化或其注意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因此变数相对较大。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媒介事业型体制下,这种转制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真正的转型。也就是说至少能够在一个管理者的任期内进行了转型,达到“可转”的目的,虽然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我们秉着“先有后好”的原则还是改革就是进步的标准,这种转型在媒介业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效果,现行的媒介集团就是很好的例子。

(2)理论型转制法是从理论的角度,完全按照媒介性质、功能和媒介机构的运行规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设计的转型方案。理论型转制法是科学的学理分析的结果,是抽象法的产物,它排除了我国现实的客观环境和既有的各种阻力,以一种理想化的方式按照社会科学规律提出的逻辑严密、符合事物发展法则的转制方法。这种方法是抽象化、科学化、理想化、规范化的转型方法,但与实际情况往往不能有机结合,用于学理研究较多,实际应用存在很大困难。但这种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却是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3)务实型转制法是在理论型转制法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例行的分析,将理论的科学性与所处环境的变化性有机结合,在充分考虑现实困难的情况下,依据理论提供的方向找出折中的,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将改革推向前进的方法。这种转法是最切合实际的转法,但难度很大。首先,因为务实型转制法需要极强的理性分析,对理论上的变量和现实中的变量进行通盘考虑,这样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就更复杂;其次,务实型转制法的最终执行者是人,因此对人员(特别是领导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要求管理者具有权变的思维和应急方案,随时面对可能的变数;最后,满足条件的几率较小,由于人员的变动和现实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很可能造成改革的连续性难以保证。因此,虽然务实型转制法“妙不可言”,但也存在诸多实施困难。

鉴于我国媒介机构的实际情况,在各种优劣之间做出选择,最适合我国媒介转制的办法就是“一个目标,两个支撑”,也就是对以上三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一个目标是指以务实型转法为目标,这是谋求达到的最理性化、最能实施的方法。两个支撑一个是非理性转制法的支撑;另一个是理论转制法的支撑。非理性转制法是转制的动因,因为在我国媒介组织的人事管理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治的前提下,虽然有国际竞争的压力、虽然有行业发展的危机、虽然有市场和受众的压力,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改制的最直接动因仍来自于媒介组织的管理者。因此,基于随机性和偶然性的随机型转制法就成为了转制的有力支撑,也就是首先保证“转”。理论型转制法也就是在媒介组织的领导人设想的转制“念头”带有很大偶然性和随机性的非理性前提下,将这些方案放之于理论的逻辑下进行判断和检验,对那些符合科学规律的转制“念头”付之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那些不符合规律的“念头”则予以摒弃。也就是说,理论作为非理性设想的“把关人”,对其进行检验、筛选和过滤。这样的结果就能够达到目标所设定的务实型转法,对非理性转法的设想进行理论检验后,对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现实的情况。因此,我国的媒介转制应在“一个目标,两个支撑”的思想下,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考虑到每一个可能的问题,并拿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确保我国媒介集团转制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