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传媒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新闻传媒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传媒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_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新闻传媒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28]刘九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 发挥新闻传媒的社会化功能促进政治行为文明建设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个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这种片面报道对公众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起了某种阻碍作用。

新闻传媒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28]

刘九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新型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和提高政治主体的文明素质,促进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环境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全面、高度的和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新闻传媒通过发挥其社会化功能、社会协调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和议程设置功能,可以起到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1 发挥新闻传媒的社会化功能促进政治行为文明建设

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个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具体说,是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的学者对社会化的研究也大多在政治学的领域进行。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传媒的社会化功能,是指其政治社会化功能。所谓“政治行为”,乃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意识驱动下,为实现其政治目标而采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管理、政治改革、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政治行为的范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政治文明更多地表现为政治行为文明。新闻传媒的社会化功能与政治行为文明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政治行为文明对新闻传媒的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新闻传媒的社会化功能对政治行为文明也有能动作用。

那么,新闻传媒如何发挥社会化功能,促进政治行为文明建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1 围绕政治行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政治行为是舆论引导的核心内容之一,新闻传媒应当围绕政治行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这就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做出努力。宏观上,我们的主流媒体要准确到位地把握政治局势,全面了解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的变化过程。此外,还要验证和推断政治传播者的政治意图和政治观点。因为政治传播者有时并不直接地通过新闻传媒表达自己真实的政治意图,而是采取隐晦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传媒具有政治敏感性,深入准确地认识政治传播者的政治意图。微观上,要在具体的宣传报道中唱响社会政治的主旋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正面宣传为主,营造和谐的政治局面。“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是我们党多年新闻传播活动的经验总结,它是维护和稳定政治局面的必要手段。我们应把新闻报道与社会效果联系起来,尽最大努力把社会政治心态引入可调控的范围之内,而不是以发泄一时之气为目的。当然,以正面报道为主不是安于现状、报喜不报忧,而是本着重在建设的目的,客观阐述事实,多从积极视角入手,理性分析,胸有大局。第二,新闻传媒在报道政治人物时,要避免片面报道。以往我们的新闻传媒所传播的政治人物太过理想化,所宣传的政治人物都是脸谱式的,不利于增强民众的政治辨别力,尤其是在报道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活动信息时大都是公式化的,在任期间个个官员好像都清正廉明,个个都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但一旦被查出有腐败行为,报道便极为详尽地将其丑行公之于众。这种政治人物公式化脸谱化的报道让一般人很难从日常生活中分辨他们的政治作为。这种片面报道对公众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起了某种阻碍作用。第三,新闻传媒在宣传政治信息时,应讲究报道手法,改变以往一味将政治规范、政治教育、国家政策等以说教的形式传递给公众的僵硬做法,而是寓政治教育于日常生活中,多从日常生活中找典型报道,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公众真正认同社会政治行为规范,成长为合格的政治人。

1.2 为公众参与政治开辟更广阔的政治舞台

列宁说过,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可笑的。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以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为前提的。如果不能获取政治系统运行的足够信息,人民就无法参与政治,也就不知道何时、向何处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实现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知悉国家政治信息的权利,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所以,我国的新闻媒体要向政治信息透明化方向逐步迈进,建立健全与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公开制度、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实行电子政务,建立网上政府,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或其他信息公开制度。

但是,新闻传媒如果只是停留在向公众单向地传递政治信息,灌输政治认知,而不考虑互动效果,这样的政治社会化,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作为政治机构和广大民众的中介,新闻传媒有义务为人们参与政治开辟发表政治主张、看法以及进行社会互动的舞台,如报纸可以开辟专栏或热线,讨论政治行为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电视台在报道政治新闻时,镜头可以不局限于当事人本身,而延伸到一些相关的民众,听听他们的呼声等。甚至如同西方“公共新闻”倡导者所说的那样,新闻媒体直接参与社区活动,帮助民众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他们的民主权利问题。新闻传媒只有真正成为国家、政府与人民以及人民内部之间的联系纽带,其社会化功能才能有效发挥出来,才能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使政治行为能够真正深入生活实际,并接受其考评和验证。

1.3 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能力和政治认同度

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能力和政治认同度,对当代中国来说其意义是深远的,因为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能力和政治认同度恰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三个因素。从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角度上来说,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社会各个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公民只有在亲身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在通过制度化渠道维权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体会到国家主人公的感觉,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激情和活力才能迸发出来,和谐社会的事业才能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业。而在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上,新闻传媒更是义不容辞。我们知道,公民的参政能力越强,其合理利益要求越能实现,社会就越稳定和谐。积极推进民主实践,让民众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学习民主,领悟民主,精通民主,提高参政能力,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认真破解的课题。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传媒在提供广大民众大量的政治信息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公民提高其参政能力,为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增加更多的和谐因素。此外,新闻传媒在加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度教育方面也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因为要让社会群体认同一个政治系统,认同一项社会政策,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加强行政指挥的力度,而是在新闻传媒的帮助和教育下,引导公民亲自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这样不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而且也会使执政党的执政风险大大降低,从而为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总之,新闻传媒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主体意识强、政治素质高、政治认同度高的合格的现代公民,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保障。

2 发挥新闻传媒的社会协调功能促进政治关系文明建设

新闻传媒的社会协调功能,指新闻传媒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部分联系起来,协调、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使其在对社会做出有效反映时能够相互关联,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其主要表现是说明和阐释信息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和规范事例,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小到家庭关系,大到国家与个人、阶层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群体之间、阶层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就新闻传媒社会协调功能而言,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目前,新闻传媒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和矛盾多发期,对一些突发事件,新闻传媒的及时报道有利于政府应对危机,改进工作,从而树立高效、透明和负责的政府形象。在此意义上,新闻传媒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理性、健康发展。

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文明政治,传媒应在社会协调功能上重新定位和设计。

2.1 为政治沟通主体双方提供面对面沟通的平台

政府一旦制定新的政策,便可通过新闻传媒向公众发布,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向政府询问自己关心的政治问题,以期能得到解答,新闻传媒理当为政治沟通双方提供面对面沟通的平台。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了,公众和政府间的信息交流与对话才能有序进行,反之,则会影响到政治信息的良性互动。山西“黑砖窑”事件就是一个反面例子。2007年6月4日,一位被拐卖孩子的姑姑辛艳华以“中原老皮”的网名在河南大河论坛发帖《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截至6月12日,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万。随后该帖被天涯社区、腾讯网、新浪网、网易、tom中国、人民网等多个网站转载,且在被转帖到天涯社区论坛后,短短6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网络民意汹涌,矛头直指黑砖窑经营者的泯灭人性和当地政府的监管不力与官商勾结。山西洪洞的“黑砖窑”事件关系到人的生存权的问题,因此整个6月,山西洪洞县政府在最高层的批示和全国媒体的谴责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透过事件本身,我们不得不深思这个震动全国、万民关注的舆论浪潮带来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基层政府的失职外,我们还应看到当地的新闻传媒也没有负起责任。此后的调查表明,“黑砖窑”的大量存在早已是事实,这一恶性事件的爆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当地新闻传媒却未因此而给民意以表达的渠道,或为民意表达提前作出应有的预警,也未向当地政府部门及时反映情况,只是在事件突发时大量报道,引起了一场令当地政府十分被动的舆论风暴。如果当地新闻传媒能在事实存在之初,敏锐洞察,高度重视并及时公开报道,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也许“黑砖窑”事件早已被处理在初始阶段,不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

2.2 变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沟通为互动的双向性沟通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家长本位,使权力阶层习惯于自上而下地传达“上级指示”,与此相适应,当前新闻传媒铺天盖地的轰炸式的政治宣传大多仍是居高临下的单向性的空洞说教,而不管受众的兴趣如何、感受如何、接受度如何。政治信息灌输式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这种单一式的政治信息沟通使受众的政治参与受到限制,政治热情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会使受众形成一种麻木甚至逆反的心理状态,政治信息传播的社会效应难以形成,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公民与政府的距离也因此而拉长。互动的双向性沟通则注重确立受众的主动性,关注和尊重受众的感受,抓住受众的兴奋点,通过坦诚的、互动的交流达成政治共识。我国在经济信息、文化娱乐信息的沟通上与受众的互动做得比较好,但是在政治信息双向沟通上一直缺少突破。强调传媒的政治属性,强调政府对传媒的控制,这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政府如何控制。事实上,敞开胸怀的双向沟通不仅不会导致舆论失控,而且能使政府更及时了解民意、聚拢民心,从而在政党和民众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新闻宣传过程中,政府和新闻传媒可以共同开办、设计政治性的对话栏目、公众参与性节目,开通热线电话,关注普通人的政治生活状态,以加强双向性沟通。

2.3 网络媒体也应提供多种政治参与模式

政治信息通过新闻传媒进行沟通,是一种间接的沟通,即在新闻传媒上刊登(播出)公报、政策法令,新闻发言人在电视上发表讲话,引导公众政治认知,规范公众参与政治讨论;或是通过记者采写新闻、发表评论、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借记者之手间接地传播政治主张或其他信息,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多次承诺要及时准确地公布灾情,并表示欢迎国内外媒体实地采访和及时报道灾情情况。我国政府态度开明,心态开放,增加了信息透明度,从而迅速缓解了民众的恐慌心理,平息了社会上动摇民心的传言,消除了民众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能力的怀疑,保持了国内稳定,并且在国际上赢得一片赞扬声。除了这种间接的沟通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参政议政需求的不断扩大,直接沟通正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直接沟通最有效和快捷的方法是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行电子政务,通过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把政治事务直接公布到百姓的电脑桌前。事实上,网络媒体在为公民提供多种政治参与模式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比如,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网名“小火龙”的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发帖邀请胡锦涛主席上网交流。胡锦涛主席欣然同意,并且在线回答了网友的问题,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 发挥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促进政治环境文明建设

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公众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依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问题,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说,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分为三个方面:政策议程的设置、媒体议程的设置和公众议程的设置。有效的媒体传播是这三种议程设置的合理结合;政治环境文明即一个社会的政治系统的生存、运行和发展都处于一个良好的动态过程之中。政治环境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政党政治文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与政治环境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谐共存。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实现政治环境文明的手段和方式;而政治环境文明又是新闻传媒议程设置功能有效发挥的支持和保障。

新闻传媒发挥议程设置功能促进政治环境文明建设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三个舆论场的“交汇圈”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29]在我国,舆论场细分为三元:一是政府舆论场,即由官方促成并控制,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为媒体的新闻实践所构成,在这个舆论场中,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三个舆论场之间呈现这样一种关系: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民众舆论场之间既相互重叠,又相互区别(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舆论场互相交汇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区域(区域7),在这个区域里,舆论可以达到高度的整合与统一。在这一共同交汇区的周围,还有大量有待整合的空间。如图中的6代表政府舆论场和民众舆论场交汇的而媒体舆论场还未涉及的区域。这是媒体整合三个舆论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也是媒体比较容易突破的区域。而4、5这两个区域则不同,它们是媒体舆论场可以分别和政府舆论场或民众舆论场达成共识,但政府舆论场和民众舆论场难以达到统一的区域。

img38

注:1:政府舆论场2:媒介舆论场3:民众舆论场

4、7:政府舆论场与媒介舆论场的交汇区

5、7:媒介舆论场与民众舆论场的交汇区

6、7:政府舆论场与民众舆论场的交汇区

7:政府舆论场、媒介舆论场、民众舆论场的总交汇

图1 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民众舆论场交汇关系图

这三个舆论场交汇的部分就是整个社会舆论统一的部分,它们交汇的部分越多,则说明整个社会的舆论越统一,社会舆论环境越和谐,社会政治环境越文明,反之亦然。因此,要发挥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构建三个舆论场的“交汇圈”,以促进政治环境文明建设。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三个舆论场总体上仍然是政府主控模式(如图2所示)。第一,政府舆论场主控三个舆论场。由以上的特点分析可见,政府舆论场具有权威性、全局性和理性等优势,自然,它就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媒体舆论场更多地倾向政府舆论场一极。新闻传媒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十分重视宣传政府舆论场的舆论,有时会忽视民众舆论场。如果媒体的实践活动只是单方面地向民众“灌输”党和政府的政令和措施,缺少对普通民众的意见、想法的反映,其结果往往会使政府舆论场和民众舆论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第三,民众舆论场影响力相对弱小。一方面,民众舆论场的舆论自身存在缺陷,即片面性和零散性,使其舆论难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口头传播以及传播渠道的不畅通,阻碍了其舆论的传播及扩散。虽然有人说新媒体技术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和意见交流的平台,民众舆论场的影响力增强了,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舆论场来说,这种影响力的增强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img39

G:政府舆论场M:媒体舆论场P:民众舆论场

图2 政府主控模式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三个舆论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良性的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即开始由政府主控模式向传媒支点模式转换。首先,政府舆论场的绝对主控地位开始非绝对化。党和政府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创造性地采取了党务政务公开与满足受众知情权的措施,即党和政府主动把自己的各项工作置于媒体和民众的监督之下,接受来自各方的意见;其次,新闻传媒开始担当起支点作用。新闻传媒已经开始改变在政府主控模式下被动接受政府管理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三个舆论场之间的协调沟通、良性互动。最后,民众舆论场的影响力有所增强。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新闻传媒主动性的增强给了民众舆论场参与三个舆论场互动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其积极性。

img40

G:政府舆论场M:媒体舆论场P:民众舆论场

图3 传媒支点模式

3.2 新闻传媒发挥中间支点的作用,整合三个舆论场

新闻传媒要真正整合三个舆论场,就必须把中间支点的作用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新闻传媒在实践中,如何发挥中间支点作用以整合三个舆论场,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上文分析过,政府舆论场和民众舆论场还存在一个媒体舆论未涉及的交汇区域(图1中的区域6)。在这一区域中,政府舆论和民间舆论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媒体却因各种原因未重合进去。所以,对于这一区域,新闻传媒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它并加以报道,使媒体舆论场与其统一起来。其一,新闻传媒应认真研究哪些议题是社会共同利益之所在。新闻记者应吃透“两头”,一方面要了解“上情”,随时把握党和政府的工作动向和关注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要通晓“下情”,深入民众当中,倾听民众心声,体验民众感受。如今记者是跑新闻、找新闻,而不是坐在那里等新闻,记者扛着摄像机走街串巷已经十分普遍。同时,媒体也不能因为怕担风险,即使知道哪些是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仍然“闭口不言”。媒体的“失语”不仅不能起到作用,稍有不慎还会造成流言四起。其二,新闻传媒应该研究怎样才能充分报道那些能够形成共识的议题。新闻传媒只有充分有效地报道那些反映社会根本利益的议题,使民众全面认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三个舆论场的整合。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做得还比较好,但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却未能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前面已经提到过,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信息交流平台,它在为整合舆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题。所以,应当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删除一些违法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集中受众的注意力,保证共识议题的充分报道。当然,网络媒体也应增强报道的技巧,面对夸张标题、奇异事件、性感图片的攻势,只是一味删除显然是不够的,网络媒体还应当运用一些间接、灵活、活泼的形式去报道新闻。

3.3 在政情与民意之间寻求“对立统一”

政情与民意是社会最主要的两类议题,要完全达到既反映政情又顺乎民意是不可能的。政情与民意之间往往会存在某些对立的地方。新闻传媒发挥议程设置功能促进政治环境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在政情与民意之间寻求“对立统一”。具体来说,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新闻传媒应注重议程设置的平衡性与前瞻性。要寻求政情与民意的对立统一,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首先应具平衡性,打破政情报道和正面报道的“独角戏”。②新闻传媒应注重议程设置的灵活性与技巧性。在政情与民意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直面问题,巧妙设置议程,从而实现其对立统一。③新闻传媒应注重议程设置的适量性与长期性。从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的全局来看,应注重适量性,防止公众疲劳。同时,也应注重长期性,立足长远,追求长期效果。目前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许多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为了片面地追求一时的效果,而忽视了长远的效果,甚至试图以短期的媒介议程来遮蔽公众的议程。如果这种短视的宣传与公众的直接体验相距甚远,那么,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导致流言的出现,甚至会误导舆论,造成不好的影响。

4 发挥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促进政治制度文明建设

在现阶段,建设性新闻舆论监督有着深刻的内涵。首先,它是科学的监督。所谓科学的监督是指这种建设性的新闻舆论监督是符合新闻舆论监督规律的。其次,它还是有序的监督,即这种建设性的新闻舆论监督是在一种有序的、有领导的状态下进行的。再次,它还是依法的监督,即这种建设性的监督一方面是有法可依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依法而行的监督。

那么,如何发挥建设性新闻舆论监督功能,促进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呢?

4.1 组织舆论,对公共权力进行协商式监督

协商式监督就是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新闻传媒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公共论坛,通过组织舆论来引导他们对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状态进行讨论与协商。在进行协商式监督时,我们的媒体在以下几方面大有可为:①提供广域、多元的公共论坛。新闻媒体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多元的公共论坛,一个开放的、平等的、理性的对话空间,使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利益主体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能够在这个论坛中得以充分表达,特别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能够借助这个论坛展开对话。这样既可以使各种意见得以表达,又可以形成一个不同意见辩论的格局,为协商式监督的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30]②组织舆论,营造理性、和谐的监督氛围。新闻传媒要想切实发挥其舆论监督功能,除了要准确、及时地反映舆论、代表舆论之外,更要做好社会舆论的组织工作。组织舆论即是把分散的但与新闻传播者看法相近的见解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随后通过新闻传播方式扩大其影响,使之最终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广大人民群众在对国家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比较分散的意见和看法。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传媒担负起组织舆论的工作,进行有意义的议程设置,从分散的社会舆论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意见,包括那些在公共论坛里提出的同公共利益相关的看法。③及时刊发反馈信息。新闻媒体为了促使协商式监督顺利进行,除了要提供公共论坛、组织舆论外,及时刊发反馈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与党政官员就公共权力运行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协商,其目的就是希望政府部门给予关注、做出回应,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根据政策规定,各级政府有义务及时将各种决策过程、实施情况及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其他问题作出公开说明。

4.2 表达民意,对公共政策进行参与式监督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公民参与涉及三个基本的理念:其一,参与是公民被赋权的过程,是公民的发展权得以维护和保障的过程;其二,参与是公民维护自身利益并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其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民的一种责任。公民参与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又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传媒有义务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参与式新闻舆论监督。在这一方面,新闻传媒应当做好以下工作:①解读公共政策,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31]新闻传媒报道公共政策时,首先要做到准确解读,其次还应当努力开掘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宽广的解释框架。②表达民意,开拓广域的参与渠道。表达民意可分为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两种。直接表达主要包括刊播读者来信和民意测验。前者是在媒体上刊登或播报读者来信,直接将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的看法和意见予以公布。后者是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有效结合。新闻传媒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了解或表明人民群众对某些重大问题的意见或态度。比如对政策、法律和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就具有很强的监测作用。③唤醒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是理所当然的。只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传统思想的积淀,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虽有所提高但还很薄弱,这给参与式监督的顺利开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就成了当今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

4.3 解释事态,对突发性事件进行质疑式监督

质疑式监督是将解释事态作为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的关键,不仅要求准确、真实地报道突发性事件本身,更要求明确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回事”以及“会导致何种结果”等深层次的问题。突发性事件虽然大多是公共事件,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由于突发性事件是在小范围内发生的,也只是直接涉及小部分人群,人民群众还不能够直接参与到事件本身,这就更加要求新闻传媒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原则来做好对突发性事件的质疑式监督。具体说来,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①急报事实,慎报原因。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将相关部门应对突发性事件采取的措施以及进展过程及时告知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更是要追根究源,摸清来龙去脉,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要交待清楚新闻事件的背景,包括与其他事件的联系,努力揭露其中所掩藏着的各种矛盾。只有通过这种深度报道,使被监督的事件明晰地公布于众,才能促使突发性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②大胆求证,细处核实。在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很多新闻工作者手持新闻舆论监督的正义之剑,满怀维护公民知情权的热情,却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使得新闻舆论监督成了制造虚假新闻、蒙蔽人民群众的工具。因此,进行质疑式的新闻舆论监督也要讲方法和原则。除了遵守适度原则、把握分寸之外,还应当做好大胆求证、细处核实的工作。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不能够偏听偏信、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要在掌握充足材料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探个中究竟,从多方面找到突破口来核实材料的真伪。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民群众负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权力运行中的问题所在,求得解决问题的良方。

【作者简介】

刘九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授、主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