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论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黄 春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一)乡村旅游及发展背景1.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特色民俗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这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进一步确定了发展农村旅游的紧迫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乡村
论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_学林探赜(第2辑)

论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黄 春

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乡村旅游及发展背景

1.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特色民俗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和农家旅游,具有丰富的“三农”经济文化内涵。乡村旅游以农民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农民凭借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从而获得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方式,将旅游业渗透到了农业领域,延伸了农业的经营链条,也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渠道。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贵族化的特点,只是少数富人到乡村去进行参观式或休闲式的游憩活动。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多,许多中小资本家及产业工人都生活在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千篇一律的工作节奏中,许多人迫切要求到城市郊外的乡村进行休闲观光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于是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

近些年,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的人数日益增多。2009年末,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5%,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的城市化率均已突破80%。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大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城市居民普遍产生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国际上具有GDP 800美元经验数字,认为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这一标准后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据统计,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到2009年达到23088元,增长了67倍;恩格尔系数也由当时的67.7%降到36%,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由于现代都市化社会的出现,都市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公园、绿地、休闲活动空间和设备不足,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旅游空间。随着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在衣、食、住方面的消费逐年降低,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消费逐年增加,加之城乡道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而且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较早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是北京、成都、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周边的乡村。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表现出了多种形态,如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园、垂钓场、休闲农庄、生态农园、体验农场、古村镇、古民居、民俗文化村以及各种农业节庆等。

2.乡村旅游的特征

(1)传承和谐性。以“三农”为基础,承载传统农业生产形态。乡村生态旅游以维持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实现农村生态效益、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乡村旅游贴近自然,保持着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地域性、季节性、可塑性。地域差异性大的我国,因为不同区域体现的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差异性;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与节气密切相关的多数传统习俗,是决定了旅游的形式受季节影响;乡村旅游可以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选择、组合配置,从而形成不同的旅游模式,呈现出不同的乡村旅游形象,农业旅游资源可塑性加强。

(3)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有农业资源,又有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旅游将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有机结合;以生态环境、田园风光、淳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吸引旅客。

(4)旅游经营低风险性。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的过程。旅游活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相互补充,可获多重经济效益,开发难度小,见效较快,风险较小。

(5)旅客行为参与性强。旅客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等参与性活动收获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及体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乐趣。乡村旅游的成本低。距离城市较近,交通方便,时间短,易满足多数人的要求。

(6)可持续发展性。乡村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发挥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势,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同时保护当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促进农业和旅游的持续发展。开展乡村生态旅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帮助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这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的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具体理解就是: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要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村容整洁是指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管理民主就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这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2010年3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其中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指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进一步确定了发展农村旅游的紧迫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绿色家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绿色家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密切的关联和特殊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乡村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打破传统种养产业的思维定式,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带动乡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剩余生产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城乡居民的交流互动,促进村容向整洁、绿化、美化发展,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现代生活理念,带动乡风文明,民主意识的觉醒,带动管理民主。

2.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乡村旅游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和旅游、餐饮服务等,它可以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的资源通过种种表现形式转化成为产品,从而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发展乡村旅游减少了农产品的市场交易环节,发展了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将乡村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可以拓宽当地农民的致富门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这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至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将促使农牧民利用农牧区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牧民,通过一定的就业技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故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村产业的多样化与经济实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

城市旅游者身上的现代文明会在进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现出来,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农民在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将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思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用科学的能力将会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非常有助于消除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与此同时,又将在农民群体中培养出一批民主化的管理人才,进而推进农村管理化的民主。

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了当地卫生设施、交通设施、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激发了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必将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还让当地农民得到了实惠。这就实现了建新农村所要求的村容整洁的目标。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让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开发和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对当地的农民也有着很深刻的教育意义;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较低,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的现状。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一种较为经济的发展方式。这种政府主导表现在观念主导、资金主导和政策主导等方面,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给予旅游开发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可能会面临基础性的问题,比如农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分散的村寨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因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管理技术人才和互联网等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2.农民利益为主原则

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是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也是农民群众,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乡村旅游的建设水平。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农民既是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更是利益的主体、成果享受的主体。要体现农民参与的普遍性,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务发展,要让农民既是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旅游受益的对象,最终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

3.市场为主导原则

乡村旅游的消费目标主要是城镇居民,其感兴趣的是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差异文化和生活方式。旅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和需求逐渐个性化,因此要针对目标客源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可能需求来打造旅游吸引物。

4.保护第一、持续发展原则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同时又能成功保护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许多地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况且,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的魅力所在。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发展乡旅游要依据客观规律,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要加以分类指导。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相对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发展,我国发展较晚,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模式和组织运作,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旅客,这些游者不再到传统的旅游景点,而是到一些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体验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这些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随着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国内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乡村旅游地区。

但我国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这些地方大多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中国西部以及边远贫穷地区。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工作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都市“后花园”模式

所谓“后花园”是指分布在具有良好交通条件、在城市或城镇周边的乡村,以小型“农家乐”为代表,以一家一户为经营主体。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这类乡村旅游主要面向城市或城镇居民,旅游停留时间不长,市场较稳定。

2.乡村度假模式

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旅游黄金半径之内的乡村地区。此类型依托自然风光,建造乡村别墅或较高档次的度假设施,并向旅客提供综合服务,主要面向都市高收入人群体。乡村度假较为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许多旅客对农业生产活动感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他们主要追求。以多种形式吸引广大旅游者,除在农田耕种、采集以外,传统的制作工艺、珍贵的传统文化和存留的古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3.景区附属模式

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成熟的大景点周边的乡村地区,以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景区提供吃、住、娱乐等配套功能,并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服务,在一些著名的景区,旅客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乡村景观产生一种派生的欣赏,通过当地农民自主开发的一些参与性强、民俗风味深厚、农业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缓解假日旅游高峰时期景区的压力,同时提高旅客的浏览质量。此类型客源广泛,停留时间短,市场随景区而定。

4.农业产业基地模式

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化比较成熟的地区,以当地大型企业为经营主体。依托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的景观,为旅客提供以观光旅游为主,以品尝、采购、住宿为辅的综合服务。其客源主要是本地各个社会层面的群体,回头率高,且市场稳定。

5.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①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②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浔、安徽宏村。④新村风貌游。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

6.民俗文化风景模式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风景模式主要分布在资源独特的古镇、民俗浓郁的乡村山野。依靠其独特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和民俗民族文化,向旅客提供特色餐饮、特色娱乐为主,并广泛传播、弘扬民俗文化、精神等。由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封闭”,故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较易保留。但开发旅游不当,也易遭到破坏。这就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模式所对应的客源主要是外来一次性游客,范围较广,停留时间可长可短,回头率较大,市场变化不大。

7.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等的旅游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博览园。

四、对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载体。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民从中获得利益,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保护。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应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促使旅游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达到和谐统一。

(一)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从认识上,缺乏正确认识,过去总认为发展旅游只是山、水和名胜古迹,貧穷弱后的乡村没啥风景看头,因而对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乡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另外,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而单纯地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投资大游客少,只好停业。

(2)从管理机构上来看,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不健全,缺乏有力的政策手段和科学论证,经营秩序不够规范。缺少科学的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和低效,行业内部没有有效协调,容易造成项目重复建设,浪费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降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由于旅游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处于各地政府“政绩”建设的空白地带,加之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往往一任政府官员投入到下任才能有效产出,所以旅游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意去进行乡村旅游的管理,而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样致使行业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发展往往是没有方向的。

(3)从经营管理来看,缺乏市场分析,旅游产品缺乏整体规划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乡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少。由于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培训,因此无法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导致开发重点的偏移,服务水平与质量较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急功近利,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往往造成对环境和民俗的破坏,这使得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

(4)旅游产品单一,出现了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放弃其他产业结构的趋势。目前,乡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享受。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还有,我国大多乡村旅游仍然还仅仅停留在为满足旅游者观光而为旅游者提供农村风味餐饮和农家炕头住宿等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上,而在发掘当地的乡风民俗、提高旅游者的参与性、增加当地特色娱乐项目等深层次的挖掘等方面还做得不够。更有甚者,很多农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放弃了农作物的种植、林业的维护甚至弃耕他用、毁林造房,乡村旅游由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角色变成了取代当地农业发展的角色。致使当地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乡村旅游发展到了最后变成了纯粹旅游,竭泽而渔,迟早只剩下旅游而失去了乡村风味,长此以往,这类旅游也就不复存在了。

(5)基础设施不完善。一般说,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所以难以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目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①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②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③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④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⑤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⑥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8)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现阶段的主体旅游方式是观光,应适当加强旅客参与性、娱乐性等方面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底蕴、特色资源,适度开发形成足够强的吸引力。另外,开发者还应该考虑到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季节性比较强,应根据不同季节对旅游形式加以改善,从而改变这一影响旅游区收入的现状。

(9)污染处理不到位,出现日益严重的综合污染问题。一是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是乡村旅游过程中大气污染的元凶。因为交通工具是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乡村的必不可少的载体。所以各种车辆排出的一氧化氮、碳氮化合物等在乡村上空弥漫,污染了原本清新的空气,更对当地群众和旅游者的身体造成了严重伤害。同时,在我国乡村旅游中,野炊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在旅游者一片喧嚣的狼吞虎咽之后,炊烟已经给空气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当然,旅游者中烟民的抽烟污染也对空气的清新度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二是耕地污染。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塑料制的方便袋、食品袋、一次性餐具、饮品的塑料制瓶子等,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流落得随处可见,使耕地土壤土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三是水体污染。旅游者废弃物在水源地随意丢弃以及划船、漂流等项目不可避免的对水源的污染是乡村水体污染的主要内容。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使原本清澈的水面上漂着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破坏水源的同时,严重破坏了以水为主要链条的水源周边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1.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应突出特色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需突出特色发展,这是相互间竞争的核心,特色可以通过饮食、对农业的不同表现形式、建筑形式、生态景观等加以实现。政府或民间组织应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大力度保证生态环境、旅游景点布局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避免景点建设中无统一规划的散乱状况。

2.重旅游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除了加强旅游区的各项设施建设之外,还需加强服务建设。要尽快建立健全乡村旅游规范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要明确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统一对收费价格和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和指导;规划接待标准,包括设施、条件、接待能力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3.注重提高乡村旅游地区的文化品位

目前乡村旅游多以简单的“农家乐”形式为主,旅游活动主要是吃饭、钓鱼、打牌等,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较少。为了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这就要求开发者在规划时,着重考虑对本地域文化的开发。可以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风俗文化传统,因地制宜,走文化发展之路。但同时,更要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从而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档次。

4.加强人员培训,提供人才保证

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注重资金、体制、意识等一些常见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对乡村旅游地区培养懂得旅游开发与经营的人才。特别对于农村地区,由于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见识不多等原因,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人才更为缺乏,因此,加大人员培训就成为推动农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旅游“科技下乡”,利用城市的旅游教育培训机构,为乡村地区培养旅游人才。

5.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力来自于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等,只有保持了和谐自然环境和风俗人情,才能使得其发展得以持续。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建设。生态环境是基础,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当地农民长期受益,真正做到旅游开发与农村建设的和谐统一。

6.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009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作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强调旅游业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7.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由于中国乡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历史文化差异显著,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①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②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③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④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①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②科学地确定乡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③划分旅游功能区域,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④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⑤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通过规划,进行区域比较,形成明显主题,保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独特地位,防止出现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8.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需做到以下几点:①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要富于农民,发展农村经济。②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乡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互相补充、协调发展。③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保护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④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⑤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乡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9.加强规范化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措施包括:①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乡村旅游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②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发展和壮大。③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及外商参与兴办乡村旅游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④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正规手续,防止随意、盲目发展。⑤经营者申请开办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⑥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十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准者,停止营业。⑦加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学习旅游知识、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⑧制定相关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10.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舍的同时,兴建体现乡村特色的新民舍,供游客观光游览。

五、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与展望

我国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及人文景观。南方的水乡景观,北方平原农业景观,沿海地区及都市郊区农业景观,西北干旱区位农业和草原牧业景观。还有反映中国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些都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为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客源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只要政府积极主导,循旅游经济规律,我国的乡村旅游就一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正明:《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上海经济研究》,2007(6)。

[2]俞飞,张士云:《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和产业》,2007(7)。

[3]暴向平,张学波,庄立会等:《乡村旅游的本质思考》,《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

[4]殷晓晶:《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旅游经济》,2007(7)。

[5]郑瑛:《发展乡村旅游构建和谐新农村》,《台州学院学报》,2007,4(2)。

[6]袁亚忠:《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科技与管理》,2007(3)。

[7]杜娟:《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经验》,《山西建筑》,2007,59(15)。

[8]郑海燕:《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层次》,《商业时代》,2007(18)。

[9]文南熏:《浅论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农业》,2007(6)。

[10]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3)。

[11]刘颖:《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生态旅游研究》,《经济论坛》,2007(10)。

[12]刘德谦:《关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旅游学刊》,2006(3)。

[13]伍勤忠:《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广西农学报》,2008(3)。

[14]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15]张渊博:《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商品与质量》,20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