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贵州省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

发展贵州省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列举了几个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些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乡村旅游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据贵州省旅游局统计,这两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贵州的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山乡巨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吴颖林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就业、发展了农村经济、改善了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列举了几个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些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乡村旅游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层次低、不规范、配套差、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矛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改进。如何挖掘更多潜力,使贵州的乡村旅游得到更好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带来互惠双赢的效果,还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贵州省;乡村旅游;新农村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一方面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创造了就业机会,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有着特殊地位,它搭起了城市与农村交往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深受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欢迎。乡村旅游,使很多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也是一个整治村容村貌、提升民族文化底蕴、建设新农村的助推器。正因如此,现在全国各地都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截至 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 150 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 亿元。2013年我国农家乐的数量有170 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有 10.6 万个,全年接待游客将近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 800 多亿元,直接受惠的农民有3000 多万。

二、发展贵州省乡村旅游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贵州省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大都有自然生态良好、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把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对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产品,多年来,贵州一直把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扶贫的重要模式之一。为了到 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使乡村旅游扶贫真正成为富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政府也多次提出,要紧紧围绕“多彩贵州乡村游、抓好旅游促增收”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创新方式,也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具有乘数效应,每实现1人直接就业,可以带动5人间接就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 7~10 元的收入。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农民可以通过劳务投入、旅游服务和直接就业增加收入。

早在20世纪 90年代,贵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是贵州在 2002年提出的概念,早在200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贵州在这面旗帜下不断发展,如今已实现了乡村游年旅游收入过百亿的目标。近10年来,贵州开发的乡村旅游点和民族村寨有2500 多个,接待游客6000 多万人次,一大批民族村寨在省内外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贵州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富民惠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贵州省旅游局统计,这两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对于贵州来说,30%多一点的城镇化率、92.5%的山地国土面积,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贵州要发展其他产业都较为艰难。局限的现实条件使得我们发展经济需要更多依赖于乡村旅游业,这也是贵州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三、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一位专家曾这样分析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贫困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诸方面原因,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也因此大多保存了原始、奇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民族风情,依托这些,贵州乡村旅游扶贫大有可为。贵州的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山乡巨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以下是一些典型代表。

(一)荔波风景名胜区

贵州省荔波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特色之路。依托大小七孔风景名胜区,荔波县的大小村寨开办农家乐,每年每户村民都能赚上几万元。借助世界自然遗产的名片,荔波县先后打造了洞塘万亩梅原、白岩泰美乡居、朝阳山水田园度假小镇等15个乡村景点,同时着力打造瑶山拉片千户瑶寨、水利水族大寨、佳荣大土苗寨等民俗体验品牌。目前,荔波县已结合一系列民生项目,举办餐饮、竹编工艺、“农家乐”等培训班,共培训农民10000 多人次,通过发展乡村酒店 58 家、农家乐 239 个、乡村旅游合作社12个,辐射带动3万多人脱贫。

30 多岁的蒙安住在荔波县的大山深处,是地道的布依族人,大小七孔景区附近名气最大的农家乐隆福山庄就是他开办的。他说:“2011年我把贷款全部还清了,2012年纯收入就有40 万元,现在我们村有10多户农家乐,要是没有大力搞旅游开发的好政策,我们根本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住在瑶山乡的布依族人蒙利磊去城里打过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回来是“嗅到了商机。”从荔波县城到大小七孔景区的路上,蒙利磊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餐馆,一到旅游旺季,每天要接待 50 多桌客人,一年纯收入有 30~50 万元。在 92%人口是少数民族的荔波县,越来越多的家庭因发展旅游而过上了现代生活。以前瑶山特别落后,八成以上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自从荔波结合民族村寨建设发展旅游后,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还促进了就业,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回到了瑶山。

(二)娄山关

娄山关村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北面,地处红色旅游景区娄山关脚下,距该区板桥镇 1.5 公里。尽管如此,以前全村1000 多户、3 000 多人并未因此而变得富足,他们守着宝贵的资源,却过着贫穷的生活。随着贵州旅游逐渐走向世界,来娄山关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天从各地来的游客游完娄山关,都会在板桥镇的一些农家饭馆吃上一顿饭,这让有心的娄山关人找到了发财的路子。2006年,板桥镇决定在娄山关村发展乡村旅游,一些大胆的村民将自己的房屋改成饭馆和旅馆,第一年就赚了几万元。看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纷纷效仿,将房屋建在210 国道边上,开起了乡村旅馆。这种趋势向整个板桥镇蔓延,形成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乡村旅游接待点从 2006年的43户发展到现在的娄山关第一庄、鲟龙水寨、世外苑、金钟人家度假山庄、古镇度假村等近 400 户,床位13000 余张,日接待避暑游客达15000人次,民间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达5000 万元。板桥如今正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商贸,规划建设3~5 家四星级以上标准酒店和一批商务酒店。加快娄山印象、娄山关生态旅游综合项目开发建设,打造娄山关生态避暑及养生度假区,力争到2015年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星级酒店标准床位达到3000 张,乡村旅馆床位达到2万张以上,旅游综合接待能力2万人以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红土地’,就要做好红色文化旅游。”娄山关靠开农家乐脱贫致富的老板肖老二说。娄山关,如今已经被遵义市打造为黔北红色旅游重要景点,数百家大小各异的农家乐饭庄星罗棋布。每年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来到娄山关,瞻仰英烈事迹,体验红色文化,品味遵义美食,每逢节假日和周末,遵义市民又来到这里休闲、度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住农家院。”既放松了城里人的身心,也富裕了乡村百姓。

(三)西江苗寨

地处雷公山区的雷山县,是苗族的故乡。这里生态优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但多少年来人们却过着贫困的生活。近年来,雷山县立足自身资源,按照“中国苗族文化中心”目标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大县,在注重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位于该县境内的西江苗寨,一直以来传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每年种的稻谷和玉米勉强能糊口,曾经是贵州最偏僻贫困的乡村之一。以原生态乡村旅游产品为打造重点,西江苗寨一夜成名,从一个深处大山中的极贫村寨,成了广大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成长为乡村旅游势头强劲的富裕村。这里的农户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每天客似云来,村民们尝尽了其中的甜头。“穷了大半辈子,我怎么也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西江苗寨农家乐老板李珍说。以前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很紧,有时候还会为了吃饭发愁。为了生计,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2009年,西江苗寨旅游越来越旺,李珍瞅准时机,自筹20万元,又贷款20万元,开了一家农家乐。开业后生意比想象的好了几十倍,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光顾。不到半年,20 万元的贷款还清了,还招了几十名服务员,现在一年的营业额可达30多万元。在西江苗寨1285 户农户中,有的开起了乡村酒店,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做起了银饰加工,有的卖特产和纪念品。如今西江家家都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安上了电话、买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的还开上了小轿车。

2014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共接待游客 272.56 万人次,同比增长 41.9%;旅游综合收入达 21.36 亿元,同比增长 42.7%。以西江苗寨为代表,贵州众多贫困山区将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收的方向,并逐渐发展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肇兴侗寨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农民市场意识淡薄,认为搞旅游是富裕人的闲事。“农民搞旅游?当初确实太难了。”提到过去搞乡村旅游的辛酸历程,黎平县一位干部摇摇头。2002年,黎平县提出了“旅游兴县”战略,肇兴侗寨成为了第一批实施的村寨之一,但村民们无动于衷。之后,县里引进贵州世纪风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到肇兴侗寨进行旅游开发。在旅游开发中,政府负责规划管理及协调,企业投入资金实行市场运作,召集企业、群众共同协商,签订了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议,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由企业投资,解决了政府在旅游开发上投资不足的问题。

这种利益分配方式将群众与企业捆在一起,给旅游开发注入了新活力,激发了各地各类投资者投资开发肇兴乡村旅游的热情,上海、福建等地的客商先后进驻肇兴。企业开发和外来投资者的涌入,带动了肇兴当地群众对乡村旅游业的投资和参与,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全国最大侗寨黎平县肇兴镇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通过旅游带动,这个侗寨群众现在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

目前,肇兴侗寨现直接从事参与旅游经营和旅游服务的群众有 308 户1000多人,直接参与乡村旅游服务的人数和户数占全寨的 40%以上。2014年三个黄金周,肇兴侗寨分别接待 1.76 万人次、3.4 万人次、6.5 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3%、56%、68%。2014年,肇兴侗寨游客接待量已达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 1.2 亿元,人均纯收入为8633 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688 元。肇兴侗寨的成功塑造,对乡村群众从事乡村旅游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毕节百里杜鹃

毕节百里杜鹃景区在开发前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700 多元,到了 2012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就达到4100 元左右,增长了 1.4 倍。2015年花节期间,百里杜鹃共接待游客 324.96万人次,同比增长 29.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9.33 亿元,同比增长 32.1%。

在毕节百里杜鹃金坡乡附源村,曾经因为种粮收入太低,宋慎海和大多数村民一样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现在,宋慎海的农家乐收入每年在30万元左右。“从前和现在不敢比,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如果不是村里搞旅游,就算再奋斗 40年,也不可能有今天。”他感叹道。“出门泥巴路,回家泥满屋;摩托不进村,单车扛进屋。”曾经的附源村虽然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但由于交通闭塞,人们观念落后,守着“金山花海”过着穷日子。

转机出现在 2007年。百里杜鹃党工委、管委会成立后,依托“满族第一村”这个文化品牌,将附源村作为重点进行打造,这个“满族第一村”终于找到了“满韵乡风、水墨附源”的角色定位,人均纯收入从 2007年的1800 元增至现在的6 200 元,从“边穷村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走进附源村,满眼惊艳。公路两边,枇杷树将近3米高,400 多户满族人家傍山而居,屋舍一改南方人家青瓦灰墙的婉约,红瓦、红柱、蓝檐的满族风格民居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格外耀眼,文体广场让人耳目一新。

在村委会办公楼里,村里干部们盘算了一笔细账:筹措资金 170 多万元修路,硬化院坝18 000 平方米;争取资金12万元修建了垃圾填埋点1个;整合资金 130多万元,修建了集农家书屋、会议室、娱乐室为一体的村综合办公楼1栋;投入资金 300 余万元修建村文化娱乐活动广场;争取财政资金 800 多万元,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募捐帮扶资金 200 余万元,实施满族民居改造 303 户;协调资金25万元,解决了全村 251 户的人畜饮水问题;完成了全村农网改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

四、总 结

乡村旅游红火了,群众收入增加了,村子的模样也一天天在变化。在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各式各样崭新的民居令人眼前一亮,交通越来越便捷,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生态农业观光游、民族风情游、酒文化游、茶园游……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推出乡村旅游自然村寨3000多个,培育经营实体6万余户,共有 42 万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或致富,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2013年,贵州2500 多个乡村旅游点和民族村寨共接待游客98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430 亿元。2014年,贵州乡村旅游收入550亿元,同比增长 25.4%,占旅游总收入的 18.9%;接待旅游人数 1.29 亿人次,同比增长 22%,占全省接待总人数的 40.2%,带动社会就业 234 万人,受益人数超过 470 万人。2014年全省共有 517 个村寨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4 个,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 15%左右来自于旅游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根据当下发展趋势,到 2015年,贵州将努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0%、农村就业人员的 20%和全省旅游总收入的 20%来自乡村旅游的目标。“我们做旅游,不仅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发展,更重要的是致富一方百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这就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总思路,也被业界称为‘贵州模式’。”

乡村旅游,为百姓带来福祉,让贵州乡村更加亮丽。生活环境的改善、经济收入的增加,让世代生活在贵州乡村的百姓不用走出大山就能感受世界的精彩,就能享受富足的生活。以点带面,贵州旅游扶贫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小康路,旅游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宽。但是目前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层次低、不规范、配套差、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矛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改进。如何挖掘更多潜力,使贵州的乡村旅游得到更好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带来互惠双赢的效果,还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眉,杨绍先.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5).

[2]熊俊.乡村旅游开辟贵州村寨致富路[N/OL].中国建设报,2013-03-22.

[3]孙华平.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2).

[4]杨云.贵州“发力”特色乡村游 美了农村富了百姓.中国新闻网,EB/OL [2014-08-22].http://www.chinanews.com/df/2014/08-22/6520963.shtml

【注释】

[1]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杨军、高珊.拒绝“擦边球”:对城市规划中出现旅游用地的一些思考[A].和谐城市规划: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490-2493.

[3]杜瑞宏.基于区域整合视角下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4]参见:贵州景建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贵州九道水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

[5]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C].旅游学刊,2005.1:63-67.

[6]丁宁、姜婷婷、马瑾.旅游目的地经营与管理[M].沈阳: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4):11-18

[7]陈慧英.旅游者乡村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1.参见吴妍,杨国良,吴晓文.成都市红砂村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01-405.

[8]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一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拓展[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44-146.

[9]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 [J].思想战线.2003(1):41-44.

[10]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11]容丽、熊康宁.喀斯特峡谷区民族心理意识的模糊综合评价:以贵州花江峡谷地区为例[C].经济地理,2005(1):76.

[12]崔凤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17.

[13]陈慧英.旅游者乡村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7.

[14]本调查数据是依据陈慧英.《旅游者乡村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一文所提出的调查问卷方案获得。调查主体为遵义市、贵阳市、都匀市市民,调查有效问卷人数374人。2001年陈慧英的调查数值为:“传统心理倾向(0.987)、市场推广(0.852)、乡土特色(0.363)、正向推荐(0.329)、环境氛围(0.167)、安全卫生(0.159)和乡村认知(0.114)。价格水平负向影响旅游者的乡村旅游决策(3=0.037,P=0.458>0.05)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支持。”在其调查数据中我们将“传统心理倾向”调整为“交通便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