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语义的研究方法

文化语义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从事词汇层次的英汉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运用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着重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词语文化语义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形成这些差异和共性的社会文化原因,探究不同的民族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共性和个性。

1.5.3 文化语义的研究方法

潘文国教授最早提出从事对比研究需要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就是“①现代英语知识;②现代汉语知识;③普通语言学的知识;④汉、英语历史和文化有关知识。其中前三项是基本的,第三项尤其重要。20世纪是语言学大发展的时期,语言和语言学的重要性已经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如果对此认识不足,或者没有明确的语言观和语言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对比研究就无法在一个高起点进行”。(潘文国,1997)潘文国教授的四个条件得到了外语界很多同仁的赞同。毫无疑问,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从事词汇层次的英汉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保证对比的有效性,本书遵循以下研究方法:

1.5.3.1 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语言的共性是确立英汉对比的基础和前提,语言的特殊性是对比的出发点和归宿。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杨自俭,1990)王力先生在他的两部著作《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中都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他在《中国语法理论》导言中指出:“一切语法的规律,对于本国人,至多是‘习而不察’的,并不是尚待学习的。但是,我们并不因为它们容易就略而不谈。我们的书虽不是为外国人而著,却不妨好像教外国人似的,详谈本国的语法规律。譬如有某一点,本国人觉得平平无奇的,而外国人读了,觉得是很特别的,那么,正是极值得叙述的地方。甲族语所有而乙族语所无的语法事实,正是甲族语的大特征。”《中国语法理论》主要将汉语和西方语法(特别是英语)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汉语和英语的异同,也间或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比较,这说明对比是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那么我们怎么进行对比呢?

①要注意比较和对比的区别。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Lado)出版了他的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一书,标志着对比语言学的建立,对比语言学才成了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人们常用contrastive linguistics(CL)和contrastive analysis(CA)表示对比语言学,以便和传统的比较语文学(comparative philology)和历时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区别开来。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及语言演变的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利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共同点以及语音的对应规律,研究语言之间或方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其研究方法通常是历时的,很类似我国的训诂学。

虽然历时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都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comparative approach)和“对比”(contrastive approach)来揭示其本质和特征,然而就方法论而言,历时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历时比较语言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由丹麦人R.Rask和德国人Bopp创立,它继承了狭义语文学的传统,用历时的比较方法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世界上众多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并构拟共同的始源语(parental language)。历史比较语言学把世界众多语言进行了谱系分类,共分为七大语系——即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德拉维坦语系和闪含语系,从此语言学从比较语文学中独立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比语言学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空前的外语教育的双重刺激下崛起的,拉多把传统的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定位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用结构主义原理和方法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的语音、音韵进行描述分析,主要研究语言之间的差异,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困难,带着明显的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外语)服务的目的。(杨自俭,李瑞华,1990)

②要注意对比研究的目的。

吕叔湘先生在《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的题词中说:“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杨自俭,1990)“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吕叔湘,1997)因此,通过不同的语言对比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知道自己语言和对方语言的共性,而且可以知道各自的特性,特别是貌合神离的一些细微差别,往往可以通过比较辨析出来。拿语言的比较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去研究不同民族语言之间反映出来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差异,这种对比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常常被广泛运用。本书运用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着重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词语文化语义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形成这些差异和共性的社会文化原因,探究不同的民族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共性和个性。(详细分析见文献综述部分中关于英汉对比语言学一节)

③要注意语言的个性和共性的结合。

1992年,杨自俭先生发表《英汉对比研究管窥》,提出对比语言学应有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不应该只重视“差异”,呼吁重视“共性”问题,我们必须将“差异”和“共性”两种研究同时进行;1994年,他又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又明确提出了“同异并重”的观点。丁金国先生也认为,“语言的共性是我们进行对比的基础和前提,语言的殊异性是对比的出发点和归宿”。(丁金国,1996)

2004年,杨自俭先生在《关于对比语言学中的共性问题》(为马秉义教授《英语词汇系统论》所作的序)一文中讨论了“个性”和“共性”问题,杨先生认为,任何客体都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只有在客体的整体联系中,个性才能溶入共性,达到对客体的对立统一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的认识。我们对客体的研究可以有侧重,可以只研究共性,也可以只研究个性,当然也可以二者都研究。从这个角度说,共性与个性就是主体的逻辑范畴,哲学上常称为“同一性”与“差异性”。因此,我们认为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应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和“共性”,二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语义产生异同的心理原因。这种研究必然要从语言的发生机制追寻到它的文化与哲学的根基,最后追寻到原始思维发生学。

沈家煊先生指出,“在表面上发现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有认知基础的语言共同规律。对语言间‘异’的研究跟语言间‘同’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要追究英汉语法异同的原因,光研究英汉两种语言还不够,还要把这两种语言置于世界语言的变换范围内来考虑”。这段话不但讲明了对语言“异”的研究跟语言“同”的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把对语言间异同的描写同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联系起来了,那就是,对比研究不应该满足于对语言间异同的描写,还应该追究何以有此异同,也就是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王菊泉、郑立信,2004)虽然说汉英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究英汉语中不同的语言现象“何以有此异同”(吕叔湘语),我们认为语言的共性是第一性的,个性是第二性的。共性是包含个性的共性,个性是在共性所容许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异的共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性绝不是不重要,更不是可有可无。在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时,研究者不能仅停留在对语言间的不同点的探求上,寻找语言间的共同点同样是对比语言学的重要课题和任务。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寻求各种语言间的共性。

1.5.3.2 从形式研究意义、从意义研究文化心理的方法

20世纪初,著名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Jespersen)主张用I→O和O→I进行多种语言间的对比,倡导“比较语法”研究。潘文国教授指出汉英语的对比应该有三个层次,分别适应不同阶段的要求。第一个层次是语音及语法表层上的对比,其目的是为初学外语者提供一个简便的拐杖。第二个层次是语言表达法的对比。第一个层次有些类似O→I,但更多地停留在O上;第二个层次有些类似I→O,但I不只是几个简单的语法范畴,如有定无定、肯定否定等,而更注意挖掘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规律,目的是帮助外语中级水平的人更地道地使用语言。第三个层次是语言心理上的对比。这是更深层的对比,企图挖掘出隐藏在不同表达法后面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背景,进行一种哲学式的思考,目的是为了最终建立中国的语言哲学。(潘文国1997:360)对比语言学家Chesterman在其专著Contrastive Functional Analysis(1998)一书中对“同”进行了分析,他把similarity分成similarity-as-trigger(引发相似)和similarity-as-attribution(归属相似),引发相似描写从物质到心灵的认知过程,不同的语言符号可以引起相似的联想。例如,中国人用“雨后春笋”形容生长迅速,而英国人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形容生长迅速,表面的语言符号不同,产生的文化联想意义一样;归属相似则描写从心灵到物质的认知过程,英汉两种语言中一些文化词语在语言符号表面不同,实际上拥有相同的认知方式,如中国人用黄色形容年轻幼稚,而英国人用绿色形容年轻幼稚。Chesterman指出:She(Tamar Sovran,1992)groups these items into various sub-domains representing types of similarity:repetition,copy,reconstruction,mistaken identification,the type-token relation,representation,and analogy。这里Sovran把similarity划分成7种类型,即:重复相似、复制相似、仿造相似、误认等同、型—例关系相似、表征物相似、类比物相似。因此,我们认为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可以从词语文化语义的五个类型(概念意义、语境意义、联想意义、习语意义和历史沿革意义)和四个照应方式进行。当然,这种划分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往往是犬牙交错彼此包含,大部分英汉文化语义词语的文化意义至少存在上述两种类型。我们将分类讨论,希望从对比研究中找出一些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照应规律来,用以指导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那么我们从什么角度对英汉文化语义词语进行对比研究呢?拉多(1986)指出,每种文化中构成模式的定型单位都有它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分布(distribution),它们形成文化对比的三层次。因此我们在研究词语的文化语义时,必须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①必须从语言对客观外在世界范畴化、词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使用者在构建词语的文化语义时所反映的认知方式;②必须从认识主体的人出发,探究作为民族文化成员的人在改造、认识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如何将主观的民族精神实质投射到客体中,如何将人内在的思想通过语言符号外在化表达出来的方式中,考究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发掘英汉文化词语背后所隐藏的民族文化心理;③必须从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出发,一方面利用语义场理论研究英汉文化语义词语内涵之间的关联和语义场容量的大小;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利用语义成分分析法,从不同的语义等级(semantic hierarchical rank)出发,把英汉文化词语的文化语义划分为不同的分类细度进行对比,研究其文化语义的“同”和“异”。

1.5.3.3 共时和历时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共时的(synchronic)、描写的(descriptive);研究的对象只限于两种语言——往往是不同语系的语言(如英语和汉语),对比的重点一般落在两种语言的差异性方面。“对比语言学从其建立伊始就明确地将自己的学科定位于共时轴上,即contrastive linguistics,以区别于传统的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共时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把特定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语言事实作为研究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共时绝非指当代或现代,而是指在历史的发展中所截取的任一横断面作为研究对象的事实。”(丁金国,1996)

从语言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语言研究经历了规定性的、描写性的、解释性的三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可统称为传统语言研究,即从古希腊到18世纪这一历史时期。传统语法是规定性的(prescriptive),因为语法家试图建立语言规范或使用标准来规定人们的语言行为。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的50年代,语言研究主要是描写性的(descriptive),尤其是自索绪尔之后,规定主义作为“非科学”已被抛弃。到了20世纪60年代,语言研究已从描写转为解释,心灵主义代替了行为主义。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坚持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四个基本特色,即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使应用研究厚重扎实,应用研究使理论研究充满活力;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不仅使人知其然,又要使人知其所以然;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包含共性的特色显现;共时和历时相结合。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研究重心则从纯语言结构的对比转向两种语言文化语义之间的宏观对比,并探讨二者的个性与共性,我们以共时研究的、描写性的方法为主,同时也兼顾历时的、解释性研究;不仅注重语言的意义研究,同时也注重语言的形式研究;不仅重视理性的推演,同时也关注实证的归纳;不仅重视理论创新,同时也注重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结合。

1.5.3.4 采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属于英汉对比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对比研究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事实比较,另一个是理论性比较,本书研究采取事实比较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描写性的分析和理论性的解释。我们首先探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释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其次分析语言自身内部结构(文字符号、语音、语法)的规律和特点所隐含的民族文化差异,分析词语文化语义的类型和照应机制,总结词语文化语义研究的意义。我们认为只有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从文化现象去阐释语言,探讨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和制约作用以及英汉语言的人文属性,同时又从语言现象去阐释文化,以语言为媒介来介绍文化,探究语言现象中隐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我们才能全面地深刻地认识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才能有利于我们汉语研究和外语教学。这是我们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所追求的目标。

【注释】

[1]文化是人类通过象征符号获得或传播的、明示的或暗隐的人类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包括它们在手工艺品中的体现,构成了人类社群的最显著的成就;人类文化的核心是由历史上遗传或筛选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传统观念所附着的价值观构成,另一方面,文化系统也可以看成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条件。

[2]见第四章第一节,语言多级符号系统说下的概念意义。

[3]参见6.6.2节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