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文化研究方法探讨

审美文化研究方法探讨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文化是界于美学和文化学的边缘性科学,它与美学和文化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讨论审美文化的研究方法时,不能离开美学和文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不研究中国美学史和文化史,是无法讲清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现代的社会主义审美文化,乃是对中国历代优秀审美文化“推陈出新”的成果。

审美文化是界于美学和文化学的边缘性科学,它与美学和文化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讨论审美文化的研究方法时,不能离开美学和文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从联系方面来看,研究传统审美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就是研究社会文化中那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是怎样取得其审美价值的。因此,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所描述的,从实质上讲也就是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化史的结合,既可说是美学史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史的一部分。不研究中国美学史和文化史,是无法讲清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从区别方面来看,审美文化不同于美学与文化学,传统审美文化也不是美学史和文化史。由鉴于审美文化与美学、文化学的联系,我们要探讨适用这三者的一般方法论。同样,由鉴于这三者的区别,我们要探讨适用审美文化自身独特特点的具体方法论。

(1)找出审美文化的社会根源。

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尽管它是特殊的一部分,但作为文化,它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对审美文化有很大的作用,一定的审美文化总是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但政治既是上层建筑,它是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就不是文化的终极根源,只是经济基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中介环节。所以,我们研究审美文化,决不可忽视这个中介环节的作用;但必须认识到审美文化的终极根源,同美学和文化学一样,乃是社会经济基础,即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观点具体运用到审美文化的研究上,并不是经济决定论。现在西方有些人,提出了不少新方法论,无疑不可作简单的否定的。但若企图以某种方法论来取代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乃是办不到的。

(2)研究意识形态之间及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在整个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起着主导的作用;政治必然要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反作用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也不是单一的,在各具特点和性质的种种意识形态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我们研究审美文化,不能只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这一终极根源,还必须同时研究政治的影响,及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的作用。总之,要研究一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孤立地研究不行,只找经济根源也不行,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的研究,才是完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3)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在阶级社会,各种意识形态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研究传统审美文化,就必须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列宁关于两种文化的论断是科学的,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我们既要看社会根源,也要看阶级根源,这才能比较科学地说明某种审美文化的性质。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要防止把阶级分析的方法简单化,拿阶级作标签到处乱贴,而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二要科学地分析唯物论与唯心论。中国古代很多美学观,往往以哲学的形态来表现,如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至乐无乐”等,这就有个唯物与唯心的辨别问题,切不可作简单化的肯定与否定,以为一切唯物论者什么都是,一切唯心主义者什么都非,更不可简单化地把整部中国文化史或美学史,看作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史。

(1)研究传统审美文化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审美文化现象和审美文化的创造活动。这就是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从大量的审美文化的事实材料中,引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不过,问题是这门学科的研究,还刚起步,欲收集大量的事实材料,谈何容易。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2)社会审美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艺术文化(包括艺术思想及各类艺术品),有人把艺术文化看作是狭义的审美文化,是有道理的。因此,在研究的方法上尤须重视哲学思维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因为美学本是艺术的哲学,而美的创造,最典型最集中地体现在艺术的创作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哲学思维与艺术创作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个要素:

第一,哲学受艺术吸引或者艺术受哲学吸引,这取决于它们所关注的对象本身的某种共性。尽管哲学和艺术所关注的对象极其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穷无尽,但站在艺术探索和哲学探索中心的始终是人,是人的命运、人在生活中的地位、人的使命、人的存在的意义。

第二,哲学和艺术的相互关系的性质也受它们把握现实的方式本身的某种共同点所制约。当然,这里不是指等同的范畴,而是指同一类型的范畴,这种共同点表现在:哲学也好,艺术也好,都是把世界当作整体来把握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我国社会主义的艺术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培养新社会的人——具有先进信念、崇高道德原则和文化修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承担这一任务,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艺术的使命。

(3)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我们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分作四大块来讲,是以不同性质的哲学观来划分的,即:太极审美文化、儒家审美文化、道家审美文化和佛教的审美文化。这四大块都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的每一块都有自己的特点,块与块之间又存在一个交错、交替的关系。同时,各块里面的情况也是很复杂的,不能把它简单化。因为儒、道、佛三家是相互影响的,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前进的,而这三家又无不受着太极哲学的影响。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现代的社会主义审美文化,乃是对中国历代优秀审美文化“推陈出新”的成果。“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对于审美文化的研究可以成为具体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般的方法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