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语义的阐释与文化背景

文化语义的阐释与文化背景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2.3 文化语义的阐释与文化背景英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奇说:“词本无义,义随人生。”我们对色彩词民族文化语义的把握必须依照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切忌望文生义。在翻译东西方文学经典文本中的民族文化语义词时,译者必须充分了解相关的文化百科知识,这样才能领会其真正的含义并做出正确的诠释。

7.2.3 文化语义的阐释与文化背景

英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奇说:“词本无义,义随人生。”我们对色彩词民族文化语义的把握必须依照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切忌望文生义。black coffee实指不加任何东西的纯浓咖啡,而不是黑咖啡;black-sheep不是黑羊,而是害群之马、败家子。在表示某人气色不佳时,汉语和英语也都用到“白色”,汉语里有“脸色苍白”,英语中也有The old lady's face at once went white的说法。但在英语中要表示白皙的皮肤时却不用white skin,而要用fair complexion。中国人形容少女的皮肤很白,常说成“肤如凝脂”,而莎士比亚却用石膏来形容:as white as alabaster。

文化具有时空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必定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与特定地域的文化,因而色彩词的理解便离不开特定民族的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有句名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许渊冲教授翻译为: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凡是熟悉李清照的中国读者都知道“黄花”是指菊花,都能理解诗人难以排遣惆怅的相思情怀,我们甚至还能背出《醉花阴》中的名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李清照只字未提“菊花”,但从头至尾均以菊为媒,不仅抒发了诗人惆怅难解的相思情怀,更在句末以菊花自喻,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寂寞心理。菊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与“东篱”就有了难解的渊源,无论是潘希白的“戏马台前,采花篱下”,或刘慎的“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还是元稹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等,“菊花”往往和“篱”并置,在中国文化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日景象。外国朋友如不了解有关中国文化中的背景知识,他们看到了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多半会产生误解,因为西方人看到yellow flowers往往会想到daffodils、sunflowers或buttercups等,却无法联想到chrysanthemum(菊花),而缺少了“菊花”这一特定的民俗文化意象,西方读者自然难以理解李清照《声声慢》的文化内涵。许钧教授(2003)说过:“翻译绝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文本所置身的文化土壤、文本转换所涉及的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在翻译东西方文学经典文本中的民族文化语义词时,译者必须充分了解相关的文化百科知识,这样才能领会其真正的含义并做出正确的诠释。

例如,公元815年,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市)司马后写了一首《琵琶行》,其中最后两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处“青衫”是指白居易穿的蓝色官袍,象征官职卑微,而非现代汉语中的蓝色长马褂(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便是一个白发青衫的穷酸秀才)。当时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官居九品,穿青衫。唐代诗歌中反映因青衫绿袍而苦闷怨恨、发牢骚的作品是很多的,如“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白居易)“黄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杜甫)“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高适)等。本来紫色是间色,不能象征高贵,《论语》中有“恶紫夺朱”之说。但是先秦齐桓公好紫色,齐国人跟着效仿,所以紫色丝绵当时在齐国价位猛涨,紫绸一匹要用五匹素绸才能换得,后来齐桓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嗜好也传到全国各地。(纪德裕,1997: 309)到了汉代,道教盛行,人们十分崇拜青紫色,紫色与青色(即深蓝色)被当成高官的服色。在汉代,服饰作为官阶的标志主要是将绶带上标示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绶是用来系官印的丝带。汉代的绶分为紫、绿、青、黑、黄五种。印绶与俸秩相配合,万石为金印紫绶,两千石为银印青绶,千石以下至六百石为铜印黑绶,二百石为铜印黄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相国、丞相、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前后左右将军皆金印紫绶(简称金紫),因此后代常以金紫指代高官显宦。汉代丞相授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授银印青绶,于是青紫成了高官厚禄的象征。(张传玺,1988:247)汉代服饰的等级差异在语言中也得到了反映,因而产生了“纡青拖紫”(杨雄《解嘲》)、“芥拾青紫”(《汉书·夏侯胜传》)之类的成语,前者比喻拥有高官显贵,后者比喻获取高官厚禄易如反掌。

南北朝以降,紫衣为贵官公服,但是青色不再是高官的服色。以服色辨官品在唐代表现得很突出,《唐会要》卷31云:“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诏曰:冠冕制度,以备令文,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绯为大红色,又称朱。《新唐书·郑庆余传》曰:“每朝会,朱紫满庭,而少绿衣者。”唐朝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唐代中书省又叫“紫薇省”,中省郎又叫“紫薇郎”,朱紫又成了高官的象征。七品以下者穿绿服,地位较低,八九品官穿浅青色或青色官服。宋代官服基本沿用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下者服绿,九品官服青色。唐代白居易在《歌舞》中写道:“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张新吾,1995:300)唐代读书人还传唱一首歌颂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民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郎。”从公元初汉代的“纡青拖紫”到中世纪唐代的“朱紫尽公侯”,紫色一直是高贵的象征,只是青色让位于朱色,汉语中的“大红大紫”便表示富贵发达。这种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公元初近十个世纪中国人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这说明语言是面镜子,它能反映时代的变化。在唐代,青色(不是绿色)不再是高官的象征,而是八九品官的服色,青色成了职位卑微的象征。(纪德裕,1997:310)白居易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因而他的官服颜色是象征八品的青色。许渊冲教授把“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译为:

Of all the company at table who wept most?

It was none other than the exiled blue-robed host.(许渊冲,1987:296)

英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示“青衫”,如blue gown/coat/uniform等。blue gown指法官、律师或大学毕业生,因为他们穿蓝袍,blue gown还可指妓女,blue coat是指穿蓝服的美国警察或慈善学校的学生,blue-uniform则是指穿蓝服的英国警察或水兵,这几个词都不能和汉语中的“青衫”产生相同的联想——职务卑微的官员。所以,许先生只好译为exiled blue-robed host,用一个限制性定语exiled说明白居易的处境。假如把“青衫”译为purple-robed,人家还以为白居易是帝王或主教一类的人物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