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科学地研究辽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使其既顺应未来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国情及我省省情,是确保新时期全省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2003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辽宁省“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空前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加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保证国家安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未来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起决定性作用。它不仅要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增长点,而且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老工业基地的结构水平。为此,科学地研究辽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使其既顺应未来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国情及我省省情,是确保新时期全省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我国高技术产业目前存在着两种统计口径:一种是高新技术产业,它是按照产品来统计,其中既包含高技术产品也包含新技术产品,但由于对新产品的时间、区域界定比较模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难以进行省际、国际间的比较;另一种是高技术产业,不包括“新”,它是按照行业来统计,从2002年起,参照OECD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出台了按行业划分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将医药制造业、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核燃料加工业及公共软件服务业划定为高技术产业(受资料来源的限制,只统计了前六类行业,且仅限于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并与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共同出版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本课题从分析与研究问题出发,同时考虑到与历史数据的可比性,采用两种统计口径。与省内历史相比,采用高新技术的统计口径;与国际及国内其他省市相比,采用高技术产业的统计口径。

一、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评价

近年来,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

1.总量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十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三年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7%,2003年产值达到2010亿元,同2000年相比,增长了近一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35亿元,为2000年的1.8倍;销售收入1793亿元,为2000年的1.9倍;出口产品销售收入427亿元,为2000年的1.8倍;实现利税184亿元,为2000年的1.7倍。高新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比同期工业整体增长率高出约10个百分点,三年间,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5%,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对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18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标

2.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全省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3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0%,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2.4%,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6.5个百分点。2003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在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日益提高,对改变全省国民经济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见图19)。

图19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3.产业领域趋向集中,新材料产业独占鳌头

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结构。200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65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以上,下同)的35.6%。电子信息业产值370亿元,占20.2%;先进制造业产值253亿元,占13.8%。三大领域合计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0%,产业的优势地位突出(见图20)。

图20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4.部分领域优势凸现,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我省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中已形成了优势。有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如机器人制造技术、流程工业自动化技术、基因重组多肽药物技术、燃料电池制造技术、数控技术、部分催化技术、纳米材料制备与处理技术等居全国领先地位。有一批国内领先的产品,如数字化医疗设备、应用软件、工业机器人、荧光增白剂、高效低毒农药、微机、打印机、彩电汽车音响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五位,燃汽轮机的生产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心技术和能够生产的国家。有一批国内排头兵企业,如在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我省有大连大显集团、中国华录、长白计算机集团等五家;在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东软集团列第十位。大连路明公司以其性能独特的稀土发光材料而闻名于世,产品已在美国得到有效应用,2003年销售额达到四亿元以上;沈阳东软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目前惟一能够生产CT、彩超、X光机和磁共振四大数字医疗设备的民族高科技公司,其产品遍布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并打入欧美等国际市场

5.高新区快速发展,载体作用日益突出

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载体和产业化的基地,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2003年,我省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四个省级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108亿元,比2000年(下同)增长了1.3倍;工业总产值655亿元,增长了0.9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10亿元,增长了1.9倍,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20.4%;利用外资实际到位6.8亿美元,增加了1.2亿美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增加了3.7亿美元。进区企业近万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00家,超10亿元的企业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大幅度增加,2003年已达到43.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92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近年来,高新区还通过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同时,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也落户高新区,如戴尔、埃森哲、IBM、SONY等公司。部分区内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如韩国三宝电脑公司2003年产值已达40多亿元。同时,各高新区特色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加快,一批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园如沈阳的先进制造产业园(AMT园),大连的软件园、光通讯园,鞍山的环保产业园等已具雏形,入园发展的企业日益增多,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和集聚了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3年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按总收入排序,沈阳居第13位,大连居第22位,鞍山居第40位(详见表20)。

表20辽宁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指标居全国的位次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4》

6.用高新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自身有了快速发展,而且在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信息产业为例,目前已形成了以开发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特点的沈阳软件园和以开发冶金装备自动化软件为特色的鞍山软件园,重点面向传统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为振兴传统产业做出了贡献。同时,还涌现出一批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的先进典型和示范企业。如在产品设计制造层面,大连机床集团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市场应变能力,新增数控产品产值1.2倍,名列全国机床同行业排行榜第二名。沈阳机床一厂应用“可重构制造系统(RMS)”实现制造过程管理,缩短产品制造周期1/3。在生产过程控制层面,东北制药总厂自行设计的VcGMP改造项目中的生产控制系统,首次实现Vc控制系统国产化,并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在生产与经营管理层面,沈阳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规程(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技术,缩短产品报价周期2/3,达到了国际水平;产品供货周期由18个月缩短到10—12个月,达到了国际标准;近年产值增长16%以上。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接口层面,鞍钢齐大山铁矿应用鞍山市权晟电子电力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容型高—低压变频调速集成装置,取代效率低、能耗大、故障多的液力耦合器,提高电机功率15%,提高生产运送能力10%,节能20%,节省电机原材料10%,节约改造投资30%,运行一年仅节电价值即收回了改造投资。

7.民营及股份制企业迅速成长,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目前,全省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和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高达86%,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家,涌现出沈阳东软、沈阳都市通、新松机器人,大连振邦、大连海辉、珍奥生物,鞍山聚龙,抚顺美强制药,丹东金丸,朝阳电源等一批高科技骨干企业,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东软集团连续多年保持年均60%的速度增长,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大显集团以年均30%速度增长,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民营及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科研投入逐年增加,推进了高新技术的研发活动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R&D活动不仅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源泉,而且也是解决技术难题、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省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83亿元,为2000年的2倍,列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之后,居全国第6位;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38%,高于全国1.31%的平均水平。投入的持续增加,推进了高新技术研发活动的开展(见图21)。

图21辽宁R&D经费投入及比重示意图

9.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保障与促进着经济增长

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创新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对2003年全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跟踪评价,我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浙江、山东之后,居全国第8位,近三年来,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其中,知识创造综合指标居第7位;知识获取综合指标居第9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居第6位;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综合指标居第7位;创新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居第14位,在5项综合指标中,有4项居全国前10位(见表21)。

10.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研机构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省以院所改革为核心,企业化为方向,产业化为目标,以提高创新能力、建立运行机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使得一批科研机构具备了面向市场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沈的中科院属五家院所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了东北高性能材料基地和东北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基地。原国家属九个院所已全部完成体制改革,成立了股份制公司,以租赁、兼并、组建等不同方式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市属院所全部实现改革定位,或进入企业、企业集团,或转为科技企业、技术中介机构,或转为其他形式,少数保留原形式。科技工作开始向构建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方向转变。技术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已成为我省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开始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工作运行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表21辽宁省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的位次

资料来源:《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二)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由小到大,增长速度由慢到快,技术水平由低到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了长足的进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与其他先进省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对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产业规模与先进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省的高技术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若把辽宁置身于全国的大环境中,与先进省市相比,我们的差距又显而易见。

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可比口径)表明,辽宁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国居第9位,尽管从位次上看比较靠前,但与居前5位的省市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2003年,仅为广东的9%,江苏的17%,上海的24%,北京的48%、天津的54%。而且,从近年的变化趋势看,这种差距呈逐渐拉大的趋势,这说明从全国的视角来看,我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产业规模也不够大(见表3)。

表22部分省市高技术产业产值比较

资料来源:《200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4》

2.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技术产业大多数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从全国现行统计的高技术产业的六个行业2003年的销售收入看,我省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占全国同行业的1.0%;医药制造业占2.2%;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占13.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占2.1%;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占2.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4.8%。同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见表23)。

表23高技术产业各行业销售收入比重与位次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4》

从表内数据对比情况可以看出,我省仅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超过10%,其他行业的比重均未超过5%,这说明我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因而市场占有率较低。

3.产业化投资能力较为薄弱

高技术产业的特点之一是高投资,每一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直至做强做大,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支撑。由于高技术产业创新性活动多,具有风险大、所需资金数额大、投资回报难以预测等特点,因而银行贷款与社会筹款十分困难,尤其是在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省的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加之融资渠道不畅,用于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国外一般都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我省及各市虽然都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但提供的资金数量很少,实力太弱,有的仅有几百万元,只能资助少数企业,还不足以支撑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规模太小,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4.科技成果转化程度较低

我省的大多数企业由于自主开发能力差,科研机构开发的项目又往往不适应市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从另一方面看,目前,计划项目一般只有科研经费,即使有中试费和推广费,数额也相对较少。而大部分项目都需要经过中试才能进入实际应用。科研院所对仪器、原材料的投入比较困难;而且人员、厂房有限,一些成果不能进行中试和生产实证,仅仅只能做做实验,最多也只能做一台样机;不能准确测试成果的成熟度和适用性,致使企业和研究者对成果的转化缺乏信心,这也是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仅为30%左右,转化为产品的只有10%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骨干产品和产业化的不足5%,许多技术束之高阁,不能实现向生产力的转化,技术优势未能转变为产业优势。

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配套能力较弱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结构大体分为自主研发型、技术跟进型和技术依附型三类。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结构属于技术依附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且配套能力较差,导致综合竞争力较弱。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研发实力,有的企业虽有知识产权,但受资金缺乏和推广力度等因素制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度较大,更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一些重点产品本地配套程度低,且关键件、材料件甚少。如,作为我省规模最大整机产品的彩电产品,省内配套率仅为20%左右,且大多是包装箱、机壳、钣金件等辅助件。微机的省内配套率仅在11%左右。打印机的配套件基本上靠进口。汽车音响除机芯、调谐器等配套件可基本由省内企业配套外,集成电路、基板等均由国外进口。

6.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仍需深入

从总体上看,我省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在不同归属的纵向管理体制下,不合理重复建设、低效率使用科技资源的现象同时存在,在课题研究中也存在重复设置、重复分散研究的状况。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投资机构、政府之间,在专业、学科之间的分离分散状况仍没有根本解决。产、学、研之间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都有待改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自主权尚未落实。企业和科研机构内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行为还不规范,生产和科研还不能通过市场得到优化组合,资源配置还达不到最优,科技力量还不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批量试制、工业适应性试验等各个阶段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制约了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科技机构重复设置,缺乏必要的协调。这样既无法联合起来发挥优势,又无竞争压力,在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另外,各路力量缺乏在科技发展链上合理的定位和上、中、下游的组织配合,功能紊乱,缺乏合理分工。科技体制改革后,大家都在按“科、工、贸”一体化模式发展和竞争,科技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突出表现在科研和产业信息交流不够,针对性不强,技术引进和科研攻关配合不够,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中,科研单位很难参与进去等。这些现象表明我省的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远未到位,仍需深入。

二、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总的指导方针。同时,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确定一个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还必须将自身置于全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去,本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确定未来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的依据

1.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世界市场竞争中,高新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产业竞争空前激烈。全球产业竞争的方式日益从价格竞争、规模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即从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生存,转向以技术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方向。这使得一方面各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更为快速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

一是科学和技术的界限趋向模糊,同时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单一技术,而是由多种高技术通过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互相融合组成的技术群落;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除信息产业外,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的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带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特别是生物技术产业有可能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第二大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经济成本递减,产品周期缩短;

四是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并呈现出从简单的加工组装转移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的新特点;

五是跨国公司直接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垄断竞争加剧的同时,出现联合和联盟的趋势;

六是各国政府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放在战略地位,积极制定更加详细的发展计划。近年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将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核心内容。

2.世界主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和特点

由于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不同,能提供的支持程度不同,因而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并且随着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发展模式,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从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美国为代表采取的是技术推动型。这种模式的原始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获得产业发展早期的高额利润,但要求有充足的研发经费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

第二类,以日本为代表采取的是市场拉动型。这种模式以市场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前提,以引进作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具有节省时间、节约经费的优点,但发展的后劲不足,同时技术上容易受制于人。所以,近期日本也在强化原始技术开发。

第三类,以印度为代表采取的是重点突破型。这种模式是集中力量发展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在个别技术领域甚至可以占有优势。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使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生产基地。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一般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在人均收入由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增长时期,产业结构、城市化、市场需求、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点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也将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摆到极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中,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0.8%,有力地拉动了整体工业的快速增长,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4.6%。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拉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快速增长。2003年增长最快的是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比上年增长了50.6%,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5%,其中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增长49.3%,外部设备制造业增长43.8%。保持快速增长的还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了29.6%,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8%。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高达84%。从发展趋势看,信息产业将继续引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的集成电路,高适用性的软件、宽带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高效率、高性能计算机等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高技术将在医药生物技术、农业育种、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等方面产生新的突破,也将快速发展,将成为第二大高新技术产业;

纳米与微系统技术将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内取得重大突破,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乃至产业革命;

材料科学与技术将突破无机与有机、无生命与有生命的壁垒与界线;

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也将形成新的产业生长点。

第三,东南沿海地域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大本营和主要增长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分布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最多,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近1/5,产值占1/3;其次是上海和江苏,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全国的7.6%和12.6%;产值分别占12.1%和11.6%;北京、天津、福建、浙江、山东、四川、辽宁也是比较集中的地区。上述10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72.5%,产值占87.2%。

第四,出口增势迅猛,对出口的依存度相对较高。2003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增长44.2%,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35.1%,出口依存度达到47.6%。上海和江苏的出口增长最快,分别增长了107.9%和78.9%,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3.7%和19.8%。福建、山东、浙江、广东也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各地区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见表24)。

4.辽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一,有比较雄厚的科研力量。辽宁的科研基础较好,科研设施完备,并有一支力量较强的科技队伍。到目前为止,我省拥有独立科研机构250家,高校70所,高校及重点企业所属科研机构653家。拥有重点实验室21家,其中国家级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其中国家级18家;企业技术中心124家,其中国家级23家。基本形成了高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的完整体系。全省共有两院院士51人,列北京、上海、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位。全省有科技活动人员19.7万人,其中72.1%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居全国第5位。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2亿元,居全国第5位。

第二,开发储备了一批具有全国领先和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全省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总数居全国第4位。在信息产业中的应用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中的工业机器人、流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产业中的纳米材料、稀土发光材料、高档氟涂料等方面的开发研究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

表24全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4》整理。

第三,具有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的广阔市场空间。我省的传统产业长期居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出现了严重的老化落后状况,迫切要求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提升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巨大市场需求空间,使得高新技术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比如,我省具有装备制造业的优势,特别是其中的机床行业生产量在全国一直居于前列。但生产的大都是普通机床,目前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10%左右,所以尽管机床的质量很好,但在市场上的卖价很低。如果我们的机床能够安装上数控系统,机床的身价会立刻成倍提高。

第四,国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央已做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同时,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老工业基地在几十年中奠定的坚实的工业基础、积蓄的技术力量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老工业基地仍将大有作为。有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点支持,必将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五,有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近年来,我省的对外开放环境日益宽松。在开放的方式上已由单纯引资金向引资、引智、引人才转变,由单纯注重引进外资转向外资、内资共同引进,注重了与其他省份的联合,走出了一条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之路。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的开放环境。

无论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还是省内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特点,都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将呈现出大发展的态势,同时,也表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市场空间,对我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化一创新(产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自主创新)”“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总体思路,围绕辽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老优势与培育新优势相结合、以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身发展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服务和服从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符合辽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概括起来讲,其核心是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创新,协同推进。

1.抓住关键

关键之一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运行机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人才为支撑,以资金为保障,拥有掌握高新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总额决定着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与水平。一个地区若有好的发展环境、好的运行机制,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有了人才能够留住人才;没有资金可以吸引资金,有了资金能够用好资金。

关键之二是选准产业与项目。要针对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及难点、热点、重点问题,选择相应的产业和项目。一个项目的建成投产、一种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要有一定的周期,若选择不准,浪费的就不只是时间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将丧失更多的市场。要重点支持产品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性强、能够形成支柱的产业;重点支持对传统产业改造、调整有带动作用,对整个行业技术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2.重点突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为此,对于目前我省优势产业中尚为薄弱而又急需的关键技术,要集中配置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十一五”期间,应重点在国家支持和我省急需的集成电路、数控系统、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一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二要在规模上实现突破。

3.发挥优势

高新技术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极为宽泛的,都有着极为庞大的技术群和市场发展的机会。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高新技术某一领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生产优势。应当根据我省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通过产业和市场细分,在高新技术某一领域中锁定若干环节,从而建立起在这些领域不同技术方向和环节上的竞争优势。

4.突出特色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各省市都处于一个起跑线上,为抢占市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全面出击,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各省市的发展重点都不是特别明确。但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行业布局已经比较明朗,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部分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按照原先的模式,盲目发展,必须理性地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省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技术、人才、基础优势,对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中的优势领域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有本地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巩固原有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还要有目的地培育生物制药等新的特色产业,并尽快做大,在市场竞争中以“特”取胜。

5.强化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在多渠道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以形成核心技术的优势,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我国在新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所要求的。我省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应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加快构筑各级各类创新网络,逐步从引进创新过渡到合作创新,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强化创新还应包括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要建立起灵活、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全新的机制来运行。

6.协同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教育等诸多领域。为此,必须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产学研之间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形成政府与企业间协调互动的局面,各方协同推进,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的更快发展。

三、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把辽宁建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产业的基地。同时,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在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火车头,带动全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建成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使其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之后的我国第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带。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居于全国前列的地位,并力争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具体目标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的确立,一是参照先进省市高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二是依据我省近年的实际增长速度,同时考虑到未来我国及我省的发展趋势。

表25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比较

资料来源:《200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4》
注:本表数据为按不变价总产值计算。

参照表25内历史数据,我们对全省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的预测结果为:

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200亿元(全口径,下同),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新材料产业为2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为30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为1100亿元,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为3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3%左右。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0亿美元以上。

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25%左右。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0%左右。

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布局选择

(一)重点发展与实施产业化的高新技术领域

依托现有优势,立足自主创新,把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继续做强做大,对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实现突破性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应将循环经济所要求的 “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贯穿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的全过程。

1.信息技术领域

(1)软件产业

重点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关系到网络建设与安全的支撑软件、与数字化仪表和设备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重点扶持三个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和嵌入式软件产业链。把沈阳、大连和鞍山的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各具特色的软件研发、生产、人才培养、出口基地和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其中,沈阳以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大连以软件产业国际化、软件出口和人才培训为主。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和机器人两个产业链,把辽宁建成全国软件强省。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以沈阳、大连为产业区域中心,以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计算机及打印机、数字电视及激光视盘机、3G通信及网络产品、汽车电子产品、集成电路及其专用设备等主导产品为龙头,使其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把辽宁建成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

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机床数控系统、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集成电路(IC)及其装备、过程控制系统、高压电力电子、光电子器材及设备、电子医疗设备、数字视听产品等九个产业链。

(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通信业。继续跟踪国际通信技术发展动态,着力进行网络优化,适时采用新一代NGN网络,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以话音为主,加大数据业务,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到2010年,实现通信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和大容量化。

制造业信息化。对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能源、交通、轻工、纺织、建材、自来水和商业等12大行业,制定信息化规划并落实到企业。从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和技术接口等五个层面入手。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集成(CAX/PDM)、重构制造系统(RMS)、网络制造(NM)、制造执行系统(MES)、嵌入技术(ET)、数控机床(NC)技术、过程控制系统(IPC/PLC/DCS/FCS)、电子商务(EC/ERP/CRM/SCM)、机器人系统(RS)、增容型高—低压变频调速集成装置(HLVF)与高压动态无功补偿(HDQC)等十项先进制造信息技术。通过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万户企业信息化,以智能化为核心,实现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省能化和洁净化。

电子政务。重点抓好“两网”“十五个系统”和“四个资源”。即完善省市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和依托公共通信网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完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卡、金税、金关、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源等15个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加速开发人口基础信息及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同时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整合资源,推广普及网络应用。面向辽西北地区,解决农民上网难问题。

社会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城市(沈阳、大连、鞍山等)为重点,提升城市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抓好公众服务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数字社区”进程,搭建全省数字城市基础平台框架,初步建立起辽宁信息化的网络信任体系。

广播电视网建设。实现全省有线电视数字化;实现全省高清晰度电视播出;实现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的省市县光纤联网和全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整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网络多功能开发,培育广播电视网络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完善全省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监测体系,全面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对内对外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有效覆盖的动态监测。

2.先进装备制造技术领域

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成套性强、自动化水平高的重大技术装备,强化我省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加工制造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配套能力,使我省装备制造业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基地和制造基地。

船舶工业。依托大连造船重工、大连新船重工、渤海船舶重工等骨干企业,重点研发生产化学品船、滚装船、液化气船,大型、超大型油轮,大型、超大型集装箱和浮式生产储油轮等产品。要与转换造船模式相结合,积极分离中间产品,大力开展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突破设计和制造技术滞后的问题,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力度,实现科技跨越发展。

机床工业。依托沈阳、大连两个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普及型数控系统,逐渐形成规模,以促进国产数控机床主机的发展与进步。当前要特别注重对数控系统技术路线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注重跟踪国内外计算技术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上述技术与数控技术的融合与渗透,用普及型数控系统的发展带动经济型数控的技术升级和高级型数控系统成本的下降。到2010年力争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基地,产品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汽车工业。依托华晨金杯、中顺、金杯通用、丹东黄海、沈飞日野、航天三菱、一汽大柴、东风朝柴、丹东曙光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轿车、轻型客车、轻型货车、重型货车、多功能越野车、大中型客车、车用发动机等产品。

航空航天产业。要建设民用飞机研发基地,形成支线客机后机身、垂尾等研发生产能力,完成国家支线客机研发生产及配套任务,并实现规模化生产。要在现有航空零部件转仓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航空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和配套水平。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生产民用飞机发动机和小型通用飞机。要在现有航空发动机核心热端部件加工制造能力和燃气轮机试车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燃气轮机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水平,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实现我国燃气轮机产业化。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加快建设沈阳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电脑、数字视听产品、网络通信、数字医疗、数字化装备等七个IT产业园,推动沈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群体发展。依托大显集团、中国华录集团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网络和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集成电路等产品。

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业。要加快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提高产业化规模。到2010年,形成年产400台机器人和年产50套自动化成套装备的生产能力,国内市场份额由30%提高到50%。

3.生物工程与制药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子资源、基因工程育种和疫苗、生物反应器和高效新型生物农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加快技术上较为成熟、可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林木和花卉的快速繁殖与脱毒,家畜胚胎工程,畜禽疫苗,微生物农药,农产品储藏与深加工等技术的产业化,推动辽宁现代农业的进程。

医药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海洋药物五大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生物高技术的引进和利用,重点开发和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促进辽宁省医药生物产业由单纯仿制跟踪向技术创新和仿制并重的方向转变,尽快培育形成辽宁省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海洋生物技术。充分发挥辽宁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科技强省的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生物产业。要按照“海上辽宁”规划的总体要求,以海水经济动植物养殖、改良种质和养殖品种结构、加速海洋生物资源加工利用和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为重点,通过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辽宁省海洋领域的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尽快把辽宁建成海洋生物产业强省。

其他生物技术。一是围绕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开发生产计划生育用品、教学用生物模型、生物医疗材料、可降解塑料、医药中间体等产品。二是针对我省环境治理任务重的特点,开发生产环境治理用的生物技术产品,如利用生物技术提取稀有矿物质,工业“三废”污染和海、陆面源污染的生物处理及成套设备,以尽快形成环境保护产业。三是轻工食品加工技术。以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研究开发新产品为重点,重点开发新型高效工业用酶制剂氨基酸及有机酸、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及保健品等。

4.新材料领域

新型钢铁材料。以鞍钢、本钢、东北特钢等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精品板材、新型建筑钢材和优质特殊钢三个精品钢材基地。

精细化工材料。重点发展“三烯三苯”,加快推进合成材料加工,采油、炼油用的精细化工产品,农药及中间产品,涂料、染料、颜料产品、添加剂,生物化工产品,炭黑、橡胶助剂产品,无机精细化工产品,煤化工产品等八大精细化工产品群的形成,打造现代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

半导体照明材料。以大连光产业园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为龙头,以发光二极管(LED)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技术开发。重点开发与发展LED半导体照明、光电显示、光信息、光通讯、光电组件、工业激光等光电子产业及与之相关的集成电路产业和蓄光自发光新材料产业及信息产业。

镁质材料。以营口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为核心,做强做大耐火材料产品,重点发展以优质长寿型、绿色型、功能型定型制品和不定型制品为主导的耐火材料和新型钙质耐火材料;以高温电工级氧化镁粉、高品级碱式碳酸镁、高性能纳米级镁质阻烯剂、高活性氧化镁、高品级镁肥系列产品和高效环保处理剂为主导的镁基化工产品;以金属镁脱硫剂和镁合金为主导的金属镁制品;新型镁质建材。

(二)构建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以沈阳、大连两个城市较为集中,发展的水平也相对较高。“十一五”期间应重点推进这一地区的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

根据区位经济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的拥有程度,使用的密集以及要素的供给和价格等因素,对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有重要影响,这种优势可以产生一种引力,吸引相关企业和生产要素。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带可以充分利用已凸显的优势,通过技术、经济、管理以及产业转移来加快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总是沿着交通或通讯干线展开,呈带状分布。带状地区周围越发达,交通和通讯程度越好,等级越高,产业带越容易形成规模,对周围地区的扩散带动作用越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孵化作用就越成功。如日本的名神高速公路栗东至尼崎段,由于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工业产值增加了250倍。美国的硅谷,沿着101号公路,集中了8000多家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以信息产业为中心,汇集了金融、法律、服务等各种资源。波士顿128号公路两侧也出现了几百家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如今,这一环形走廊地带已有700家与计算机相关的公司,成为世界第二大的微电子中心。从这些地区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是一种“点—轴—带”的渐进式发展过程。高新技术以点到线再到面进行空间扩散和转移,使区域资源、区域智力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开发,从而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已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三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其中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它是一个依托交通干线融合、集散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这种独特的空间地域综合体带动着区域经济系统的迅速发展。从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结构形态来看,它以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结点,沿珠江两岸,把中心城市、其他城市、乡镇、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沟通起来,形成点线相连、互相交织的网络。这个网络在技术上、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主导的地域综合体。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形成和推动,使得这些地区不仅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经济增长也居于全国前列。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23%和47%,而提供的生产总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70%和94%。

我省的沈大高速公路带已具备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优越条件。一是这里城市化水平高,聚集了大中小城市二十余座,这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台;二是这里智力资源密集,有几十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高等技术人才百余万人;三是有畅通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信息来源及时、新鲜;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已有一定基础,有沈阳、大连、鞍山三个国家级,营口、辽阳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为此,“十一五”期间,应强力推进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沈阳、大连高校、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将沈阳和大连建设成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两个强极,通过极化效应和辐射作用,进一步融合鞍山、营口、辽阳等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聚集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形成以三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高新区为主导,以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域为补充的产业链上下衔接、产业群相互促进的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使其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脊梁,进而成为国家级乃至东北亚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全省的经济发展。

图22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示意图

“十一五”期间,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若干具有 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

以沈阳地区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软件产业集群、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集群;以大连为核心的软件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光通信产业集群、发光材料产业集群;以鞍山为核心的精品钢材产业集群、环保设备产业集群、金融设备产业集群;以营口为核心的镁质材料产业集群;以辽阳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五、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地位,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是决定我省未来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性因素,应当是统领一切、优先发展的产业。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超前发展,就不可能有其他产业技术水平与结构水平的提升。对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要增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感。把它作为战略产业来看待,突出其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此,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并长抓不衰。高新技术产业特有的高风险性、高战略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决定着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政府应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实现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设计和操作、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等方面发挥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尽快做强做大,形成发展规模。

(二)开辟多渠道融资方式,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发展,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一是要增加投入总量,包括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投入;二是要有方向、有目的的投入,不应再采取广种薄收甚至广种不收的粗放式投入方式;三是要集中力量投入,对选准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尽快扶持其做大做强。

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保证财政经费对科技投入的幅度不断提高。政府投入模式应淡化政府直接投资主体的职能,发挥引导作用。

二要加速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逐步做大风险投资规模。

三要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选择一些经济效益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开展创业投资试点,逐步培育创业投资机制,发展创业投资事业,尽快形成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竞争需要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体系。

四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融资条件,可选择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的地区如沈阳、大连等进行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的试点,在这些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允许一些新的证券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进入市场,例如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商业票据,允许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证券化试点,允许这些证券在区域性市场内进行交易等。

五要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继续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增加自身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种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重点扶持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大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合资经营,吸引国外资本进入。坚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提高有效利用外资的程度。建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重大专项研发基金和投资基金,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积极推进形成“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开发及其产业化的联动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加强“官、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为加快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把政府与技术相关的计划项目转化为以“产、学、研”为纽带的计划项目,促进“官、产、学、研”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集成,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原创性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中的重要作用;要依托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联盟来实施计划项目,推动产业化。为形成这一联动机制,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既可以充分挥发省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实行研究开发联合体的形式,进行“大兵团”作战;也可以通过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来融合各方的资源和力量;还可以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大企业之间的科研战略联盟。

(四)搞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储备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有好的项目做支撑,应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开展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分析预测,做好项目的组织与储备工作。在技术来源方面,要充分利用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有利时机,适时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项目,组织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装备研制,加强对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推动与国外的联合研究开发,做好技术储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储备制度。精选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储备库,做到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投产一批,成为带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滚动发展的项目源。

(五)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因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要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逐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运行机制,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体系。重点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工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调整、制订创新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核心技术,强化核心竞争能力,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产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中的主力军作用,使民营科技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本土化的创新活动;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通过共同建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任务等形式,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推动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

(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技术两大平台

依托现有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连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型企业,建设全省科技信息平台,使各地区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现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传统的研究开发模式,以产品、产业为纽带,对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推进技术平台的建设。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采取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的方针,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为核心,以优势科研机构和强势企业为主体,重点建设10个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个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尽快将科研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七)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战略,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稳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吸引科研开发、经营管理、专业技工等各种类型的人才,注重完善人才结构,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改革人事、教育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竞争为取向的原则,积极营造公开、公正、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起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我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设置的改革,使人才知识结构融会当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最新成就,培养出更多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相关知识广博、有较强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教育能更好地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

建立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健全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法规,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宽松环境,围绕重点产业和学科领域,采取特殊政策吸引一批海内外高新技术人才来我省创业,尤其要抓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对我省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引智项目,借此引进国外高层次科研团队、先进技术和投资资本,推动我省在信息、管理等方面与世界全面接轨。

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选拔、淘汰机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改革现行分配制度,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待遇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行按照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业绩以及其他知识资本参与分配的制度,通过采用股权和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落实重奖政策,实行绩效挂钩,做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一流的待遇,保证大量的国内外人才能够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规范人才市场运作机制,为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制度保证,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

(八)推进制度与机制创新,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决定投资者投资意向的重要因素,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改善投资环境。

首先,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建设优质、高效、公正、透明的行政服务环境。一方面政府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政府工作的关键要务,认真研究解决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加快“政企分开”的进程,将主要精力从“管企业”转移到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各种关系等上面来。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其次,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形成规范、有序、诚信的市场环境。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要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对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科技产业的保护,按照事权划分,对扶持的领域实施税收、行政性收费减免等措施,努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九)围绕发展重点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搞突破

目前我省的科技力量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而其中的科技精华大都集中在中科院和军工部门,这是辽宁发展高新技术和形成产业化的优势,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和发挥这些科技力量为辽宁的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优势还有可能变成劣势。为此,要克服部门、军民分散、分割、封闭的痼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围绕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搞突破,以实现在局部领域的技术跨越性发展和产业化突破性进展。整合科技资源,应该包括:调整政府资助的领域和对象,实行从一般领域转向战略领域;从资助单个企业技术开发转向支持共性技术的联合开发,特别是资助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从对单个项目的“撒胡椒面”向重大专项工程的集中投资。要加强对科研人才的整合,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或攻关技术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集聚海内外科技人才。要整合军民科技资源,通过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科技体制,开发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发展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十)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间合作与交流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以放眼全球的视角,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与对外开放,努力建立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际合作体系。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围绕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大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鼓励国外研究机构、外资企业在本区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本土化的创新活动。

在技术引进中,要以掌握消化吸收为重点,以实现技术创新为目标;从对一般技术的改进逐步转向注重对技术的系统集成,形成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扩大政府间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渠道,大力发展与国外民间组织的技术经济合作,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接触与合作,争取国际组织对重点技术项目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