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研究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大省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在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承载着艰巨而关键的历史使命。这对我国尤其是具有良好装备制造业基础、低廉劳动力成本和人才资源、有望成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最佳区域而又急需调整改造振兴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来说,的确是难得的发展机遇。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郑重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而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内涵就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研究_辽宁省“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

一、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背景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背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确定的重大战略方针

2002年党的十六大郑重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本质,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既遵循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要正确处理好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特殊矛盾,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种种弊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强调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并与信息化相互促进的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的工业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工业化,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业化。

辽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大省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在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承载着艰巨而关键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作为辽宁现阶段的经济主体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促进作用强、对国家积累和就业贡献大、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其提供的技术装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因而辽宁工业的新型化至关重要,也应成为在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

2.中央提出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计划

2002年中央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计划,目标是把东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使东北成为继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之后中国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并由此确立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位,争取在今后10至15年内,使中国制造业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实际上,当今世界产业转移重点已经转向了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制造业最先进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均以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并重点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发达国家为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又把一些产品的中间生产过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制造业已开始向中国实行梯度转移。这对我国尤其是具有良好装备制造业基础、低廉劳动力成本和人才资源、有望成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最佳区域而又急需调整改造振兴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来说,的确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转移带来的大多是非核心业务、非核心能力的加工基地转移,并非是制造基地和制造中心的转移。一个只有存量而缺乏新度、高度、自主创新能力及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制造业,不可能成为制造中心和技术装备提供基地,更不可能在我国乃至世界制造业中处于中心地位,也难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既不应沿袭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模式,也不应盲目被动地承接当今世界制造业的梯度转移,而应抓住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产业为支撑,全面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朝着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去调整改造和发展。

3.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对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全球性规划,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这一新的思路和发展观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同和响应。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又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将作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1996年我国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两项基本战略,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郑重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而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内涵就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然而,作为经济主体并处经济中心地位的工业制造业,既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也是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据统计,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80%来自工业制造业,因此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造业显得尤为重要。

1996年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绿色制造。它是在不牺牲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系统考虑产品开发生产及其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产品自市场要求识别、开发设计、加工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直至回收处置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现代制造模式。这种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自提出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展实施了一系列的政府支持研究计划,一些企业的实施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发布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绿色认证和环保标准系列ISO14000,使绿色制造研究在国际上更加活跃和迅速展开。

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制造模式被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接受,及其研究与实施越来越体现出的国际化和法制化趋势,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社会力量向传统工业制造业发出挑战,并正在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市场方向,工业制造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新的压力:①环境保护、能源节约、资源利用等环境问题的法制化,仅我国近十年就先后颁布了15部专门的法律;②环境经济制度和环境税制以及新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的环保条约、公约、议定书不断出台,ISO14000系列标准和产品环境质量标准覆盖行业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种类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③公众消费意识日益改变,更青睐利于环保的产品,而且绿色环保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国际化;④国际贸易正在从关税壁垒逐步转向以产品环境标准为基础的绿色贸易壁垒。据调查,95%的欧美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实施绿色制造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实施绿色制造不仅是减缓环境压力的需要,更是企业遵守国际国内环保法规、顺应绿色消费趋势、争取环保标志、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创造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主动选择。目前国内外一致性的预见是,未来工业制造业应该是环保型产业,绿色制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模式选择,绿色产品开发设计将成为企业行为的规范,未来所有的产品都将进入绿色系列。

4.辽宁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

循环经济是为解决工业危机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质量。它首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然后是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再生。完善的循环生产是新型工业化的深层循环式生产,循环经济属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体系。目前,循环经济已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过程,它已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过程和经济体制,辽宁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这一时期对能源需求和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为了避免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生产模式的老路,发挥后发优势,辽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循环经济纳入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确立我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整的辽宁循环经济体制,建立起“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型生态工业生产发展模式。

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把辽宁确定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这既是国家对辽宁的信任,更是辽宁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所承担的新的历史重任。对此,辽宁应担负起排头兵和急先锋作用,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东北振兴,辽宁先行”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很好结合起来,通过调整改造尽快建成具有标志性、全国直至世界先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走好重质量、重生态、重创新、深层化、效率化、循环化、减量化的循环经济之路,这是辽宁建立世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原材料提供基地面临的首要问题,又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及辽宁工业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与关键环节,也是辽宁作为试点省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5.基于辽宁工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辽宁省工业的基本现状

辽宁省从“一五”计划时期到目前已经建立起粗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工业化的各项指标衡量结果看,辽宁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中期目标。

由于辽宁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所走的工业化道路与国外传统工业化道路有所不同,没有经历从轻型工业到重型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建国初期,直接建成了以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基地,具有工业化中期的显著特征。尤其是经过近二十年的调整、改造和发展,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电子信息、汽车两个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轻工、纺织、医药、建材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得到优化提高,钢材、原油加工、船舶、轻型客车、数控机床、子午线轮胎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为辽宁实现工业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01年,人均GDP为12041元,重工业比重76.8%[1],加工工业的比重为32.39%,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9%,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为36.3%。在重大成套装备和重要装备产品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且位居前列。与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辽宁装备制造业大体处在国际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其中,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船舶、铁路机车、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燃气轮机、石化及其他工业专用设备、矿山、冶金和起输设备、环保设备、轴承以及轻型客车、车用柴油发动机等产品均位居全国前列,具有重大装备的成套能力。

(2)辽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工业的起步与发展虽然有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但并未完全遵循资源禀赋理论,主要是一种遵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非自然结构演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初期的工业化是靠特殊的体制安排,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现的。这样的工业化推进并不是靠需求水平的增长来拉动的,需求水平可能会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水平,使得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程度并不完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因此,在我省工业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仍然突出,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工业总体效益低,整体竞争力不强。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辽宁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工业企业中仍有大量劳动力从事低水平、低效率的生产活动,全省工业总体效益仍然偏低。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01年,全国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2062元/人·年,而辽宁省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48170元/人·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仅相当于上海的50%;工业增加值率为28.0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5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6.1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仅为浙江和山东的一半。

同时,全省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综合实力相对下降。主要表现为:一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仅占全部工业的13%左右。二是由于石油、煤炭等传统资源的逐步枯竭,原材料工业的优势逐步减弱,能源工业除电力工业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三是作为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基地之一的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四是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长期维持在3/4左右,原材料工业的下游产品和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发展不快。五是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仅有13户,接近和超过200亿元的企业5户;全国500强企业我省占18户,排位最前的鞍钢为52位。目前,我省工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95年的第5位下降到2001年的第7位。

第二,产业结构和区域工业发展不均衡。虽然辽宁省工业已具备相当的基础,但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偏高,2000年辽宁人均GDP为12041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分布结构为10.8∶44.8∶37.6[2],而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53.79%,农业基本处于手工劳动阶段,辽宁农村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而重工业产值又远大于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和76.89%,轻工业不足25%,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00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1%,比全国平均水平74.5%高出5.6个百分点。但是各市发展不平衡,最高的是盘锦,达到了90%,其次是抚顺(87.3%)、鞍山(87%)、沈阳(86%),而铁岭、朝阳、锦州等地区工业化水平偏低,均低于60%,铁岭最低47.3%,其次为朝阳(55.6%)、锦州(55.7%)。

第三,重工业的产值比例高与产业高加工度化程度低相矛盾。产业高加工度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共同特征[3],一般是由制造初级产品产业的优势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优势过渡。在此过程中,工业生产层次增多、加工程度不断加深,工业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相对下降。在辽宁重工业总产值结构中,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的比例结构在1996年和2001年分别为10.22∶50.21∶39.57和9.8∶53.4∶36.8,虽然采掘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经过五年的发展,加工工业的产值不但未有上升,还下降了2.77个百分点。

第四,科技发展滞后,人才聚集能力低,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不快。我省已将汽车工业列入先导产业,但发展迟缓,明显落后于南方,2001年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仅增长4.33%,低于全省工业发展水平,仅位于全国第九。二是重大项目少,与国外大公司合作的项目少,竞争力强、技术水平高、深加工的项目少。三是对工业经济投入不足,“九五”以来,辽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850亿元,同期上海、江苏、山东分别是我省的2.1倍、2.3倍和1.8倍;全省累计利用外资96.8亿美元,而上海、广东、山东分别是我省的1.7倍、5.1倍、1.16倍;2001年我省科研开发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1/6至1/4。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全省工业生产设备中,技术状况处于一般水平的占34.93%(按设备价值量计算),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2.03%。电子信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仅为1.9%。

第五,工业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峻。辽宁工业高污染、高能耗产品产值占三成左右,全省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6.75吨标煤,在工业废水排放上,2001年达9950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0042亿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3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865万吨,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第六,城乡差距制约了工业结构的演进。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和城市的边际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仍然存在较大悬殊,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转移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城乡之间的体制分割现象未完全打破。农村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文化素质等限制,信息化程度较低,特别是网络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低下,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的结构调整。

实际上,从1996年,辽宁省就进入了供大于需的经济时代,但是农民家庭缺乏城镇居民家庭中比较普及的家庭耐用消费品,这种城乡差距使得供给与需求的结构不对称,造成消费的断层,从而导致工业产品的大量库存积压,影响了工业结构的演进。

正是基于以上几大背景,辽宁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提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其中,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振兴制造业、全面推动全省工业结构升级是重中之重。

(二)构建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构建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建国以来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辽宁省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在总体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行业集中度较高、基础性技术群体雄厚、自然资源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以及区位优势等。但是,辽宁工业化仍然带有传统工业化的色彩,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急需按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和要求进行调整改造。辽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怎样走,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型工业化,避免以往发达国家和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辽宁工业超越式发展,急需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加以引导和管理。尽管,过去国内外对工业化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在工业化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及其进程评价上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毕竟新型工业化在其内涵、特征、要求、发展方向、评判准则及其发展模式上,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甚至是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建立起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

2.构建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是监测辽宁新型工业化进程及状况的客观要求。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化一样都要经历复杂而嬗变的发展过程,由于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差异和地缘差异等,新型工业化将呈现不同的具体模式和特点,因此,为了及时、科学地观测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和运行状况,最重要的就是构建一套专门的、完整的、客观的预警指标体系,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工业化的实际进程进行跟踪考察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判断其是否正确执行了宏观管理决策与计划,执行的绩效如何,是否在沿正确轨道运行和达到了预期目标。

(2)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是加强工业经济宏观管理与指导的重要工具。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遵循一般规律,而且必须从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就是为了科学地反映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套以工业发展内在机能为依据的反映工业进程自我控制能力的动态评价体系。它既可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改革调整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又可作为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发现纠正工业经济运行偏差及加强对工业经济宏观管理与指导的工具。

(3)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将弥补目前我国缺少完善的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和评价软件上的不足。尽管目前国内理论界和一些政府部门对新型工业化的评价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总体来说,有关研究存在着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理解和方向选择上的偏差,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较多,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尚嫌不足,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和切实的操作性。本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软件的开发,将克服上述缺陷,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动态的监测和评价辽宁新型工业化的综合实现程度和发展状态,简明实用并易于操作,弥补目前我国缺少完善的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和评价软件的不足。

(4)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新型工业化评价上的重大创新,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对国内其他省份新型工业化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大省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是国家确立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又是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承载着艰巨历史重任的一个省份,因而在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在东北振兴、辽宁先行,并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建立起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加以引导和宏观管理,对于国内其他省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现状述评

中共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之后,新型工业化问题引起了我国理论界、政府及有关实践部门的高度关注。那么,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特征是什么?它与传统工业化有什么不同?新型工业化的阶段应该如何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国内外的学者迄今仍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就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先后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资料室查阅了有关资料,对相关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并在辽宁省发改委工业处的积极协调下,走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吉林、江苏、四川、广东等典型省份的相关部门,咨询了我国经济、管理领域的资深专家。在此基础上,这里就上述有关问题予以综述。

1.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反思的基础上,因此,国外关于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和进展,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的起点。

国外对于工业化的研究较早,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对于工业化的概念、涵义和阶段划分已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主要以钱纳里、库兹涅茨、霍夫曼等人为代表[4]

关于工业化的概念,国外学术界一般认为,工业化表现为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

关于工业化的阶段,主要是根据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三方面(一是人均GDP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来划分。较公认的是钱纳里等人三阶段六个时期的划分,目前多数人据此划分的第二至第五个时期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和发达期四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国外理论界对于工业化的评价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具体表现在:提出了成功工业化的衡量标准[5];对国家工业化的成就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税收改革问题等问题[6]

国内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工业化问题,著述较多,以张培刚、许涤新和吴敏一等人为代表。在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中共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新型工业化的研究,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工作。

关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众多学者在信息化、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等方面达成共识。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判断主要依据的是国际通用的评价工业化的指标,即: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等。新型工业化也是工业化,这一出发点使得国内在构筑新型工业化的评价体系时,全面保留了评价传统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但是,新型工业化又不等同于传统工业化,所以,在评价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系中,又增加了若干指标,包括:反映科技含量的指标;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反映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指标;反映人力资源利用与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反映工业信息化进程的指标;反映人民生活方面的指标。同时,国内很多省份和直辖市已开始研究建立本省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如江苏、内蒙古、西部地区、重庆市等,指标各有不同。

在新型工业化评价方法上,随着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工业化的评价方法多重和丰富。已由前期的根据几个国际通用指标进行简单评价发展到采取综合指数的评价方法[7]。另外,除了综合指数法以外,还有些学者运用聚类分析法、偏离份额法等对工业化进程进行评价。国内各地区较多使用距离法和综合指数法。

2.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评

国内外对于工业化以及新型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普遍公认的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评价指标反映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主要特征,为我们评价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基本依据。

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的认识以及评价是在总结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最重要的结果和最本质的内涵。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决定着需求结构的变动,是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基本动因,因而人均收入水平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而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变动不仅是人均收入水平变动的结果,而且更多的是人均收入水平变动的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与人均收入水平变化的阶段性是一致的。这三个指标的普遍性为我们评价自身和横向比较提供了基本依据。

(2)国外工业化研究的新进展体现了对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为我们构筑符合时代特色的工业化模式提供了方向。

如果说传统的工业化是一个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自发过程,那么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成果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未必是亦步亦趋的。这些研究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制度、产业政策、贸易战略重要性的认定表明,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有效政策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它们对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则提示人们,传统工业化是有代价的,后来者应尽量避免付出这种代价,为实现工业化寻求更好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外工业化研究的新进展为发展中国家拓展工业化内涵、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

(3)国内的工业化研究特别是新型工业化研究紧密结合了国家与地区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国内工业化研究汲取了国外的相关成果,同时密切结合了国家和地区实际。无论是“新型工业化”概念的提出,还是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均是如此。如果说国外的工业化问题研究,特别是西方学者的工业化问题研究更多地是对实践的总结,那么国内的工业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则立足于探索未来的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这在各省市制定的本地工业化战略、构建的本地工业化评价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目前这些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工业化概念只注意了工业化的结果,而没有反映工业化过程中的代价。相应地,国外理论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工业化评价指标也就反映不出工业化的模式和道路,反映不出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因此简单地用它来指导今天的实践,显然是不合适的。

(2)随着新型工业化问题的提出,国内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但从前面的概述可以发现,很多认识仍然不够深入,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往往只注意了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把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

(3)与第二个问题相联系,国内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定性分析较多,在对新型工业化进行评价时,往往只是给出评价的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向,而对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谈得不多,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在可收集到的国内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中,指标往往不能全面反映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或特征,有时只是在国际公认的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评价指标基础上的简单添加,没有体现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联系,缺乏逻辑性。同时,当前的评价方法强调终结性,这就造成了过程性、诊断性评价的缺乏,使得绝大多数评价体系无法清楚地揭示评价对象的当前状态,也就因此无法作为各级政府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的工具,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部门的活动。

二、辽宁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辽宁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也是一个转变过程。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要求及其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工业化不同,也与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同,它既不是单纯相对农业社会的简单转变,也不是沿袭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更要避免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以往工业化中带来的追求高速度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等问题。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它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在促进工业化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并应成为带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的动力,强调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和核心,强调了从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转向以再生资源为基础及重复或循环利用资源、从浪费型生产方式转向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发展模式,强调了由先发展后环境治理转向边发展边治理、并从源头和根本上主动预防控制为主的发展模式,强调了为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广大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进而使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辽宁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新型工业化科学内涵所体现出的新要求表明,新型工业化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以信息化带动实现赶超型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并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工业化的内涵,使其为辽宁省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即在辽宁雄厚的工业基础上,通过信息化协调企业间关系、弥补工业经济不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进而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这就突出了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信息化对于工业化不仅是一种依赖关系,更是一种改造和带动关系。同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发、信息产业发展又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的。因此,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新型工业化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工业化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工业赖以产生、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首要途径。在辽宁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为工业化创造了物质技术手段,拓宽了工业化的发展空间,还必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和制造业全面发展的产业布局。辽宁新型工业化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这不仅反映在工业产值比重的增加上,更反映在各个产业内部和相互之间结构优化升级上。

3.新型工业化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传统工业的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工业化模式,忽视了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及对总体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为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走过的弯路,克服辽宁工业结构性矛盾和总体效益不高的问题,辽宁工业的新型化必须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目前辽宁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造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企业组织和生产力布局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我国经济供求关系变化的新特点,以及世界科技革命、知识经济、信息化、产业结构重组的趋势,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但其调整改造的侧重点应是围绕辽宁第二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程度较高的特点,与国际国内市场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制造体系相适应进行调整改造和高级化,突出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地位和作用,实现高品质和高水平的产业能级和高档次服务。

4.新型工业化是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所走过的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型生产的道路,强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针对辽宁工业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峻的现状,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必须高度注重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占用和消耗。推进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减少和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提高我省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新型工业化是惠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我国及辽宁的传统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轻工业和农业,过分强调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生产的支援和带动,甚至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这种做法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使大批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把丰富的劳动力当作一种发展包袱、而不是发展动力,影响了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型工业化则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与发达国家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是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它强调新型工业的发展要有利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要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要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辽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充分利用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快速发展服务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同时,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使之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6.新型工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型的工业化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重组,国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新型工业化必然也必须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

辽宁的新型工业化必须走开放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抓住机遇,吸纳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发展支柱型产业,构筑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要注重以各国跨国公司为竞争对手,以国际统一规则为约束,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策略,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以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走开放型工业化道路。

7.新型工业化是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下的工业化

中央已经制定了21世纪的近中期发展战略目标,即在21世纪前20年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见,新型工业化既要服从和服务于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又要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而辽宁作为我国的工业大省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更应在走新型工业道路中实现工业化,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快速提高。

三、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和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重大战略方针,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方向。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加速辽宁新型工业化进程,并尽早实现工业化,是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现阶段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但是,从辽宁工业经济现状上看,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要求和特征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建立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围绕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全面准确地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新的要求,适应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需要,建立起新的、方向目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评判准则;通过评价工作,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我省工业化进程状况,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状态,找出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明确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改进方向和关键所在,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发展目标、规划和改革调整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评价体系又可提供给省和市、县级主管部门,作为比较全面了解、监测新型工业化进程状况及加强对工业经济宏观管理与指导的工具。

为此,建立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所采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国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省情,与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建立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及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规划相适应,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和突出发展特色,前瞻性地引导我省工业经济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并通过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工业化和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二)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根据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和指导思想,评价体系的建立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1.评价指标的科学完整性、代表性、导向性和可测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力求完整准确地概括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新的要求,能够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从质和量、动态和静态上客观地反映出本省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状况和主要方面;指标设置、权重分配和指标等级标准的划分,既注重体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及国内外的有关标准和先进水平,又注重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及原材料提供地和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等各项发展目标得以全面落实的促进和导向作用;而且,要使所设置的各项指标可量化测度和易于取得数据资料。

2.评价的认同性、可比性和差别特色性原则

评价指标设置注意吸收我国现行统计指标体系的有益内核和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相关指标,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以看到本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进展、优势和差距,清楚了解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及与国内外比较所处的水平位置;同时,适应省内市(县)级制定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规划、全面了解本地新型工业化进程、监测目标实现程度和加强对本地区工业经济宏观管理与指导的需要,评价指标设置和权重分配要考虑到省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工业经济结构、环境条件等的背景差异和特殊性,注重从实际出发,强调走突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终结性、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注重对全省工业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全省工业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各市(县)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均衡状况的评价;既要对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状态和实现程度作出综合评价,又要清楚某些方面的状态所处的阶段水平及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以提供需加强建设和改进的方向。

4.评价方法服从评价的目的性、适用性和有用性的原则

评价方法设计既要根据评价指标性质和所需评价信息的用途,做到科学合理和易于掌握,形成利于达到评价目的的作用机制,又要使省和市、县级主管部门对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有较高的满意度,通过评价能够获得作为制定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规划和改革调整方案,以及加强对工业经济宏观管理与指导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四、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等级标准

(一)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6所示。该指标体系结构分为三层,一级指标体现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共7项指标;二级指标是反映一级指标的关键要素,共15项指标;三级指标是反映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测度值),共34项指标,评价时只需测度和使用各三级指标的实际测度值。

图16所示的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数字,是基于不同指标对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导向作用和衡量程度不尽相同,分别对一、二、三层级中各项指标所赋予的权重。一级指标权重的大小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其值的高低将影响到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要求一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二级指标权重的大小反映对其所从属的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要求每项一级指标所含的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三级指标权重的大小反映其对所从属的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要求每项二级指标所含的三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

图16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关指标权重分配的资料、征询政府有关部门意见和采用德尔菲法征询省内外专家意见,并取得一致认同的基础上确定的。

(二)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为了使省(市县)主管部门既能全面了解本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信息,又清楚其在各项评价指标上的实际状态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评价时除了需要测量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外,还要给出各三级指标实际值的评定等级结果。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等级标准见表7,其中每一项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的划分都采用了A、B、C、D四个等级。A级代表新型工业化发达期阶段,其标准值的确定主要是借鉴工业发达国家有关指标的当前水平,并参考了我国及国内其他省份到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规划目标;B级代表新型工业化后期阶段,其标准值的确定主要借鉴了国内有关指标的当前领先水平;C级代表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其标准值的确定是依据我省及我国有关指标的当前平均水平;D级代表新型工业化初期阶段,其临界值的确定标准为低于我省及我国有关指标的当前平均水平。此外,表7中带有“*”号指标的等级标准是按照国际上普遍公认的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进程划分标准来确定的。A、B、C、D四个等级标准区间不交叉,每相近两个等级间的临界值均包含在高一级标准区间内。

五、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方法

本评价体系采用的评价方法,可用于对各省及省内各市(或县)的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进行测评,并可将测评结果在同一尺度上进行排序。

(一)工业化进程评价

这是以“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等级标准”(见表7)中带有“*”号的指标及其等级标准,即以国际上普遍公认的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进程划分标准为依据,在对人均GDP、非农产业占GDP比重、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测量的基础上,按如下准则来评判工业化进程所达到的阶段,并以图示直观反映出工业化进程状况。工业化进程已达到某阶段的评判准则是:

三项评判指标的每项实际值≥该阶段相应评判指标的最低标准临界值

式中,该阶段分别指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和发达期阶段。

(二)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

这是根据“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等级标准”,在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测量的基础上,分别测评以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即C级)最低标准临界值为基准的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以新型工业化后期阶段(即B级)最低标准临界值为基准的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以新型工业化发达期阶段(即A级)最低标准临界值为基准的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设Kt(S)代表以新型工业化S阶段的最低标准临界值为基准,在第t年评价时的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则: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

这是根据“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等级标准”,在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测量,并给出其评定等级的基础上,将各项指标实际值的评定等级用等级状态方程式表示,以综合反映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所有各项评价指标上的实际状况处于A级、B级、C级、D级的比重程度,据此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整体状态作出评价。以It代表第t年评价时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则:

表7 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续表

续表

续表

六、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系统软件及其结果汇总

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系统软件采用通用的数据库开发软件,基于可视化的编程方式编制而成,可用于对全国各省份以及辽宁省内各市(县)的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的综合实现程度和发展状态进行评价。

(一)辽宁省新型工业化评价系统软件

1.主要模块

数据输入模块:原始数据的输入。

计算模块:采用距离法、综合指数法和状态方程法,对全国各省份录入的数据和辽宁省各市(县)录入的数据进行计算,并添加到结果数据库中。

编辑模块: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更改与查询。

结果汇总模块:对结果数据库中的结果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帮助模块:为操作者提供软件使用操作上的帮助信息。

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系统软件总体结构如图17所示。

图17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系统软件总体结构图

2.程序特点

编程语言:VisualFoxpro8.0数据库语言。

数据库:针对同一数据库进行操作,保证评价数据的一致性。

灵活性:可对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和等级标准进行增减或修改。

打印功能:可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打印输出,便于查看。

保密性:本系统软件采用了的权限设定,以防止对评价数据的随意修改。

(二)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结果的汇总

1.辽宁省新型工业化评价结果汇总

(1)辽宁省工业化进程。本系统软件可对国内各省份和直辖市工业化进程进行测评汇总(见表8),也可分别对各省份和直辖市的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进行汇总。辽宁省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汇总示例(见表9)。

表8各省份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

注:●代表所处阶段

表9辽宁省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

注:代表指标实际值

(2)辽宁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本系统软件可对国内各省份和直辖市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进行测评汇总(见表10),也可分别对各省份和直辖市的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辽宁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结果(见表11)。

表10各省份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结果

表11辽宁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结果

(3)辽宁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本系统软件可对国内各省份和直辖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进行测评汇总(见表12),也可分别对各省份和直辖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结果进行汇总。辽宁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结果(见表13)。

表12各省份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结果

表13辽宁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结果

2.省内各市(县)新型工业化评价结果的汇总

(1)省内各市(县)工业化进程。本系统软件可对辽宁省内各市(县)工业化进程进行测评汇总(见表14),也可分别对各市(县)的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沈阳市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汇总示例(见表15)。

表14各市(县)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

表15沈阳市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

注:代表指标实际值

(2)省内各市(县)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本系统软件可对省内各市(县)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进行测评汇总(见表16),也可分别对省内各市(县)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省内市(县)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结果见表17。

表16各市(县)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结果

表17××市(县)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评价结果

(3)省内各市(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本系统软件可对省内各市(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进行测评汇总(见表18),也可分别对省内各市(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结果进行汇总。省内市(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结果(见表19)。

表18各市(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结果

表19××市(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评价结果

七、应用检验与分析

本报告根据辽宁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分别收集了2001和2002年辽宁省及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14个省份和直辖市,以及辽宁省内14个市的相关基础数据,利用本课题开发的评价系统软件进行了测评,在此基础上对测评结果做了较深入系统的分析。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应用检验基础数据来源

应用检验基础数据来源主要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信息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辽宁城市统计年鉴、沈阳农村统计年鉴、辽宁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项目完成时,正值2004年下半年,关于2003年的数据某些专业年鉴还没有出版,因而2003年数据不是很完全,所以本应用检验分析的时候使用的是2001年和2002年数据。

(二)辽宁省及国内14个省份和直辖市2001、2002年测评结果分析

从工业化进程上看,2002年辽宁省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按国际普遍公认的工业化进程衡量指标,辽宁省“人均GDP”偏低,刚刚过中期线,“非农产业占GDP比重”较高,已达到了工业化后期的标准,“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衡量标准。

从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上看,2001和2002年辽宁省在15个省份和直辖市中总体上处于中间位置。按照新型工业化中期的最低标准做比较,2002年辽宁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已达到并超过了该水平;按照新型工业化后期的最低标准做比较,2002年辽宁省综合实现程度达到70%;按照新型工业化发达期的最低标准做比较,2002年辽宁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48.63%。

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上看,按照新型工业化发达期(A级)、后期(B级)、中期(C级)、初期(D级)标准衡量,在34个评价指标上,2001年辽宁省分别占4%、15.1%、43.4%和37.5%;2002年辽宁省分别占10.6%、16.18%、40.72%和32.5%,与2001年相比,在A、B级上有所提高,在C、D级上有所下降,总体发展状态好于2001年。

影响辽宁省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在34个指标中仍有8个指标还处于D级水平,这些指标包括:“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保投资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些指标突出地反映了辽宁社会信息基础水平有待提高,并应注重加大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类投资力度;经济发展效率需要提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高级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需要加大;应注重生产方式由浪费型向节约型转变、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新型工业经济体系;加大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就业空间,使辽宁省劳动力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辽宁省内14个市2001、2002年测评结果分析

从工业化进程上看,2001、2002年辽宁省内14个市工业化进程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说,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城市由2001年的沈阳、大连、鞍山、盘锦4个城市增加到2002年的沈阳、鞍山、盘锦、抚顺、本溪5个城市,而大连达到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相对于这些城市而言,其余城市的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如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2002年辽宁省内14个城市工业化进程如下:沈阳市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期转变阶段,大连市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鞍山和盘锦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抚顺和本溪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丹东、锦州和葫芦岛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并接近于工业化中期,营口和辽阳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阶段,阜新、铁岭和朝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中对阜新工业化进程影响较大的是人均GDP偏低。

从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上看,2001和2002年仅有沈阳市和大连市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高于辽宁省的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2002年辽宁省内14个城市中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较高的是沈阳、大连、盘锦、营口、鞍山和辽阳。

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上看,2002年辽宁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在全部评价指标上达到工业化发达期(A级)和工业化后期(B级)阶段的状态值是26.78%,与之相比较,省内各市高于此水平的城市有:大连、沈阳、盘锦、鞍山、葫芦岛和本溪。

从基础数据上看,制约辽宁省内各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是:(1)省内各市表征社会信息基础水平的指标,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网络覆盖率”普遍偏低;(2)鞍山、抚顺、丹东、辽阳、盘锦、铁岭、葫芦岛的“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3)经济发展效率各市普遍偏低,尤其表现在“资产贡献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上;(4)省内14个城市中“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朝阳、铁岭和葫芦岛,这也正是这些城市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主要原因;(5)除沈阳和大连以外,其余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都较低,这既反映了省内各市产业结构发展不够均衡,也说明各市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高级化;(6)除沈阳外,其余城市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普遍偏高;(7)在“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上,除盘锦和铁岭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城市的该项指标都偏高;(8)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有鞍山、本溪、铁岭、阜新、朝阳、辽阳;(9)除沈阳以外,其余城市的“环保投资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在“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农村非农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两个指标上,省内各市都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朝阳和葫芦岛两个城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各市“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普遍较高,而“高技术出口品占工业品出口比重”普遍偏低;(12)从省内14个市看,“大专以上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和城市就业率有待提高。

(四)有关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础数据收集过程中发现,目前在不同的统计层面上,有些数据统计口径和统计体系存在差异,理论上讲数据来源的统计口径和统计体系应是一致的。而本应用检验基础数据来源较宽泛,个别指标是通过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的。另外,本应用检验只是采用了2001和2002年度的有关测评数据,若进行长时间序列跟踪、考察和评价,能更加客观地揭示新型工业化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八、结论与建议

●辽宁目前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约辽宁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两个最直接指标是“人均GDP”和“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偏低。

●辽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时,应坚持绩效优先原则,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因为目前我省的“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普遍偏低,而各类消耗性指标普遍偏高。

●在解决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地区发展均衡化问题基础上,应着力提高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特别是应提高产业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程度,以增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关键与核心作用,使辽宁在“十一五”末期进入具有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产业特征的工业化后期。因为目前我省的重工业所占比重偏大,而“科技研发费用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技术出口品占工业品出口比重”“每百名工业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大专以上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指标都偏低。这直接影响着我省的发展后劲,竞争力和今后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的位次,也直接关系到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要注重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要提高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类投资占同期投资总额的比重,以增强信息化在带动工业化中的倍增作用。因为目前我省的“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网络覆盖率”和“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

●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制度和运行机制上将循环经济纳入到我省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因为目前我省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偏高,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环保投资增长率”都偏低。

●应注意解决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尤其应注重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因为目前我省的城乡差距制约了工业结构演进和工业化的进程。

【注释】

[1]国际口径是就制造业总产值而言(轻工业主要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包括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重化工业主要包括金属、机械、化学三个行业),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比重2000年为86.3%。我国的口径是就工业总产值而言,辽宁省在2000年为67.0%。显然辽宁的重工业比重已经达到了后期工业化阶段的要求。

[2]按钱纳里等人的测算,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第一产业比重小于20%,第二产业比重小于第三产业比重。

[3]高加工度化程度(高加工度化系数是通过工业产值中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结构比较),辽宁1995年、2000年加工工业的比重为38.1%、35.5%;1999年上海(65.9%);1990年的日本(60.9%)。

[4]参见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S.Y.Thaker:《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英文版)。

[5][美]桑加尔·拉尔:《成功的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6][美]托马斯·斯特纳:《环境税改革:理论、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及不发达国家的前景》《发展经济学的新方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7]参见任才方、王晓辉:《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探索》,载于《中国统计》200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