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发展展望

“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发展展望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发展展望1.石化工业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未来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十一五”规划期对于中国石化工业应该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这就证明了“石油威胁论”制约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四、“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发展展望

1.石化工业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

(1)未来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十一五”规划期对于中国石化工业应该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中国在这个历史阶段必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市场将进一步走向全面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会进一步深化,石化工业面临着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高油价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严重影响石化工业的发展,资源制约更加严重,环境约束更加明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从目前的3000万辆增长到6000万辆;汽油和柴油的消费量将为2000年的1.7倍;三大合成材料的需求量也将达到2000年的1.7倍;乙烯的产能由目前的600万吨增长到1400万吨。资源的制约将从原油扩展到石化用原料。到2010年,原油的生产和消费缺口将达到1.4亿吨。由于乙烯工业迅速发展,芳烃类需求及产能增加,车用清洁燃料和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和需求量增加,炼油工业提供成品油质量和化工用油生产之间矛盾加剧,化工用油,特别是石脑油短缺的矛盾开始逐步显现。

(2)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以勘探、开采和炼油为主营业务的中海油,业务链条开始向下游延伸,中国化工集团开始加快了业务转变,进入炼油石化领域的国有企业数目在增加,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四大石油化工公司的诞生。由于中国石化的潜在市场巨大,“十一五”及以后时期,以欧美大型跨国石油化工公司、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等石化公司、众多大型石油公司为主的石油公司,将在我国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为主建成一批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的石油化工产业群。外资的主要投资和经营领域包括大型乙烯联合装置、炼油装置、成品油批发和销售、高档润滑油、PTA、新型材料、精细石油化工等。更多的民营企业将在润滑油、沥青、油品加工与销售、聚酯、合成纤维、精细化工等石油化工的部分领域获得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增大。石化工业的发展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国内油气产量不能满足需要,发展石化工业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源制约。近年来,国内原油产量一直在1.7亿吨左右徘徊,而原油需求量连年猛增,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2005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到2010年很可能达到50%,这将严重制约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随着乙烯工业的发展,石化用油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如果按照大力发展乙烯工业的要求,使国内乙烯当量满足率达到60%,那么到2010年我国乙烯装置生产能力为1500万吨。根据专家估计,届时乙烯原料的缺口有500万吨,这些主要依赖国外资源的进口,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将很大。

2.中国石化企业全球化发展阻力重重

石油化工的直接原料是石油。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作为石化原料和能源的石油,其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目前中国石油的自给率只有60%。为了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中国石油企业力争走出国门,实施全球战略。但是,自中国海洋石油以要约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的优尼克公司受阻之后,我们不得不看到,中国石油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实际上面临着众多的约束和困难。

(1)中国企业要想进入BP、埃克森美孚等国际石油巨头们的“势力范围”十分困难。同时,由于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与周边石油消费大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等)的竞争和冲突将不可避免。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有利拓展空间可能会被不断挤压。

(2)由于中国在海湾的石油投资和石油进口主要集中于中东、北非、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地区和国家,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这些地区,不仅要处理非常微妙的大国利益关系,而且会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3)过去石油资源一直是大国之间争霸的主要对象,目前大国势力仍然在博弈全球优质油气资源。特别是美国,其能源战略目标就是利用其军事、经济的优势建立一个多重结构的全球石油霸权体系。美国的霸权主义对中国的石油企业并购威胁很大。

(4)美国等国家不断散布“中国石油威胁论”,说什么中国石油过度进口造成了世界油价上涨,中国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已经构成对美国、日本等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等。美国政府出面阻止中海油收购就是一个案例。这就证明了“石油威胁论”制约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5)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不过十多年,缺乏一支既懂经营业务又熟悉国际法律的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队伍。而且,各公司对大国争夺石油的格局及其影响、产油国政治局势的走势、各国法律的特征和运用、地方文化与风俗关系等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处理技巧。因此,对国际关系不熟悉,竞争力不强。这也约束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3]

3.发展目标和措施

未来5年是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要由石化大国发展成为石化强国,就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清洁生产。为此,我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若干高起点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石化产品品种和质量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要。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一体化炼化基地。优化炼厂原油资源和加工流程,发挥炼厂轻烃和丙烯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经济的方式尽可能多地生产化工原料。整合乙烯裂解汽油、芳烃和碳四抽余油资源与炼厂资源的互供,发挥协同效应,提高规模效益。在一体化基地建设方面,主要建设以南京、上海、宁波地区炼化企业为主的环杭州湾炼化工业区;以广东、海南为主的泛珠江三角洲炼化工业区;以辽宁、京津和山东为主的环渤海湾炼化工业区;以新疆、甘肃炼化企业为主的西北炼化工业区。改善区域石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

(2)调整装置和产品结构,提高三大合成材料的产品质量。乙烯方面,加快现有乙烯及其下游装置的改造和合资项目的建设进程。根据不同类别产品的实际情况,调整产品结构,突出特色。合成树脂方面,在巩固通用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提高电缆料、茂金属聚乙烯等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合成纤维方面,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涤纶产品,同时进一步开发腈纶在毛纺、锦纶等工业应用领域的发展潜力。发挥国内骨干企业的自有技术优势,加快合成纤维原料自有成套技术的开发,提高合成纤维产品在差别化、功能化和产业化应用等新领域的占有率。合成橡胶方面,要进一步开发品种牌号,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进一步加强在三大合成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加工应用研究中心,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发挥整体优势,组织批量生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优化区域资源。加大化工用油的优化配置力度,内陆地区企业需要立足自产资源,积极利用油田轻化资源作为补充;沿海地区需要在立足炼化一体化优化资源的同时,加强区域资源优化,并积极利用国外原料资源,提高国外原料资源的采购能力,不断开拓进口超轻原油、凝析油和石脑油等供应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结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形成若干个技术水平先进、有规模经济效益的石油炼化工业区,进行区域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做到优势互补。加强区域内石化原料和中间物料的互换,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链。

(4)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原料瓶颈问题。随着普京第四次成功访华和中俄互办“国家年”,在两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格局中,泰纳支线的建设将于2008年形成。再加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输油管道,以及有可能经由巴基斯坦架设的沙特与中国的管道,未来中国的国外油气资源供应还是有一定保障的。今后需要利用权益油优化国内的资源和产业链。在权益油运回国内的距离近且加工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可以运回国内加工。如果运距远,国内加工不经济,可在油气资源产地建设相应布局合理、规模化的加工设施,就地加工后运回国内。对于乙烯原料的紧缺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三:一是进口石脑油,在全球特别是中东地区获取石脑油;二是进口凝析油,重点考虑亚太和中东地区的凝析油;三是发展利用重质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工艺技术。开发重质原料生产低碳烯烃工艺技术不仅能够缓解今后生产丙烯衍生物过度依赖乙烯装置的局面,还可用聚丙烯替代部分聚乙烯,实现聚烯烃的结构调整。

(5)加快技术开发,提升产业竞争力。要使石化工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水平、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拥有建设大型乙烯及下游主要装置的成套技术。为此,需要加大自主开发的投资力度,尽快开发和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己内酰胺丙烯腈等技术。石化工业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以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石化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企业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实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形成统一规范的信息技术平台。[4]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石化工业要通过技术研发,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绿色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约束越来越重的前提下,石化工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从根本上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专栏18—1

中石化:100亿元的大“红包”

2004年度,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公司之一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现纯利润360.19亿元,较2003年同期224.24亿元增长60.6%。2005年前三季度,中石化主营业务收入为5769.9亿元,同比增长38.14%,净利润264.76亿元,同比增长10.12%。但是受国内成品油价格从紧控制的影响,炼油经营亏损达79.26亿元。当我们正在为中石化年终的“成绩单”而担心时,中央宣布将给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一次性补偿人民币100亿元,以补偿成品油价格倒挂引发的炼油业务巨额亏损,其中中国石油韩国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获得一次性补偿人民币94.15亿元。此项资金计入公司2005年利润总额(税前利润),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毫无疑问,100亿元的大红包肯定会使中石化2005年财务报告更加“漂亮”。

2005年,中石化与外资的合作可谓硕果累累。2005年3月,该公司与英国BP公司投资27亿美元合建的上海赛科项目建成投产,以乙烯年生产能力达99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座裂解装置;2005年9月28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在南京合作的扬巴一体化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作,该工程将生产170万吨/年的石化产品及其衍生物;2005年11月30日,BP与中国石化在重庆举行仪式,隆重庆祝双方合资成立的醋酸企业——扬子乙酰化工有限公司成立10周年。同时,双方还宣布扬子乙酰由年产20万吨提高到年产35万吨醋酸扩建工程顺利竣工投产。另外,2005年7月8日中石化在福建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共同投资35亿美元建设的“炼油—石化一体化工程”进入建设阶段。

资料来源:宋玉春:《2005全球化工公司大点评》,载《中国化工信息》,2006(2A)。

专栏18—2

中外石化巨头效益差距仍大

根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2005年12月12日统计数据,中国石油石化公司与国际大公司的经营业绩差距仍然很大。2004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总资产分别为736.05亿美元和572.73亿美元,各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37.7%和29.3%,加起来为后者的67%。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2004年的总收入虽然分别达到了677.18亿美元和748.88亿美元,但是,净收入却分别只有124.21亿美元和43.47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埃克森美孚公司净收入的49%和17%。

最为严重的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员工人数在全球50家石油化工公司中分别名列第1位和第2位。中国石油的员工人数(424175人)是埃克森美孚、壳牌公司和BP公司三大石油巨头员工总数(300800人)的1.4倍。但其经济效益则远远落后于世界大公司,2004年中国石油的人均净利润额为2.9万美元,仅为埃克森美孚公司(29.5万美元/人)的9.8%,而中国石化的人均净利润(1.1万美元/人·年)仅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3.7%。

2004年世界主要石油化学公司经营指标比较

注:*经济效益为人均净利润(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2005年12月12日统计数据。

【注释】

[1]《中国化工信息》,2005(50)。

[2]詹萍萍:《我国煤变油自主技术取得突破》,载《参考消息·北京参考》,2006年3月23日。

[3]韩学功:《中国石油企业日渐推进全球化战略发展步伐》,载《中国化工信息》,2005(42)。

[4]何铮:《期待我国由石化大国成为强国》,载《中国化工信息》,2005(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