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海经济带是指处于沿海,从事特定经济活动的区域,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但是沿海经济带的地理区域又不能是模糊的。但改革开放后,辽宁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明显低于东南沿海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现在三省GDP都是辽宁的2倍多。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_辽宁省“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

沿海经济带是指处于沿海,从事特定经济活动的区域,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因为沿海经济带,离不开海洋,所以海洋经济是沿海经济带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又因为沿海经济带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在陆上,特别是陆上的港口附近,所以临港经济又是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其经济份额和未来走势甚至比前者还大。至于以海岸线为基准向内陆延伸多少距离算是沿海经济带,有过一些讨论,有的认为是20千米,有的认为是一小时车程。本研究报告没有对纵深距离做深入的剖析,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个距离是动态的。但是沿海经济带的地理区域又不能是模糊的。所以本研究报告将其定义在凡是在沿海六个城市的行政区划内,与海洋经济和临港经济有关联的经济现象,都作为研究对象包含在这个经济带之内。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历史上的统计数据的关系,这个区域目前可以定性,但无法定量。因此,我们只能借助六城市行政区划的数据说话。原因是海洋经济和临港经济占该六个城市经济统计口径的比重都在50%以上,用类推法是说得通的。当然,对于其他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我们不妨也做同样的假设,这个假设并不意味着用行政区划的范围替代了沿海经济带的范围。

一、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辽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主要基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给了我们充分的启示和指引,辽宁沿海六市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持续开发的潜力,需要解决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一)辽宁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回顾辽宁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大起慢落”来概括,“大起”在计划经济时期,“慢落”于改革开放之后,在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主流经济地区有成为外围和被边缘化的危险。

1.从发展速度看,位次后移

20世纪70年代末,辽宁的生产总值列全国第4位,工业产值几乎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4,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和资产约占全国的1/10左右,钢和生铁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1/5,纯碱、烧碱的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5和1/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输变电设备等产量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1953—1978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速6.1%,辽宁达到了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5位。但改革开放后,辽宁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明显低于东南沿海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1979—198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增速排第19位,1990—199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增速排第28位,1992—199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增速排第26位。从“九五”时期末开始,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增速恢复到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增长速度在全国的位次都在12名之后,1999—2003年分别排第14位、第19位、第12位、第15位和第14位。与经济规模的位次仍不匹配。前面的先锋落我们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离我们越来越近。

2.与沿海省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0世纪80年代末,辽宁经济总量是广东的2倍,与江苏、山东大体相当。现在三省GDP都是辽宁的2倍多。辽宁沿海六城市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市2003年GDP是2978.66亿元,占全省的49.6%。江苏省在“长三角”的八市,2003年GDP达到10057.07亿元,占全省的80.76%,是辽宁沿海六市的3倍。浙江省在“长三角”的七市,2003年GDP达到7658.72亿元,占全省的83.24%,是辽宁沿海六市的2.6倍。广东省在“珠三角”的九市2003年GDP达到11453.03亿元,占全省的85.5%,是辽宁沿海六市的3.8倍。

表322003年辽宁沿海六市、“珠三角”九市、“长三角”十五市GDP指标

3.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落差更大

一是工业结构中,资源开发和初加工产品多,最终产品少,全省最终产品不足1/3,产品附加值低,投入产出效益差。1999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百元产值利税率为7.92元,资金利税率为3.61元,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和2.12个百分点,在全国省市中排第22位。工业增加值率、赢利水平、总资产贡献率、运营资金比率、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万元产值耗能、排废指标都在全国后10名,传统工业优势逐渐丧失。二是中心城市竞争力下降。2001年20个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沈阳排第11位,排在杭州、南京、武汉、成都之后,大连排第8位。2003年度中国50城市竞争力排名,沈阳排第29位,大连排第11位。今年公布的2000—2010年中国50城市竞争力增长指数排名,大连排第20位,沈阳排第26位。三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形势并不乐观,在中国有装备制造中心定位标的43个城市比较中,装备制造竞争力沈阳仅排第9位,大连排第19位。

(二)生产力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地区成功经验的启示

1.生产力布局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布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国家和地区最高战略目标而调整。山林文明时期,人类在山洞穴居,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这是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必然选择。农业文明兴起,江河流域的平原成为人类发展的聚集点。近现代工业文明出现,早期由于交通运输能力限制和经济短缺,生产的产品以满足内需为主,生产力布局大都在原材料产地附近。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远洋运输出现,生产能力超过内需,国际交往和跨国贸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沿海逐渐成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区,沿海城市文明迅速兴起,构成现代文明的主流地区。目前,全世界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70%的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100千米左右的沿海地带,世界最发达的大都市经济圈、经济带也在沿海。

2.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布局状况和经验

遵循现代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托沿海优势,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临港工业带动战略、贸易促进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我国近邻的日本,资源严重缺乏,依靠技术创新,把全球资源纳入本国经济发展体系,在沿海实行外向型经济布局。东京、大阪、名古屋和神户,依托港口经济,迅速发展成日本的四大经济中心。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大都市经济带,用13%的国土,聚集全国49%的人口,产出全国58%的经济总量,带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并于1970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东京都市圈成为全球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区之一。韩国战后曾经是全球有名的几个贫困地区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还以“摆脱极度贫困和超过朝鲜”为目标。20世纪60年代实施“贸易促进发展战略”和“增长第一”的产业推进政策,在汉城附近的仁川、釜山附近的马山等沿海地区,依托港口创建了出口工业区,并通过颁布地区性工业发展法,向沿海工业园区的出口企业提供极为优惠的扶持政策,又在其他沿海重点地区复制这种模式,成效显著。一度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创造了“汉江奇迹”。韩国1970年就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仁川、汉城、釜山成为著名的国际性的制造基地。

3.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演变和启示

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也是围绕中心战略进行的,建国初期,为了加快恢复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布局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几个重点地区,辽宁、上海等新中国工业基地迅速建立起来。备战备荒时期,又把布局重点放在“三线”地区。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浦东,生产力布局重点放在沿海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珠三角”“长三角”与环渤海等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全球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2003年东部沿海12个省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92.79%。

(三)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潜力

辽宁有六市分布在沿海,港口资源、海洋资源丰富,人力基础、工业基础雄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港口密集,水路与太平洋直通

辽宁沿海六市濒临黄海和渤海,海岸线全长2920千米,宜港岸线1000千米,其中深水岸线400千米,中水岸线300千米,优良商港港址38处。以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丹东港为主体的港口群已经形成,共有生产性泊位25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6个,专业化泊位62个,最大靠泊能力达30万吨级,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5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07万标准箱。是东北地区和内蒙东部连接世界的海上大通道。大连港是全国22个主枢纽港之一,营口港是国家的主要港口,锦州港、丹东港是国家的重要港口。目前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远洋运输联系,发展港口经济、外向型经济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铁路、高速公路网密集,沿海城市之间及其与腹地的陆路交通便利

辽宁是全国铁路、高速公路比较发达的省区。全省14个城市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各县和大部分乡、镇都有铁路相连。沿海六市与吉、黑和内蒙东部地区之间,既有高速公路连通,又有铁路直达,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工业和人力基础雄厚

辽宁是新中国较早建立起来的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沿海开发的强大支撑。14个地级市基本都属于工业城市。沿海六市中,大连工业基础雄厚,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已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城市品牌。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盘锦五市,工业基础较好,城市化率较高,石油化工产业、盐化工产业、海洋水产业、港口运输业已有相当基础。辽宁的人口教育水平仅次于京、沪、津,是我国人口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又有建国以来培养起来的产业技术大军,人力基础雄厚。

(四)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预想解决的主要问题

辽宁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用世界眼光谋划辽宁的未来,也是辽宁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需要。通过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地区的重大调整,可以解决辽宁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

1.解决沿海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升辽宁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辽宁是经济大省,又是地区发展差别较大的省区,极化现象突出。沈阳、大连2003 年GDP达到1603.38亿元和1632.59亿元,两市之和占全省的53.8%,而最后朝阳、铁岭、阜新三市GDP之和只有399.37亿元。从沿海六个城市发展水平看,也只有大连获得了相对充分的发展,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五市发展差距较大,2003年五市GDP之和1346.07亿元,只有大连的83%。沿海六市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比,中心城市差距并不很大,但非中心城市的差距明显,大体处于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城市最后一名GDP的1/2水平(舟山除外)。“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塘三大经济区一体化趋势如火如荼,区域竞争力不断提高。而辽宁并未形成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大连一枝独秀,仅仅是一种“点状”经济状态。大连的开放并未像深圳、上海那样,形成对周边地区的强力辐射和带动。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要依托大连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通过资源整合、要素整合、功能互补,实现沿海六城市一体化发展,把辽宁沿海地区建设成区域一体化的外向型经济协作区。并随着沿海经济协作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使锦州、葫芦岛成为辽西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辽西地区加速发展;使丹东变成辽东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辽东山区快速发展,实现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2.解决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前沿发展不足,外向型产业聚集不够问题,为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准备充分条件

辽宁的沿海资源不仅仅是辽宁的财富,还是东北乃至内蒙东部的经济要素,也是国家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资源。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背景。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全球流动,以及由此而来的以技术和产业转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资源国际流动频率不断加快,因此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分布进一步非均衡化。那些有能力吸引国际资源汇集的“热点”地区,已经成为引人瞩目的高增长地区,并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作为东部沿海省区,外商在我省的投资尤其是在我省沿海的投资并不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并非是沿海、有港口就能吸引投资。除了区位优势外,还要具备其他投资条件。辽宁的沿海城市,除大连吸引外资较多外,其他五市相对较少。重要原因是相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展力不足,产业聚集度不够,当然也有机制不活等原因。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要抓住全球化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把辽宁沿海六市建成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功能区和前沿基地。

3.解决资源不足和匹配不尽合理问题,为辽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辽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有体制和机制原因,也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因素。以自有自然资源为中心,以自身和周边市场为销售地的生产力布局思路,现在遇到了挑战。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地区,在我省具有重要位置。但是发展面临“水”和“能源”的巨大压力。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一方面是要调整传统的生产力布局思路,摒弃在自有资源地布局缺陷,借鉴日本和宝钢生产力布局的模式,以全球资源为出发点,以国际市场为参照系,逐步把全球化生产企业向沿海地区布局。另一方面,辽宁是淡水严重缺乏的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856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1/3,是世界人均的1/2。按国际公认标准属重度缺水区。中部地区人口、耕地、经济规模占全省1/2多,水资源仅有全省的38%,用水量却占全省的70%,而且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80%,自供能力有限,远程调水耗资巨大,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问题十分突出,淡水资源成为中部未来发展的重大“瓶颈”。辽宁是重工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工业发展的重化工时代和经济规模的倍数扩张,淡水供给不足问题将严重制约其发展。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把重化工产业和主要依托国际资源、产品主销国际市场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就是要充分利用海水淡化的巨大开发潜力,促进我省海水淡化产业的加速发展,缓解内地缺水的压力,解决辽宁内地工业聚集和扩张经济规模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再一方面,我省是主要依靠火力发电支撑的地区,火力发电所需的煤是不可再生资源,自有可供量有限,事实告诉我们,长期依靠煤电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可再生电力资源、清洁能源是人类解决传统能源危机的方向和办法。我省海域蕴藏的潮汐能,沿海地区富集的风能都是大自然提供可永续利用的清洁能源,深入研发利用,既创造新兴的能源产业,又节省大量的煤耗和陆地淡水,综合效益可观,开发前景广阔,能为辽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4.解决充分就业和人民富裕问题,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辽宁是失业比例最高的省份,就业和再就业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目标之一,是把沿海建成经济活跃的“热点”地区,经过十至二十年的开发,实现辽宁基本的充分就业和人民更加富裕。从全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趋势看,由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和国内港、台地区产业内移的成功,一些中小型优秀企业也酝酿到中国投资。顺应这种趋势,开发我省的沿海地区,准备充分的发展条件,有望承接众多域外的优势企业,吸纳众多的吉、黑和东南沿海的优秀中小企业到我省沿海投资,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从城市和地区的发展空间看,辽宁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都比较乐观,在全国的沿海城市中,辽宁的沿海城市,除大连外,其他五市经济规模尚小,发展不够充分。均衡理论和国家“梯度开放”战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发展落差由于地处沿海,本身就是巨大优势。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流的商务环境,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创造力,使沿海地区保持15%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用十年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五市GDP分别达到600亿—800亿左右的规模,就业岗位按现有岗位总量203万增加50%左右,就可以增加100万人就业(广东东莞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672.89亿元,吸纳外来人口490万,有人预计由于工厂瞒报,外来人口可能超过1000万),沿海六市充分就业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并有望在沿海地区出现区内劳动力短缺局面,从而吸纳更多的省内国内人员到我省沿海地区创业就业。一个实现充分就业的辽宁,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辽宁,一个健康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辽宁就在我们面前。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构想

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合理、永续利用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做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综合整合和设计岸线资源,做到全省一盘棋,因地制宜,使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坚持全球化观点,立足辽宁,依靠东北,放眼世界,融入全球经济,将发展沿海经济带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坚持海陆一体,在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和壮大海洋经济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临港经济,以临港经济特别是临港工业牵动整个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坚持结构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今后十至二十年的时间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经济增长应在12%—15%左右,成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极。从全省来说,成为与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相互依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从全国来说,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全国沿海地区较为领先的区域。从世界来说,力争成为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

(一)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以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开发区域。我省海洋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发展海洋经济有较大的优势。辽宁濒临黄海和渤海,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海岸线长2920千米,海洋国土面积6.8万平方千米,其中6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9600万亩,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1160万亩,潮间带滩涂面积310万亩。

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我省的海洋资源优势,以沿海城市为龙头,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矿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制药与食品加工业和海水利用产业等。在发展思路上,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我省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要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所突破。要在改造和优化海洋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海洋新产业。

1.海洋渔业

我省海域封闭条件较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多种鱼、虾、贝类和藻类的栖息地。全省共有各种鱼类300多种,虾、蟹、贝类30多种,藻类10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毛虾、对虾、海蜇是我省三大近海地方捕捞品种,海参、鲍鱼和海胆三大海珍品闻名全国。渔业总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3。

发展海洋渔业,要认真贯彻国家“快速发展养殖,稳定近海捕捞,积极扩大远洋,狠抓流通加工,强化法制管理”的方针,针对辽宁海域特点,坚持近海增殖养殖和远洋捕捞并举,生产和加工并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举,实现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经科教的紧密结合,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实体,实现海洋渔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要搞好海洋渔业种苗基地建设;建设并形成海洋渔业产业链,搞好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建立海洋渔业出口加工基地。在未来的五年,海洋渔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2/5。

2.海洋矿产业

我省的海洋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已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海洋油气(海底石油及天然气)、铁、硫、煤、盐岩、重砂矿、多金属软泥(热液矿床)等。滨海砂矿主要有金刚石、沙金、锆英石、型砂、砂砾等,储量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近期应以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为主。我省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7.5亿吨,天然气约1000亿立方米。目前原油和天然气生产能力不是很高,极具开发潜力。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主要是应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应以辽东湾为重点,不断扩大勘探开采的范围和规模,加快生产步伐。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盘锦和葫芦岛两大海洋油气开采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3.滨海旅游业

我省沿海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等旅游业的基本要素一一具备。海蚀景观资源、海滨湿地景观资源、海水浴场资源遍布沿海地区。

我省滨海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海区旅游景点过散;开发深度不够,占用岸线资源过多;一些旅游设施功能单一,旅游旺季过后闲置浪费等。发展滨海旅游业,要全省统一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在形成规模效益的同时,要注意旅游设施的利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别是一些珍稀的资源,暂不具备条件开发的,先保护起来。具体要规划建设好丹东至大连、大连至葫芦岛的滨海高速景观路,建成丹东—大连—葫芦岛的滨海旅游走廊。利用海滨城市、景点及岛屿,引进旅游出行新方式,开拓海洋游船旅游,与河北、天津、山东等周边省市联合开发环渤海观光游,提高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4.海洋生物制药与食品业

我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能够在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方面有所作为。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属于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想发展好这一产业,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开展适合海洋药物和食品加工的海洋生物资源普查,摸清底数。要加强海洋动植物的药效研究,建立试种试养基地。要规划建立海洋药物研究中心,形成海洋药物开发基地。要注意产品开发的多样性,既要开发海洋药物与食品,又要开发海洋保健品和化妆品。要注意该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利用低级水产品和水产品下脚料开发海洋生物保健食品。要重点开发高疗效、低副作用的新型海洋药物和制剂,促进海洋医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5.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包括海水淡化、直接利用以及海水发电等,是关系到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战略之举,要及早规划,组织海水利用的科学研究,并且着手规划海水利用项目。

海水发电。科学家认为,21世纪人类将步入开发海洋能源的新时代。我省海洋能源储量丰富,潮汐能的理论装机容量在500万千瓦以上,相当于我省目前发电总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但是,利用潮汐能发电在我国还是个空白,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处于科研阶段,我省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并在规划上有所体现。

海水淡化。我国的海水淡化吨成本大约为5—7元。现已研制出和即将开发吨成本3.7元的海水淡化工程,这已与目前北京市的自来水价格相接近。而调水,工程投资、运行、占用土地等都计算在内,吨成本将高于海水淡化。况且海水淡化随着科技进步,成本还会降低。我们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和政策推动不足等问题,把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战略举措抓起来。同时抓好海水直接利用,如在钢铁、化工等工业冷却水需要量大的行业进行海水直接利用,用海水循环冷却。

要发展海水化工业,从海水中提取化学产品。在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等的同时,向直接从海水中提取铀、锂等产业化方向发展,以弥补某些稀有元素陆地含量的不足。

(二)发挥港口优势,发展临港经济

临港经济,是依托港口,借助港口城市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具体包括港口产业、海洋运输业、石化产业、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粮油加工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临港经济要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临港产业集群,有效地提高专业化水平,拉长优势产业链,提高沿海经济带的综合竞争力,带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1.港口产业

港口产业是临港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临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截至2003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25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6个,专业化泊位62个,最大靠泊能力30万吨级,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5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70万TEU。

总的来说,全省的港口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港口规划执行不到位,缺乏有力监督;港口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港口总量供给能力不足,港口总体通过能力与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泊位结构不够合理,普通型、小型和杂货型的多,专业化、深水型和大型的少;港口后方集疏运能力不足,港口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滞后于全省经济的水平。在未来的五至十年,要使港口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有适当的超前。未来我省沿海港口的发展思路是: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出发,以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为导向,加快建设和升级改造,突出港口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形成核心竞争力,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流畅、优质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把大连港建设成国际主枢纽港,把营口港建成国家级主枢纽港,把锦州、丹东港建成枢纽港,把旅顺新港、葫芦岛港、绥中港、盘锦港、庄河港、瓦房店港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形成大中小港口结合、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港口集群。完善集装箱、进口铁矿石、进口原油和散粮四大港口系统的布局。综合发展铁路、公路交通和航空运输,为港口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建成全方位、多功能和立体化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为港口运输提供便利。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在土地、海域使用等方面为港口发展提供优惠,不断优化港口发展环境。全面推进港口企业改革和重组,努力提高我省港口群的综合竞争力。

2.海洋运输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海洋运输业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截止到2003年底,全省共有海洋运输企业284户,运输服务企业653家,拥有营运船舶672艘,232万载重吨,2.1万客位。2003年全省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649万吨,货运周转量1130.6亿吨千米,与上年同比增长18.8%和71%;完成客运量542万人,客运周转量71790万人千米。

我省航运业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水运企业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大型水运企业运力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骨干作用。二是集装箱运输发展明显滞后。我省仅有集装箱船9艘,5.4万载重吨,4511TEU,国际集装箱运输主要集中在大连,基本上为东南亚航线,欧美航线甚少;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落后,未能跟上我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的良好势头。三是海运现代物流发展相对落后,仅有的一些物流服务还只刚刚步入初级阶段。

发展我省海洋运输业,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思路,稳步实施港航改革,全面强化行业管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确保全省航运业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水路交通运输的基础性服务保障作用。要实现航运企业经营集约化、船队结构合理化、船舶技术现代化,基本形成集航运交易市场、运输市场、租船市场、造船市场、船员劳务市场、航运信息中心为一体的满足国际航运中心需求的航运市场体系;建立起涵盖市场准入、监管、退出制度的市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航运业中的调节作用,建立规则完善的“统一开放、公平高效、竞争有序”的航运市场,建立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国内航运体系以及较完善的国际、国内多式联运和物流系统。

3.石化产业

沿海石化产业应把发展炼油、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为重点,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具有竞争规模的重点项目,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临港园区经济,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品链条,重点发展系列精细化工产品,高档催化剂、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原料及下游精细化工产品,促进生产向集约化、大型化、基地化发展。重点在大连、锦州、葫芦岛发展石化产业,建设以大连大型石化生产基地为龙头的环渤海石化产业聚集区。要充分发挥中石油公司在辽宁炼油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原油加工项目,推进大连石化、西太平洋石化公司等原油加工项目。依靠进口国外原油,适时在锦州、葫芦岛、庄河、绥中建设大型油化一体化项目,提升我省原油精深加工能力,努力实现乙烯、合成材料、有机原料进口替代。

4.钢铁工业

我省的钢铁企业主要在内陆,随着进口铁矿石需求量和钢材外运需求的逐年增加,应考虑内陆大型钢铁企业到沿海地区建厂,有效整合省内钢铁资源。支持总部设在大连的东北特钢集团,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建设北方优质特殊钢生产基地。大连基地以生产不锈钢为主,辅以轴承钢、合金弹簧钢、精密合金,产品形态以大盘卷线材、大型特殊钢轧材、银亮材和钢丝为主,形成年产钢坯110万吨、成品材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应充分利用港口优势,依靠全球资源,以大物流的视角,做好临港钢铁工业结构的升级,优化钢材品种结构,优先发展精品钢材,促进钢材的精深加工,建设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5.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传统的优势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现在又恰逢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将相关的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在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装备出口。要发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开放优势,以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为核心,全面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以市场方式整合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提高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努力实现产品系列化、装备成套化、生产集团化。主要应包括船舶设备、机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要将装备制造产业的生产力布局和发展临港经济结合起来,把全省外向型的装备制造业适时转移到沿海地区。

船舶工业,应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快大连新船重工等三大船厂的发展。强化船舶配套工业体系的建设,延长产业链。要优化船舶产品结构,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豪华油轮、海上作业平台、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提高整体竞争力。要坚持造船与修船相结合,做大做强修船企业。建造大型修船船坞,承修国内外大型油轮、海洋工程船等高技术含量船舶,力争建成国际一流修船企业。建立远洋渔业船舶维修基地,承揽国内及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洋捕捞船舶的维修业务。

机电设备,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如高质量数控机床、燃汽轮机及联合机组、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千万吨炼油装置及配套设备。要发展一批市场有需求和发展空间较大的产品,如普通机车、工程机械、轻型客车等。增加生产高端产品比例。做好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工作,发展出口加工业务。

汽车及零部件,要加快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吸纳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汽车零部件的产业转移,扩大产品出口,提升全省汽车零部件的竞争力。建立大连、丹东、锦州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形成产业聚集区。

6.粮油加工业

我省沿海地区背靠吉林、黑龙江两个产粮大省,大连本身就有国家粮食储备库,每年都有大量粮食及其制品出口。应以大连北良港为依托,在粮油仓储和中转业务的基础上,在北良港附近发展粮油深加工产业园,开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创出品牌。

7.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球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程中,又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知识型服务产业向具有智力、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外包转移的新浪潮。知识型服务产业包括技术性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数据录入、金融分析及各类研发性工作。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15年,美国将有工资额为1360亿美元的330万个服务产业的工作机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俄罗斯这三个具有智力、人才资源优势的国家处于最有利的位置。要发挥我省沿海地区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产业配套齐全以及进出口方便的优势,做全省引进世界发达地区知识型服务产业的排头兵。重点要发展包括数字通讯、微电子、多媒体信息、计算机软硬件、基因工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和生物农业在内的与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软件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依托已有的大连软件园基础,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以日本和韩国为突破口,面向全球开拓国际软件市场,将其建成软件产业国际化和软件出口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基地,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软件出口基地和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以大连为产业区域中心,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依托大连大显、中国华录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计算机外部设备、数字电视、通信及网络产品、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品,形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

8.现代物流业

充分整合物流资源,建立并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等体系。重点推进公路、铁路、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全省口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以大连、锦州为中心,连接丹东、营口的物流网络体系。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大连、锦州、丹东、营口口岸物流园区。完善物流政策法规,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标准法规。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形成一批主导物流市场的综合性核心企业。

9.金融保险业

发展金融保险业是适应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措施拓宽金融保险业的范围,发展证券、货币及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电子货币、银行卡、网上银行、消费信贷等新型金融服务项目,增加保险服务项目,多方开辟保险市场。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企业上市,增强融资能力。建立为沿海经济带正常运行配套的金融保险体系。提高辽宁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金融安全程度,整顿地方金融机构,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服务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沿海地区落户,建成金融安全区。

(三)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重要的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这是对大连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竞争所处地位和应发挥作用的科学定位,也是新世纪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又一次重大机遇。

大连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是东北地区商品和货物走向东南沿海和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和重要枢纽,是欧亚大陆桥运输的理想中转港。大连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可以成为联结和辐射两个市场、配置两种资源的节点。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必将提升辽宁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有力地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也是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至关重要的内容。大连港在省内的众多港口中,无论在泊位数量、级别、货物吞吐量、货种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运输。所有这些,决定了大连港的牵动作用和中心地位,是省内港口集群的核心,对沿海经济带的构筑和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1.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和挑战

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主要优势有:从自身方面来讲,大连是一个具有区位优势、口岸优势、城市功能优势、临港产业优势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优势的国际性城市,具备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和条件。从外部方面来讲,其腹地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腹地经济繁荣必将促进港口兴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紧密,自由贸易区有望形成,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主要挑战有:一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东北亚地区比较重要的五大港口,即日本的东京港、横滨港、神户港,韩国的釜山港、光洋港,有的从货源方面是大连港的竞争对手,有的从吸引投资方面是大连港的竞争对手。周边的天津、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超过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是衡量一个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二是来自自身的挑战。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大连存在着口岸集疏运功能相对不足,软环境还有待提高,港口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等诸多因素,制约了大连港的发展。三是来自货源方面的挑战。东北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快速增长需要一个过程,货运量增长缓慢、集装箱生成量相对不足的现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思路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功能定位,应是腹地型与中转型相结合的复合型现代化国际航运中心。从辐射范围来说,初期应以中国东北及环黄渤海地区为经济腹地,并逐渐扩大到整个东北亚地区;从服务方式来说,应首先作为东北交通大通道的出海口,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全方位、多功能、高效率的口岸综合服务,承担中国东北及环渤海地区内外贸直达运输服务,最终承担东北亚地区国际中转运输服务。从服务内容来说,应重点提高集装箱货物的集散与中转能力,同时大力推进散货和滚装货物的运输,以及金融、商贸和信息综合服务。从功能互动来说,应为东北亚提供吸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平台,带动大连物流中心、加工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的同步发展,同时带动辽宁沿海港口群的共同发展。

(1)全省统一规划布局,形成港口集群效应。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并非大连自身的事情,这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须举全省之力共同完成。要按照建设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根据腹地经济发展特点,站在全东北的角度,准确界定港口功能,综合整合全省港口资源,本着远近结合、层次分明、功能完善、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统一规划港口布局,注意省内各港的差异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消除无序竞争,避免恶性竞争。要发挥大连港对省内其他港口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加强分工协作,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以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为两翼的港口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提高综合竞争力。

(2)构筑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集疏运体系。要以港口为核心,综合建设航空港、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全面建设综合性的集疏运体系。加快大连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码头深水化、航线国际化和泊位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港口功能。加强航空港建设,重点抓好周水子机场的改扩建工程,抓紧推进新机场的选址和前期准备工作,建设东北亚航空枢纽港。大力推进港(口)铁(路)一体化战略,实现港铁联运、联营。要重点推进哈大客运专线和东边道工程,同时进一步完善省内铁路网建设。加强海运和公路运输系统的整合,公路建设主要应围绕大连口岸通向东北内陆的高速公路和大连港口集疏运公路网建设。

(3)改善口岸综合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改善软环境,为海、空港和整个集疏运体系提供高效、便捷、有序的服务。提高口岸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建立航运交易平台,为港口用户提供船期、集港、装卸等港口信息和交易、结算、报关、通关等口岸商务信息服务,营造高效、快捷、优质的口岸服务环境。

(4)创新体制和机制,构造港区一体化。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市场化方式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搞好港口管理的政企分开,以多种方式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建设。要争取保税区自由贸易政策支持,实现港口与保税区联动和港区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加快国际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向东北腹地的延伸和辐射,促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四)搞好开发区建设,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载体

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必然要求赋予开发区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临港产业的集聚地,成为新型工业的功能区,成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试验田。

1.从过去利用外资为主调整为利用外资和内资并重

过去,我省开发区主要是以利用外资为主,国内资金的引入和利用较少甚至没有,致使利用资金的结构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发展。今后应调整利用资金的结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做好国内资金的引入和利用工作。可引入适于在临港区域发展的国内大企业在开发区试点办厂,引入更多的民资企业,使开发区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可考虑促成开发区上市,搞“开发区板块”。

2.从过去以发展工业为主调整为多种产业共同发展

过去,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是发展工业,现在应优化产业结构,在继续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以金融、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使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生产和流通共同发展,应抓好开发区的专业园区建设,工业方面要搞好石化工业园、钢铁工业园、船舶工业园、粮油加工工业园等,还要建成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区域,如汽车零部件园区等;物流方面要重点建设国际物流园、汽车物流园、物流装备园、粮食物流园、散矿物流园、油品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等。

3.从过去单纯追求创汇指标调整为追求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过去,开发区的产品流向主要以出口为主,其出口额占当地出口总额的比例较高。现在应在保持产品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注重培育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4.从过去致力于引进技术发展调整为向掌握技术努力

过去,开发区的技术来源是鼓励引进,引进的成绩较大,但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不多。现在应由引进技术向掌握技术努力,要真正消化吸收引进来的技术,使之变成自主的技术,掌握技术而能够自立,对于开发区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5.从过去以行政区域内为主调整为向内地延伸

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区,过去无疑建在沿海六市的行政区划内,其他城市无缘染指。这种情况不利于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也不利于内陆城市的外向型产业向沿海转移,为了促进经济要素市场流动,促进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需要,一方面,应在行政区划上做些微调,即在沿海地区选择地块与内陆城市置换,使内陆城市有条件在沿海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另一方面,为吉、黑、内蒙在我省宜港区投资建港、建泊位,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这样的好处:对于内陆地区来说,有了沿海“属地”,缩小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地域上的差异,扩大了开放程度;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这必将成为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更加优化全省范围内的生产力布局。

三、发展沿海经济带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建设和发展沿海经济带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循环经济,做到沿海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发展沿海经济带,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历史过程。要防止急功近利,避免一哄而上。要冲破乱铺摊子、盲目重复建设、把发展经济简单地等同于上项目的思维定势。要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能源、水源、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口、资源消耗、环境退化三个零增长。

2.走节约土地建设沿海经济带的新路子

一是尽可能盘活现有的建设用地,利用关、停、并、转企业搞开发;二是大力提倡围海造地搞开发;三是尽可能通过置换土地搞开发。如果一定要占用农田搞开发,一定要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把农民转化为项目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保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3.切实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聚,离不开淡水资源的支撑。从目前沿海经济带的六个城市看,除丹东水资源相对丰富外,其他五市都是缺水市。其中,大连、盘锦被划入全国一百个严重缺水大中城市之列。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这些沿海城市现在乃至将来发展经济的主要“瓶颈”。

解决沿海经济带的水资源短缺,必须树立“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治水新理念。一是建立节水型产业链,加强节水设施改造,发展节水型产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二是加快水污染治理步伐。据测算,每用1立方米水,将产生0.7立方米污水,治污等于节水。当前我省污水处理率很低,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等方面问题使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缓慢,迟迟不能交付使用。另一方面是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没有解决良性运行问题,开机就亏损。三是建立商业化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将水作为商品来管理,制定合理水价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原则之一。没有合理的水价,水利投资不足及水浪费等现象将长期存在,水服务企业的产权多元化等也不可能实现。四是推广一水多用、循环水利用,中水利用,凡可使用中水的企业(生产环节)应不再允许使用其他水源。五是科学合理地开发水资源。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偏高,我们不应从“静态成本比较原则”来考虑。应该运用“比较技术进步标准”和“动态比较成本”,把宏观战略工程置于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技术社会发展环境中进行权衡。随着淡水商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价格的上调,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海水淡化的综合成本会大大降低。同时应把云水资源作为一种新水源进行开发利用,目前我省尚有73%的云水可待开发,潜力很大。

4.把保护环境作为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长远大计

环境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海洋污染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沿海六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沿海各省(区、市)中,辽宁海域环境质量属最差的省份之一。随着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在沿海聚集更多的工农业项目,特别是重化工业项目,极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沿海六城市的海域、城市、农村环境污染。海洋检测专家认为,目前渤海污染已到触目惊心程度,并达临界点。如此下去,十年后渤海将成为死海,到那时,即使不再向渤海排进一滴水,单靠其自然与外界交换恢复生态,至少要用200年时间。如何解决发展与污染的矛盾,一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强工业生产源头污染防治。认真组织实施好循环经济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和创建“零排放”企业。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向控制。强化环境执法,对超过排放标准的单位,实行停产治理或停产关闭。二是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以辽河和沿海为重点,对规模化养殖实行绿色养殖,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全过程污染控制。三是建立海洋污染补偿制度,做到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利用者补偿的机制。

(二)坚持经济开放,做到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发展沿海经济带关键是如何扩大对外开放,带动内地的经济腾飞。

1.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原有的格局正转化为一个新格局。其一,从有限的范围和领域,转变为全方位的市场开放。从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方面,扩大到服务贸易领域。从主要以单方为主的开放,转变为同世贸成员之间的双向的相互开放。从试点型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的开放。其二,国内区域吸引外资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旧有的格局将被打破,用什么方式、选择谁的技术、利用哪国的资源,这些新的问题,摆在国内各沿海开放地区面前。其三,国内沿海开放区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发展的强势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同样也来自我省近邻的环渤海经济圈,如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这些地区的港口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势头如火如荼、风头正盛。其四,对外开放竞争不仅来自外部,同时也来自内部,竞争的核心是我们自身软硬环境的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程度。

2.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机遇

为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批准了100个第一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项目,随后第二批,第三批,还要有更多重点项目上马。这是我们招商引资最好的机遇期。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同样也是我们面临的机遇。辽宁沿海各市具备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承接条件,雄厚的产业基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产业大军,雄厚的后备科技人员和就业群体,这些条件在全国都是不可多得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的扶持政策,更是有力的商业谈判筹码,国家注入大量社保基金,使老企业的冗员有望被减轻,历史上的不良债务也有望逐步化解,税收改革的试点优先选在辽宁实施,无疑给投资者带来“第一桶金”,这些政策的有效运用,必将带来对外开放新的局面。

3.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的新内涵

沿海经济带的对外开放将继承扩大开放以来的优秀成果,但也要赋予新的内涵。其一,沿海经济带的招商引资将从单个项目的引进,转化为整体产业链的总体策划,与之相适应的一揽子引进。其二,沿海经济带的技术引进,将从单项引进转变为包括核心技术在内的全套引进,随后带来的将是消化吸收和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走国产化道路。其三,沿海经济带的对外开放,从单纯地面对“发达国家”扩大为同时面对全国沿海其他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采用两条腿走路。其四,从过去单纯为某一项目的引进,将考虑到将其向内地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增强项目在地区经济中的带动作用。

从现在的情况看,除大连之外,其他五市的对外开放存在较大的差距。五市的对外开放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要充分发挥大连的辐射作用,缩小差距。对于其他五市来说,增长的空间更大,施展的舞台也更大。

4.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要实现新突破

通过扩大开发加速临港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明确招商策略,在继续巩固发展港澳台投资的基础上,加大对欧美日韩资本的引进力度,加大对民营资本、国内上市公司的引进力度,在优化引资结构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围绕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大力引进龙头型、园区型项目和研发机构,拉长完善产业链,提高配套本地化率,在特色产业招商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要利用CEPA实施的机遇,加大对港澳服务业的招商力度,为港澳资本进入商贸、物流、中介等服务行业创造条件,在服务业先行开放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坚持改革创新,做到沿海经济带的有序发展

1.对现行体制和机制进行大胆改革

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必须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一是结合沿海经济带的生产力布局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扭转沿海六市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状况。二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临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是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进程。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2.用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两种手段

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在沿海经济带资源配置方面,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弊端。

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原则,尽量减少政府对微观资源配置作用。由政府来配置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土地批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准入性的审批;四是政府采购。政府在配置这些资源时,也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即:(1)公开招标。政府通过公开出卖建设工程而高效配置资源。(2)公开拍卖。政府通过公开出卖土地而高效配置资源。(3)公开信息。把配置的资源的整体情况提供给公众,实现信息的对称性,从而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性。(4)公开竞争。任何经济主体都有参与竞争的权利。政府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给效率最高者。

要按照经济运行的本来规律整合区域资源,集中力量使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先行得到发展,避免产业趋同化和同业恶性竞争。沿海六市之间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例如在港口资源的配置上要研究以项目为切入点,以资本为纽带,以合资合作为主要实现形式,提倡和鼓励各港口企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开展建设组合港的研究、规划等前期工作。

(四)坚持结构优化,做到沿海经济带的健康发展

发展我省的沿海经济带,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沿海经济带的临港经济要走产业集群的道路,更要走产业优化和升级的道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层面上,要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有核心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要勇于创新创造,加强工程化能力,迅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时没有核心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要靠整合国际网资源的能力、系统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有国内战略的眼光,依靠产业集群,依靠比较优势突出、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做到对产品的设计、采购、制造、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控制到最优的成本领先优势;加强团队协作,发挥产业的协同优势,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保持对市场和顾客的响应速度,对内部经营问题的改善速度,保持集中资源、高效运作的竞争优势;树立和捍卫自主品牌,打造强有力的营销网络,做好“进口替代”,逐步走向“出口导向”,真正实现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要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一是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企业原创能力,抓好孵化器、重点实验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国际品牌。加大财政对科技研发和技改贴息的投入力度,沿海六市确保每年财政安排的科技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大力开发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积极推进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着力抓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制造、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三是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清洁燃烧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设计、工艺、生产、仓储、营销、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沿海各市经济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有特色

特色是竞争的资本和基础。“长三角”经济发展势头之所以强劲,主要就是得益于发挥了比较优势,强化特色经济和差异性的结果。沿海六城市发展经济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

发挥产业集聚是各地实现特色经济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有效降低成本。各种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集中,不仅可以降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节约生产时间,还能减少能源和原料的消耗,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链,拓展同行业产品的发展空间。也便于形成专业化市场体系和配套的金融保险、物流等服务体系,保证地区结构效能最大化,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沿海经济区要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条件,关键在于企业如何遵循比较优势原理,选准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发展战略定位。全球化与本地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面。一个地区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同时采取两种战略:其一是优化地域环境,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其二是参与创建全球供应链的网络联络,降低物流成本,享受全球供应链联盟的竞争优势。

沿海经济带各地区的“错位战略”选择是实现特色经济的第二个重要特征。走出一条“以主代从,主从结合,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路子。一是从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出发,充分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将先进国家和地区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以本地区低位资源换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高位资源。二是从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出发,避免重复先发国家和地区已走过的弯路,直接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差距,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三是从竞争优势与制度创新出发,将生产要素需求、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方式等影响竞争力的因素,纳入到传统比较优势体系中去,从制度上保证传统优势得到迅速升级,达到人力资本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政府职能优化,从而提高沿海的综合竞争力。

3.沿海经济带与中部城市群应协调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优化,一定要考虑和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之间的战略协调关系。首先,这两个区域经济之间尽量减少冲突,加强联合与协作。其次,这两大区域的分工又是其各自地理位置和地位所决定的,不能完全代替,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在发挥城市群的优势,形成和壮大一批产业聚集群的基础上,必然有向外扩张的冲动,这种冲动离不开沿海经济带的支撑。再次,中部城市群与沿海城市带的传统优势在新一轮的生产力布局和优化中可以互相转化。从全省长远的战略布局上看,中部城市群与沿海城市带“两个轮子”一起转。最后,在全省的体制设计上,应当建立这两大经济区相互协调的对话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沿海经济带同中部城市群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四、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关键,应立足实际,立足未来。

1.提高规划设计层次

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应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的高度来设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体现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区域内和区域外各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优势互补,实现长远利益最大化,全局利益最大化。

2.抓紧构建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编制完善行业与产业规划,要打破行政分割、加强区域合作;内容上分成总体规划及分区布局,产业集群总体设计,建设用地及空间利用,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体系,生态建设等等;时间上明确开发建设先后序列,并将规划全面纳入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之中,注意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市域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避免产生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3.确保规划执行到位

各市和各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规划的实施主体,要加强规范和管理,企业要在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指导检查规划的执行情况,为沿海经济带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运筹资金,确保建设

资金运筹是确保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精神,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在活力,要坚持全方位、多渠道筹资、融资,为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1.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外商和民间资本成为沿海经济带开发投资主体;建设高效的要素市场,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和跨所有制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引导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以及有条件的个人,积极投入沿海经济带开发。

2.依据投资项目,确定投资主体和融资方式

顺应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依据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并据此重新确定各类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方式。对于市场竞争力比较强、投资效益比较好的项目,各类投资者都可作为投资主体;对于投资比较大、收益相对较低的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和一些基础工业项目,既要增加政府的投资,同时也鼓励多方集资;对直接经济效益较差,主要是社会效益的公益性项目如环境保护等基础性研究等,难以用市场机制调节,则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担当投资主体。

3.完善政府对资金的引导功能

省级政府仍然要利用有限财力,实施直接发展援助;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及企业流向沿海地区。沿海地区要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将发展的思路转向自身发奋图强、开拓进取上。

(三)出台政策,促进发展

世界上原发式和后发式的沿海地区,通过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配置资源中的缺陷,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辽宁在沿海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立足于国情、省情,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在产业政策中,并发挥在现行体制中。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要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的大环境,不仅要协调区域内的功能,而且要协调区域间的功能,以求达到和谐、互补与流畅运行的目的。

1.建立统一的政策平台

整合区域政策,加强行政协调磋商,制定沿海大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调节政策,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建立统一的政策环境,减少区域间交易成本。

2.制定人才聚集政策

第一,要改善人才环境,吸引海内外的大批优秀人才来沿海经济带创业。第二,对优秀拔尖人才给予重点扶植,建立选拔市级、县级“优秀拔尖人才”和享受市、县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并把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有突出贡献专家的范围扩大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工资分配机制。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工资水平和工资增长办法,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和单位多层次、多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工资分配机制。第四,企业聘请鼓励海内外确有真才实学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通过“引进外援”和“转会”,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五,为海内外高新技术创业人才在沿海建立人才创业园区,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创业人才扎根落户创业。

3.制定出台支持港口建设的优惠政策

沿海经济带综合开发项目应继续争取国家通过提高港口建设(企业部分)返还;对港口基本建设的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海域使用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项目的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对港口建设的征地、用海、征林、动迁等费用给予合理补偿;将港口企业建设贷款纳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对港口贷款发生的利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贴息或免息的政策;对重点扶持的港口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车船税等税费给予高比例返还,对港口代理业企业按国家税法规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4.积极向国家申报建立大连自由贸易港区

大连要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枢纽港,应在原来保税区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开发区和大连港,建立空间范围更大的自由贸易港区,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如进出口保税政策、海关高效监管、外汇支付的自由、实行更加开放的企业准入制度等。通过建立自由贸易港区增强大连港在东北亚港口中的竞争力,使国际资本、技术等要素加快向东北腹地延伸,搭建东北地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重要平台,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际化进程。

(四)加强领导,宏观调控

从国内外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实践看,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如何,和政府的推进作用密不可分。

1.建立适应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保证沿海经济带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建立一个与改革开放新形势、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

2.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加快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带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整合、技术改造、企业改组,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和选择,政府主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省政府应从资源配置优化和保证经济协调、高效发展出发,加强协调,全面整合全省口岸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和功能结构的趋同。

3.加强中介组织建设,推动行业自律

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将有关管理部门不适应行业发展和WTO规则的政府行为,转化为民间中介组织的主要任务。中介组织的设置,要作为政府行政职能的补充,通过延伸政府规范和扶持的手段,优化行业管理,促进行业自律;要在中介组织内部创造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通过为企业和客户提供非政府服务,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各行业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