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国际经验看,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必须走一条建设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全新的战略选择,是以往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跃升。开放型经济则将开放视为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求构建一种内外统一的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要素资源的开放式循环。
辽宁省“十一五”期间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辽宁省“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中央适时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这是继以深圳为中心的沿海开放、以上海为中心长江三角洲的大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党中央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协调,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水平,增强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东北能否实现振兴,关键在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复兴。从国际经验看,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必须走一条建设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全新的战略选择,是以往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跃升。如果说外向型经济重点强调以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话,开放型经济则主要强调市场体系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内外统一。进一步说,它是一种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为基础,以全面参与地区分工和国际分工为途径,以提升经济整体水平为目标的经济类型。在开放型经济中,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可以跨地区、跨国界自由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较高的经济效率。

一、老工业基地区域开放战略理论

(一)老工业基地区域开放:一个全新的课题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不同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域开放模式,因为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开放具有特殊的内涵和要求。具体看,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开放战略主要以“增量”突破为主,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开放的首要目的则是“存量”搞活。数量庞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存量”既是东北经济曾经辉煌的源泉,也是造成今日东北相对衰落的症结所在。因此,南方的模式只能有选择地并且创造性地为东北所用,切不可盲目地一味效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开放必须把点子打在搞活“存量”和振兴老工业基地方面,脚踏实地地开辟出一条新路。

第二,从战略角度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开放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更重要地,它还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打造的都是一种比较优势,这种模式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应用技术。但是,当技术、管理、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求相应的逆转,需要把战略重点转向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依靠轻工业发展起来的南方沿海经济,显然还不足以迅速完成这一使命,因此,重工业基础雄厚的东北地区就成为希望所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种中央所托、国运所系、民望所期的国家兴盛战略。

第三,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开放和发展的内容更为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困难也更大。“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开放的核心任务就是快速实现工业化,东北区域开放与振兴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化问题,而是具有全新内涵的“再工业化”问题。同时,东北振兴还包括两个艰巨任务,一是经济转轨,二是区域合作。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更为困难。以区域开放为手段,全面推进“再工业化”、经济转轨和区域合作的同时进行,是实现东北振兴的重要保证。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复兴都不可能实现。

因此,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我们的分析和认识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开放型经济应该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与“封闭型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封闭型经济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外市场的割裂和资源的封闭循环与配置。开放型经济则将开放视为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求构建一种内外统一的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要素资源的开放式循环。除了市场的对接,开放型经济还特别强调体制的对接,它要求建立一种统一的、有机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机制,即按照大市场的需要安排生产、组织流通和进行资源的配置,在此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有机地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竞争与合作格局。

第二,它要实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既要对国外开放,也要对国内其他地区开放;既要对外资开放,也要对国内其他地区的资本以及民营资本开放。进一步说,就是既要利用好国外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也要利用好省外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外国市场未占领、国内市场被挤占的尴尬局面。

第三,它所强调的重点是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核心是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复兴。事实上,这也是东北振兴的希望所在。老工业基地,如果去掉一个“老”字,就变成了东北的优势。首先,工业基地是生产生产资料的主战场,承担着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现代化装备部的重任。其次,工业基地拥有较多、较强的科技要素,是发展高新技术和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力量。还有,工业基地是全国产业结构重组和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舞台,在这里上演的是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头戏。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包括开放战略实施,都要紧紧围绕去掉“老”字这个主题来进行。

(二)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开放的实质及其实现途径

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种经济主体,都是这一系统工程的作用对象和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必须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再工业化”。

1.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质是“再工业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是我国几十年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指导下,政府以行政计划动员的方式,举全国之力,迅速在东北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造船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体制更加完整,同时,初次工业化的积累也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和水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东北经济和工业在全国仍处于中上等水平,这些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是东南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

然而,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国际竞争力低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而且经过几十年的消耗,其老化的特征日趋严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老化,要害是基础工业极其薄弱,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极其匮乏,高深加工工业几乎是空白;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老化,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资产呆滞,负债过重;三是产品老化,大量传统产品积压,找不到市场,新产品开发又跟不上,名优产品更是寥寥无几。因此,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其实质就是“再工业化”。

2.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我们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实质是“再工业化”,意在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应该不同于东南亚沿海地区的一般工业化,而是对原有工业化基础的转型与提升。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一种“再工业化”。只有明确这一点,在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找准方向,才不会走偏。

那么,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途径又是什么呢?党的十六大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就是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老工业改造与再生,以“再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振兴之路。从辽宁的情况看,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安排,要把辽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这种战略安排既符合辽宁的实际省情,符合辽宁的优势,也是辽宁“再工业化”转型的方向所在。

3.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要紧扣“再工业化”这一实质,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实现

既然“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再工业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旋律,构建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当然要服从于这一宗旨。过去,东北地区在实施开放战略的过程中,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主要表现就是填补和发展东北地区本身并不具有优势的轻工业、加工工业,其结果,虽然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但却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与发展相脱节,与“再工业化”的转型实质不相符合。当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寻找这种新的增长点仅仅带有“补课”的性质,而不与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结合起来,那么就会形成抓“西瓜”还是抓“芝麻”的关系问题。本末倒置必然会造成虚假繁荣,这种繁荣注定也是不可持续的。

按照这种战略安排,东北区域开放的重点就不是简单地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问题,而是要紧紧围绕“再工业化”转型来做文章。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开放;无论是对国外资金和技术开放,还是对省外资金和技术开放,资金和技术的引进本身不应该再成为首要目标。只有那些有助于工业转型,有助于改进制造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的资本和技术,才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和引进的。另一方面,东北地区输出的商品、技术和设备也应该体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而不是放弃自己的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其他省份、其他国家和地区争夺自己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的市场。总而言之,要将开放战略纳入整个发展框架,成为整体布局的一部分。

围绕“再工业化”构建开放型经济,并非是将开放的范围缩小化、简单化,而是要确定一条主线,找到一个切入点。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发展是可持续的,是事半功倍的。找到了发展的主线,就好比找到了开放经济中的“杠杆”,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一切问题都好办了。“再工业化”转型的顺利推进,能对整个地区经济产生强大的辐射功能和示范效应。在其带动和作用下,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开放才会有依托,其发展才能更有效益。

(三)老工业基地开放型经济的测度基准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主要包括总量上的开放度(广度)和结构效益水平上的开放度(深度)。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和测度经济开放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操作上简便易行、资料来源上容易搜集、测算时易于量化以及能够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特点等原则,我们选择如下六个指标,作为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开放度的测度基准。

贸易开放度:最常用的指标是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其基本含义是,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通过对外贸易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程度以及与GDP的关系,能反映某一时期一国或地区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资本开放度:长期资本流动与GDP之比,反映实现的总产出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比值越大,则资本开放程度越高。这一指标可以用外资流入在国内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也可使用外资额或增长率与GDP或增长率的比值来进行计算。

生产开放度:这一指标与对外投资密切相关,对外投资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产国际化的水平。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讲,生产投入品或产成品销售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本国企业境外生产额占其全部生产总额的比重等,都是反映生产国际化水平的指标。

贸易结构水平:这一指标是反映结构效益和贸易结构高度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可以用工业制成品出口与出口总额之比来进行计算。

投资结构水平: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额与长期资本流动总额之比,这一指标可以反映资本流动的技术含量和潜在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它可以反映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以及该行业可能的发展前景及其国际竞争力。

市场化指数:该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开放程度。具体地,可以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对其进行总体衡量。

对于上述指标的选择和使用,有两点内容需要特别强调:

其一,由于缺乏国内省际之间贸易和投资的相关数据,上述指标只能反映老工业基地的对外开放度。如果未来的统计技术更加成熟、统计范围更加全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将省际之间贸易和投资的相关数据纳入分析框架,以便更加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老工业基地的开放程度。

其二,对上述指标的运用一方面要注意其动态变化,另一方面还要特别注重与其他相关指标的比较,这样才能确切反映老工业基地经济开放度的变化态势。以反映资本开放度的外商投资水平为例,如果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在不断提高,那么可以在一个方面证明老工业基地开放度的提升,但是,要想真正从这一指标看出开放度的变化态势,还有必要将其与域内投资的增速指标进行比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那么可以判断,我们正在走上一条开放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即外部资源正越来越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只有当我们把上述所有指标与国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后,我们才能判断我们是否已经建成了开放型经济,或者我们距离开放型经济还有多远的道路。

(四)老工业基地开放型经济战略的分析框架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构建辽宁老工业基地开放型经济,需要一种全局性的把握。我们必须从各个层面做好缜密而充分的准备,以形成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在理论层面,根据老工业基地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复杂性和特殊内涵,我们将综合使用发展经济学中的工业化理论、国际经济学中的开放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合作理论以及转轨经济学中的经济转型理论,以此作为分析的基本工具。

在分析思路层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由具体到综合,形成一个建设老工业基地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框架。首先,我们将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开放的历史进程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将致力于寻找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结合辽宁目前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形成我们对开放条件下如何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判断。接下来,在上述基本判断之下,我们将对如何构建老工业基地开放型经济这一问题进行战略性的思考。我们将重点放在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最重要的、事关全局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制定思路清晰、切实有效的开放和发展战略。最后,我们将根据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安排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对策。

二、辽宁经济开放的进程及其面临的环境

(一)经济开放的进程与成就

1.经济开放的进程

后发展国家与工业发达国家的根本差距在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工业化是能使世界上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转变为先进国家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走向‘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根据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未来趋势以及自身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彻底摒弃了自我封闭的政策,确立了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方针,并逐渐形成了由外向内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进程,作为新中国工业基地的辽宁,其对外开放也日益向纵深发展。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改革开放和技术改造,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所在。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辽宁省从1985年提出“改革、开放、改造、开发”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方针开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先后制定了“集中力量抓好辽东半岛的开发和建设,带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带动三辽地区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振兴”和“以科技为先导,以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以搞活流通环节为动力,来摆脱我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战略方针,并于1992年形成了“外向牵动”战略。这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对于我省“九五”和“十五”期间进一步推动开放进程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辽宁以较快的速度、较短的时间走向更加开放。

2.经济开放的成就

由于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使我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开放环境;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健康发展;初步建立了国际化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结构调整为动力的经济增长局面;老工业基地改造初见成效,投资、消费需求明显回升,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从引进外资看,截至2003年末,全省工商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累计为13814个,合同外资632.6亿美元。从进出口贸易看,2003年进出口总额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2%。从境外投资看,截至2000年底,全省已累计在境外设立非贸易型合资合作企业297家,总投资额2.45亿美元;“外向牵动”的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

(二)经济开放跃升开放经济的现实基础

开放型经济是建立在外部经济联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典型形态,是对外开放的高度化形式,其再生产过程是内外连通的生产、交换、流通的大循环。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的交流,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一般都比封闭型经济国家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但不是一开始就实行开放型经济战略。东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对外开放必须循序渐进:在市场方面,从有选择的出口主导到对进口市场进行保护,再到逐步开放进口市场;在资金流方面,从引进直接投资到逐步放开短期资本市场,具备实力后再鼓励国内企业向国外投资。由此可见,经济开放与开放型经济存在着质的差异。

1.经济开放跃升开放经济的现实优势

辽宁省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曾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在经济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从“两改两开”政策到“一抓三带”方针,从“一个先导、四个重点、一个环节”的发展思路到“外向牵动”战略,辽宁经济开放的战略高度在不断提升。战略方针的调整与转变,使辽宁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为辽宁省今后的战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经济开放跃升开放经济的制度约束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成就虽然有目共睹,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与全国某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相比,建国初期的“辽老大”已远远落后了。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而今天广东的GDP是辽宁的两倍。同样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下,为什么广东、上海等地的经济会快速发展,而辽宁却逐步落后?除了中央政策方面因素之外,辽宁省所欠缺的是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制度环境和内外联通的市场体系。辽宁省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创新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辽宁的市场体制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市场要素不健全,市场格局不合理,资源配置受限制,风险配置功能薄弱等。这一切都成为辽宁省有效融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二是加入WTO后的制度欠缺有待解决。由于辽宁省的国有企业比重偏大,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受到制约,人才市场、进口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在WTO对中国的保护期即将结束时,对民营资本、国际资本的有效进入和国有资本的战略撤退如何给予制度保障?这是我省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实事求是地讲,辽宁省委省政府在辽宁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推动辽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政府部门在观念、职能和管理方式上难以适应更加开放的新形势。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政府工作的过于勤奋、参与意识的过于强烈不仅不会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反而会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破坏因素。转变政府职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打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2)思想认识尚需提高。市场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继续实行外向牵动战略已经不能满足辽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辽宁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实现战略方针的重大调整。不仅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过渡,由促进增长型向结构提升型的转变,而且是由经济开放向开放经济的跃升。只有实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辽宁才有出路。从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辽宁已经具备了由经济开放跃升至开放经济的现实基础。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面临的环境

1.有利环境

(1)中央政府的支持。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党中央要求“要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区、开发浦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属于政府主导型社会,中央政府的倾斜政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央政府的正确决策,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2)辽宁已有的准备。辽宁省构建开放型经济并不是从零做起,而是在经济开放现有基础上的提高。应该讲,辽宁省为迎接新的战略调整已经做好了理论上、思想上、干部队伍上等各方面的准备。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有序进行,防范外来冲击的能力和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已基本显现。

老工业基地振兴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工业化是其主旋律。辽宁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重化工、重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优势绝非浙江、广东等省可比。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仅市场空间大,而且企业战略空间大。关键是我们如何进行区域战略、产业战略和企业战略的选择,探索出一条适合再工业化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大连航运中心的建设就是站在战略制高点上的重大举措。

(3)有利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一个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必要保障。目前辽宁面临的周边环境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俄罗斯、日本、韩国的经济复苏,东北亚经济圈中中日韩产业链的初步形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使辽宁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具有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产业优势地位和中心区位地位。辽宁是“背靠资源面向技术”,又恰逢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难得机遇,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2.不利因素

(1)经济开放跃升开放经济的现实基础尚不够牢固。在我省的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条块分割现象严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完全消除,加快振兴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一些地区的重大项目不多,缺乏发展后劲;全省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社会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多,困难群众的生活亟待进一步改善。

(2)开放本身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辽宁的工业产业结构及其比较优势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封闭型经济状态的产物。而开放型经济在给辽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势必给辽宁带来预想不到的压力与挑战。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下,资本、人员、劳务的自由流动,不仅使产业流动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产业外流成为必然(今天的山东现象也许就会在辽宁的明天出现),而且辽宁原有的比较优势亦逐渐丧失。

(3)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起步较晚。“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而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较晚,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以市场化指数,还是以经济开放度来衡量,已经远远落后于上述地区(见附表一、二)。第二,区位优势上的差距。“珠三角”和“长三角”历史上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前哨,已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而东北地区历史上就比较封闭落后,与俄日韩的经济合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我们的基本判断

纵观辽宁经济开放进程与成就、已有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环境,我们做出如下基本判断:

辽宁省从经济开放跃升开放经济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是跃升开放经济的战略保障;辽宁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是跃升开放经济的现实基础;辽宁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是跃升开放经济的必要准备;东北亚地区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辽宁省跃升开放经济的外在动力。虽然辽宁的制度创新有待加强,对开放经济的认识有待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放本身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与挑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压力和挑战不是不可逾越的。而解决问题、战胜挑战的出路就在于构建适合辽宁经济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我们相信,有中央政策的支持,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只要我们在开放型经济战略指导下,正确选择区域战略、产业战略和企业战略,走制度创新之路,辽宁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三、辽宁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思考

(一)“开放型经济”总体构想

1.指导思想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构建开放型经济统筹规划,大幅度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更加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加快辽宁经济融入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步伐,走上一条科技含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环境污染更少,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的开放型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

2.战略目标

第一,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辽宁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内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发展模式,过渡到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外部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实现经济振兴和发展的模式,使辽宁省基本上走上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

第二,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境外投资等外部经济系统直接相连的领域部门要作出更大贡献。使辽宁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消费总需求中外部需求以比内部需求更快的速度增长,来自外部的资源、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供给以比内部供给更快的速度增长,在三到五年之后实现内外部需求和供给结构的质的变化。

第三,用五到八年的时间基本构建起开放型经济体系,使辽宁经济更加全面地融入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3.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

辽宁省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布局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开放型经济的区域内外空间战略布局、开放型经济的区域产业战略布局和开放型经济的企业战略布局。

第一,辽宁省开放型经济的空间战略布局包括区域内空间开放布局和区域外空间开放布局两大部分。其中,区域内空间布局以全领域、全覆盖、全方位开放为指导思想,以中部城市群、沿海经济带、辽西北经济区开放为主要支点,形成以“点—轴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内空间战略布局;辽宁省向区域外开放则实行面向“两东”“两全”的开放战略。

就“两东”“两全”战略而言,它是面向区域开放的多元化市场战略布局。其中,“两东”,指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和东北亚;“两全”,指全国市场和全球经济。面向“两东”“两全”的区域外开放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嵌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分工,实现辽宁省主导产业的国际对接和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以便有效利用东北亚和全球经济循环的外部条件,实现辽宁省经济的区域外市场多元化,利用外部资源、市场促进辽宁主导产业的区域外流动和升级,从而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再工业化和振兴,使之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中心。

辽宁省开放型经济的内部空间布局是以“中部城市群——沿海经济带——辽西北经济区”为支点的“点—轴系统”发展战略布局。辽宁省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以新型工业化为途径,通过再工业化实现经济振兴,并向后工业化过渡。在这样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将表现出如下特征:其一,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程度继续扩大,聚集经济原则在社会经济区位演化中占主导地位。其二,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架构形成,发展轴线和城镇居民点形成“点—轴系统”。社会及产业主要聚集于高等级的城市和发展轴线上。其三,由于聚集经济因素的强烈作用,大城市越来越发展,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发展极”。

基于上述认识,辽宁省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布局要重点推动以下“点—轴系统”的发展:

三大中心“点”系统: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经济区。这是辽宁省开放型经济的核心“点”系统。

以沈大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线为主的“轴”系统。

区域内“点—轴系统”发展战略布局的基本出发点是,一方面,通过地域非均衡发展加速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再工业化和振兴进程,另一方面,使辽宁省开放型经济在与外部对接时做到有的放矢,利用“点对接”和“轴对接”带动辽宁省经济走上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

第二,开放型经济的产业战略布局: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群战略。在具体定位上,辽宁开放型经济的主导产业要围绕“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布局。通过发展装备制造业、先进原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相配套的产业结构。

辽宁开放型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群战略”的关键是参与国际循环。

第三,辽宁开放型经济的企业战略: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集团——国际化成长战略。

辽宁开放型经济的企业战略包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其一,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增强本地企业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力;其二,围绕主导产业展开的大、中、小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战略;其三,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化战略,旨在解决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发展的载体问题;其四,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在把符合辽宁主导产业成长需要的跨国企业“请进来”的同时,推动具有成长潜力的本地企业“走出去”,实现以企业为载体的产业跨区域流动,真正使辽宁经济实现与区域外经济的国际化分工,使辽宁经济“嵌入”国际循环经济中,并成长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其五,辽宁开放型经济的区域开放战略、主导产业战略和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相互衔接、互相支持,共同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首先,辽宁开放型经济的区域战略是产业战略所要求的。其次,辽宁主导产业的成长必须以企业为载体,因此,企业发展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集团——国际化成长战略”是产业战略的继承性战略。再次,辽宁开放型经济的区域战略、产业战略和企业战略是一种“进取性”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辽宁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布局可以归结为:通过区域外“两东”“两全”开放布局,和区域内围绕“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建立的“点—轴系统”布局,在建设“一个中心”(即大连航运中心),打造“两大基地”(即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先进原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形成以大连、沈阳中心城市群为支点,以沈大路、京沈路、沈丹路和临海、临港经济带为轴线,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为载体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4.战略步骤

辽宁省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辽宁构建开放型经济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十一五”开始的头五年,重点消除造成内外市场分割的体制障碍,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到“十一五”计划末期,初步走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道路。

第二步,在后十年,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和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强,进一步加快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逐步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源的流动,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

(二)开放型经济的区域战略

辽宁省经济的开放走过了“两改两开”“一抓三带”“外向牵动”等几个阶段,目前构建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和此前的开放战略相比,是一种“全领域、全覆盖、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战略布局。

在开放型经济中,老工业基地这一区域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辽宁省是我国国内东北经济区域的组成部分。其次,辽宁省是东北亚经济区域的组成部分。最后,在全球化条件日益加深和“入世”后过渡期,中国国内市场将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是中国统一国内市场的组成部分,进而是全球经济的一个局部区域和组成部分。

1.辽宁开放型经济区域战略的基本定位

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到来,辽宁省的区域开放战略包括辽宁省内开放布局和对外开放方向定位两个层面。其中,区域内由“中部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经济区”构成开放“对接点”,区域外则应该是一个面向东北三省、东北亚区域、全国市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战略。

2.区域内战略的基本格局:非均衡发展与开放式“点—轴系统”模式

(1)理论思考

在区域经济战略中,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最基本的三种区域战略。其中,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地区来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承认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非均衡,强调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主导部门和优势部门的发展,选择有限的区位或地点进行密集投资,形成和推动这些发展极的成长,通过这些发展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组合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战略有两种模式,即“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从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开放式点轴”模式是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

(2)开放式“点—轴系统”模式的基本内容

开放式点轴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区域内由控制一点的极化过程发展为控制一条轴线的不断延伸和聚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这一扩散过程,并与经济密切关联区域的点轴建立起互相呼应的关系和机制。其中“点”指的是以高创新能力和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而“轴”指的是连接各增长极的线状基础设施,包括水陆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及其沿线地带。这一模式对增长极的单点极化过程加以发挥,使空间极化不仅出现在若干点上,而且也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上。点轴模式是由增长极和增长轴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不平衡发展模式。

(3)“点—轴系统”模式形成的条件

作为“点—轴”模式中的“点”,应具备的条件是,科技水平相对较高,是所在区域的创新中心;主导产业明确、与周围地区产业关联度大;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交通、能源、水资源等供应体系完善。“轴”实质上是产业带,应具备的条件有,必须处于水、陆、空交通干线上,即要有相对发达而稠密的运输网,把这些流通基地连成一片,以缩短空间距离并节省时间;是资源开发、产品和劳务生产流通的基地。

根据开放式点轴模式的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区域内点轴,二是与区域外的点轴建立联系,为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留足接口。

(4)辽宁省区域内“点—轴系统”的确定

根据辽宁、东北的区情和外部环境特征,辽宁省内部的区域战略应确定按两个层级的点轴布局。第一个层级是“点”布局,主要由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辽西北经济区”构成。第二个层级是“轴”,其核心是由主要港口和交通线连接起来的“沿海经济带”。

这种两层次的“点—轴”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在于现实基础比较扎实,且囊括了大连航运中心、两大制造业基地和三大产业群的主体。

3.以区域内“点—轴”对接区域外“两东”“两全”战略

辽宁省开放式点轴战略的区域布局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为参与东北、东北亚,以至全国和全球分工留下足够的接口,即确立“两东”“两全”战略。

其中,“两东”是指东北三省和东北亚。这一战略主要解决区域内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供应问题。辽宁省主导产业的确立和未来发展面临一系列约束条件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瓶颈”和约束就是能源原材料的外部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面向东北亚地区,和这一地区的主要经济体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特别是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形成共生关系,是“两东”布局的出发点。因此,积极参与并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努力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分工体系,是辽宁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支点。

“两全”是指:面向全国市场开放,积极争取成为全国经济的“心脏”;面向全球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竞争,提升辽宁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4.辽宁省开放型经济区域格局的形成标准

(1)区域内“点—轴系统”

要形成具有“增长极”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点—轴系统”,关键点和轴线的经济成长必须在GDP中占有相当比重。根据对目前省内GDP区域分布的估算,从2005—2010年,关键“点”和“轴线”的GDP产出比重需要达到表26水平。

表26

(2)区域外能源原材料和其他要素循环

开放型经济的核心是区域内外的要素流动、产品交换以及产业分工。辽宁省开放型经济要实现区域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两东”“两全”战略的布局上,至少要实现如表27所确定的区域内外交换目标。

表27

注:A:外部需求包括辽宁省内市场之外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出口到国外市场的国外需求;
B:外部要素供应包括来自辽宁省外的国内要素供应和来自国外的要素供应。这里的“要素”主要指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钢铁、木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以及资金、技术和先进设备等投入品。

(三)开放型经济的产业战略

开放型经济的产业战略是与区域战略密切相关的。区域战略是产业战略的前置性战略,只有先确定了重点地区,才能根据该地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要素禀赋状况和技术水平决定应该优先发展什么产业。

1.选择主导产业的条件和标准

辽宁省区域开放型经济的产业战略定位应该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群战略。主导产业的选定和培育必须要满足专业化水平、成长性、渗透性、溢出性和关联性的要求,为此,主导产业在GDP中的贡献份额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根据经济演进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一种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率低于15%,则不能称之为主导产业。依照这一标准,对照辽宁省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目前“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还不具备主导产业的功能和条件。

2.主导产业集聚战略

产业集聚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它具有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规律性。影响产业集聚的基本因素可以划分为距离、市场、技术和知识的外溢等三个层面。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业的前后相关联的情况下,产业集聚或分散取决于产业特征、区域禀赋、市场需求等条件。根据上述因素,辽宁省的产业集聚战略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

第一,主导产业战略。辽宁省确定的主导产业表现为两大基地和三大产业。两大基地即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先进原材料生产基地。三大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第二,要素集聚战略。就产业集聚战略来说,其实现的关键是要素集聚。要素禀赋条件包括先天禀赋条件和后天禀赋条件。辽宁省有大批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有众多高等院校源源不断地输送人力资本。如果政府能做好服务工作,为资金、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的流入创造必要的条件,先进要素将大量聚集,为主导产业的集聚提供支撑条件。

3.产业渗透战略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产业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产业渗透战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们自身渗透进较为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链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先进产业流入的过程;第二层含义是主动或被动地向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渗透,也可以看作是产业流出过程,这一点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利有弊。更详细地说,产业渗透战略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内需优先战略。就目前情况看,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生产技术在东亚地区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短期内渗透进东亚制造业分工体系的难度很大。我们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占领国内市场,然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展。

第二,向外需渗透战略。即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渗透进周边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的制造业产业链中。目前,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目前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结果还是建立“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模式,即研究与开发、市场在国外,而制造在国内。我们的短期战略应该是,首先成为生产和制造大国,在长期中争取成为研发大国和市场大国。

第三,“留住”战略。即留住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使之能在本地区长期集聚。这需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战略上高度重视、政策上保持一贯性和连续性。

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新技术不会自动自觉地送上门来,我们应该多到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的高科技集中之地设立研发机构,以便收集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信息,跟踪技术发展的前沿,确保不落伍。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投资。

4.产业升级战略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持产业结构的动态转换过程,即产业能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换。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为了预防出现结构性衰退,必须重视产业升级问题,制定产业升级战略。包括产业间升级、产业内升级、产业链升级。

5.主导产业、产业链与支柱产品的确定

主导产业的选定应当遵循以下标准:(1)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市场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2)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3)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对其他产业影响和带动作用大;(4)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大比重,产值贡献大;(5)地区主导产业应与全国工业结构演进趋势一致。

依据以上标准,确定辽宁省以“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群”,其关键和重点是要考虑每个产业下具体产业的关联与集聚问题,考虑主导产品的配套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在两大基地(即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先进原材料生产基地)、三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前提下,每个产业领域要形成三至四个原材料、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产品相互关联的具体产业,如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专用设备制造、电气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普通机械制造等;先进原材料领域的石油冶炼、化学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半导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物流仓储服务等。从而,在产业积聚、产业渗透、产业升级的原则下,形成辽宁省的主导产业群。进一步地,在每个具体产业下再确定两至三种核心产品,这些产品由相互配套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负责生产和经营。

(四)开放型经济的企业战略

辽宁开放型经济的企业战略包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第一,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增强本地企业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力;第二,围绕主导产业展开大、中、小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战略;第三,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化战略,旨在解决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发展的载体问题;第四,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在把符合辽宁主导产业成长需要的跨国企业“请进来”的同时,推动具有成长潜力的本地企业“走出去”,实现以企业为载体的产业跨区域流动,真正使辽宁经济实现与区域外经济的国际化分工,使辽宁经济“嵌入”国际循环经济中,并成长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和人才优势。

1.企业体制改革与公司治理机制创新战略

辽宁老工业基地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制度转型的任务仍很艰巨。特别是企业制度结构和体制结构改革大大滞后于全国水平,使辽宁的企业制度竞争力相对较弱。同时,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也严重制约了企业治理机制的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要通过企业制度改革,构造起规范的企业竞争平台,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这是开放型经济企业战略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出发点。

2.围绕主导产业展开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战略

第一,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推进产业集聚。辽宁确定装备制造业、先进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客观上要求集合各种因素支持其发展。但是,这些产业最终是否会选择辽宁作为其产业集聚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里有没有吸引其留在辽宁的基本要素。

山东等地品牌主导产业外流(被称之为“山东现象”)事件表明,在产业区域聚集或跨区转移的主导因素中,产业集聚的影响越来越大。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对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很高的产业,因此,在辽宁的开放型经济构建中,企业战略必须重视分工的精细化和上下游产业的相互依赖。过去辽宁的强大,从企业形态、性质和类型来看,主要表现为“企业集中”,而不是“产业集聚”。因此,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性的企业布局,形成能够对周边产业分布形成“虹吸效应”的产业集群,是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和振兴的关键。

第二,放宽市场准入,为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进入市场创造条件。辽宁过去形成的“企业集中”而不是“产业集聚”的局面,这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

正常的产业群结构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塔腰是一大批活跃、效益好,随时有可能向塔尖攀升的中型企业,在塔基则存在数量庞大更为活跃的小企业。辽宁目前大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比较多,但扶持培育大企业、大品牌,却没有意识到必须以中小企业群的迅速聚集发展为依托,这种发展规划的结局是,大企业的未来发展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导致本地区主导产业向区域外转移。这是必须特别需要注意的。

3.企业集团化战略

开放型经济的构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要求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开放意味着全方位的竞争,也就要求本地区的企业要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因此,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化战略是开放型经济的一项根本性企业战略。

企业集团化战略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它要求企业集团的构建和组成必须重视与产业链的配合,特别是关联集团内的R&D环节和市场销售环节要在集团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企业集团化战略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加强其承载主导产业的能力和它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4.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

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主体。开放型经济的构建,要求区域内企业要通过国际化经营战略,实现辽宁经济向全球化经济的主动“嵌入”,以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参与区域产业国际化分工的同时,有效地在国际化环境中配置资源。

第一,由政府政策推动的动态比较优势战略。根据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精神,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目标比较优势”是装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根据这一定位,政府就可以通过比如提高储蓄率、降低资本使用成本的办法,引导企业生产中的要素比例发生变化,可以实施贸易政策影响产品的销售市场,并且可以辅之以增加社会先行资本或支持企业层次技术和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影响企业的技术积累,从而达到创造“目标比较优势”或“动态比较优势”的目的。

第二,主动推进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成长战略。根据区域内企业生产网络的特点、局部区域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程度以及开放型经济的成熟程度,区域内企业与区域外跨国企业的链接可以有三种类型:连接扩展型、破碎融解型和成长壮大型。

上述三种形式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在辽宁中部经济区、辽南经济区以及沿海、沈大和京沈等三条经济带中会有不同表现,在开放型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也会有各自的适应性。

四、实施对策与政策建议

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的重点是突破内外市场连接的体制性障碍。要以改革为动力,依靠制度创新,转换体制和机制,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构造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架构,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进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走出一条通过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为了建立完善的老工业基地开放型经济,关键与核心是制度创新,因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制度体系,才能保证连接内外市场的渠道畅通。构建包括产业竞争体系、人力资本储备体系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的市场体系是构建辽宁开放型经济的主要任务,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安全系统是开放型市场体系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上述一切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体制改革(见图23)。

图23各项政策的相互关系

(一)加快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的本质是深化市场功能

市场化滞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深入发挥市场功能,打破经济开放程度低的格局。可以说,在辽宁,制度创新所产生的边际效益最大,因而,制度创新是再造辽宁、塑造辽宁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2.以制度创新来支撑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

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必须走制造—研发相结合的模式,企业要充当技术创新主体,选取适当的创新突破点,同时减少政府对高科技园区、装备制造园的干预,鼓励人才跨国界、跨企业流动。

为适应未来辽宁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的模式,配套的产业集聚制度环境变迁包括:

第一,企业制度创新不容忽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投入的主体,企业是创新收益的主体。在企业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要形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二,建立市场主导的开放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措施包括投资人力资本教育与培训;建设开放的市场制度体系;形成自由的人才流动机制;取消从上至下对产业集聚的政府指令性政策。

第三,培育创业精神,鼓励创业活动。首先,政府要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商务活动,培育在国际市场上的创业精神。可以设立由政府支持的保险计划,用于补偿各种主要的对外投资风险。其次,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活动。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相互参股组成新型公司,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相互兼并和资产重组,壮大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把民营高技术产业纳入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设立科技型民营企业创业专项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引导、鼓励高校、院所、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创办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再次,要发展创业中介机构。倡导创办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新兴科技服务机构;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培训,组织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相互学习交流;鼓励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自律组织;组建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最后,要重视非正式制度创新。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树立崇尚创新、创业和竞争的道德观念,对促进制度变迁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市场体系

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重的地区,辽宁市场化程度仍然相对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这些直接影响了资本投入的效果、制约了区域经济活力,影响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1.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全面有效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建立大宗初级产品市场。就我省而言,可建立玉米、水果、水产品和石油等初级产品大型现货批发市场,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相应的期货市场,尤其是石油期货市场。这样,就可实现初级产品价格的市场发现,并能依靠市场来转移其价格大幅度波动所带来的损失,增强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

健全区域性资本市场。辽宁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要力争建立“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还要抓住机遇,借东北振兴银行建立之际,整合建立一个区域性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这些金融机构都应该本着新机构、新机制原则,以民间资本为主,可以中外合资,建立起严格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规范的业务运营机制,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的样板。这些机构的良好运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增大资本可得性,而且可以增强辽宁的金融地位,重新树立辽宁金融体系的新形象。

加快区域性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促进省内人才市场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东北区域人才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市场,切实实现区域内的人才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努力构筑区域人才和劳动力优势。

2.消除市场壁垒,构造统一市场,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放到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分工协作的格局中来考虑,这就要求进一步破除市场壁垒。区域市场壁垒的形成原因多样,但当前主要是制度性或政府行为壁垒。东北三省政府应联手消除行政管理体制隔阂,解除区域间市场壁垒,以区域市场之间的相互开放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以区域市场对全国市场的开放和对世界市场的开放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以及内外统一的市场。要建立共同遵守的统一规则,统一经济法律政策环境,协调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同时建立相互协调的监督机制。通过市场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为东北三省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

3.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统一市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社会文化习惯的影响,辽宁乃至东北的诚信水平不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诚信建设的认识,制定诚信建设规划,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建成诚信政务体系、诚信商务体系和诚信民务体系。加快建立诚信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有关诚信的区域性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的社会诚信制度,形成区域诚信文化氛围。有了这种高信任度的社会文化基础,才能诞生现代化的大工业基地。

(三)优化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投融资环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整体看,辽宁投资环境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世界银行抽取了中国23个城市进行投资环境调查,其中包括辽宁的大连和本溪。调查显示,东北地区能源和交通设施方面不佳所导致的损失最小,表明其硬件基础设施状况相对较为良好,而包括我省在内的东北地区的融资便利程度比较低,说明我省的投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1.妥善处理不良资产,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金融安全区

首先,支持并协助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卸除包袱,转变机制,轻装上阵。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在辽宁的分支机构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低,不良资产率高,资金投入没有转化为生产力,难以让人接受。这一问题成为降低企业贷款便利程度,恶化区域金融环境的重要因素。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辽宁设立分支机构,要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应该借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转制之机,以创新的方法加快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置,使其在转变机制的基础上轻装上阵,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运作良好的区域资本市场。

其次,在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严厉打击和惩处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及时查处金融“三乱”,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创建金融安全区。

2.构建开发性金融突前、商业性金融跟进的动态接续产融结合的新模式

老工业基地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离不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密切结合。辽宁产业聚集度较高,资产存量较大,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良好,人才技术雄厚,产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好;但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历史包袱沉重,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机制和观念落后,内生金融资本规模小,活力不足,对外部金融资本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产融资本的互动、结合与共荣。

开发性金融以融资为先导,辅之以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产融资本结合的深层次问题。开发性金融的进入有利于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构造商业性金融全面进入的市场融资平台,形成先产业资本与开发性金融资本结合,后产业资本与商业性金融资本结合的新模式。形成这样一种产融结合模式,并不意味着改善投融资环境问题可以拖延下去,恰恰相反,它为边发展边改善投融资环境提供了重要机遇。

(四)运用产业政策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从根本上说是资源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区域产业政策安排和中央的优惠政策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资源。

1.积极运用区域产业政策,支持围绕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构造产业竞争优势

重新选择和确定支柱产业。冶金、石化、电子信息、机械是我省四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归属为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我省原材料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不十分明显。目前,这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5%,即使能够实现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也难以起到对我省总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应该重新确定装备制造业、先进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产业。这样,支柱产业的发展能够切实起到对我省总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建立产业配套和支撑体系,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从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看,产业集群是一个“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过程。一是要建立健全配套体系,增强产业配套能力,这是吸引投资人的重要基础条件;二是完善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我省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健全和完善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形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此外,还要扶持中小企业,使之与大企业形成配套关系;应配合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通过与国际物流巨头的合作和竞争,做大做强物流业,完善供应链和服务网络,加快建立物流服务体系。

2.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扩大成套设备的进口替代

争取国家采取政策鼓励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先是政府采购政策。要规定政府投资的项目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国产设备,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对于重点工程采用国产装备的,国家财政方面将给予差别贴息;其次,对国产“首台”、“首套”设备,国家将组织风险担保,并且在项目投产后几年内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考虑使用首台国产重大装备的企业允许结合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办法,对购进的重大装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最后,应理顺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关税结构,拉大成套设备、主机、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税率梯率,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转让进程。

在政策上扶持研发活动,鼓励企业建立产品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链向两端提升,以创造更大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改变外商投资优惠方式,鼓励外资投向装备制造业。应改变吸引外资的政策导向,将由按企业性质给予优惠政策转变为按产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向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运用“拉平”政策和其他隐性型补贴来支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在WTO框架下,产业扶持政策的操作空间缩小。但WTO允许采取经济政策来拉平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为拉平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可以采取直接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机制,展开委托贷款,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实施隐性补贴。

(五)提升人力资本

高级要素诸如高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国际竞争优势的来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省要着重塑造一般教育要素和专业教育要素。其中一般教育要素包括基础教育,是可持续国际竞争优势的前提,而专业教育要素是可持续国际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1.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多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应进一步拓宽人力资本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债券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2.留住人才和人才引进并举,促进人才流动

辽宁在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上要有长远眼光,除了在物质待遇上提供优惠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在树立政府形象上下工夫,创造出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氛围。同时,应充分重视存量人力资本,减少由于人力资本配置不当所造成的浪费。

3.重构高等教育的战略先导地位,以高等教育创新支撑辽宁新一轮发展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要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要强化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功能。

辽宁高等教育要不断创新。首先,辽宁高等教育要集聚和辐射东北、东北亚乃至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多元文化的集聚和碰撞,创造高等教育创新的“新源头”。其次,要发挥高校提升城市能级的服务功能。辽宁高校应积极与世界著名院校联合创办分校、研究生院或二级学院,同时加快吸引和集聚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教育组织的分支机构、跨国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创作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组织的步伐。再次,要鼓励高校提供地区发展的思想库功能。通过辽宁教育国际化,构筑开放经济所需的多学科全球著名专家咨询网络系统。最后,要培育辽宁高校成为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源地。一方面,扶植辽宁高校形成全球留学生向往和集聚的环境,使辽宁成为全球留学生向往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利用辽宁高校的特色学科,联合社会企业资本,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到世界各地举办分校、教育集团、二级学院或联合举办专科。

4.强力培养开放经济所需的专业、专门人才

根据辽宁开放经济的需求,明确优先和重点加强以下学科专业领域:

适应现代装备制造业中心需要,加强工科尤其是光机电一体化的机械制造与工艺专业、航天航空学科及相关的航天器设计、制造专业,加强相关的航海、物流、港口机械与海港工程专业、海洋学科类专业,满足辽宁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需求;

建设和加强基因医学、数字医学、核医学以及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专业;

加强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及新一代计算机设计与制造专业;

加强管理、贸易、金融、保险、办公自动化、医疗保健、出版印刷等专业;

培养制博会等所需的会展、旅游等人才,加强室内装潢、广告设计、专业外语翻译等专业。

(六)维护经济安全

开放经济下,辽宁的发展面临很多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在国际市场上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国外企业入主我国装备制造业,通过一系列并购活动,达到控制、利用或抑制技术提升的目的;省内核心企业可以在全国、全球范围内重新选址,形成了产业的流出,使得区域经济遭到打击。为保障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长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从学习模仿到合作开发,突破技术控制,维护技术安全

外资对东道国的技术安全影响主要表现为技术依赖。技术依赖常常导致东道国在制定国内技术发展战略时丧失主动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发展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对东道国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大大加快了这些国家技术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东道国的技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目前,要利用跨国公司进入的有利条件,采用学习模仿和合作开发模式来承接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同时集中财力进行关键技术的独立研发,通过三种模式的互补和协调发展来提高技术水平,突破技术控制,维护技术安全。

2.通过企业“走出去”,开拓产品市场,保障资源供给

尽管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定位应该是“装备全国”,但也仍需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我省企业应该通过“走出去”战略来实现这一点。起初的目标市场应是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提升技术,最终实现进入工业化国家市场的目标。

原材料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我省的资源存量难以支撑起原材料产业的大发展,必须利用外部资源,尤其是国外资源。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我们应该通过企业“走出去”战略,到资源产地投资设厂,就地生产,产品供给我省或我国的需要,以达到保障资源供给的目的。

随着我国境外投资政策与管理体制的相应调整,我们还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如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对外部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在我省与外国政府、商会之间进行沟通联系,协调我省企业的国外发展策略。

3.正确认识产业流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防止核心产业的外流

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产业转移为特点的产业流动是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产业重组的结果,是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准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另一方面,要允许并促进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能形成优势的地区,尤其是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产业的动态成长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在动态调整中得到优化,形成区域优势核心产业的专业化发展。

在全球分工、全球布局的浪潮下,产业移转至低生产成本的地方是常态,我们不能简单一概地反对产业外移。然而对于辽宁而言,在国家要求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产业基地的战略下,应清楚自己的目标所系、自身的优势所在,保留具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

(七)强化社会保障

开放经济势必对辽宁产生负向外部冲击。从中、短期来看,市场开放引入的国内外竞争将恶化辽宁的就业状况,从长期看,开放经济将导致辽宁长期面临劳动力买方市场的挑战。辽宁面对空前的就业压力,一定要把扩大就业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社会保障,通过多种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1.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我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应当把做大做强服务业作为我省吸纳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旅游、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只有加快改造升级,才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政府应积极扶持一批大型家政服务等企业。另外,中介服务、文化娱乐、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领域亟待培育开发。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促进立法,加强对企业的法律和政策监督,加强对企业社会保障的管理。在《社会保障法》未颁布之前,加快辽宁地方社会保障法规建设力度。辽宁应尽快出台针对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的法律,规范企业的招聘行为;对困难群体再就业的途径、形式和手段等应做出规定;要加强法律和政策实施中的监督,督促企业依法用工,依法保障劳动者的福利、社会保险权益。另外,还应完善对政府决策制定和执行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方政府的内部性,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

第二,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逐步取消再就业服务中心。一方面,要完善下岗职工出中心、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好经济补偿金和债务清偿问题。另一方面,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采取各种措施筹集基金,增强失业保险的支付能力,为下岗职工出中心作好准备,保证失业下岗职工能按规定领到失业保险金。

第三,政府应加大筹集资金的力度,建立起以社会保障税为主体、以多种筹资手段为辅助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解决目前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包括: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积极推进改革,加快社会保障费改税的进程;取消国有企业亏损财政预算补贴,改为直接援助退休人员;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提高社保基金的运营水平;考虑向国际金融组织申请社会保障制度调整贷款。

第四,鼓励社会组织或慈善机构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互助和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大力发展慈善机构,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八)规范政府职能

1.提高政府能力的根本是明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正确界定辽宁各地政府的职能。

首先,供给市场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政府必须强化市场秩序的供给和监督。同时,政府要构建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竞争的制度。另外,政府要放宽市场准入,开放市场空间,加快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允许非公资本投资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辽宁特别要放开能源、运输、电信和金融等部门的竞争。

其次,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是老工业基地各地政府重要的历史职能。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关键产品国产化进度要求,并根据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专项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包括充分运用优惠贷款、生产控制、政府采购等投资鼓励政策,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保证产业政策自身、产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调和完善,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社会稳定和危机冲突管理,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目前我省所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高失业率所导致的社会风险;国有企业困境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国企改革可能诱发的金融危机;地区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风险;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风险;意识形态的冲突引发的风险等。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政府处置社会风险的能力。政府要借鉴国际通用的、有效的危机和风险管理系统,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遵循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定量分析、风险应对规划、风险监测与控制程序,提高各级政府处置社会风险的能力。

2.改善开放经济投资软环境的根本出路是限制政府权力

限制各级政府用权的幅度。必须限制行政权力的使用幅度,切实减少政府行政权力对开放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变审批制为备案制。

要大幅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是“有限政府”。要最大限度地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防止权力因素介入企业改制、土地批租、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维护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要大幅度减少自由裁量权限。切实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对促进依法行政、维护执法公正和有效防范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28 2000 年部分省市市场化指数排名与得分

表29 部分沿海省市经济开放度指数(1998 年)

注:①浙江省部分数字为1997年数,投资结构水平用全国平均数替代。
②汇率按1989—1998年当年平均汇价的简单平均数折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