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别节目的策划
特别节目是因特殊的宣传需要临时编排的节目播出方式,以时间集中、空间广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征区别于常规节目。在重要的会议、重要纪念日,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电视台往往会推出特别节目。比如在香港回归、每年的“两会”、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重要时刻,中央电视台和很多省级卫视总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推出相关的特别节目。一般而言,电视特别节目具有如下特征。
在时间上,常规节目通常都在固定栏目播出,一般情况下它的播出时间不能超过既定的长度。特别节目则是临时安排的,根据需要取消原来的节目,通常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它的长度可以跨越几个时段,通过时间上的集中,不间断地连续播出,造成较大的社会效应。如中央电视台的“香港回归特别报道”连续72小时新闻直播,等于连续3天将所有频道都变为新闻频道,全方位多侧面地跟进事件进程与变化。
在空间上,常规节目可容纳的空间是有限的,它适合以分散的方式传播信息。特别节目则放宽了版面限制,扩大了信息容量,造成空间上的优势,有利于一次传播多点报道(即多点同步直播)。如中央电视台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分别在主席台上、合龙堤坝上、大型机械上、摄影专用船上、直升机上设立了20多个机位,大范围多角度地展示现场全景和细部,使观众有仿佛亲临其境的感觉。
在内容上,常规节目往往比较单一,在较短的时间内只能传播十分有限的信息。特别节目则是大容量的专题节目,它能集中、连续、系统地反映某一重大题材,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报道事实发生的过程、原因、背景及影响。如“3·15特别节目”,可以把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包括在里面,形成一种立体宣传的效果。
在形式上,常规节目一般只是一种形式,或新闻节目或文艺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两个。特别节目则可以把各种节目形式糅合在一起,新闻报道、社教节目、文艺演出,直播录播,组成一个“节目大拼盘”,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合龙现场直播”。
在技术上,特别节目需要充分运用多种尖端技术和重型装备,极大地丰富表现形式。如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特别报道,众多电视媒体在海陆空设置的众多机位就像一张大网,将该时该地的所有资讯一并囊括进来;中央电视台的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组,不仅尽遣该台精英,而且调动了卫星地面站等先进装备,使他们在巴格达的新闻大战中一点也不逊色于国外同行。
由于特别节目的特殊地位和特别作用,使得它在策划时拥有三大优势:一是在创意时相对不受限制,没有常规节目的条条框框,可以充分利用“特区优惠政策”,充分展现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往往能够策划出精品佳作。二是力量集中、针对性强,特别节目一般不轻易搞,一旦决定搞,就会选准时机,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集中优势兵力打一个电视宣传的战役,争取有一个轰动效应。三是各种投入相对比较充足,特别节目往往又是大型节目,如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重大新闻的现场报道、大型的文艺节目等,各种电视资源要相对优先提供,因此特别节目一般能够达到预期的特殊效果。
特别节目是电视策划的“竞技场”,是迸发各种智慧火花的“试验场”。一个出色的特别节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媒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到一个电视台的形象。比如1997年的“飞越黄河”大型现场直播节目,人们至今仍对它褒贬不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心就提出,如果由他们进行现场直播,那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式。他们将在隆重推出“飞黄”瞬间的前前后后,从新闻的角度和用新闻的手法介绍黄河,并把柯受良此前所有的跨越镜头资料都穿插进去,除展示黄河传统文化外,更要表现和弘扬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和气概。而且文艺中心在摄像机位的设计上也有明显失误,没能从侧面拍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的关键镜头——汽车在空中划出的优美弧线。
在特别节目策划中往往能诞生原创性的大手笔。例如被喻为“中国式狂欢节”的春节联欢晚会不但成为了我国的一种新民俗,而且是中国电视荧屏不可多得的具有独创性的文艺节目样式。这一重要的创新主要源于1982年的春节晚会策划。据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1982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在中央电视台设在木板房的台长办公室里,当时的台长王枫、副台长洪民生对黄一鹤说:“老黄,这次的春节晚会交给你搞怎么样?你要尽力把它搞好。”接到任务后,黄一鹤当时就找了几位平时合作最齐心的“搭档”谈了起来,一直谈得晚饭都忘记吃了。他们把平时积累的“点子”都“抖落”出来,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四条:第一,舍弃轻车熟路的录像播出方式,进行现场直播;第二,取消报幕员,设节目主持人;第三,设热线电话,沟通观众情感;第四,请国家高层领导参加,实现与民同乐。初步方案连夜汇报给了台领导,台领导当即拍板:就这么办。于是,作为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种群中重要节目样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拉开了它辉煌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