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名著电视剧改编的开头

名著电视剧改编的开头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说《红楼梦》开头的重要性决定了电视剧改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处理好把小说的开头转化为电视剧的开头。首先,必须遵守电视剧的创作规律,人物是电视剧的中心,所以在电视剧的开头,一定要设置好人物关系,各主要人物应该出场。综上所述,把贾雨村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作为电视剧《红楼梦》的开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但电视剧《红楼梦》的开头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过于拘泥于原著,留下了许多遗憾。

第二节 名著电视剧改编的开头

清代李渔在谈开头时说:“开手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有自由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如此时、此际,文情艰涩,勉强支吾,则朝气昏昏,到晚终无晴色,不如不作之为愈也。”(6)就名著的电视剧改编而言,由于名著的影响力,观众对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抱的期望值非常高,如果第一集让观众失望,就很难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以后就是有精彩的情节,也可能付诸流水。

一、《红楼梦》的开头

小说《红楼梦》开头,体现了小说总体上诗化的艺术风格,它熔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一炉,充满了奇幻色彩,作者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来开篇,又叙述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神奇结缘,给小说套上一层神秘的光环。与此同时,小说第一回又实写姑苏城中仁清巷内葫芦庙旁住的甄士隐,写甄士隐的日常生活,奠定了《红楼梦》亦幻亦实的总体艺术风格。因而脂砚斋评道:“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斯亦太过。”

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从一开头就奠定了全书“大旨谈情”的主题,走出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构套路,确立了悲剧的基调。在第一回中,就写了甄士隐丢失女儿、家被大火烧毁、投亲遭冷遇,最后看破世情出家的悲剧,以此与贾家的败落相映衬,而英莲的遭遇也与“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遥相照应。叶朗先生指出:“肯定‘情’的地位,追求‘情’的解放,确实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也是《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曹雪芹的这种审美理想,确实包含有某种程度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这是一个带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倾向的审美理想。”(7)也正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之上,王国维才称赞《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8)

小说《红楼梦》开头的重要性决定了电视剧改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处理好把小说的开头转化为电视剧的开头。首先,必须遵守电视剧的创作规律,人物是电视剧的中心,所以在电视剧的开头,一定要设置好人物关系,各主要人物应该出场。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完成的,情节编织得越精美,人物的形象就会越生动。影视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讲故事的艺术,“仅有文学天才是不够的。如果你不能讲述故事,你经年累月精雕细琢出来的美妙形象和微妙对白也只是浪费纸张。我们为世人创造的,世人有求于我们的,是故事。现在如此,永远如此。无数作家沉溺于用精美的丝线来编织华而不实的对白和精雕细琢的描写,却始终不能明白他们的作品为何不能投拍,而其他文学才华平平但故事讲述能力超凡的作家,却能欣慰地看到他们的梦境在银幕的光影中再现。”(9)

以小说《红楼梦》来说,开头的具有奇幻色彩的描写就很难用电视画面来表现,比如开篇中石头和一僧一道对话的场面,在小说中可以写得很精彩,但转化为画面就很难拍了。还有关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描写,都较难处理。因此,电视剧的开头不可能完全按照小说的开头来拍。

电视剧的开头主要人物要尽快出场,因此电视剧《红楼梦》的开头就要对小说的开头作大量的压缩和改动。小说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的出场是在第二回,通过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一一引出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宝玉等主要人物。这三回小说的容量非常大,包括女娲补天所遗留的石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甄士隐家的败落过程,以及贾雨村由发迹到免官的经历,一直到贾雨村随林黛玉进京,林黛玉进贾府等等。一集电视剧的容量很难容纳这么多的内容,这就需要对小说的开头作较大的改动,以适应电视剧的创作规律。首先,删除不必要的情节,尽快引出主要人物,设置好小说的人物关系。比如小说开头关于甄士隐的传记,与后面的情节发展关系不大,就放在后面“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节中再作交代。还有有关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等带有奇幻色彩的情节,由于难于转化为画面,而且也影响电视剧的节奏,所以在拍摄时干脆删掉不要。

要在电视剧的开头设置好人物关系,引出主要人物,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奠定基础,必须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电视剧《红楼梦》就把切入点定在了贾雨村这个人物身上。贾雨村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人物,他目睹了贾府盛衰的全过程。从贾雨村这个人物入手,来安排情节,设置人物关系,不能从他与甄士隐的交往开始,那样势必还要讲述甄士隐的故事,造成情节上的拖沓。因而改编者把贾雨村与冷子兴在城郊酒店的相遇作为电视剧的开头,通过冷子兴之口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使观众对贾家有大概的了解,对贾宝玉的家族背景、家庭环境有所认识,并进而又介绍了宝玉的为人,描绘出一般世人眼中的宝玉,让我们对电视剧的主人公有了大概印象。冷子兴还对元春、探春、迎春、惜春作了介绍,还提到了贾琏和王熙凤,使观众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这为后面林黛玉进贾府作了铺垫,使观众对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见的人物不感到突然。贾雨村以前的经历,也可以在他与冷子兴的对话中叙出,或把他以前的生活片段用闪回表现出来,使观众对贾雨村的来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著。综上所述,把贾雨村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作为电视剧《红楼梦》的开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还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如电视剧的片头用一块石头来展现电视剧的主题,基本上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曹雪芹在小说中的许多地方都是以石头自命的,第一回中写石头入世,经历一番离合悲欢的故事之后,石上刻诗一首:“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其中就有作者自身生不逢时、才华不能施展的无奈。电视剧以一块顽石作片头,正较好地体现了原作的思想内涵。另外,林黛玉进贾府与贾母相见的一场戏拍得也比较好,虽然室内人物众多,但行走站位丝毫不乱,可见导演在场面调度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且邓婕演的王熙凤非常出色,不做作,十分逼真地表现出凤姐的形象、性格,以及她在贾府的地位,为开头增色不少。

但电视剧《红楼梦》的开头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过于拘泥于原著,留下了许多遗憾。第一集从甄士隐的故事开始,到林黛玉进贾府结束,容量过大,结果不得不大量使用画外音,这就打破了电视剧节奏的平衡,不符合电视剧主要以画面来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创作规律。而且,甄士隐的故事自贾雨村走后没有再交待,接着用画外音叙述贾雨村中进士做官又被免官的经历,使前后情节不连贯,还不如在第一集中不拍有关甄士隐的事。正如一位红学家所说:“《红》剧由于过分强调‘忠实原著’,因而缺少‘戏剧冲突’,情节发展出现‘平淡无奇’的感觉。特别是刚刚开始的几集,由于故事头绪纷杂,人物众多而又面孔差异不大,所以使一般观众很难入戏。甚至有相当多的观众看了几集之后还说不上谁是谁,影响了观众的欣赏效果。”(10)

另外,开头对一僧一道的处理也有欠妥之处,服饰华丽,显得多了几分俗气,而缺乏仙气;那个道士的《好了歌》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应该把画面切入繁华的闹市中,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不应像电视剧中那样,让道士唱着《好了歌》从荒郊走到闹市,在荒郊无人的地方,他又唱给谁听呢?

总而言之,电视剧《红楼梦》的开头,有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但还有许多不足,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电视剧的艺术特性,没有更多地从“剧”的观念出发来设置情节。正如戴临风所说:“小说写的太好了,看起来总是津津有味不厌重读。因此改起来就舍不得动又不敢动,生怕损伤这块国宝。后来思想解放一点,就稍好了一些,但至今我们自己也感到‘戏味’不足,更多的是舍不得。”(11)事实上,这段话不仅对《红楼梦》而言,对其他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时也同样适用。

二、《水浒传》的开头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写高俅发迹,体现了“乱自上作”的思想,正如金圣叹所说:“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12)“乱自上作”,说明下层阶级所以起来造反,根源在于上层统治者的压迫,官逼民反,梁山好汉是被逼上梁山的,这就肯定了《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造反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通过高俅的发迹史,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皇帝。高俅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他是一个社会集团的代表。在这个社会环境下,不仅像阮氏兄弟等普通百姓难以生存,就连柴进等有着太祖皇帝“誓书铁券”的先朝贵裔还要受到迫害,被迫走上啸聚山林的道路。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传・发凡》中说:“此书曲尽情状,已为写生,而复益之以绘事,不几赘乎?虽然,于琴见文,于墙见尧,几人哉?是以云台、凌烟之画,《豳风》、《流民》之图,能使观者感愤悲思,神情如对,则象固不可以已也。”(13)

从全书的结构上讲,高俅是小说开头编织人物关系、情节的支撑点。虽然他并不是主角,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只是一个过渡人物和陪衬角色,但在整体构思中,“施耐庵将高俅作为整体结构的一个透视点,便自然而然地为各种人物的行动趋向和故事情节的延伸,划定了一致的空间方向——‘逼上梁山’。这样,《水浒》描述的人物、事件虽然繁杂,但经过高俅的聚焦作用,就使诸多分散的情节线,层深迭进地趋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体。”(14)高俅发迹当上殿帅府太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王进,为后来许多英雄好汉被迫走上梁山作了铺垫。因而金圣叹才说:“高俅来而王进去也……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15)进一步点明了作者“乱自上作”的立意。

电视剧的开头,在结构上对全剧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电视剧删去了小说开头的楔子,直接展现高俅从一个帮闲的浮浪子弟如何一步步登上殿帅府太尉的高位,从而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一个社会环境。但电视剧却没有像小说那样,把高俅发迹的故事从头到尾全部都写出来,而是删去了高俅被发配出京的故事。由于开头第一集容量的限制,如果将高俅发迹的过程从他被发配出东京全部拍出来的话,情节肯定显得拖沓,把握不住小说的主题,因此,只能选择高俅发迹过程中的一个点切入,电视剧就从高俅遇赦回东京后开始。

为了更好地表现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环境,为以后各个水浒人物走上梁山提供依据,高俅发迹后报复王进的情节也是电视剧的开头应该具备的。王进认出高太尉原来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后,知道高俅要向自己报仇,无可奈何只有弃职投奔延安府,王进是被高俅迫害的第一个人,王进是国家难得的人才,高俅逼走王进,揭示了当时奸臣当道的社会环境,为后来众多的英雄好汉被逼走上梁山作了铺垫。正如金圣叹所说:“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因此,在《水浒传》电视剧改编的开头,应该设置好高俅逼走王进的情节。

小说《水浒传》塑造典型人物是用列传体形式来叙述的,“有一人一传者,有一人附见数传者,有数人并见一传者,映带有情,转折不测,深得太史公笔法。头绪如乱丝,终于不紊,循环无端,五花八阵,纵横错见,真奇书也。”(16)《水浒传》中人物众多,只梁山人物就有一百零八人,有的人物贯穿全书,有的人物故事集中在几回书之中,作者笔法曲折,纵横错见,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可以反复体味,欣赏作者文笔的绝妙。但在改编为电视剧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观众的收视环境和电视剧的播出特点。一般观众在收看电视剧的时候,不可能像在看小说时那样投入,也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可以反复翻阅,有时候就会漏掉一些情节。而且电视剧每天只能播出一定的集数,如果电视剧的情节不够集中,枝节太多的话,势必影响观众的收看。因此,《水浒传》的电视剧改编,应该对一些主要角色、事件进行突出的介绍和表现,以显示它们在电视剧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样,在人物众多、事件繁杂的情节结构中才能分清主次轻重,以便加强电视剧结构的层次感。另外,这样做才能突出小说的主题,符合小说以主要人物的传记来作为小说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点,也体现了小说“无奇不传”的特征。小说的开头,由高俅引出王进,由王进引出史进,再由史进引出鲁达,鲁达是《水浒传》中的主要角色,小说为鲁达立传叙事,叙述了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护送林冲到沧州才告一段落。因此史进的出场,也是为鲁达的出场作铺垫,所以在电视剧的开头,对史进这一人物的故事叙述就显得相对略一些,以便电视剧集中力量来塑造主要人物。

另外,按照长篇电视剧的一般规律,第一集主角一般都要出场,但由于小说《水浒传》结构的特点,它是以列传体来叙述每一主要人物的故事的,而且《水浒传》的主要角色宋江、晁盖等都没有在第一回中出现,晁盖是在第十三回出场,宋江是在第十七回才首次出场,在电视剧改编中,不可能把宋江安排在第一集中出场。所以,在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过程中,我们还需考虑到一些名著结构的特殊性,针对名著结构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改编手段,不拘泥于既定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完成古典名著向电视剧本的转化。

电视剧第一集《高俅发迹》就紧紧把握住了作者“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作品从高俅和一帮地痞在东京街头踢气毬开始,许多人围观,后来围观的人都赶去看一个卖艺人舞棒,高俅等人就来打舞棒的卖艺人,突出表现了高俅街头一霸的形象。在高俅打人的过程中,被禁军教头王进撞见,王进就问围观的人是何缘故,有人就告诉王进高俅的为人,把高俅从前被发配出界、后来遇赦回到东京、现在董将士的生药铺里做活的经历告诉了王进,给观众交代了高俅的来历。王进路见不平,救出了被打的卖艺人,将高俅等人痛打一顿,这就为高俅发迹后报复王进作了埋伏。高俅在这之后被推荐到苏学士府,又从苏府被推荐到小王都太尉处,作了小王都太尉的亲随。随后又以踢球的高超技艺,被端王看中,从此留在了端王府。他那帮幻想着“同富贵、勿相忘”的地痞无赖同伴来找他,反而被他带人在翠仙楼上打了,这也是为了表现高俅那种翻脸无情的小人性格。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对高俅发迹的过程处理得比较好,情节节奏的把握基本上是成功的,从高俅寄居在董将士家开始,略去了他以前吃官司被发配等事,而突出表现了他浮浪破落户子弟的形象和地痞无赖品格。因而高俅的发迹为电视剧的人物关系、情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为后来一百零八人走上梁山作了铺垫。

电视剧在表现高俅发迹的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使高俅成为董将士生药铺里的一名伙计,在董将士面前唯唯诺诺,每天在生药铺里干活,与他浮浪帮闲的形象不符。在小说里,写董将士每天酒食招待,并不是把他作为药铺的伙计。还有高俅收他以前的一个姓高伙伴作干儿子的情节也不太合理,虽然电视剧一直讲这人与高俅的关系比其他人密切,但以高俅的为人,发迹之后虽然没将他像其他人一样痛打一顿,也决不会再与他来往,后文讲到高俅还有兄弟高廉,高俅从亲族里过继一个儿子,比电视剧设置的让高俅收以前的伙伴为干儿子好。改编者设计这一情节可能是为以后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的情节埋下伏笔,其实这样做也无必要,我们可以在叙述林冲故事的时候,再交代高衙内的来历。

总的来说,电视剧《水浒传》的开头是比较成功的,体现了原著开头“乱自上作”的主题思想,为全剧提供了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地痞流氓横行、豪杰之士揭竿而起的社会历史环境,为以后一百零八人被逼上梁山等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在全剧的结构上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三国演义》的开头

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头,就体现了作者“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观。就小说的整体结构而言,《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来构成小说结构的整体,虽然在创作中作者进行了加工和再创造,但其所叙述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结果与真实的历史是大致相符合的。在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小说的主要人物刘备、张飞、关羽、曹操等先后出场。而罗贯中的历史观,则包含着“尊刘抑曹”的思想,第一回主要是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桃园,曹操、孙权则主要是放在以后叙述。

“桃园三结义”是全书故事情节的发端,也为以后蜀汉基业的开创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桃园三结义这段情节体现了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宣扬的忠义观,特别是关羽后来更是成为忠义的化身,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小说以后的情节发展中,关羽不受曹操给予的高官厚禄,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以及关羽被东吴害死后,刘备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的劝说,执意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以实现三人结义时的誓言,使孙刘联盟破裂,蜀国元气大伤,让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筹划的统一天下的蓝图付诸东流,这些情节的设置都是作者忠义观的体现。在小说中,凡属于“忠义”的行为,作者都加以赞美,凡属于“不义”的行为,作者都是持批判的态度,由此可见,桃园三结义的情节在小说第一回中占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却十分重要,对表现《三国演义》的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做了详细的交代。小说从汉灵帝在位时的种种不祥之兆开始,这也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特点,开头总是以奇幻的笔墨来表现天道的循环,暗示由于统治者昏庸,宠信宦官,贬斥忠良,天下百姓不堪其苦,纷纷起来抗争,形成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农民起义。各地诸侯纷纷招募义兵,来抵抗黄巾起义军,刘备、关羽、张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场,三人能够在桃园结义,也是建立在为国出力、建功立业的基础上,因此,小说的开头写完桃园三结义之后,就开始写三人招募乡勇,与黄巾起义军作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说的另一主人公曹操也出场了。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头,采用了交代背景、确立人物关系的开头方式。在第一集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东汉末年朝廷的腐败,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交替专权,到黄巾起义爆发之前,朝廷上十常侍把持朝政,卖官鬻爵,陷害忠良,天下已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这些都是黄巾起义爆发的背景。这就引出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投军报国的理想下走到一起,桃园结义,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镇压起义军。小说的第一回主要是叙述桃园三结义和刘备三人与黄巾起义军的作战过程,而且桃园三结义这段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广大老百姓所熟知,因此,在电视剧的开头,桃园三结义被作为重要的一部分来拍摄。

在小说中,对于桃园三结义的过程叙述得比较简单,但要改编为电视剧,如果只有这些情节肯定不能满足观众的期望值,所以在电视剧的开头拍桃园三结义的时候,编剧在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增加了民间关于张飞井的传说,给三个人的结义过程增加一些戏剧冲突,让关羽和张飞像《水浒传》中那些江湖好汉一样不打不相识,也算是一种尝试。

小说的第一回中,在叙述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之后,开始写刘备三人的征战过程,虽然篇幅不大,但比较复杂,作战次数较多,过程显得很长。电视剧表现刘备征讨黄巾起义军的过程不可能像书中那么详尽,因为电视剧的第一集容量有限。从另一个方面说,把刘备三人的这段征战经历全拍出来,观众看了也不精彩,因为这段情节对战争的描写缺乏精彩的场面,有些写得过于简略,让现代社会的观众难以理解。因此,电视剧的开头在处理刘备三人征讨黄巾起义军过程时,不能完全按小说中叙述的来拍,在尽量忠实于原著故事框架和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对这段情节进行简化和重新整理。

电视剧第一集《桃园三结义》以桃园三结义开篇,表明改编者基本上把握了原著的主题,把结义作为开创蜀汉力量的起点,也体现了小说着力宣传的忠义思想。在电视剧中增加了一些戏剧冲突,有人到张飞的肉摊上买肉,张飞不在,伙计不敢卖,在争执时遇到关羽,伙计告诉关羽,谁能把石磨盖着的井里的肉拿出来,肉就归谁,关羽搬开了石磨,把肉分给了大家,张飞听说之后来找关羽,两人打了起来。刘备一直在场围观,就上去劝解,用力将两个人分开,三人相识,结为兄弟,相约共同组织义军,报效国家。这段原著中没有的情节,主要是增加桃园三结义的戏剧色彩,提高可看性。“编导者计划这一情节,一是为了让关、张亮相,初显其勇武仗义、粗豪刚烈的性格特征;二是为了增加本集的戏剧性和可看性;三是借用《水浒》‘不打不相识’之法,为‘结义’提供契机,起到了连接和推进剧情发展的艺术结构作用。”(17)电视剧这样处理桃园三结义,确实增加了戏剧冲突和可看性,虽然其中的一些细节还值得商榷,但在小说向电视剧转化的探索中,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电视剧中处理得较好的还有桃园结义时所唱的主题歌:“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建功立业展雄才,展雄才。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这首主题歌深深体现了三人的忠肝义胆和建功立业、安邦报国的远大志向,慷慨的歌声再加上鲜艳缤纷的桃花,这时电视剧的声音和画面融合在一起,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

电视剧的开头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征讨黄巾起义军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没有具体拍摄三人征战过程中的任何一场战役,只是用一些战争场面来表现三人的征战过程。这样做一方面可能因为这段战争情节比较简单,过程又很繁琐,没有精彩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从现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来说,刘备三人镇压黄巾起义军是对他们形象的一种损害,所以编剧简化了他们三人征讨黄巾军的过程。但这样一来,单凭交代背景和桃园三结义的情节又不足以支撑一集的内容,所以改编者又把第二回中的“张飞怒鞭都邮”的故事并入电视剧的开头第一回,并删除了小说第二回中的镇压黄巾起义军的过程,使全剧开头的结构更加紧凑,增强了电视剧开头的戏剧性和可看性。不过这样做也有其不足之处,在电视剧的第一集,由于对黄巾起义军被镇压的过程过于简单,对黄巾起义的结果就交代得不太清楚,在电视剧中,只是让张角站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来表现黄巾起义的失败,显得比较单薄。但就结构而言,电视剧的开头还是比较成功的。

电视剧的开头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在电视剧开头交代背景的时候,用画外音说明“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然后从春秋战国开始,从天下的由分到合、由合到分的历史交替过程来证明这一规律。对东汉宦官专政的叙述,从汉和帝开始说到桓、灵二帝。这中间把汉和帝之后的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每人用特写镜头一一表现,来说明皇位更替的历史过程,这样的表现手法不符合电视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因为这使电视剧的节奏显得拖沓,交代背景不够简洁,没有处理好语言和画面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