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课堂教学的要素与结构

课堂教学的要素与结构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五 课堂教学的要素与结构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的确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要真正了解它、驾驭它,却又并非一件易事。系统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影响并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科学的共同原理对研究课堂教学的要素与结构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专题五 课堂教学的要素与结构

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的确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要真正了解它、驾驭它,却又并非一件易事。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成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很少有时间研究课堂教学,因而不少教师固守在自我经验的胡同里重复劳动,颇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

一、课堂教学的要素

系统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宇宙,小至微观原子,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所谓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影响并决定系统的功能。研究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对于提高系统的功能大有裨益。

系统科学理论还告诉我们:系统科学具有三大共同原理。①整体原理。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②有序原理。系统只有开放,同外界环境有信息交换,才能有序。③反馈原理。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系统科学的共同原理对研究课堂教学的要素与结构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1.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

系统的要素和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要素的质量和结构的组合影响并决定系统的功能。换言之,系统的要素好,系统的功能就好;系统的结构好,系统的功能就好,反之亦然。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表2-2所示。

表2-2 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从表2-2可以看出,系统的功能与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关系密切,系统的功能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的质量,而且有赖于系统结构的优化

2.课堂教学要素分析

遵循系统科学的理论,课堂教学也是一个系统,有其自身的要素与结构。研究课堂教学的要素与结构,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诸要素质量的标准要求,进而充分发挥诸要素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最早有三要素说,即学生、教师和教材;后来又有四要素说,即增加了环境这个要素;到本世纪初,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提出了七要素说,即在四要素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目标、方法和反馈三个要素。下面不妨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对七要素做一些探讨。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素。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出来。学生这个要素的质量标准除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还包括学习的兴趣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等。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学习之“门”才能打开,真正的学习才会开始,所以优秀的教师都舍得花力气营造激发学生兴趣的魅力课堂。另外,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很重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包括“我要学”和“我会学”。“我要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会学”包括:学习活动前能自我计划,学习活动中能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自我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

(2)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由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成的教学实体,师生都要熟悉它、读懂它、用好它,因此它是课堂教学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一套好教材一般要体现以下特色:第一,编写思路上努力诠释新课程理念,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准确、全面、系统达标;第二,内容编选上,围绕专题组织内容,体现时代意识,贴近学生生活;第三,呈现方式上导学特色明显,易于学生接受;第四,教材设计体现开放融合,注重延伸渗透。总之,一套好教材既要方便教师的教,又要易于学生的学。新课改为我们编写了多套有影响的好教材,关键是教师在备课教学中能否吃透教材、活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希望达成的理想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过程,制约教学策略,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确定的标准要求是全面、准确、具体。所谓全面,即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所谓准确,即课时目标要符合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要求;所谓具体,即表述要恰当、清楚,易于操作和检测。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确定目标、导向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因此,不仅教师心目中要有教学目标,而且通过教学让学生也能感悟到教学目标。

(4)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并运用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必须依靠一系列方法。所以方法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要素。广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在课内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此外,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各种方式方法。教学论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他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5)教学环境。环境与人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在过去它是一个被人忽略甚至无视的教学要素。然而,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有形的课堂教学环境包括教室设备和布置是否齐全、合理与整洁,室内光线与空气是否良好,颜色、气味是否宜人等。无形的课堂教学环境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班风和课堂氛围等。自20世纪末以来,这种无形的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学者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因此,课堂教学中努力建立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

(6)教学反馈。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往互动活动。这种信息交流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反馈包括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反馈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质疑等方式和途径来进行的。此外,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的观察,也是捕捉反馈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具有教育机智的老师往往善于利用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由于反馈有时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具体,因而往往易被忽略。但是不管怎样,不承认反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是对课堂教学认识上的片面性的一种表现。

(7)教师。课堂教学显然还有一个绝对少不了的要素,那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谁在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这一角色特征集中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其内涵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个方面。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要求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有一定的教育智慧;同时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发和整合课程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3.课堂教学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图2-3 课堂教学诸要素关系示意图

从图2-3可以看出: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要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从学生身上来体现。为了达成目标,必须通过教材与方法的中介。这种影响情况究竟如何,目标任务是否已经完成,或达到什么程度,就要从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来判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环境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教师和学生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设法控制或适应环境,使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由上可知,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要靠教师去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或者说是主导的作用。另一方面,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也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而且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完成目标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实际上,课堂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远比简图2-1所表示的复杂得多。虽然复杂,终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至少它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要素越多,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就会越好,因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二是课堂教学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顺当,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课堂教学就能收取最大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

1.结构的含义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系统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由于组合方式和组合秩序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就不一样。比如:大家熟知的历史故事《田忌赛马》和现代领导班子配备中的老中青“三结合”,都是结构优化的典型例子。

2.课堂教学结构解读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课堂教学结构的分类也不尽相同。从静态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可分为四个层面,即课堂教学的理念、内容、行为和方式方法。这四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结构(上课步骤)可分为五个环节,即课的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下面引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对课堂教学五环节基本含义的解读。

(1)启动环节。

启动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往往利用问题、演示、实验、视像画面、言语描述、体态语言等手段来创设这种情境。在课启动时,教师常常还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另外,课的启动还包括了教师将学习的目标、方式、程序安排等用适当的言语告诉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一开始就能建立起应有的期望。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将学习些什么,这会有助于他们将本节课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也能激发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努力。

启动环节主要是非认知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够恰当地体现教学的目的性和认知——情意一体化作用。

(2)导入环节。

“导入”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过渡衔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家庭作业、演示、讨论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教学新任务直接相关的旧知能。这种回忆一方面起着检查的作用,同时也有复习的效用。当然,在导入环节教师要对回忆的性质、时机和数量等方面酌情把握,以有利于新任务的学习。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新知能的学习都离不开同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直接发生作用,离不开学生依托旧经验建构新任务的意义。

在导入环节,有时候教师往往注意到了复习刚刚学过的知识技能。但是,真正重要的却是提示回忆乃至补缺同新学习任务直接相关的旧知能。

(3)展开环节。

展开阶段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新任务有实质性的理解。应该说,教学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同展开环节的课堂结构是否得以优化有关。展开环节教师要做的工作有:

①优化呈现。

教师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合理呈现新知能。呈现时所依据的逻辑顺序是新知能(或学科内容)本身的结构特征,心理顺序是学生掌握新知能时认知建构方面的先后难易之别。在中小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满足学生对心理顺序的需求,保证将新课题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心理意义,将外部的信息纳入原有的或经过改造的认知结构中。

②指导编码。

它的实质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类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将刚刚接受的新信息结构化、意义化、形象化,有针对性且与个人经验相挂靠,从而贮存到长时记忆中去,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与品质。

③尝试练习。

当学生对新信息经过合理编码贮存之后,他们已初步习得(领会、理解)了新信息的实质含义。然而,这种习得还不能说是深刻透彻的,贮存也尚未达到经久不忘的程度。如果这时教师就匆匆忙忙做“巩固”的工作,难免会产生因急于求成而错误率高和因期望过高而学习效益差的情况。所以这时候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指导性练习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动身体练习一番。借助课堂上的即时练习或讨论,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判断学生初步习得的新知能是否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尝试练习的结果中体验自己理解或掌握的程度。

④评价反馈。

学生尝试练习活动必须通过形成性的、及时的、评价的反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练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种评价不是用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等排序,而是传递某种信息,让学生知道他在尝试性练习中所表现的学习行为正确与否或正确程度如何,离期望的目标还有多远,通过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激励。

(4)调整环节。

既然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与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那么,课的调整不但包括了补救教学,也可能含有补充教学。补救教学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或典型出现的错误反应或动作从新的角度加以澄清和纠正。补充教学则往往针对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加深拓宽。不管是补救教学还是补充教学,最好是教师在备课计划中事先有所预计,因为在面向群体教学的环境下,课的调整常常是不可缺少的。

(5)结束环节。

课的结束和启动一样,虽然所占用的时间不多,但却非常重要。课的结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小结”和“照应”起到提炼主题、概括要旨、过渡衔接的作用。小结是反映“今天”的课与“昨天”的课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对这一堂课学到的本领再一次有一个总体印象。照应是反映“今天”的课和“明天”的课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对下一堂课将要学习的新本领有所准备,有所预期。另外课的结束还要包括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要么是起到巩固熟练的作用,要么是起到迁移扩展的作用,后者是在适当变化新情境中综合运作新旧知能去解决问题。

3.课堂教学结构优化

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因而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系统的要素多,而且结构关系或显或隐、或动或静、或主或辅,在错综变化的相互关系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的。因此,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必须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作出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好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最终要看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成为学生真学、真练的过程。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楚、教学环节简单实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符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等。

本章讨论思考题

1.你校开展过哪些形式的研究性备课?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验。

2.根据马杰教学设计的理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

3.有学者提出,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不懂得课堂管理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对此你有何看法?为什么?

4.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怎样去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试举例分析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