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

“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从系统的结构方面看,它是根据教学需要,首先有目的地进行要素的选择,然后将所需要素科学地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课堂教学结构整体的教学方法;从系统的层次上看,它是一个教学方法系统,每一次科学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是这一教学方法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种具体的、独立的教学方法。要素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

第六节 “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

一、设计原理

所谓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从系统的结构方面看,它是根据教学需要,首先有目的地进行要素的选择,然后将所需要素科学地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课堂教学结构整体的教学方法;从系统的层次上看,它是一个教学方法系统,每一次科学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是这一教学方法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种具体的、独立的教学方法。从系统的功能来看:它是一种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上,辩证地统一了“主体”与“主导”、“学法”与“教法”的关系的教学法。

二、基本程式

(1)提问。一方面是教师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积极引导,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2)自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可以掌握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困难所在。重新组合知识,调整重难点,确定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则可以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感知和初步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课。在教学中就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

(3)讨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开展研究讨论。通过争论、说理或演示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纵横交错、多层次的信息传递方式。

(4)操作。一方面是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动手操作实验。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且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它是借助于肌肉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操作演示过程。

(5)尝试。即学生的尝试练习过程,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6)导讲。是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尝试讨论的情况,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知识结构的同时,尽力促进其智能的发展。导讲以调动学生内因的积极性为基点,保证了“学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导”,“导”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7)练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基本训练,以巩固知识、技能,形成技巧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有基本练习、尝试性练习,巩固性练习,技能、技巧性练习,创造性练习等多种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理解掌握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记忆、思维、想像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培养勤奋好学、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也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8)批改。即课堂作业的当堂批改。它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一次综合性的信息反馈,它为实现课堂教学的自动控制提供了依据。

(9)评讲。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于学生有创见的答案,从理论的高度上予以肯定。对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不草率对待,不简单地否定,而要从理论高度把问题的性质、错误的原因讲清楚,使学生真正领悟、终身受益。它是一个及时排除干扰信息,增加有效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

(10)总结。在课堂上学生活动多,问题暴露得多。再加上追究、讨论,使问题偏离中心向四周扩散的也多。因此,教师必须将知识归类,使其系统化、概括化,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

三、课堂操作

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具体到一堂课要经过选择——组合——调整三个过程。

(1)选择。要素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具体地说,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要求,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特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信息背景,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要素,为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准确地提供素材。

(2)组合。就是把选定的若干要素,科学地组合成为一个结构完整,有实用价值和特定功能的教学方法的过程。要素的组合过程,就是教师自己进行教学方法的创造过程,在创造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

①要考虑“主导”与“主体”的辩证关系,以“导”为主线,以“学”为主体,目的在于把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知识结构的同时,尽力促进智能的发展。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内因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②要考虑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因果关系。构成系统的要素不同,系统的功能也不同;构成系统的要素如果相同,若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不同。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实现教学系统功能的最优化,要实现教学系统功能的最优化,必须实现教学结构的最优化。所以,要素的组合(教学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③要考虑课堂教学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对应关系:教材重点与重点要素的对应关系,即要素的选择与组合要符合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课堂结构规律的对应关系,即要素的选择与组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调整。通过选择与组合两个过程,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已经形成。在运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整,随时完善,使之成为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