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人生道路观

马克思主义人生道路观

时间:2022-1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观是关于如何达到人生目的、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问题的根本观点,也就是关于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观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的观的基础之上,它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人生道路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观是关于如何达到人生目的、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问题的根本观点,也就是关于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的理论。正如任何人生道路观都是建立在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的观的基础上一样,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观也要在其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的观的基础上展开。现在,我们的论述便由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的观,逻辑地过渡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观。

人生道路的本质和特征

何谓人生道路?人生道路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这是任何人生道路观都首先回答的问题。所谓人生道路是指人们实现其人生目的,从而实现其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的途径或实践过程。它所回答的问题是人应该如何生活或用什么的态度和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因而它总是通过一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表现出来。

一定的人生道路是由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和一定的人生目的观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一般说来,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就会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不同的人生实践和人生价值,从而也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而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目的,有不同的人生目的便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在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因而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及由此决定的人生目的观和人生道路观。资产阶级的人生道路之所以以尔虞我诈、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为主要内容,而觉悟的无产阶级之所以走上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生道路,都是由其不同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所产生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由此引出的人生目的观所决定的。

人生道路的可选择性是以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存在为前提的。当一个人走上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多种不同的人生道路,这多种不同的人生道路可以归类为正确的人生道路与不正确的人生道路。人们尽管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只有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是有前途的,才能有利于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从而有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

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谓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最有利于人们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从而最有利于人们实现其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观建立在科学世界观,特别是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的观的基础之上,它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如果人们要使自己的人生真正创造出应有的价值,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观所揭示的人生道路便是一条必由之路。它主要包括下面一些环节。

img21

1.积极地面对人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主体素质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一个人要实现其为社会发展贡献,从而创造出应有的人生价值的目的,就必须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为社会发展作出实际的贡献。而一个人能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以及其贡献之大小,除了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其人生态度和主体素质——德性和才能。一个人越是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其主体素质越高——也就是思想道德水平越高、才能(包括体力和智力)越强,其人生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从而其人生价值就越大,其人生目的也就越能更好地得以实现。因此,积极地面对人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主体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一生相对于宇宙的无限发展来说虽然是短暂的,但其经历的绝对时间却是漫长的。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们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处身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之中,要遇到种种矛盾和复杂的情况,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祸福倚伏等等,不一而足。面对复杂的现实人生,只看到人生的艰难而消极悲观,就会丧失创造人生价值的勇气和主动性;而如果只看到人生的顺利而盲目乐观,甚至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就会在实践中碰壁而导致失望和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无疑都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创造和人生目的实现。只有正视人生的现实,采取既不消极悲观,也不盲目乐观的积极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人生实践的各种问题,努力为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贡献力量,才能更好地创造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目的。

要积极地面对现实的人生,正确地认识历史条件或社会环境对人生实践所具有的制约和影响是重要的。我们知道,任何人都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或社会环境下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其他历史条件都必然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创造人生价值的实践。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的极其低下严重地阻碍了人们的才能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人们对其人生价值的创造。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原始社会的结束,相继出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三个私有制社会,它们较之原始社会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对其人生价值的创造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在这样的社会里,私有制造成人的本性的异化,人的价值不可能被正确认识。而且,由于私有制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又使广大劳动群众不能受到应有的文化教育,智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再加上客观过程本身的限制,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总是无法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始终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们相对抗,人们只能被动地受历史规律的摆布,很难有效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此外,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广大劳动群众创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从而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量。由于这种原因,在私有制社会里,人的个性的发展受到严重压抑,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而人生价值的创造和提高总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历史只是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第一次为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许许多多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剥削压迫的消除,使得人们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为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集体生活的经验,使得人们有可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从而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或价值;也有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且,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就使他们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这样,由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施展都能获得较好的条件,因而人们就有可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从而创造出较高的人生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个性将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展,人的才能的施展亦将得到越来越有利的条件,从而人们将创造出越来越高的人生价值。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方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生价值的提高也需有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在其诞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旧社会的痕迹,因而客观上也会造成对发展个性和提高人生价值的某些限制,但这是非本质、非主流的现象,必然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趋于消失。我们国家由于有着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而又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封建主义痕迹的严重是很自然的;同时,我们国家也还存在着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这一点尤其不可避免;此外,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在经济体制还是在政治体制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如此等等。这就使得家长制、社会特权、官僚主义现代迷信、以权谋私、损人利己、迫害善良、压制人才、阻碍人的健康发展、践踏人的尊严等等腐败、丑恶现象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些显然都不利于人们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不利于其人生价值的创造。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和本质。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目前在我国国家存在的一些腐败、丑恶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那时我们将会获得创造和提高人生价值的更为有利的条件。

img22

总之,人类是发展的,历史是前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创造的人生价值将会不断得到提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社会的发展总是曲折地前进的,人们创造其人生价值的活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脱社会发展程度的局限所必然带来的限制。即使将来社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人生价值的创造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重要的还是要正确地、积极地面对现实,既不能无视现实的积极面和历史的进步给人生价值的创造带来的有利条件和美好前景而悲观,也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主观蛮干或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要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改良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为人类、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更好地创造人生的价值。

然而,人们要真正做到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从而更好地创造人生价值,就必须加强主体素质修养。如果一个人的主体素质(包括德性和才能)很低,不具备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品德和才能,他就不可能做到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创造出应有的人生价值。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人生价值的大小之所以会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高低不同的主体素质。在这里,正是其主体素质的差异决定了其人生价值的不同,这就足以说明提高人的主体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人的主体素质呢?在现今的条件下,除了社会要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帮助人们提高主体素质之外,就个人而言,人们要提高自己的主体素质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正确揭示,是科学世界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证的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也为人们提供了把握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人生,去分析和解决人生实践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能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从而增长建设社会主义的才干,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是学好马克思主义所必备的条件,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知识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能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变成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知识就是力量,谁有知识谁就有力量、有才干。人们要提高自己的主体素质,要增长自己的才干,就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高要求更使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显得至关重要。第三,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任何理论或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懂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只有把所学的东西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只有在现实的实践锻炼中才能暴露人们理论或知识的不足,从而促使人们去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发展自己。总起来说,人们只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并注意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增长自己在认识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才干,从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更好地得以实现。

img23

2.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使自己的力量作为动力融入历史的总合力之中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人生实践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实际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就必须使指导我们人生实践的意识或意志正确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我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力量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融合到历史发展的总合力之中。

恩格斯在讲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创造时这样说过:“历史是生产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的那样。”[9]他认为,许多人由其各自特殊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不同意志,是指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中形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最后便“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从而“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10]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由许多不同的意志通过支配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相互作用而融合成的这个总合力推动的。在社会历史这个总合力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其起作用的方向有着许多不同,但大体上可归结为两种相反的方向:一种是大体上沿着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起作用,一种则基本上是逆着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起作用。前者形成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后者成为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阻力。社会历史的总合力就是在各种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各种动力克服各种阻力之后,现实地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力量。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要通过参与形成社会历史的总合力而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实践所形成的力量是作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而参与总合力的形成的,那么,他的人生实践就只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根本谈不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因而其人生就会毫无价值可言。反之,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实践所形成的力量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融合到总合力中去的,那么,他的人生实践就会对促进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其人生也就会获得价值。而一个人的人生实践所形成的力量要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融合到总合力中去,支配其实践的意志,就必须正确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只有正确的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志,才能指导人生在生活中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去行为,去实践,这样的人生实践所形成的力量才能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沿着历史前进的方向起作用,从而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融合进社会历史的总合力之中。而一个人要使自己的意志正确的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从社会历史的表面的、偶然的现象中把握到其内部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决定的必然规律。总之,一个人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志,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实践作为动力融合进历史的总合力之中,从而对促进社会的发展作出实际贡献,创造出应有的人生价值。

因此,我们要使自己的人生获得应有的价值,或者说要不断创造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使我们的人生实践作为动力融合进历史的总合力之中,从而不断对推进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3.正确认识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把自己的奋斗融合进人民群众的奋斗之中

我们要使自己的人生实践作为动力融合进社会发展的总合力之中,从而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必须正确认识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正确处理个人的群众关系,把自己的奋斗融合进人民群众的奋斗之中。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因此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合力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个人相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来说,则只能是历史的一种偶然因素。即使是那些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历史人物也只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或促进的作用,而不能改变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他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延缓或促进的作用也只有通过影响人民群众的实践才可能实现。那些在历史上起了重大进步作用的所谓杰出人物,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产物。这些人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任何脱离人民群众的孤立的自我追求或个人奋斗,都必然一事无成。至于那些违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企图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引向歧途,从而阻碍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物,则终究要被人民群众所抛弃,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一个人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创造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正确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第一,人民群众的实践既然从根本上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历史总合力中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力量。那么,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人生实践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之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融合进社会历史的总合力之中,从而创造和提高自己的人生实践同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方向保持一致,并融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去。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是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所支配的。因此,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人生实践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创造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使自己的人生实践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奋斗。

总之,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人生实践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创造的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自己的人生实践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从而融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之中,与人民群众一道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

4.正确认识劳动的历史作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人生的价值

人们为创造人生价值所做的一切努力(如提高主体素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最终都只能通过劳动发挥出创造价值的作用。劳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实运动,它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创造,都只能通过劳动来实现,任何人的人生价值都是其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凝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人类劳动的发展史。正是由于劳动,人类的祖先终于超出了动物界,并进而形成了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形成以后,首先是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不断地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把自然物质变为人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物质财富。人们在改造自然、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体力和智力不断获得发展,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扩大和深化,从而不断积累起生产劳动的经验,逐渐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应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便必然要产生精神资料的生产,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而精神资料的生产又反过来促进物质资料的生产,加速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地进化和发展,并必然同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从而造成社会的全面发展。可见,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使人不断完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才能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作出实际的贡献,创造出现实的人生价值,达到现实的人生目的。简言之,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只能通过劳动来实现,从而人生的价值只能通过劳动来创造,人生的目的只能通过劳动来达到。

因此,一个人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创造和提高其人生价值,就必须正确认识劳动的伟大历史作用,为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辛勤劳动或努力工作。那种不劳而获的人是社会的寄生虫,他们只能消耗社会财富,阻碍社会的发展,其人生绝不会有什么价值可言。今天,我们要创造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文明、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

5.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矛盾,让人生在斗争中闪光

正如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一样,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矛盾。人生总是在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曲折的前进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笔直平坦或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是不可能存在的。人们只有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矛盾,才能在斗争中创造出闪光的人生。

人生道路上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而主要的则可概括为以下几种。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否创造出应有的人生价值。

第一,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一矛盾对任何人来说几乎都是难以避免的。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即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就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从社会整体的根本利益和人生价值的创造来说,正确的选择也只能是如此。因此以个人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服从社会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有利于社会从根本上保证个人的利益;而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最终则会导致从根本上对个人利益的损害。而且,以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实质上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从而也就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则是对个人人生价值的否定。因此,无论是从社会整体的根本利益来说,还是从社会个体人生价值的创造来说,个人利益都必须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或集体利益。当然,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是不容易的,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思想斗争。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目的,就能在这一矛盾斗争中作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正确选择,使人生在矛盾斗争中闪光。

第二,顺境与逆境的矛盾。这也常常是人生伴随的一对矛盾。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平坦通畅的,坎坷、曲折乃至障碍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常常既有顺利的境遇,也有不顺利的境遇。顺利的境遇即所谓顺境,它是指人在为实现其人生目的或人生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所碰到的比较幸运、如愿或满意的情况,如事业的成功、爱情的美满,家庭的幸福等等。不顺利的境遇即所谓逆境,它是指人在实现其人生目的或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碰到的不幸、障碍以及其他不利的情况,如事业的挫折或失败、爱情的破裂、家庭的不幸等等。正确认识和处理顺境与逆境的矛盾,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普遍原理,顺境与逆境作为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顺与逆、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无疑是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因而是对立的;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首先,它们是互相依存的,没有顺就无所谓逆,没有成功就无所谓失败,没有幸运就无所谓不幸,反之亦然,其次,它们还是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顺利、成功、幸福中包含着或掩盖着不利、失败、不幸的因素和倾向,因而顺境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逆境,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反之,不利、失败、不幸中也包含着或掩盖着顺利、成功、幸运的因素和倾向,因而逆境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顺境。所谓“祸兮,福之所倚”、“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顺境,要经得起顺境的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个人有效的主观努力,加上有利的客观条件或良好的机遇就能迎来人生的顺境。身处顺境,事业进展顺利,成功接踵而至,这无疑是好事,也是人们所希求的。但是,人在顺境时也容易被胜利和成功冲昏头脑,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果人们因为成功和幸运而骄傲起来,以至忘乎所以,随意妄为,就会违背客观规律而导致失败和不幸,从而使顺境转化为逆境。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立三和王明左倾路线造成的恶果都是发生在革命形势好转、顺利的时候,都与左倾路线的推行者被革命过程中一时取得的胜利冲昏头脑而错估形势、主观蛮干有关。建国以来,我们也多次吃过在成功面前头脑发热的亏。就个人来说,被成绩和荣誉冲昏头脑而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前些年有的改革家在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的成功和荣誉面前,忘乎所以而导致的严重失败就是很好的证明。可见,人生的顺境虽然很好,但它无疑也是对人的一种考验。要经得住顺境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身处顺境时,要清醒地认识到顺境的保持是有条件的,弄得不好就会向逆境化,因而要居安思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做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身处顺境的情况下更多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

img25

其次,我们更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逆境,经受住逆境的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除了因为被成功和胜利冲昏头脑而导致失败,从而遭遇逆境以外,还可因为代表弱小的新生事物一时不能战胜强大的社会保守势力或敌对势力而陷入逆境;也可因为从事一项崭新的或复杂艰巨的事业而缺乏经验,或一时未能正确地把握客观规律,从而导致暂时的失败或逆境的出现;此外,某种一时不可抗拒的不利情况(如天灾、人祸)的发生,也容易使人身处逆境。这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逆境是可以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逆境。

逆境对人的考验更是严峻的。一个人在身处逆境时如果不懂得逆中有顺、逆境可以向顺境转化的辩证法,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而悲观丧气,心灰意冷,或只知怨天尤人,不思奋起,就会在逆境中沉沦下去,一蹶不振,丧失其人生应有价值。这无疑是十分可悲的。但是,如果懂得逆与顺的辩证法,其结局就不可能是这样。身处逆境固然不能说是好事,但也并非无积极意义。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孟子就已清楚地认识到,苦恼、劳累、饥饿、穷困、失败等等人生的逆境,对人具有“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激励其心志,坚韧其性情,增加其能力)的作用(见《孟子·告子下》)。逆境可以磨炼和激励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这是为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所证明的。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只要不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敢于与命运抗争,百折不挠,就能战胜逆境,取得成功,甚至创造出惊人的业绩,所以有人说,“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拜伦语),“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贝弗里奇语),“奇迹多是在噩运中出现的”(培根语)。我国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在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办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发愤之所为也。”[11]司马迁所谈的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在身处逆境时,与命运抗争而取得出色成绩的范例。司马迁本人在因仗义执言而遭受腐刑的巨大痛苦和凌辱时,就是以这些范例激励自己,终于发愤完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遭遇不利与艰难时百折不挠。”[12]贝多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遭遇里扼住命运的咽喉,百折不挠,终于创造出了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上论述表明,对于逆境的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它启示我们,面对逆境必须采取正确的人生态度:要懂得逆与顺的辩证法,要在挫折、失败、不幸的逆境中看到顺利、成功、幸运的因素和希望。要做到既不怨天尤人,也不灰心丧气,而是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与命运抗争,奋力拼搏,百折不挠,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使逆境转化为顺境,从挫折和失败中争取胜利的成功,从不幸中赢来幸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受住逆境的考验,从而避免在逆境中沉沦,使我们的人生在逆境的磨炼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创造出更加宝贵的价值。第三,苦与乐的矛盾。在人生的旅途中,苦与乐更是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矛盾,对人生也是至关紧要的。

从主体感受上说,苦与乐是两种相反的感受,前者使人难受,后者使人喜好,二者是对立的。但是,苦与乐又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苦与乐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苦就无所谓乐,反之亦然。为了崇高的人生目的或人生理想而艰苦奋斗,心里总是愉快的,乐即在苦中。而以艰苦奋斗换来的快乐又总是使人难忘艰苦的历程,苦亦在乐中。至于胸无大志者的贪图享乐,则必然难以消除其精神空虚的苦闷,在其肉体的享乐中总是渗透进无聊的苦涩滋味,这种所谓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更多的更难言的苦痛。世界上没有不费任何气力、不吃一点儿苦就能办成的事,要干出一番事业,要为社会发展或人类进步作出贡献,就必须艰苦奋斗。这种艰苦奋斗是为了使他人、使人类获得快乐所必需的,同时它也会给奋斗者自己带来真正的人生快乐。这种真正的快乐是为社会发展或人类进步作贡献的美好理想实现时在心中引起的一种巨大的愉悦感。而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又都只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快乐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在我国首都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的卓越成功给海内外炎黄子孙带来的巨大快乐,正是我国为准备亚运会而付出的多年的艰苦努力换来的。只贪图享乐而不愿艰苦奋斗的人或者是剥削阶级优越生活条件的产物,或者是剥削阶级思想腐蚀的结果,这种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人生快乐的;而一旦他消耗掉用来享乐的财富或享乐的条件,就必然导致潦倒困苦的结局,这时享乐便转化为痛苦。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真正的人生痛苦或人生悲剧常常是由贪图享乐造成的。从人生价值的创造来说,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干出一番事业,为社会发展或人类进步作出实际贡献,从而创造出应有的人生价值,使人享受到人生价值实现的巨大快乐。而只贪图享乐,不愿艰苦奋斗,则不可能成就什么事业,不可能为社会发展或人类进步作出多少贡献,从而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应有的人生价值,更不可能真正享受到人生价值实现的快乐。

img26

因此,要享受到真正的人生快乐,创造出应有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有正确的辩证的苦乐观,为社会发展或人类进步,从而为人民群众利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乐于吃苦,艰苦奋斗。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也是人类的美好向往。然而,这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不仅要战胜旧思想、旧势力的顽强反抗,还必须在艰难困苦和不可避免的曲折中逐渐取得建设新世界的经验,把握建设新世界的客观规律,并要克服重重困难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不经过几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是不行的。而且,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需要在克服新的困难的奋斗中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也仍然需要艰苦奋斗。

第四,生与死的矛盾。生和死的矛盾也是人生旅途中要碰到的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面前,人们将受到最严峻的考验。正确认识和对待这对矛盾,对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和死的分别作为肉体生命存续和结束的标志,无疑是互相否定、互相对立的。但它们又具有统一性,任何生命中都包含着死亡的种子,生的过程也同时是不断趋于死亡的过程,有生必有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从生死的社会意义来说,其统一性更是明显的:有人的生,是对死的肯定,虽生犹死;而有人的死,却是对生的肯定,虽死犹生。前者的生死是没有价值或没有意义的,后者的生死则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生死才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特别是当人们面临着生死考验时这个问题更会尖锐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面临着生死抉择时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明末爱国志士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句,都考虑到了生死的价值或意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认为,一个人的生死是否有价值就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一个人的生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从而有利于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其生死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其生死就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

因此,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着生与死的矛盾时,一定要确立正确的生死观,用科学的态度加以对待。一方面,当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利益需要我们发展自己的生命时,即使面临艰难困苦,遭到挫折、失败和不幸,身陷逆境之中,也决不能做轻生自杀的懦夫,而是要与命运抗争,做生活的强者,用勇敢的生存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奉献,从而创造出闪光的人生。另一方面,当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利益需要我们献出宝贵的生命时,我们决不能贪生怕死,而是慷慨赴死,用壮烈的牺牲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只要这样对待生与死,我们就能在生死关头经受住考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