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析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理论框架

试析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理论框架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立足政府管理者的视角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需要具备一系列理论基础,本文初步搭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系统论、战略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学说,对以上理论体系展开必要的分析有助于提高战略规划的科学性与精确性。该研究提醒我们,要想制定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必不可少。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上述内外环境的变化。
试析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理论框架_从政府管理的视角_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试析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理论框架——从政府管理的视角

王若梅[1]

摘 要: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是打造高等教育强省,进而打造文化强省、经济强省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一项要务。立足政府管理者的视角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需要具备一系列理论基础,本文初步搭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系统论、战略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学说,对以上理论体系展开必要的分析有助于提高战略规划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关键词:系统论 战略管理学 高等教育学 政府

一、引言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要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想使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仅仅依靠高校自身之力远远不够,还必须充分依靠政府以及社会多方的力量。综合考虑高校外部的各种因素,政府的力量无疑最为强大,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政府的作用进行剖析和研究十分必要。从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的特点而言,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首要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功能,以系统的眼光从整体上审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长远需求,充分发挥规划预测、管理复杂性事物的作用,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十分复杂,充满矛盾和挑战,因此,理论研究至关重要,一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战略规划既是实践的产物,更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结果。有研究者认为,我国教育战略规划始终存在理论和方法研究均滞后于实践的缺陷,教育规划理论对于经济规划和城市规划出现的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对于影响全球的复杂性理论、系统工程、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等方面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均反应漠然,甚至拒之门外,其结果是教育规划长期遵循理性主义指导下机械式的线性发展路径,多以数量目标为导向,弹性不足、刚性有余,往往缺乏战略性和宏观指导性[2]。该研究提醒我们,要想制定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系统论、战略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与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高度相关,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探讨。

二、系统论相关理论

(一)一般系统论理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研究系统论,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系统,使它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就是要把该规划本身当成一个系统来看待,注意该系统的要素及结构,并充分关注环境对它的影响。

把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本身当成一个系统看待,首先它要具备系统的一般形态,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人才培养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都必须涵盖其中,外围的支撑与保障也应有所体现;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包括各要素与环节内容上的相关而且包括结构上的相关,相关中还应蕴涵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其次,要关注系统所受内外环境的影响。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形成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多种因素及其变化,包括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等的深化,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投入的增加等等,这些方面与人才培养存在直接的相关性。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形成的外部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特定时代背景下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提出,使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上述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并利用环境的变化,如何使人才培养各要素在环境变化过程中相互协调,并通过要素与结构的变化促使人才培养系统功能走向优化,都是需要在制定规划时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

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除了渐变的变化形式外,还存在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的现象,突变论就是试图用数学方式来描述这种变化过程,目的在于揭示从一种稳定状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现象与规律。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耗散结构理论主要是指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以上“三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它们在有序与无序的转化机制上把系统的形成、结构与发展联系起来,这些对管理者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也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由于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才培养工作的预测和设计,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高度优化的设计在不确定性中可能发生的突变,需要对突变论展开相应的研究。大千世界中存在众多复杂的系统,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系统仅是其中之一,许多系统共有的或相似的特征与规律对它同样适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时对协同论有所把握。同时,当代国际教育规划的制定正在由理性主义走向有限理性主义,有限理性主义认为,战略规划并不能将一切均把握在控制之下,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战略规划必须动态地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所以规划是一个循环动态而非单向静态的过程。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制定同样存在这样的动态变化性,在这一系统里如何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需要借助上述耗散结构理论的有关思想。

三、战略管理学相关理论

战略管理学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期间产生了多个流派,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多数认同明茨伯格十大流派之说,并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盛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定位学派盛行时期,其余七个学派[3]主要是对战略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侧重于战略规划的实际制定与执行,属于非主流学派。20世纪9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变化,愈发重视从企业组织内部研究竞争优势,基于资源、能力、知识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进入21世纪后,随着企业保持竞争优势难度加大,合作竞争战略、集群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等新的战略管理理论陆续出现。把战略管理理论与政府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管理联系起来,核心就是要使政府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对区域人才培养作出长远的规划和安排,凸显区域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本地区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出发,政府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主要可以从上述的设计学派、定位学派等理论汲取有益的营养。

(一)设计学派的SWOT分析框架

设计学派的集大成者是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教授,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战略规划制定的SWOT分析框架,即在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开拓和利用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同时避免环境中的潜在威胁,形成竞争优势。该分析框架建立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基本特征之上,具有一定普适性,政府要形成本地区人才竞争优势,在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时完全可以借用上述分析框架。下表是对陕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所作的SWOT分析,通过该表,陕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一目了然,为战略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表1陕西省高等教育SWOT分析表

img14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二)定位学派的差异化战略与聚焦战略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把战略管理研究带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他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环境的分析,特别是对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状况的研究上。他在书中构造了用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进而提出了三种通用的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上述三种具体战略能够充分赢得竞争优势,不仅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作用明显,对于提升其他领域的竞争力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联系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实际,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差异化发展战略与聚焦战略。迈克尔·波特认为,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企业能够提供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和服务,由于高等教育的同质性,这种差异化发展就只能表现为追求自身的特色。中外著名高校的发展历史证明,高等学校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具备充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高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人才培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彰显特色首先意味着多样化,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彰显特色同时也意味着个性化,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前提。当前,一些高校忽视教育发展规律,盲目攀比,纷纷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日趋严重,这种情况下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以战略规划的方式强调人才培养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聚焦战略对于企业而言是指将优势资源集中于某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在该特定市场建立起比较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特定市场的顾客,并以此获取高的收益率。它与其他发展战略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将精力集中于整体市场中某一个狭窄的部分,而不是整个市场,集中体现了舍弃是战略管理的精髓。该战略包含的辩证舍得观对于事物发展具有普遍的影响和指导,因此,它也可以成为管理部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一。在聚焦战略之下,管理者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应充分考虑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戒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努力做到从分析本地区高校学科专业构成特点入手,在规划中充分体现集中力量发展传统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意图。制定这样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是形成地区人才培养比较优势的重要之举,同时对于扭转当前部分学校人才培养中的短视行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核心能力学说

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文中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一种能力,它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应该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对于一个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而言,要想在竞争中较为长久地保持优势地位,同样存在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时仅仅注意到彰显特色和舍得并存的发展战略,显然不够,必须将战略指导思想向前推进一步。

打造一个地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复制企业的做法,此时政府的管理职能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可利用一定标准客观评价本地区各学科发展状况,遴选出在全国甚至国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科和专业,这些学科和专业即使不是本地区所独有的,也应是其他地区稀缺的,它们是形成地区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这些特色突出的学科与当地的文化传承、教育资源优势相结合,便有可能形成一个地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四)合作竞争战略与集群战略

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对一个地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作出规划,需要贯彻一般战略管理思想,也需要吸收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竞争能力、竞争优势被不断强化,从一般竞争力到核心竞争力,从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到充分挖掘企业自身优势,研究者发现沿着传统的思维定式继续往下走变得越来越困难,基于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所形成的理论越来越为现实所限,当转变思维方式甚至采用反向思维后,研究者忽然发现峰回路转,在此背景下,合作竞争战略、集群战略、边缘竞争战略陆续出台。从政府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规模和数量而言,合作竞争战略与集群战略应予以重点关注。

一个地区分布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想形成当地的高等教育品牌,政府的引导、统筹规划必不可少,政府的作用不仅在于促进所辖高校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优势,还在于促进本地区高校的互相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在合作中提升各自的实力,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合作竞争战略的认识和解读。合作竞争战略源自于《竞争的衰亡》和《合作竞争》两本书。1996年美国学者詹姆斯·莫尔(James.moore)在《竞争的衰亡》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战略形态——企业生态系统观,提倡企业应和谐共生于一个丰富而利益相关的动态系统中,在相互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化”其独特的能力。同年,纳尔巴夫(Nalebuf)和布兰登伯格(Brandenbuger)出版了《合作竞争》一书,认为企业经营活动不仅有竞争,也应该有合作,提出了合作竞争的新理念。这种强调合作的新思维,有效克服了传统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这一战略是更高级的管理战略,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充盈着管理的智慧与逻辑,考验的是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技巧。

与合作竞争战略相类似的是集群战略,集群战略同样蕴涵着以规模效应制胜的管理思路,与前者不同的是更加强调了合作而淡化了竞争,该战略同样对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具有参考价值。迈克尔·波特1998年发表《产业集群与竞争》一文,文中肯定了企业集群对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一定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可以使企业享受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而又可以保持自身行动的敏捷性。基于诚信基础上的企业集群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可以使经验、知识、技能很快在企业之间传播开来,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培育。集群将是产业组织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体现为集群之间的竞争。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集群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是多方面的,当前,先进省份在发展高等教育时十分重视学科群的培育,即是高等教育应用集群战略的重要体现,人才培养水平归根结底体现在学科建设水平上,因此,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时,在战略理论的选择运用上,集群战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四、高等教育学相关理论

(一)高等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理论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其特有的规律性,要使培养的人才达到一定的质量规格必须按规律办事,这些规律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论、教学论、德育体育与美育等方面,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制定应以把握上述规律为基础。

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4],高等教育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己任,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前提则是不同专业的划分,因此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时必须对之加以研究和考虑。在与专业设置有关的各种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作出计划与安排,为提高该设计的科学性,有必要对专业设置的构成要素、专业结构等理论有所研究和把握。

课程是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依据,教学过程就是按照课程提出的计划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从而实现课程所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课程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实现的,教学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综上可知,课程论与教学论是高校展开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理论,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存在直接的相关性,所以制定区域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需要吸收掌握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有关人员,很难想象,不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人能够对人才培养作出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战略规划还需在除智力因素之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提出必要的目标与要求。

(二)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原理,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就是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主要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及演替等方面的内容。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即是教育的生态平衡,把握教育生态平衡的规律,能从根本上揭示教育的实质,推进教育发展。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虽然竞争长久存在并导致优胜劣汰,但协同进化将永远是主流。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不可能脱离它所依存的环境,它必定是在一定的教育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有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同样需要对教育生态学方面的理论有所认知。将教育生态理论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在高等教育系统以及生态环境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基础上,建构整体性的生态观,并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适应性、共生性、平衡性、遗传性与变异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来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其次,从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展开分析,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提出的愿景、使命与目标必须是在教育生态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如果超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就有可能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高等教育生态危机的发生,为此必须适当控制高等教育规模和速度,并积极寻求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的动态平衡点。最后,区域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制定还应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问题,高等教育的生态区域反映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等的区域结构状况,它的发展主要受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就是要在优化高等教育生态区域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性,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人才需求预测理论

区域性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是对一个地区较长一段时间内人才培养规格、品种、质量、数量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要确保这一设计的科学性,要确保设计与未来该地区人才需求不会发生大的偏差进而保证战略规划的权威性,还需要对人才需求预测理论有所认识和把握。

人才需求预测理论的核心在于构建数理模型,应用模型对人才需求展开预测,所以模型的构建至关重要。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复杂,这个系统中既包含已知信息,又包含未知信息,因此人们往往将该系统视作一个半明半暗的灰色系统,由于与灰色系统相关的灰色模型能够有效克服线性计算方法导致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的问题,能够较好地解决人才需求受经济、政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能带来的变化波动较大的矛盾,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个人经验、知识、偏好等造成的人为主观臆断,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预测精度,因此在人才需求预测中被广泛应用[5]。灰色模型的应用首先可使我们对未来人才需求总量有所把握,其次可使我们对未来三大产业人才结构的状况、变化走向有所了解。虽然这种以人口普查数据为背景的大概念、大范围的预测并不能带来我们想要的最终结果,然而由于它包含着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展望,因此完全可继续对预测结果展开进一步分析,进而剥离出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一些信息。

五、结语

总之,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是跨专业、跨领域难度很大的一项工作,需要以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本文仅是粗略探讨了系统论、战略管理、高等教育等学科在其中的功能与作用,如此仅仅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理论框架,这还远远不够,要使该项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与成熟,需要在教育学、生态学、动力学、决策学、运筹学等相关理论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需要借鉴复杂性理论、模糊系统理论、甚至哲学和方法论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理论工作者来说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注释】

[1]本研究是200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部高教强省的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成果之一。

[2]王若梅,女,1969年生,西北政法大学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3]高书国:《教育战略规划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即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5]薛天祥:《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