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普通碱性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染色阴性,菌体两端偶尔可见深染。氧化酶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H抗原是大肠杆菌的鞭毛抗原,其成分为蛋白质,能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凝集抗体。H抗原不耐热,经80℃加热或乙醇处理可破坏其抗原性。无菌采取样品,对败血症病例可采集病变的内脏组织,对于腹泻及水肿病病例应采取各段小肠内容物或肠黏膜刮取物、肠系膜淋巴结。疫苗免疫是预防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 革兰阴性菌

一、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学名大肠埃希氏菌,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的代表菌。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通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疾病或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尤其对婴儿和幼龄动物,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及结构:大肠杆菌为两端钝圆的直杆菌,大小为(0.4~0.7)um×(2.0~3.0)um,散在或成对,不形成芽胞,周生鞭毛,能运动。一般均具有菌毛,少数菌株兼具性菌毛(图15-7)。一般无荚膜。对普通碱性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染色阴性(彩图13),菌体两端偶尔可见深染。

2.培养特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7.2~7.4。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光滑型菌落(S),灰白色、不透明或半透明。某些致病菌株在鲜血琼脂上可形成β型溶血环。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彩图14);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形成紫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的菌落;在SS琼脂上生长较差,生长者菌落呈玫瑰红色。

img118

a.细胞外的大肠杆菌(箭头)b.大肠杆菌的鞭毛(细箭头)和菌毛(粗箭头)

图15-7 大肠杆菌(O157∶H7)的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能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酸产气。大多数菌株可迅速发酵乳糖,极少数迟缓发酵或不发酵;一般均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阿拉伯糖、木糖和蕈糖(彩图1);多数发酵蔗糖和卫矛醇,少数发酵侧金盏花醇,不发酵肌醇。氧化酶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吲哚试验阳性,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利用柠檬酸盐,这四项试验统称为IMViC试验(彩图2~5),是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常规项目。一般不产生尿素酶和H2S。在三糖铁高层琼脂上穿刺不变黑(不产H2S),表面及底层黄色,有气体产生(彩图15)。

3.抗原结构: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目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O抗原有173种,K抗原有80种,H抗原有56种,不同种抗原的种类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如O1、K3、H9等。

O抗原是S型菌的菌体抗原,存在于细胞壁,是一种多糖-磷脂的复合物,耐热,121℃h不破坏其抗原性,其抗原特异性决定于O抗原多糖侧链上的糖类排列顺序和末端化学基团结构。多糖侧链上的糖类排列顺序和末端化学基团结构的多样性是大肠杆菌O抗原种类繁多的原因。当S型菌体变异为R型菌体时,O抗原也随之丢失,对其则无法进行分型鉴定。每个菌株只含有一种O抗原,可用单因子抗O血清做玻板或试管凝集试验鉴定之。

K抗原对热不稳定,有一定的免疫活性,存在于荚膜或被膜中,亦称为荚膜抗原或被膜抗原,是大肠杆菌表面抗原的总称。一个菌体可含有1~2种不同的K抗原,也有无K抗原的菌株。K抗原能抑制活菌或未加热菌液与抗O血清的凝集,即O不凝集性。

H抗原是大肠杆菌的鞭毛抗原,其成分为蛋白质,能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凝集抗体。H抗原不耐热,经80℃加热或乙醇处理可破坏其抗原性。每一有动力的菌株仅含有一种H抗原,且无两相变异。无鞭毛菌株或丢失鞭毛的变异株不含H抗原。

除O抗原外,K和H抗原并不一定在同一菌株上全部表达,有的菌株具有O、K、H三种抗原,有的则仅有O抗原、O和K抗原或O和H抗原。根据对大肠杆菌抗原的鉴定,可用O∶K∶H排列表示其血清型,如O20∶K58∶H9,即表示该菌具有O抗原20,K抗原58,H抗原9。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除了上述抗原外还具有蛋白质性黏附素抗原,如K88(F4)、K99(F5)、987P(F6)及F41等。这类抗原并列写于K抗原之后,如O141∶K87,K99∶H19中的K99即为黏附素F5。

4.抵抗力:本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和干燥。一般加热到60℃经min即可被杀灭,在干燥环境中容易死亡,但在寒冷而干燥的条件下生存较久。对一般的化学消毒药品比较敏感,如5%~10%的漂白粉、3%来苏儿、5%石炭酸等水溶液均能在数分钟之内将其杀死。较能耐受胆盐,能抵抗煌绿等一些染料的抑制作用。

本菌对多种常用抗菌类药物敏感,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先锋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痢特灵以及磺胺类药物等,但易产生耐药性。

(二)致病性

大肠杆菌通过不同的毒力因子发挥其致病作用。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黏附素、内毒素、肠毒素及志贺样毒素等。此外,大肠杆菌还具有抗吞噬作用的K抗原、溶血素等毒力因子,在大肠杆菌病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根据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的不同,病原性大肠杆菌可以至少分为七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及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ETEC和EIEC可感染仔猪,引起不同日龄仔猪的黄痢、白痢和水肿病;APEC常感染鸡,引起各种年龄鸡的大肠杆菌病。病原性大肠杆菌所致的常见疾病、O抗原群及毒力因子见表15-1。

表15-1 病原性大肠杆菌所致的常见疾病、O抗原群及毒力因子

img119

(三)微生物学诊断

无菌采取样品,对败血症病例可采集病变的内脏组织,对于腹泻及水肿病病例应采取各段小肠内容物或肠黏膜刮取物、肠系膜淋巴结。

1.涂片镜检:取新鲜病料涂片或触片,革兰染色,如发现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直杆菌,可怀疑为大肠杆菌。

2.分离培养:将病料划线接种到麦康凯或伊红美蓝琼脂等选择性培养基及血液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18~24h。如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形成紫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的菌落,可疑为大肠杆菌菌落。取可疑菌落进行染色镜检,检查其是否符合大肠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

挑取5~10个疑似菌落进行纯培养,对纯化的细菌进行生化鉴定,如发酵乳糖,IMViC试验为++--,三糖铁培养基上产酸不产H2S,可确定为大肠杆菌。

3.血清型鉴定:可将纯培养物用生理盐水洗下并处理后,分别用各种抗O血清、抗K血清及抗H血清做玻片或试管凝集试验,分别对O、K和H抗原进行鉴定。

(四)防控

疫苗免疫是预防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方法。用于预防幼畜腹泻的大肠杆菌疫苗有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类毒素或肠毒素亚单位疫苗、K88-K99-987P-F41四价亚单位疫苗以及黏附素-类毒素基因工程疫苗等,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用这些疫苗分别于产前6周和2周免疫妊娠母猪,可使其后代从初乳中获得抗体而得到被动保护。用从当地或某畜(禽)群分离的菌株制成的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也可取得良好免疫效果。发病后立即隔离患病畜禽,选择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疗效。

二、沙门菌(Salmonella)

沙门菌属为肠杆菌科成员,是最常见的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菌,呈全球性分布。目前已知沙门菌有500多个血清型,其中许多血清型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并且是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之一。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居首位。因此,沙门菌在医学、兽医和公共卫生上均十分重要。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本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革兰阴性的直杆菌,大小为(0.7~1.5)um×(2.0~5.0)um,不产生芽胞,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2.培养特性: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8~7.8。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好,形成无色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杆菌选择或鉴别培养基,大多数菌株因不发酵乳糖而形成无色或淡黄色菌落。产生H2S的菌株在SS琼脂上于37℃培养18~h,形成有黑色中心的菌落。亚硒酸盐胱氨酸、氯化镁孔雀绿及胆汁肉汤等可用于本菌的增菌培养,而抑制样品中其他细菌的生长。

绝大多数沙门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等糖类,产酸产气,但伤寒和鸡伤寒沙门菌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侧金盏花醇。不产生吲哚,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多数菌株能利用柠檬酸盐。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尿素酶阴性。

3.抗原结构:沙门菌的抗原构造很复杂,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表面(Vi)抗原三种,其中O和H抗原是其主要抗原,为绝大多数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的物质基础。

O抗原是每个沙门菌菌株必有的成分,存在于细胞壁的表面,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耐热。一个菌体可有几种O抗原成分,以1、2、3、4…小写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猪霍乱沙门菌有6,7两个;鸡白痢沙门菌有9,12两个;鸡伤寒沙门菌有1,9,12三个。不同种沙门菌可以具有共同O抗原,将具有共同O抗原(群因子)的细菌归入一群,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目前发现的沙门菌可分为A、B、C1~C4、D1~D3、E1~E4、F、G1~G2、H~Z、O51~O63以及O65~O67共51个群,包括58种O抗原。

H抗原是菌体的鞭毛抗原,为蛋白质,不耐热,60℃加热min即被破坏,目前共发现63种。H抗原分为第1相和第2相两种。第1相特异性高,仅为少数沙门菌所具有,以a、b、c等小写英文字母表示;第2相特异性低,为许多沙门菌所共有,以1、2、3等阿拉伯数字表示。多数沙门菌具有第1相和第2相两相H抗原,称为双相菌;少数沙门菌仅具有其中一相H抗原,称为单相菌。

Vi抗原为部分沙门菌的表面包膜抗原,因其与毒力有关,故称为Vi抗原,不耐热,60℃加热1h即可破坏其凝集性和免疫原性。Vi抗原在功能上相当于大肠杆菌的K抗原,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反应。沙门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被多次传代后易丢失Vi抗原。

4.抵抗力:沙门菌对热敏感,60℃加热min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对5%石炭酸、5%漂白粉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二)致病性

沙门菌具有毒力较强的内毒素,有些沙门菌血清型还产生肠毒素和细胞毒素,有的血清型能够侵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在宿主体内长期定居和繁殖。沙门菌最常侵害幼龄和青年动物,引起败血症、胃肠炎及其他组织局部炎症。成年动物则主要表现为散发性或局限性发生,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呈急性流行性。妊娠母畜可发生流产。人类常因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肉、乳、蛋,而发生食物中毒(胃肠炎)和败血症等。

沙门菌属的成员均具有致病性,宿主范围极其广泛。根据对宿主适应性或嗜性不同,可将沙门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具有高度适应性或专嗜性,只引起人或某类动物发生特定的疾病。如鸡白痢、鸡伤寒沙门菌仅引起鸡和火鸡发病;猪伤寒沙门菌仅侵害猪;伤寒和甲、乙、丙三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及仙台沙门菌等主要感染人,不自然感染动物。第二类是个别适应于特定动物的偏嗜性沙门菌。如猪霍乱沙门菌是猪的强适应菌型,都柏林沙门菌是牛、羊的强适应菌型,它们分别引起各自宿主发病,但也能感染其他动物。第三类是非适应性或泛嗜性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突出代表。此类型菌占本属的大多数,它们感染的宿主谱广泛,能致人和各种动物发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三)微生物学诊断

1.分离培养:应在急性期及抗生素治疗前无菌采取样品,针对败血症病例可采集有病变的内脏组织,对于腹泻病例可采取各段小肠内容物、肠黏膜刮取物及肠系膜淋巴结。采集的病料可直接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鲜血琼脂或鉴别培养基(麦康凯、伊红美蓝琼脂或SS琼脂)上进行分离培养。

对于已污染的样品如饮水、饲料、粪便和腐败组织等,首先用亮绿-胆盐-四硫磺酸钠肉汤、四硫磺酸盐增菌液、亚硒酸盐增菌液或亮绿-胱氨酸-亚硒酸氢钠增菌液等肠道杆菌增菌培养基进行增菌培养h后,再取增菌培养物划线分离。

取可疑菌落经涂片、染色镜检,如见到革兰染色阴性的小杆菌,进一步进行生化鉴定。挑取5~10个疑似菌落进行纯培养。将纯培养物接种到三糖铁高层琼脂斜面(TSI)及尿素琼脂,37℃培养h。在TSI培养基上培养表现为试管底部有气体,穿刺变黑(硫化亚铁),中间黄色,表面红色(彩图15)。不利用尿素。IMViC试验为-+-+,不利用乳糖。符合以上特征者为沙门菌。

2.血清型鉴定:必要时用沙门菌A~F多价抗O血清与分离菌作玻板凝集试验,判定其群别;然后进一步用O抗原单因子血清测定待检菌的O抗原组成;再用抗H血清测定其H抗原,至此便鉴定出分离菌的血清型。

(四)防控

目前国内外有用于预防仔猪副伤寒、马流产以及牛、羊都柏林沙门菌病的灭活疫苗,两次接种即可预防孕畜流产或幼畜感染。对某些畜禽沙门菌病还有减毒活疫苗或外膜蛋白疫苗,如预防猪霍乱沙门菌感染和马流产的减毒活疫苗,预防鸡伤寒-鸡白痢的外膜蛋白疫苗等。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检验和检疫制度、加强卫生消毒以及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是预防沙门菌病的有效手段。对患病鸡群,应定期反复用凝集试验进行检疫,淘汰阳性和可疑种鸡,以逐步净化种鸡群,达到最终控制该病的目的。国外一些国家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已消灭或成功控制了鸡白痢和鸡伤寒。

治疗时,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等。

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中最重要的畜禽致病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正常寄生于多种健康动物的口腔和咽部黏膜,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内源性感染,引发多种动物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大小为(0.2~0.4)um×(0.5~2.5)um。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运动。新分离的强毒株有荚膜。革兰染色阴性。病料涂片用瑞氏或美蓝染色后,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类似双球菌(彩图16)。

2.培养特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为7.2~7.4。对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贫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加有血液、血清、马丁肉汤或少量血红素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闪光的露珠状小菌落,无溶血现象。

接种后h,本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大多数菌株能够利用甘露醇、山梨醇和木糖。一般不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等。不液化明胶,可形成吲哚,触酶、氧化酶均为阳性,尿素酶阴性,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石蕊牛乳无变化,产生硫化氢和氨。

3.抗原结构:本菌的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荚膜(K)抗原和菌体(O)抗原,其中荚膜抗原有6个型(A、B、C、D、E、F),菌体抗原有16个型(1~16)。荚膜抗原主要由蛋白质、多糖、磷脂质等成分组成,具有型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以K抗原和O抗原为依据,表示为O抗原型∶K抗原型。如感染禽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有5∶A、8∶A、1∶A、3∶A;猪的有5∶A、8∶A、6∶B、2∶D;牛的有2∶B和2∶E;羊的有6∶B,家兔的有7∶A、5∶A。荚膜抗原C型菌是犬、猫的正常栖息菌,F型菌主要见于火鸡。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

4.抵抗力:本菌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在阳光下暴晒min死亡,56℃min或60℃min被杀死。常用的消毒剂可以迅速杀死本菌,如3%石炭酸、0.5%~1%氢氧化钠、0.1%升汞、3%福尔马林、10%石灰乳、2%来苏儿等min可将其杀死。对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红霉素、新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万古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以及磺胺类等抗菌药物敏感,但近年来临床分离株也出现了耐药现象。

(二)致病性

本菌的致病作用与菌体表面的多种类似菌毛或纤毛蛋白的因子(黏附因子)、荚膜以及内毒素、外毒素等毒力因子有一定关系。A、B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均有菌毛,D血清型的某些菌株可以产生使皮肤坏死的外毒素,能致豚鼠皮肤坏死、小鼠死亡及猪发生萎缩性鼻炎。

本菌的宿主广泛,对人和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野禽均有致病性。动物感染后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急性型以出血性败血症、迅速死亡为特征,慢性型则表现为关节炎、皮下或局部组织器官的化脓性炎症、萎缩性鼻炎(猪、羊)等症状。可经呼吸道感染,呈现呼吸道疾病或呈隐性感染。

(三)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镜检:采取心血、渗出液、肝、脾、淋巴结、骨髓等新鲜病料,涂片或触片,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液进行染色,如发现典型的两极着色的短杆菌,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等,即可初步诊断。但慢性病例或腐败材料不易发现典型菌体,须进行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

2.分离培养:取采集的新鲜病料划线接种于血液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本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血琼脂上生长良好,无溶血现象。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球杆菌。将此菌接种在三糖铁培养基上可生长,培养基底部变黄。必要时可进一步做生化鉴定。如果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触酶、氧化酶均为阳性,尿素酶阴性,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产生硫化氢等特征,则可以证明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3.动物试验:取用病料制成的组织悬液,或分离培养菌,皮下注射小鼠、家兔或鸽,动物多在接种后24~h死亡。

(四)防控

国内外有预防动物巴氏杆菌病的多种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以及荚膜亚单位疫苗,比如猪肺疫弱毒疫苗、禽霍乱灭活疫苗、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二联苗等,均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力。

发病后可选用青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以及磺胺类等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四、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

鸭疫里氏杆菌,曾被称为鸭疫巴氏杆菌,为黄杆菌科里氏杆菌属成员,呈世界性分布,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本菌为小球杆状或椭球形,大小为(0.3~0.5)um×(0.7~6.5)um,偶见个别长丝状。有荚膜,无芽胞及鞭毛。常单个或成对存在,有时成短链状排列。革兰阴性,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

2.培养特性:本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巧克力营养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含血清的马丁琼脂平板等固体培养基上,以及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等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初次分离培养时,需提供5%~10%的CO2。37℃培养24~h,形成圆形、突起、透明、露珠样的黏性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本菌的大多数菌株不发酵糖类,少数菌株能够发酵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肌醇,产酸不产气。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可使明胶液化。不水解淀粉,不能还原硝酸盐,柠檬酸盐利用试验、MR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触酶及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

3.血清型:菌体表面多糖抗原成分是鉴定本菌血清型的依据,通过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可将本菌的分离株分成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1个血清型,且彼此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我国现在至少存在14个血清型,即1、2、3、4、5、6、7、8、10、11、13、14、15、17型,其中以1、2、6、10型为流行的优势血清型,又以1型最普遍。

4.抵抗力: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阳光、干燥或热敏感。常用消毒药如3%石炭酸、2%来苏水、0.5%~1%氢氧化钠、10%石灰乳等1~min内可将其杀死。

本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林可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但容易形成耐药性。

(二)致病性

本菌主要感染1~8周龄的雏鸭,尤其是2~3周龄的雏鸭易发病,引起败血症和浆膜炎。疾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以全身广泛的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为特征,如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常造成雏鸭大批死亡。鹅、火鸡、鹌鹑、天鹅、鸽、雉鸡、鸡、珍珠鸡及其他水禽也可感染或发病,其中鹅的易感性较高。

(三)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镜检:取心血、肝脏等涂片或触片,瑞氏或碱性美蓝染色后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革兰染色阴性。根据形态和染色特征,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取新鲜病料接种到TSA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24~h,观察菌落形态,并对培养物进行显微镜检查和生化特性鉴定。本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触酶、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发酵糖类的能力极差或不发酵。

3.血清学检查:取肝脏或脑制成涂片,固定,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周边发绿色荧光的鸭疫里氏杆菌菌体,多单个存在。本法可与大肠杆菌、沙门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相鉴别。

4.动物试验:取肝、脑等病料制成的组织悬液,或分离培养物皮下注射雏鸭,如有本菌存在,雏鸭一般在h内死亡。

(四)防控

预防本病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目前灭活疫苗在我国应用较广,主要有单价或多价的鸭疫里氏杆菌油佐剂灭活苗、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苗。发病后可选择青霉素、链霉素、林可霉素、新霉素、红霉素、磺胺类与喹诺酮类等敏感性药物进行治疗。

五、布氏杆菌(Brucella)

布氏杆菌是多种动物和人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严重威胁着畜牧生产和人类的健康。因此,布氏杆菌在医学和兽医学领域都极受重视。

布氏杆菌属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即马尔他布氏杆菌(Br.melitensis)1~3个生物型、流产布氏杆菌(Br.abortus)1~9个生物型、猪布氏杆菌(Br. suis)1~5个生物型,以及绵羊布氏杆菌(Br.ovis)、沙林鼠布氏杆菌(Br. neotomae)和犬布氏杆菌(Br.canis)。布氏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流产布氏杆菌(牛种布氏杆菌)分布最为广泛。我国已发现流产布氏杆菌1~9型、马尔他布氏杆菌(羊种布氏杆菌)1~3型、猪布氏杆菌1和3型、绵羊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共16个生物型。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本菌呈短杆状、球杆状或球形,新分离的菌株多为球形或球杆状,大小为(0.5~0.7)um×(0.6~1.5)um,多单在,偶见成对、短链或成堆排列(图15-8)。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柯兹洛夫斯基或改良Ziehl-Neelsen、改良Köster等鉴别染色法染色呈红色,其他杂菌呈蓝色。

img120

图15-8 布氏杆菌的形态

2.培养特性:本菌为需氧菌,但许多菌株在初次分离时需要5%~10% CO2条件。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6.6~7.4。泛酸钙和内消旋赤藓糖醇可刺激某些菌株生长。对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清、血液、肝汤和葡萄糖,可促进本菌生长。本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光滑型(S)、粗糙型(R)和黏液型(M)菌落。血平板上不溶血。

本菌生化反应不活泼。一般仅能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酸,不产气。某些种可分解蔗糖、麦芽糖或鼠李糖。不分解甘露糖。触酶阳性,氧化酶通常阳性。IMViC试验均为阴性,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无变化。除绵羊布氏杆菌和一些犬布氏杆菌菌株外,均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可水解尿素,但绵羊布氏杆菌不水解或迟缓水解。

3.抗原结构:布氏杆菌抗原结构非常复杂,菌体表面主要有3种抗原,即A抗原(流产布氏杆菌抗原)、M抗原(马尔他布氏杆菌抗原)及R抗原(粗糙型布氏杆菌抗原)。

光滑型布氏杆菌具有A和M两种表面抗原,但两种抗原在不同菌型中的含量有差异,如羊布氏杆菌以M抗原为主,A∶M约为1∶20;流产布氏杆菌则以A抗原为主,A∶M约为20∶1;猪布氏杆菌两种抗原的含量非常接近,A∶M为2∶1。凝集试验表明,光滑型菌株之间有抗原交叉反应,抗光滑型菌株的血清不与非光滑型菌株发生交叉凝集。

R抗原是粗糙型布氏杆菌菌株的表面抗原,其抗血清可与绵羊种和犬种布氏杆菌凝集,而不与光滑型布氏杆菌发生凝集。光滑型菌株发生S→R变异后,其A和M抗原丧失,暴露出了R抗原,可与R抗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此外,布氏杆菌表面还有其他表面抗原或亚表面抗原,可与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耶尔森菌、假单胞菌、弯曲菌、钩端螺旋体等发生交叉凝集反应。

4.抵抗力: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在皮毛上可存活2~4个月,鲜乳中可存活d,粪便中可存活d,流产胎儿中至少存活d,子宫分泌物中存活d。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60℃ min、70℃ min可被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2%的石炭酸、来苏儿、烧碱溶液或0.1%的升汞,可于h内杀死本菌;1%~2%的福尔马林h、5%的石灰乳h、0.5%洗必泰或0.01%杜米芬等消毒剂min可将其杀死。不耐酸,在pH3.5下迅速死亡。

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头孢拉啶、阿奇霉素、妥布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以及磺胺甲基异恶唑、三甲氧磺胺嘧啶等药物敏感。

(二)致病性

本菌不产生外毒素,但有较强的内毒素。不同种别和生物型的布氏杆菌,甚至同型不同菌株的毒力存在差异。布氏杆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目前已知有60多种动物有易感性,包括各种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啮齿动物、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和鱼类。家畜中以羊、牛、猪最易感,其他动物如马、水牛、骆驼、犬、猫和鹿等均可感染。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别的布氏杆菌各有其主要宿主,但也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宿主转移现象,如马尔他布氏杆菌主要感染绵羊、山羊,但也可感染牛、猪、骆驼和鹿。人对布氏杆菌的易感性较高,马尔他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猪布氏杆菌,再次为流产布氏杆菌。

宿主于性成熟前对本菌有一定抵抗力,妊娠期最易感染。赤藓糖醇能刺激布氏杆菌在胎盘中生长繁殖,导致死胎和流产。本菌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引起妊娠母畜流产及乳房炎,公畜则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另外还可引起关节炎。本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多寄生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自然感染多呈温和型经过,很少致死。

豚鼠、小鼠和家兔等实验动物可感染,以豚鼠最易感。

(三)微生物学诊断

布氏杆菌感染常表现为慢性或隐性过程,其诊断和检疫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及变态反应检查。细菌学检查仅用于发生流产的动物和其他特殊情况。

1.细菌学检查。

(1)涂片镜检:采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肺、肝和脾,流产胎盘和羊水,母畜的阴道分泌物、乳汁及尿液,公畜的精囊、睾丸、附睾等,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和柯兹洛夫斯基染色、镜检,可见到革兰染色阴性、柯兹洛夫斯基染色呈红色的球杆状细菌。

(2)分离培养:可将病料接种在肝浸液琼脂、商品布氏琼脂或土豆浸液琼脂等培养基上,于5%~10% CO2条件下培养7~d,挑取可疑菌落、纯化后,进行生化试验、玻片凝集和动物试验。根据细菌形态和染色特征、培养和生化特征以及菌体与布氏杆菌抗血清的凝集反应结果,可确定布氏杆菌的型别。

2.血清学检查:主要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全乳环状试验等,均是用已知的布氏杆菌抗原,检测动物血清或乳中的特异抗体。

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全乳环状试验常用于现场或牧区大群检疫,然后以试管凝集试验并结合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实验室最后确诊。与试管凝集试验和平板凝集试验相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特异性高(彩图17),反应更加敏感、稳定。在布氏杆菌感染初期阶段,凝集反应多为阳性,因此凝集反应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凝集试验高,是诊断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可靠方法。该方法已成为世界各国清除感染家畜的必要手段。

3.变态反应检查:一般感染布氏杆菌后20~d,可出现较明显的变态反应,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本方法不适宜早期诊断,而多用于感染后期、慢性病例和康复期的检测,一般用于动物的大群检疫。我国主要用于绵羊、山羊,其次是猪的检疫。检测时,将布氏杆菌水解素0.ml注射于羊尾根皱襞部或猪耳根后皮内,分别于h和h观察反应。如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即判为阳性反应。

(四)防控

定期检疫、淘汰病畜是清除本病的根本措施,但免疫接种对预防本病具有显著效果,对保护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畜群更为重要。目前用于预防本病的疫苗有多种,例如牛型19号弱毒菌苗、羊型Rev.1弱毒菌苗、牛型45/20灭活佐剂苗、羊型53H38灭活佐剂苗、羊型5号(M5)弱毒菌苗和猪型2号(S2)弱毒菌苗等。其中羊型5号(M5)弱毒菌苗和猪型2号(S2)弱毒菌苗在国内广泛应用。

六、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是寄生于猪群上呼吸道黏膜的一种常在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侵入机体并导致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即格氏病(Glaesser’disease),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随着规模化养猪生产的不断发展,副猪嗜血杆菌已成为危害保育舍仔猪生长的重要病原因子之一。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本菌呈多形性,显微镜下可见短杆状、球杆状、球状或长丝状等多种不同形态,大小为(0.3~0.4)um×1.um,多单个、也有短链排列。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革兰染色阴性,美蓝染色两极着染。

2.培养特性: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条件严格,生长严格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或V 因子),不需要X 因子。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6~7.8。初次分离培养时在5%~10%的CO2下可促进生长。在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较差,于CO2培养箱或烛缸中培养24~h,形成圆形、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直径约0.mm的小菌落。在加有NAD、马血清的M96支原体培养基或加酵母浸出物的PPLO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琼脂平板上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划线培养,本菌在葡萄球菌周围生长良好,菌落直径可达1~mm,形成卫星现象(彩图18)。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

本菌可以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木糖、甘露醇、山梨醇;对乳糖发酵不定。尿素酶和氧化酶试验阴性,触酶试验阳性。不产生吲哚。

3.抗原结构:本菌有荚膜多糖抗原和菌体抗原。荚膜抗原成分具有型特异性;菌体抗原包括脂多糖抗原和外膜蛋白抗原。脂多糖抗原在种内和属内均有交叉反应;外膜蛋白抗原在同型内有所不同,可用于区分亚型。

本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照Kieletein-Rapp-Gabrielson(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副猪嗜血杆菌至少可分为1~15个血清型,还有20%以上分离株的血清型不能定型。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率很低。

4.抵抗力: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干燥条件下容易死亡,60℃很快死亡。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对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先锋霉素、氟苯尼考及增效磺胺类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已发现对红霉素、林可霉素、壮观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

(二)致病性

关于本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发现的毒力因子有荚膜多糖、菌毛、外膜蛋白、脂寡糖以及神经氨酸酶。其中脂寡糖可能与本菌诱导的气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神经氨酸酶与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活性有关。

本菌主要引起5~8周龄仔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实验动物中,豚鼠最易感,无论采取何种途径接种少量细菌,均可引起豚鼠发病,产生与猪自然感染类似的病变。小鼠易感性低,通常不易感染成功。

(三)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镜检:取急性期病猪的鼻腔分泌物、扁桃体、浆膜表面分泌物、渗出的脑脊液等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少量短杆状、球杆状或长丝状等多形性G细菌。碱性美蓝染色,可见两极着染现象。

2.分离培养:取新鲜病料涂布接种于血液琼脂上,同时垂直划线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如在葡萄球菌周围看到呈“卫星现象”生长的小菌落,无溶血现象,则可疑为本菌。也可取病料接种于含NAD、马血清的M96支原体培养基或加酵母浸出物的PPLO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的细菌可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3.动物试验:取纯化的分离培养物接种豚鼠,观察豚鼠的病理变化,并进行显微镜检查和细菌的分离培养。

(四)防控

免疫接种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选择与当地猪群流行菌株的血清型一致或从本地分离的菌株制备灭活疫苗接种,可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

发病时,可选择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氟甲砜霉素、氟喹诺酮类及磺胺类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七、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Apg)

副鸡禽杆菌,曾被称为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paragallinarum,Hpg),为巴氏杆菌科禽杆菌属的成员,是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该病可引起蛋鸡产蛋量下降10%~40%,育成鸡生长发育受阻、淘汰率增高,使养鸡业遭受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本菌呈短杆、球杆状、球状或长丝状等多形性,大小为(0.4~0.8)um×(1~3)um,呈单个、成双或短链排列。不形成芽胞,强毒菌株有荚膜,无鞭毛。革兰染色阴性,美蓝染色两极着染。通常在病料中及固体培养基上,本菌形态较规则,呈明显的小杆状;在液体培养基或老龄培养物中,则发生形态上的变异,出现长丝状。

2.培养特性:本菌兼性厌氧,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需要厌氧或5%~10%的CO2环境,但也可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4℃~42℃,一般于37℃~38℃下培养,最适pH6.9~7.6。对营养的需求较高,培养时一般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1%的灭活鸡血清和V因子(NAD),有的菌株不依赖NAD。在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于37℃下培养24~h,形成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灰白色半透明小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与葡萄球菌交叉划线时,可见“卫星生长”现象(NAD非依赖性Apg除外),菌落呈细小、半透明、针尖大的露滴状,不溶血。

本菌也可在5~7日龄的鸡胚中繁殖,一般鸡胚在接种后24~h死亡,卵黄、尿囊腔、羊水及鸡胚中均有细菌的存在,尤以卵黄内含量最高。

本菌不发酵半乳糖和海藻糖,能分解葡萄糖、蔗糖、木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能还原硝酸盐,不水解尿素或液化明胶,不产生吲哚。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阴性。

3.抗原结构:本菌的抗原结构相当复杂,菌体外膜蛋白的血凝素抗原是分型的依据,也是定殖因子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的免疫原。应用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将本菌分为A、B和C三个血清型,其中A、C血清型各有4个亚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同一血清型内各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程度不同,比如C1和C2、C2和C4之间有显著的交叉保护。B血清型各菌株间仅存在部分交叉保护。

4.抵抗力:本菌的抵抗力很弱,在宿主体外很快失活。对热、pH值及消毒药均很敏感。培养基上的细菌在4℃时能存活1~2周,室温保存1~d,37℃不超过d。在鸡胚卵黄囊内于-70℃可存活1个月。感染性胚液用0.25%的福尔马林于6℃下处理,在h内灭活,但以0.01%的硫柳汞处理,则可存活数天。

本菌对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甲恶唑、磺胺-6-甲氧嘧啶、氟哌酸、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多种抗菌药敏感。但目前临床上已出现对某些磺胺类药物耐药的菌株。

(二)致病性

本菌主要侵害鸡,引起鼻腔、鼻窦和眼发炎,严重者炎症可扩展至气囊和肺脏。其致病性与多种毒力因子有关,主要有血凝素或凝集原(HA)、脂多糖、多糖和荚膜。HA是本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在细菌定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NAD非依赖性分离株比经典的NAD依赖性分离株更易引起气囊炎。

(三)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镜检:取病鸡的眼、鼻腔、眶下窦分泌物,涂片,革兰或美篮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阴性、多单个散在的小球杆菌,并可见多形性。

2.分离培养:取发病初期的病鸡眶下窦、鼻窦等窦腔深部分泌物,也可取气管和气囊分泌物,划线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并用葡萄球菌与之交叉划线,于含5% CO2的培养箱或烛缸内在37℃下培养24~h。与葡萄球菌共培养,出现“卫星现象”,则疑为副鸡禽杆菌,可通过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等进一步鉴定。并可通过玻片凝集试验或血凝-血凝抑制试验,用副鸡禽杆菌不同血清型的单因子血清鉴定分离菌的血清型。

3.动物试验:将病料或分离培养物经窦内接种健康易感鸡,若在接种后24~h出现流鼻液、面部水肿等典型的鼻炎症状可作出诊断。但当病料中细菌含量较少时,潜伏期可延长至d左右。

4.血清学诊断:鸡感染副鸡禽杆菌后1~2周出现抗体,可应用平板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及阻断ELISA等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检测出带菌鸡。

(四)防控

免疫接种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目前应用的疫苗均为灭活菌苗。根据当地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择单价、双价和三价苗,必要时可以制备自家菌苗用于本病的预防。发病后可选用硫氰酸红霉素、泰乐菌素、链霉素、磺胺二甲嘧啶钠、复方敌菌净、磺胺增效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时可选用2~3种有效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时注意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八、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sllus pleuropneumoniae,App)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为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可以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本菌呈小球杆状或小杆状,偶见长丝状,大小为0.um×1.um。有荚膜和菌毛,不形成芽胞,无运动性。革兰阴性,组织涂片用瑞氏染色常呈两极着色。

2.培养特性:本菌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营养琼脂上不生长。初次分离培养时,通常需要10%的CO2。大多数生长时需要V因子,在含有V因子的巧克力琼脂或血清琼脂、牛心肌浸汁琼脂或PPLO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圆形、突起、不透明或半透明、表面有一层白色云雾的黏液型菌落,直径1~mm。有的菌株形成略扁平、直径较大、半透明、表面白色云雾较淡的非典型黏液型菌落。在5%绵羊血琼脂培养基上与葡萄球菌交叉划线培养,可见“卫星现象”,并呈现β溶血。

本菌对糖类发酵能力不强,不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阿拉伯糖、海藻糖、蜜二糖、七叶苷、甘露醇、卫矛醇,能发酵蔗糖,微发酵半乳糖。MR、V-P和吲哚试验均为阴性,不产生H2S。能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尿素酶试验阳性,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在不同菌株间有差异。

3.血清型:根据荚膜抗原和脂多糖抗原性的差异,将本菌分为15个血清型,其中1~12型和15型属于生物Ⅰ型菌株,血清型1型又分为la和1b两个亚型,血清型5型又分为5a和5b两个亚型。13型和14型为生物Ⅱ型。有些血清型之间存在抗原交叉反应,但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很低,甚至不同菌株之间有时也不能提供完全的交叉保护。

4.抵抗力:本菌抵抗力不强,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短,室温下可存活2~d。对常用消毒剂敏感,0.5%NaOH、0.1%升汞、3%石炭酸、2%来苏尔、3%福尔马林等min即可将其杀死。对红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等敏感,但对结晶紫、杆菌肽、壮观霉素有一定的抵抗力。

(二)致病性

本菌的致病作用涉及多种毒力因子,主要包括溶血毒素、荚膜多糖、脂多糖、外膜蛋白、黏附因子、菌毛、转铁结合蛋白、蛋白酶、通透因子等,其中溶血毒素是引发疾病的主要毒力因子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保护性抗原,对肺泡巨噬细胞有毒性作用,能够抑制其吞噬活性。

本菌可以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尤以2~5月龄的猪最易感。引发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为特征。

(三)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镜检:取病死猪的肺脏、胸水、鼻及气管渗出物涂片,显微镜检查是否有革兰染色阴性、两极着色的小球杆菌。

2.分离培养:把新鲜病料接种在绵羊血琼脂平板,用葡萄球菌划十字形接种,置5%~10%CO2中培养h,观察是否有溶血的小菌落生长,是否出现“卫星现象”,并做生化试验进一步鉴定。

3.血清型鉴定:一般用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鉴定本菌的血清型。取分离株的新鲜培养物,以酚—水法提取多糖抗原做琼脂扩散试验。也可以用细菌荚膜多糖致敏的乳胶凝集颗粒,通过乳胶凝集试验对细菌分型。

(四)防控

预防本病的疫苗有灭活苗和亚单位苗。疫苗应选用当地流行的血清型分离株制备,免疫效果较佳。用外膜蛋白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可以对所有血清型菌株提供保护作用。此外,可以交替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预防本病。

发病后,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性抗菌药物,如红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但已出现耐药现象,实践中应合理用药。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大肠杆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2.大肠杆菌的抗原主要包括哪几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沙门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

4.试述沙门菌的致病作用。

5.试述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实验室诊断程序及其鉴定依据。

6.概述巴氏杆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7.鸭疫里氏杆菌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控要点有哪些?

8.为什么副猪嗜血杆菌和副鸡禽杆菌均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9.叙述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

10.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鉴别指标有哪些?

11.链球菌的溶血特性有哪些?

12.试述李氏杆菌的致病作用。

13.分析分支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危害。

14.试述炭疽杆菌的主要鉴别要点。

15.解释“暴烈发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