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研究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式,提出对策措施,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现有的勘察、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重新评价论证,进行全面清理,定期公布并淘汰一批对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工艺落后的技术,同时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充分发挥现有的生产设施和人才力量。

7.3.2 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矿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我国国情出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研究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式,提出对策措施,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加速地质勘察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勘测

地质勘察工作要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国土研究和资源保有程度。发展深部矿勘察技术,使我国的勘察开发平均深度从400m以上延拓到400~800m,以大幅度扩大我国的矿产资源基础;发展先进的勘察、采矿与选矿技术,争取使我国的“三率”提高3~5个百分点;通过提高现有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来扩大资源的保有程度;发展海域矿产资源勘察开发技术;提高海洋油气及其他矿产产量,扩大我国矿产资源远景基础,为海域矿产资源的商业性勘察开发做好资源和技术准备。

加快技术更新步伐,主要是提高成熟、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对现有的勘察、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重新评价论证,进行全面清理,定期公布并淘汰一批对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工艺落后的技术,同时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充分发挥现有的生产设施和人才力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商业性地质勘察为主体的地质勘察工作新格局。新格局的建立最根本的是国家要做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减少商业性勘察风险,为引导商业性勘察投资方向提供基础。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地质和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区域地质物理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矿产资源前期预测评价以及与上述区域性调查工作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其目的是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性资料和依据,为政府履行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矿产资源信息。建议将基础性地质勘察工作作为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列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像重视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大力向我国紧缺而又有资源潜力的石油、天然气、锰、铜等矿产的勘察倾斜,向西部地区矿产勘察倾斜。现有的投入规模尚不能满足社会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勘察工作的需要,难以拉动商业性地质勘察投资。

2)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只能限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才可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后果将影响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世界各国对此已取得共识。矿产勘察与开发是改变自然的活动,从业者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在这方面,首先要严格控制新建矿山项目和鼓励在建或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提高准入的经济技术与环境要求;设置新建矿山特别是小型矿山的最低门槛,有效控制矿山企业数量,提高矿山企业的办矿质量;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利用的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并鼓励废旧金属及其他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此外,还需要:

(1)对于将要勘察与开发的矿产要防、治结合,在勘察与开发设计中要列入防止破坏环境的措施以及恢复环境的工作内容。

(2)对正在勘察与开发的矿山要按照有关法规边开发边治理。

(3)对已关闭矿山,加强对环境变化和影响的动态监测。防止潜在的环境退化,并由国家负责逐步组织治理。

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中有关矿业方面的内容,并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矿产开发的具体环保要求(如矿山环境保护法规),并由国家矿产勘察、开发管理部门列入矿产勘察与采矿立项的工作内容中去,实施矿山开发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并纳入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3)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矿业新秩序

我国传统的矿业管理体制、经营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其重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矿业法,实行依法治矿、依法管矿、依法开矿,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以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管理,拓展服务领域,通过法制保障更好地发挥地质矿产工作在我国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在通过依法行政、加强执法力度、完善规划体系和产业政策来加强政府对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结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方向,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有序地流动,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3)建立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工业信息系统。完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矿业权人勘察开发利用情况报告制度和矿山监督制度,对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系统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范围和重点矿区的矿产储量增减、资源利用水平、矿山生态环境等的动态变化及规划实施情况。开展矿产可供性研究及相应政策措施研究,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式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以规划管理信息化带动规划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

4)适当拓宽矿产勘察和矿业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初步开展了油气勘察和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大趋势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国际矿产的勘察与开发合作日益活跃。我国作为矿业大国进入国际矿业大市场是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共同需求,符合国家利益。

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实行国内外资源互补。我国紧缺的矿产,如石油、富铁矿、铜矿、锰矿、铬铁矿、钾盐、金刚石等,国外均较丰富;而我国的不少优势矿产,如稀土、钨、锡、锑、煤、石墨菱镁矿、滑石、重晶石萤石、叶蜡石等又是国外所需。因此,进行国内外资源的互补是必要的,其关键在于制定与实施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开拓国外矿产品市场的战略措施。如原油要减少出口,增加石油储备;充分利用国外富铁矿资源,加速国内钢材出口,以出养进等。

除扩大进口贸易外,还应支持国内企、事业单位到国外进行风险勘察、开发矿产资源,采取独资或合作方式直接参与开发,建立海外矿业供应基地,或与有关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矿产供求关系。在此过程中,国家对到国外从事矿产勘察与开发的企、事业单位要给予优惠政策,尤其是风险勘察阶段应给以风险贷款,国家承担一定风险。对优势矿产的出口,既要扩大企业出口经营权,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维持价格均衡;要从政策上多鼓励出口高附加值及深加工产品,不鼓励甚至限制未加工或粗加工资源性矿产品出口;要从比较利益原则出发,对其他矿产实行有进有出的战略,对于国内资源不足但精加工(冶炼、炼油)能力过剩的矿产,可采取出口成品、进口原料,并力争大出多进的战略等,以提高矿产品外贸的国际支付能力。

总之,以不同的形式加强矿业勘察与矿业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是发展我国矿业、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5)构建稳定、安全和经济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立战略矿产储备体系

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涉及国家的安全。在和平时期为保证同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稳定,除了本国的政治因素外,获取足够的资源保证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战争期间,关键性的战略矿产资源更是国家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因此,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矿产资源储备问题都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性问题。以石油为例,1962年经合会组织(OCED)提出储备60天石油需要的建议。1980年国际能源机构(IEA)规定各石油进口国有义务保有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同时,欧共体把储备要求亦提为90天。1993年美国的石油储备近2亿t,储备要求达99天。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储备分别为7 807万t、4 016万t、2 127万t。法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的石油储备均超过1 000万t,可用天数依次为75天、76天、70天和226天。前苏联解体后,美国石油储备有所减少,但目前仍有近1亿t。美国能源部1997年8月新出台的战略计划中仍强调要加强储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储备石油由1997年的每天370万桶,提高到2000年的每天储备420万桶。其他战略矿产资源,如铂、稀土、钴、铂、镍、锡、钨等主要发达国家亦都有储备。

我国虽属矿产资源大国,但矿产资源安全形势严峻。为此,应尽早建立矿产资源安全供应的顶替系统,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矿产储备体系,增强抵御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动荡和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当前,要研究确定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储备种类与指标,建立战略矿产储备的法律制度、经济政策、管理体制和技术方法。重点实施石油等重要短缺、战略矿产的储备制度。树立全民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自觉性,将“节约资源”作为与“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同等重要的基本国策;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矿产、能源、森林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利用国际贸易分工,购买重要矿产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地区产业布局,实现基础设施的最大共享;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建立综合运输系统,最大限度地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包浩生,彭补拙.自然资源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宋瑞祥主编.1996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苏彪,田春荣.199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1997,5(2)

[4]曹异生.我国有色金属供需状况及前景预测.世界有色金属,1994(8)

[5]中国矿床编委会.中国矿床(中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6]国家统计局.当代中国之最.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7]朱训.中国矿情.第一卷:总论.能源矿产.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朱训.中国矿情.第二卷:金属矿产.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朱训.中国矿情.第三卷:非金属矿产.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0]陈毓川等.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11]成千魁,谷树忠,王礼茂等.2002中国资源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程裕淇等.大地中的宝藏-实说中国的矿产资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刘玉强,龚羽飞.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及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矿产与地质2004,18(3)

[14]康静文等.矿产资源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15]曹新元.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注释】

[1]潘恩沛等.矿产资源总量预测评价方法.19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