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类模块

人文类模块

时间:2022-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最根本的安全措施是实现送料机械化和操作过程自动化。应设置故障报警装置和联锁装置。例如,有刀具未夹紧,冷却油温到上限,润滑油油位到下限,电机过热,在这些故障发生时要自动停电。不能装传感器的地方应当用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巡检,及时发现问题加以预防。

要搞好设计,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工程知识,还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有道德,懂管理,会核算。因此,在本模块开设了三门课:第一门是“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第二门是“工程经济”,第三门是“企业管理”。这三门课应当是必选的,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当然还可以再选一些文学艺术类的课程,提高自己的素质,陶冶自己的情操。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门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中规定的。

1.“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

道德是人们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它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以法律为保证;它依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及内心信念来维系;它是调整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能正常运转的强制性条文。

道德是自觉遵守的,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而法律是强制的,不管什么人都必须遵守,违犯法律者一定会受到制裁。开设“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这门课的目的,就是向同学们介绍,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当考虑到的生产安全、环境保护、企业运作(经营、生产、财税)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法律,告诉大家要有严肃的法律意识,一定在工作中承担起一个工程师的责任,设计出对人类有益的产品,坚决不做违法的事情。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有自我约束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相比之下,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本门课的知识要点如下。

(1)关于道德的基本知识

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纲要》指出:

a.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b.道德建设任务: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c.道德建设主要内容:“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去进行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提倡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里做个好成员。

机电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

机电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由三部分组成,即职业品德、职业能力及服务、促进人类进步的意识和行为。

机电工程师应具备诚信、正直、坦诚、公正、公平和平等、信任友善、永远充满信心的品德;勇于承担个人责任、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和促进社会进步。具体要求如下:

a.应在自身的能力和专业领域内提供服务并明示其具体的资格。

b.要以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必须承担自身行为的责任。

c.依靠自身职业表现和服务维护职业的尊严、标准和自身名誉。

d.在处理职业关系中不应有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国籍或残疾等偏见。

e.在为每个组织或用户承办业务时要做忠实的代理人或委托人

f.应诚信公平对待同事和专业人士。

(2)关于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①安全生产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a.设备的维护保障(保养):对设备的正常维护保养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目前有三种方法:全面修理、预防性保养(又叫计划性保养)和预测性保养。

b.加工机械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下。

(a)危险类型:卷绕和绞缠(如头发、衣物)、卷入和碾压(如齿轮啮合处)、挤压剪切和冲击(冲床、剪床或机床移动平台)、飞物或附落物(紧固件脱落、高速零件碎块、切屑,高处零件、工具掉下)、切割、戳扎和擦伤(刀尖、毛刺、棱角、锐边、砂轮或毛坯表面)、跌倒和坠落(被杂物缰绊)。

(b)安全措施

采用本质安全技术(设计时就考虑的安全措施),按下面的标准去做:GB 5083—1985《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 12266—1990《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GB 12801—199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4060—1983《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原则》。

采用防护装置(生产中采用的安全措施),设计或使用时可参照以下标准:GB 8196—1987《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 8197—1987《防护屏安全要求》、GB 4053.3—1993《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

压力加工设备(冲床、锻床等)安全装置,按如下标准去做:GB/T8176—1987《冲压车间安全生产通则》、GB 5091—1985《压力机的安全装置技术要求》。然而最根本的安全措施是实现送料机械化和操作过程自动化。

c.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措施如下。

(a)危险类型:重物坠落、金属结构破坏、垮塌、失稳倾翻、钢丝绳断裂等。

(b)安全措施:注意起重机零部件的安全;如关键部件(吊钩、钢丝绳、卷筒、滑轮等)的使用、维修必须符合GB 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的要求。加设起重机安全装置,如必须具备超载限制器、力矩限制器、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和缓冲器以及联锁保护装置等。

d.机器人、数控机床和自动生产线的安全技术措施。

(a)机器人安全技术要点

机器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为预防病毒带来的危害,应当设置自检安全系统。

机器人的自由度要根据工艺要求选取,应避免自由度冗余而失控。

机器人周围必须根据其运动范围设置防护栏杆,其入口应与控制系统互锁,保证有人进入隔离区时,机器人不能动作。

(b)数控机床安全技术要点

数控系统应具备自检功能。

应设置故障报警装置和联锁装置。例如,有刀具未夹紧,冷却油温到上限,润滑油油位到下限,电机过热,在这些故障发生时要自动停电。

应当在程序执行到极限位置和到机械挡块位置之前设置控制装置,避免撞车。

每次启动机床进入初始状态时,刀具返回原点才能运行加工程序。

(c)自动生产线安全技术要点

自动生产线周围应有围栏,实行封闭式作业。

自动生产线启动前应发出声响或灯光信号,并设置工作状态灯光信号。

自动生产线的每台设备上都应设置紧急事故安全联锁开关,以保证设备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时立即断电,停止运转。

必须在工件传输系统交接处和一定长度(10 m左右)内设置醒目的急停联锁开关。

②生产环境安全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

a.防火、防爆

(a)对工业生产厂房的设计和布置,对防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用水按GB J16—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b)厂房内的一切电气设备均应符合GB 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要求。

(c)对于可燃气体应安装燃气浓度检测传感器加以监视。不能装传感器的地方应当用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巡检,及时发现问题加以预防。

(d)控制火源:如明火、高温高热表面、电火花(电气打火或静电)、摩擦火花、自燃等。

b.防触电和静电

(a)防触电

触电原因:潮湿多雨季,绝缘变差;对低压电疏忽防范;电气连接部分易出故障。

防触电措施:使用安全电压(12 V和36 V);检查电器及其导线绝缘性;设防护屏防护栏,保证人与带电体有足够距离,设计时参照JGJ16—1983《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和GBJ232—198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及验收规范》;接地、接零。

(b)防静电

静电的产生和危害:传动带或轴承摩擦;塑料压制、上光;固体粉碎、研磨;从气瓶放出压缩空气,喷漆等都会产生静电。静电产生的高压可能引起火灾爆炸,或人被电击。

防静电基本措施:减少静电荷产生,将电场屏蔽(要接地),避免存在放电条件。

(c)防噪声

噪声的危害:长期处于噪声大的环境会使人的听力下降或耳聋并同时诱发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疾病;影响人正常生活,掩盖报警信号等。

噪声的控制和防护:减少或消除振动,从源头控制噪声产生;挂吸声板吸声;用隔音板隔声;对气流引起的噪声注意消声。

③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

工业污染源:由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废热、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

a.工业废气及处理技术: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有33种,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些苯类化合物以及颗粒物等。其污染源为锅炉、工业炉窑、火电厂、炼焦炉、钢铁厂、水泥厂、汽车、摩托车排气等。国家制定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上述33种污染物的排放极限值。

处理技术: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生物法、膜分离法等。

b.工业废水及处理技术: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有机物、悬浮物、放射性物质、氨、氮、磷及油类化合物。其污染源为造纸、船舶、海洋石油、纺织印染、肉类加工、合成氨、钢铁、航天推进剂、兵器、磷肥、烧碱、聚氯乙烯、酒类等工业。国家制定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定了69种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最高允许排放量。

处理技术: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对于印染工业、钢铁工业、糖酒类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都有典型的处理工艺,可供参考。

c.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处理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共列出49种。除此之外,还有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GB 5085鉴别标准和GB 5086、GB/T 15555鉴别方法不具有危险特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治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三化”原则。

处理技术:海洋处置(倾倒、焚烧)、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

d.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目前我国已制定的环保法律有6个;资源法律、法规常见的有15个;相关法律、法规常见的有25个;环保法规或法规性文件常用的有10个。6个环保法律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保局标准。国家标准有:环境质量标准(水质量、大气质量、土壤质量、生物质量等标准,以及噪声、辐射、振动、放射性等限制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噪声污染等控制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

e.环境管理制度: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

f.清洁生产的要求: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和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为促进清洁生产,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④ISO 14000环境管理系统标准简介(国际标准)

ISO 14000环境管理系统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 207)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环境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总称。我国根据它制定了自己的相应标准,现对照抄写如下。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GB/T24001—1996等同于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规范。

GB/T24004—1996等同于ISO 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撑技术指南。

管理体系审核标准:

GB/T24010—1996等同于ISO 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GB/T24011—1996等同于ISO 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GB/T24012—1996等同于ISO 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管理审核员的资格要求。

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

a.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指智力成果的创造人对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和工商活动的行为人对所拥有的标记依法所拥有的权利的总称。

b.知识产权的特征:无形性、法定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c.我国知识产权法主要有:《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d.我国加入下述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商标注册国际马德里协定》《录音制品公约》《专利合作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等。

⑥现代企业制度、相关法律

a.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概念,公司的分类及其设立,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的变更和公司的解散和清算。

b.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概念、合同的基本原则、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形式:书面或口头;合同的内容: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另外还有关于“要约”“承诺”“实际履行”和“格式条款”的规定。

c.招标投标法:规定了总则(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项目;招标的工程项目不得拆散、化整为零;对投标人或单位不得加以限制,不得非法干涉投标活动);招标(招标方式: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招标代理机构;招标文件);投标(投标人;投标文件;开标、评标、中标、中标人)。

d.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为了从源头抓好产品质量,严防劣质产品进入市场,1984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6月修订。同时国家统一制定公布了《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该目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并销售列入“目录”的产品,都应有生产许可证;没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目录”中产品。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国家质检总局的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许可证工作进行日常监督与管理。经批准的质检机构才能从事质检工作;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才能做质检工作。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理程序:首先,申请的企业要具备七条申请条件;然后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办理,批准后,发给《生产许可证受理通知书》。

⑦财务及税务的知识和有关的法律和制度

a.会计基本制度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共7章52条。基本内容包括:总则;会计核算;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和附则。

(b)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法制定有关的规章、准则和办法。如《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

(c)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共三项。即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d)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b.《企业会计制度》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颁布,主要内容包括:正文、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两大部分,正文共分为十四章一百六十条。

财务三表:资产负债表(又叫财务状况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一定时期内盈利或亏损状况表,利润分为主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现金流量表(现金指库存现金和随时可以支付的存款。现金流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的总称。本表将企业全部业务活动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c.税种与税率的知识

税种和税率国家是在不断地调整的,同学们要了解这些知识,需要时注意查阅相关文件的规定。

⑧WTO规则和政府产业政策

a.历史和我国对入世的承诺。

b.WTO的基本原则:民主原则;法制原则;市场经济原则;一切争端通过和平协商,不能诉诸战争;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c.WTO四大宗旨:提高各国人民生活水平,保证扩大就业;扩大各国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证对世界资源最佳的利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努力保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

d.反补贴与反倾销:反补贴就是反对政府对产业(尤其农业)的补贴措施。包括反补贴调查、产业损害的确定及救济,征收反补贴税等步骤及内容。反倾销是当代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反倾销不仅反对以倾销作为不正当的国际竞争手段,而且也限制滥用“反倾销”措施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

e.加入WTO对我国社会的影响:首先是政府要赶快调整政策与法律,以适应市场经济;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由管制到服务,由集权到放权,政企分开等。其次是加快思想观念转变,由官本位到权利本位,由地方保护主义到全球化思想,由习惯于区别对待到非歧视等。企业人员要了解WTO的各项竞争游戏规则,以便在竞争中获胜而立于不败之地。

(3)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在机电产品(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都要遵守人类的道德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2.“工程经济”

“工程经济”是在各种工程项目中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使项目在经济上获得最大利益。我国目前已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在决定是否开发设计一个新产品时,是由市场说了算,而非开发者自己说了算。因此,同学们应当对市场经济下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三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以便确定新产品是否开发。当新产品被决定开发以后,还要由性价比对产品进行功能优化,以降低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这样开发设计者才能集中精力去开发这一新产品。因此,为同学们开设这门“工程经济”课程,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知识,为新产品开发设计服务。

本门课的知识要点如下。

(1)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

①市场经济

a.市场:市场是买方和卖方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机制。在市场体系中,每种物品(即商品)都有价格,价格代表了买方和卖方相互交换商品的条件。在市场中价格协调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向于刺激生产者增加生产,但同时却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相反,较低的价格趋向鼓励消费,但同时却抑制了生产。可见,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着平衡的作用。

b.市场经济:如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即产品生产与分配问题)由市场来解决的经济制度叫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它通过需求、供给、价格、市场盈亏、刺激和奖励的一整套体系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市场经济的绝对情况是政府不管的自由放任经济,它容易造成经济危机,所以在世界上,目前没有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

c.混合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的是指令经济(即计划经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就是这种计划经济,产品生产与分配都是由政府按计划执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即关乎国计民生的产品的生产由国有企业去做,这样国家控制着价格,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然而,还有许多商品的生产仍是市场起作用。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已融入世界,主要是市场经济起作用,因此,同学们必须熟悉市场经济的规律。

②市场经济商品生产的规律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生产的规律是指由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商品价格互相调整的商品生产规律。现说明如下:

a.市场需求及其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市场需求就是所有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我们看到,在相同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人们购买的数量就越多。如果将商品价格和市场需求量的关系用一条曲线表示的话,将如图4-9所示,为反比例关系。

b.市场供给及其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市场供给就是所有厂家生产同一商品的总和。厂家生产商品的量与其价格也有密切关系。通常价格越低,厂家觉得利润少,则该商品生产得就少;相反,若价格越高,厂家觉得利润多,则该商品就生产得多。如果将商品的价格和市场的供给量的关系用一条曲线表示的话就如图4-10所示。

图4-9 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曲线

图4-10 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曲线

c.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如果我们将图4-9与图4-10重叠到一起,则可以得到图4-11所示的情况。

图4-11 商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图

随着商品价格的调整(变化),需求量将沿着价格需求曲线变化;而供给量则沿着价格供给曲线变化;不断调整变化的结果,两条曲线在“平衡点”相交。该平衡点表明,商品的价格调整到平衡点的价位时,所生产的产品将全部被买光,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是很难达到的。

在这里介绍价格、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就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市场经济的特性,在自己设计生产新产品时一定要考虑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有一个合理的价位。否则不是利润减少(价格低时),就是卖不出去(价格高时)。

d.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上面介绍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下的情况,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真正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还很多,不只是价格,现介绍如下,在设计产品时请予考虑。

影响需求的因素:消费者的平均收入;人口规模;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关系);消费者的爱好与偏好;特殊因素(如气候、环境影响等)。

影响供给的因素:技术水平(决定成本);投入人力与物力价格;相关商品价格;政府政策;特殊因素(如气候、环境影响等)。

(2)成本分析的知识

讲成本分析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设计新产品总要进行成本核算;另一个是为价值工程(产品功能优化)打基础。

①成本分类:按经济职能分为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按习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可变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可变成本×产量)

②产量-成本-利润之间的关系(叫量-本-利关系):

利润=销售收入总额-成本总额

利润=销售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可变成本×销售量)

可写成下面的公式:

P=px-(a+bx)

上述公式中的利润是指税前会计利润。若计税后利润可将税加在可变成本中。

③量-本-利分析:将上述公式P=px-(a+bx)用图4-12表示,可以清楚地看到,总收入线px从0点开始线性成正比增长,卖一个多一个收入。总成本线(a+bx)从固定成本总额a开始,然后生产一个多一个可变成本bx;总成本线也是线性成正比增长。但由图可见,一个都卖不出去,固定成本是不会少的,所以此时亏本。当卖出商品的量达到保本量时,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相交保本点;这时收入与成本相抵无利润。如果卖掉商品的量超过保本量以后,则总收入超过总成本,已开始有利润。

④由成本分析可以学到两点:第一,懂得了成本构成要素及其计算方法;第二,要开发设计一个新产品,必须有预期的保本量,若需求量不能超过保本量是不能开发的。

(3)价值工程的知识

价值工程是从性价比的观点去确定产品的必要功能,从而使产品达到价值最优的思想。因此“价值”是我们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方案比较与优化时的一个优化目标。

图4-12 量-本-利关系图

①价值的含义

价值通俗地说就是产品的性价比。即以产品的功能与成本的对比值来表达,产品具有高的功能和低的成本就认为是价值高的产品。用公式表示即是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注意使用户以较少的费用得到产品中的必要功能。

公式中功能的含义是指产品的用途,或说产品应起的作用。一个产品往往有许多功能,有的是必要的,有的是不必要的,然而,必要与不必要的功能都要付出成本代价。因此要想使产品价值高,就必须抓住产品的必要功能,减掉不必要的功能,从而使成本降低。

公式中成本的含义是指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成本。产品全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直至报废回收为止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该寿命周期中所发生的与产品有关的各项费用之和便是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即

全寿命周期成本=生产制造成本+使用成本

②价值工程的含义

价值工程是以产品价值(即功能与成本的比值——性价比)最高为优化目标的一个设计方案优化过程。在这一优化过程中,通过功能分析,找出哪些是必要的功能,哪些是不必要的功能;想办法以最低的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而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也可以反过来说,在满足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寻求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可见,无论是选择哪一个思路其结果都是使产品的价值最高。

③实施价值工程的基本步骤(即优化步骤)

a.选择价值工程对象:选择新产品或价值大而用户意见多的老产品。

b.收集情报资料:关于产品(价值工程对象)设计或使用的资料;资料要完备、可靠。

c.产品功能分析:明确产品功能要求(用户、企业、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对各功能给予定义;进行功能分类(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功能整理(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明确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功能系统图)。

d.产品功能评价:在实现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找出目前价值最低的功能作为“改进对象”。因此要能定量地给出每一个功能的价值估值(有经验估计法和功能比重分配法)。

e.提出改进设想:找出与“改进对象”有关的载体(机械零部件或电子元器件),对该载体给出几个改进方案,使其价值变大(功能高,成本低)。

f.分析与评价方案:在上述几个方案中通过计算价值进行比较,找出价值最高的。

g.试验、检查、评价效果:对所选最优方案必须经过实际的试验,对每一步都要严格地检查,确实效果好,才能采用。

(4)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①在产品策划阶段,要预期产品的需求是否达到保本量,达不到保本量不要开发设计。

②在概念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理念,以产品价值最高为优化目标去选择方案。

③在产品生产期间,从供需平衡的观点出发去制定产品的价格,确定产量。

3.“企业管理”

“管理”大家并不陌生,它能使杂乱无章的事物变得井然有序,使事物顺畅地运动(作)而尽快达到其目的(地)。平常说向管理要效益就是这个道理。然而“管理”并不那么简单,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管理”和复杂的社会融在一起,它不再像数理化那么单纯,那么严谨,而往往是社会环境和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所以“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管理”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但是“管理”它也毕竟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体系与规律,我们在本门课里重点介绍“管理”的“科学”的一面。

企业本身一般来说是一个“生产系统”,如飞机、汽车制造厂,空调、冰箱制造厂,啤酒、可乐制造厂等。从系统的观点来说,它输入的是资源(人、财、物),输出的是产品,企业的作用是将输入的“资源”变换(处理)为“产品”(这就是“工作对象”和“物质流”)。为了使这一“变换”井然有序,而且投入少,产出多,就需要一个“宏观操控者”,这个“宏观操控者”就是“企业管理”。它的作用是采集并利用企业和社会上的各种信息,组织调控企业内部的整个生产过程,使之有条不紊地运作,达到投入少、产出多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系统,实质上是控制企业宏观生产过程能正常运作的“操控者”,而它传递的信息就构成了生产系统“信息流”。这样,我们就很清楚地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通过它们的载体——资源(人、财、物)和产品而得到的,经过管理系统处理后,又反过来去控制那些载体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去运作。这样,我们就应该知道“管理系统”到底应当“管什么”“怎么管”“评价指标是什么”,其中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下面我们就上面的问题加以介绍。

本门课的知识要点如下。

(1)基本知识

①企业管理的定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人、财、物)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企业目标的过程。对其解释如下:

a.管理是服务于企业既定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从输入资源到输出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b.上述那些一系列的活动是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

c.管理的对象是资源(人、财、物)和产品,确切地说是这些资源和产品的信息。

d.管理的任务是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如获取资源,并开发利用它们生产出产品。

e.管理目标是效率和效果(产品),用最短的时间,生产出优质产品,达到投入少,产出多。

f.管理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它服务于一个开放系统,该系统不断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即管理模式)不是万能的、通用的,而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取得成功。

②管什么:上述定义已告诉我们管理资源(人、财、物和它们的信息),即按照预定的目标,协调人、财、物的关系,通过信息交换,控制它们的运作(或说变换)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去完成预定目标(产品)。

③怎么管:上述定义已告诉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上用协调和控制等方法去管理。

a.时间因素考虑的管理:从宏观上说那就是“计划”。计划就是对企业未来的活动进行一种预先的筹划,内容包括:研究活动的条件,制订活动的目标和策略,编制各项活动的行动计划等。从微观上说就是充分利用“工作时间”(纯粹用于生产或工作的时间),缩短“多余时间”(由于设计原因或工艺规程及制造方法产生的多余时间),避免“无效时间”(由于管理不善或作业者原因产生的无效时间)。

具体到人的管理,一个是确定每个岗位(或工位)的劳动定额(时长);另一个就是做好岗前培训,使每一个人都是熟练工种,工作中不会因为技术不熟而误工;再一个就是做好爱岗敬业的教育工作和对工作热情的激励工作,使每一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发出他的光和热。

具体到财的管理,那就是加快资金的周转与回笼。

具体到物的管理,那就是采用供应链的管理理念。由需求(订单)“拉动”“物”在生产过程中的移动或变换速度,减少物在生产过程中停滞或存储的时间。

b.空间因素考虑的管理:从客观上说那就是“组织”。组织就是为保证企业制订的计划和目标能顺利实现而进行的组织结构设置,在相应的空间内配备人员和设备,投入资金和物料,在同一时刻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一任务。从微观上说,就是“现场管理”。现场管理首先是在空间上对人、财、物、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叫“定置管理”),然后对其配置根据现场的实际需要再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使人与物、人与场所、物与场所之间的关系非常协调,省时省力进行生产。

c.调控因素考虑的管理:调控可以说是管理的核心任务。从宏观上说就是“领导”和“控制”。“领导”就是管理者利用企业赋予的职权去指挥、沟通、协调、影响和激励企业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控制”就是督促、限令企业各部门、各环节都能按规定的“计划”进行正常工作,保证按时交出优质产品。可见,“控制”的作用是死的,是硬性指标,必须按时完成(合同法);而“领导”的作用是活的,是润滑剂,在这里就充分体现出领导的管理艺术,他能够想出什么办法,去指挥、沟通、协调、影响和激励本企业的所有职工,使他们能玩命地工作,保质、保量地按时或稍微提前一点交出产品。从微观上说,就是控制人的活动和财与物的使用。企业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空间的),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定额(时间的);企业内每一件物都有自己的用途、存储地点和输送路线(空间的),也都有存储和输送的时长(时间的);企业内的资金都是专款专用(空间的),也都有占用时长(时间的)。管理的调控作用就是建章立制,从时间和空间上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环节(实质是人、财、物)使其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按布局规划和生产计划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由上述可见,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从时间、空间和质量等方面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调控。

④管理的评价指标:管理的定义已告诉我们评价指标是效率和效果。效率是生产率;效果是产品物美、价廉、优质、供不应求,给企业创造最大利润。具体做法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与产量。

从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把这些评价指标分解到企业有支配权的人、财、物、时间和空间(即企业的各部门和各生产环节)。具体做法是,首先制定人、财、物的标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加以调控。

a.人员标准:人员标准是定岗、定责、定时。定岗,就是将企业的全部工作都设置岗位;定责就是对每个岗位的工作都规定它的职责范围、技术(业务)水平;定时,就是规定每个岗位的工作定额。上述三定工作是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或科学实验而确定的。

b.财务标准:企业资金周转有序、产品售后资金回笼快,每个部门该用钱时马上就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根据企业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找出规律,做一个详细的资金周转图,保证企业按时开支、按时进料、按时运货、按时缴税等。

c.物资标准:物资有两类,一类为原材料,另一类为设备。原材料类的标准是有效利用减少消耗;设备类的标准是设备使用率和设备完好率(即设备使用率高且往常处于好用状态)。对于原材料的消耗主要是由大料上下零件毛坯件时的下脚料和冷加工时的切屑。要减少下脚料,在下料前就要很好地进行布局计算;要减少切屑,必须采用合理的工艺方法。

d.有了上述标准以后,管理者就可以依照标准调控人员的活动,控制资金和物资的使用。下面的工作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去调控人、财、物的活动,使企业收到最大效益。

⑤有关的管理知识:上面是根据管理的定义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当了解下面的一些科学管理的基础知识。

a.生产率分析与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介绍生产率的定义,分析、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对生产率进行管理,如何提高生产率。

b.物流的基础知识:介绍物流的概念、物流的构成(物质流与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的优化;物流承载系统(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简介);物流信息系统(结合管理网简介)。要明确物流不创造物质,只是在物质的流动过程中有效地规划利用空间和时间去降低成本,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争取最大效益。

c.现场管理的基础知识:介绍定置管理和5S活动的理念,以及现场管理的思想。

(a)定置管理是利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工业工程的方法,分析人、机、物与场所之间位置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布局,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达到提高作业效率,安全文明生产的目标。

(b)5S活动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所处的状态,经常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提高职工素质的活动。

(c)现场管理就是在现场定置管理的基础上采用5S活动对生产和工作现场的人、机、料、环境、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与优化,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奖惩,使它们都达到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实现优质、低耗、高效、安全的目标。这是一种动态管理思想。通过这样的管理,可以消除各种浪费(主要是时间浪费和空间浪费),优化劳动组织,实现均衡生产。它加强了基础工作,优化了专业管理,改善了设备管理、治理了现场环境,保证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d.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质量是一个产品或一企业的生命。质量好、企业有信誉,它的产品则有销路,该企业则能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否则,产品滞销,企业最后倒闭。为使产品和企业在顾客中有信任度,国际上开启了质量认证制度,以使人们都得到满意的产品,同时也杜绝了浪费。下面详细介绍有关知识。

(a)质量定义:“反映实体(即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ISO 8402的定义)

(b)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顾客明确的或隐含的需要的一种能力。

(c)质量特性:适用性,指产品的功能或性能(如运动、速度、精度、能力)是否符合用户的使用要求;安全、可靠性,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能保证人身安全,质量是否稳定,可靠;结构工艺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否便于制造、拆装、维护、维修、保存、可携带;经济性,是指产品的价格和使用成本是否低廉;环境性与宜人性,是指产品对环境变化是否敏感,使用时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外观是否美观大方,操作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使人感到舒适、轻松。

(d)产品质量的形成、职能和职责,具体如下。

产品质量的形成:产品质量是从市场调研开始、经产品设计、制造直到产品售后服务这一全过程而形成的。因此,它可分为市场调研质量、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使用质量。

质量职能:市场调研质量职能是指在市场调研阶段由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对产品提出的质量要求;设计质量职能是指设计阶段给出的技术文件(规范)足以保证所使用的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能制造出符合市场调研质量要求;制造质量职能是指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人、机、料、法、测量和环境等变量的控制,生产出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产品;使用质量职能是指在客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一直符合当初客户提出的质量需求。

质量职责:是指为保证产品质量对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权限等的具体规定。

(e)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责任,并借助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出的定义。

(f)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目的在于让顾客长期满意,组织(企业)成员及社会获利”的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全面的(不仅管产品质量,还管与产品有关的企业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全过程的(调研、设计、制造、售后)、全员参与的(领导及全体员工都参与)、多种方法的(工作程序法、价值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优选法及现代化检测手段和计算机应用)管理。

(g)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基础工作:质量教育(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等)、标准化工作(企业员工掌握并应用国际标准(ISO)、国家标准(GB)、部颁标准等)、计量工作(量具、仪器齐备无缺,质量稳定、示值准确一致,人员已能正确的使用)、质量信息工作(有产品质量和产、供、销各环节的质量信息)、质量责任工作(明确规定企业内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的质量责任)。

(h)ISO 9000族标准: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6—1987年正式颁布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在1994年和2000年有部分修订或合并。这些标准已全部作为我国的标准予以公布,同学们要了解它,以便在质量认证时应用。ISO 9000族标准名称如下。

·1994年公布的

基础标准(5项):ISO 8402、ISO 9000-1、ISO 9000-2、ISO 9000-3、ISO 9000-4。

核心标准(7项):质量保证标准(3项),即ISO 9001、ISO 9002、ISO 9003;质量管理标准(4项),即ISO 9004-1、ISO 9004-2、ISO 9004-3、ISO 9004-4。

支持性技术标准(9项):主要有ISO 10005、ISO 10006、ISO 10007等。

·2000年修改的

ISO 4000:2000取代94年版ISO 8402;ISO 9001:2000取代94年版ISO 9001、ISO 9002、ISO 9003;ISO 9004:2000取代94年版ISO 9004-1;ISO 19011:2001对原ISO 10011、ISO 14010、ISO 14011、ISO 14012进行合并;ISO 10012,是原ISO 10012-1和ISO 10012-2的合并修订本。

注:以上标准全部被采纳为我国的国家标准,总编号为GB/T 19000—1994。

(i)质量保证和质量体系的建立:质量保证和建立质量体系是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和关键。所谓质量保证是对某一产品或服务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提供适当信任所需的全部有计划和系统的活动。而质量体系则是为实施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的综合体。质量保证的重点是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信任;而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是企业向外提供质量能力信任的基础。质量体系的建立,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和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两个阶段。

(j)质量认证:质量认证是一种国际流行的评定企业及其产品可信度的方法。质量认证分为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前者认证对象为产品,后者认证对象是质量系统。当然两种认证都是质量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

产品质量认证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质量体系认证和依据是ISO 9001:2000这一项质量保证标准。

上述两项质量认证工作都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权威机构根据相关标准(ISO)按一定程序进行的。

世界各国实行的质量认识制度有8种型式,其中第五种认证制度最完善,它既包含了产品质量的认证,又包含了质量体系的认证,需要时可看相关资料。

(k)过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和活动。前已述及产品质量控制分为四个阶段:产品调研阶段的质量控制、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质量控制、产品制造阶段的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四个阶段中,市场调研阶段是根本。产品的质量水平是根据顾客需要和企业的主客观条件而决定的。要满足顾客的需要也得看看国内外同类产品或近似产品的质量水平,分析一下国内现有技术人员和技术装备能否达到那样的水平。设计开发阶段给出的技术文件(图纸、设计说明书)是对客户质量要求的落实。产品制造阶段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售后服务是对产品质量的保持与改进。

(l)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必须抓住生产过程,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即生产技术准备(包括人员、物资、能源、设备、工艺、计量仪器等的准备;质量控制系统设计;质量职责确认;设计生产组织方案和认证工艺装备等)的质量保证,现场文明生产的管理和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m)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有两类,一类是检测工具和仪表,另一类是数据分析处理工具。第一类工具有几何量和物理量的测量工具,这些内容在相关的课程中已作介绍;第二类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内容,包括统计分析表、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以及相关分析等。这些内容有的在数学中讲过,有的需结合实际问题介绍。

(2)几种典型的管理模式

①标准化产品的大量生产管理模式:这种生产管理模式以美国福特公司为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品“供不应求”(这是这种模式的社会条件),福特公司生产T型汽车就采用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大而全”,为了保证公司大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和运输,公司还投资原材料产品和物流产业,以保证流水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满足了社会对大量产品的需求。

②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这种生产管理模式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工业品市场已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这是这种模式的社会条件),丰田公司对福特式大生产做了重大改进,其基本原则就是“企业应该减肥”,消除一切形式的浪费(如其他行业投资),用以持续改进生产系统,以全新的原则、观念和技术,达到客户的最大满意度。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对员工的培养,重视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同呼吸共命运”的观念,通过团队工作,建立QC小组,企业推行合理化建议制度和目标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精益生产区别于大生产模式的两大特色就是“准时制生产”(JIT)和所用工具“看板”。准时制就是在需要产品的时机生产出所需的品种和数量,不允许提前生产和超额生产。生产活动由需求驱动,实行由后道工序拉动前道工序的拉动式生产,通过“看板”完成这一过程。采用“现场管理”的方法,消除各种不创造附加值的无效劳动(如消灭一切非增值活动,消灭所有停滞和等待,没有废品、缺陷和返修,不做不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需求的工作)。

“看板”是指导生产流程的一系列卡片。它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按照反工序的顺序,步步向前追溯,直到原材料准备部门,都按看板进行生产和运送。各工序都严格按后一工序所需品种、数量、时间进行生产,同步进行,保证后一工序在需要时刻取得必要的品种和数量。

③敏捷制造管理模式:这种生产管理模式以英国马丁公司为代表。它产生的背景是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敏捷制造是“多品种、变批量、具有敏捷性的制造模式”。“敏捷”的含义是“聪明、机智和快速”。这种生产模式能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和个性化的要求;它以革新的组织与管理机构、柔性技术(如数控机床)和掌握熟练技艺的有知识的人员为支承。敏捷制造管理模式的理念是:以竞争能力和信誉度为基础,选择合作伙伴,组成虚拟公司;以知识、技艺和信息作为重要的财富,将人与信息投入生产基层;伙伴之间基于信任分工协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奋斗,以增强企业(虚拟公司)整体的竞争能力;以满足用户(包括潜在用户)的满意度作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定标准与获取报酬的依据。敏捷制造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a.组织机构的特征:根据订货需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虚拟公司,企业间(合作伙伴)是动态合作;企业内部以团队形式高度协同工作,上级给团队适当放权;企业内改金字塔为扁平式组织。可见机构具有临时性和灵活性。

b.人员管理特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对他们进行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使每个人都掌握熟练的技艺;引入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柔性技术特征:产品设计一次成功;以终身保障和免维修的设计制造保证产品质量;快速生产准备;采用快速重组制造系统(一般为数控制造系统);采用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管理或组织生产;企业的整体集成。

④项目管理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就是在完成项目的各项活动中,运用各种知识、技术、工具和方法,来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和人力资源等各要素,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

a.项目:项目就是在一定时间内需要完成的某项任务。如大项目——修建三峡大坝,小项目——开一次国际会议。项目的基本特征:第一,有明确的三维目标,即项目要求,时间安排、和成本预算;第二,具有一次性,即每个项目只执行唯一的一次;第三,有资源保证,即项目的完成有资源(人、设备、资金、物料和信息等)的保证和有效的管理控制;第四,是有组织的活动,即任何项目的实施都是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b.项目管理三要素:第一,团队。即要求项目的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共同价值观,始终关注客户的要求,能与客户、供应商和分包商实现共赢。第二,工具和技术。即有科学的管理工具和网络技术,能给项目做完整的计划,进行工作分解、责任分配和效益分析。第三,流程。包括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变更控制系统、项目阶段性审批程序、项目绩效评估过程等。

c.项目管理的目标:通过有效使用与控制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和上级批准的预算内达到质量性能要求,最终使客户能满意接受所交付的成果。

d.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是概念形成、研究开发、实施控制、移交收尾。它可分为四个阶段: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跟踪与控制项目和收尾项目。

上述几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各有特点,各有适用条件,有时可能还要结合起来用。同学们要掌握其精髓,抓住其本质在工作中灵活应用。

(3)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萌生新的管理思想,而新的管理思想又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有了加工中心就可以采用柔性技术满足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出敏捷制造、准时制生产等理念,做到按需生产、个性化服务;在这种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就提到了日程,极大地推动了设备及生产线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大发展与广泛应用。可见,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科学技术有一个统领作用。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学好管理科学,并用来指导自己的研发工作。

①在产品策划阶段就要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去思考。如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绿色制造”“产业链”等理念去指导产品策划。在产品策划时就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一是对自然界造成重大破坏的材料不能用;二是对可用材料要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在策划时还要考虑“绿色制造”,产品对环境不能造成污染,若有污染必须想出防止污染的办法,否则不能策划该产品。在产品策划时还要考虑到产品的报废,产品报废以后最好能回收利用,不要对环境造成污染。

②在决定产品开发设计以后,可以采取“虚拟公司”的形式强强联合组成团队,按项目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去管理项目,使项目按预期目标、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在样机试制阶段,可采用“准时制生产模式”去指挥生产,用“质量管理”方法去监督生产,使产品保质保量准时生产出来。

④在产品销售以后,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去做售后服务,并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

**人文类模块的课程内容介绍得比较详细,其目的有二:其一,提醒同学们,要设计制造出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会用科学理论与技术,还要遵守道德与法律,懂得工程经济与管理科学。作为一个机电工程师,一个好的产品不是凭兴趣设计出来的,而是根据社会(人们)的需求、生产条件和市场检验而决定的。要充分重视产品需求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的市场预测和成本核算,否则将空忙一场。其二,让同学们在入学之初就知道,作为一个机电工程师,只学好数理化是不行的,必须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偏科,而合理地去选学相关的课程,使自己成为一个掌握全面知识的人,将来能更好地承担起一个机电工程师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