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形成发展阶段的空间形态

形成发展阶段的空间形态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小城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镇中心区、工业区、居住区等随着规模的放大逐步形成,空间发展根据功能发展的需求条件合理选址和组织布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型,小城镇的空间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统筹发展。

4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

小城镇镇区是区别于城市和农村村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由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中心。它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是城市发展的后备军、乡村发展的领头羊。

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形态是城镇各种物质要素构成及其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城镇的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发展因素与动力机制、功能组织与空间结构、规划师和管理者与城镇居民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1978年确立 “发展小城镇”、1980年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8年 “小城镇、大战略”以及2000年以后“健康发展小城镇”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小城镇发展快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小城镇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人口产业集聚度高、经济实力强、发展动力足、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的载体、社会服务的中心、乡村集聚的平台、环境保育的基础。

小城镇源于乡村,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和逐步发展。在工业化前期,小城镇除了少量具有经济职能外,主要是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规模小,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社会分工,多自发性发展,功能单一,一般沿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布局,形态简单。改革开放后,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小城镇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场所,各种经济要素向小城镇汇聚,乡镇企业发展迅猛,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发展围绕交通节点展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小城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镇中心区、工业区、居住区等随着规模的放大逐步形成,空间发展根据功能发展的需求条件合理选址和组织布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型,小城镇的空间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统筹发展。

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形态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密切相关,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吻合,一般经历形成、壮大、扩张、协同四个发展阶段,形态模式从带状伸展型向团状蔓延型、串珠状轴向拓展型、组团状多核型方向演化。

4.1 形成发展阶段的空间形态

小城镇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分工变化而产生。我国小城镇在封建社会时期便开始孕育发展,由集市逐步发展演化而来,起初仅是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和服务的场所。近现代的小城镇大都是由于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及制造业等发展而形成的经济职能型小城镇;现代意义上小城镇的诞生则是在建国后,大都是由传统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服务职能型小城镇。这些小城镇一般在形成时规模小、功能单一、影响范围小、形态简单。

4.1.1 阶段背景

在宋代,我国逐渐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市镇、集镇。宋朝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及制造业等新技术的发明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从而促进了经济职能型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当时市镇普遍兴起,一大批镇、市在商道要冲、河运漕港、城市附郭、农副产品集中产地及少数商品生产专业区内形成并迅速成长发展。

在明清时期,随着乡村商品农业和手工业的深入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城镇化”,这一时期江南市镇进入发展高峰期,特别是太湖流域的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五府,市镇星罗棋布,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且大多是经济职能型的市镇,尤其是在经济作物和工矿业的刺激下,粮食业、丝绸业、棉布业等专业市镇日趋壮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当时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化水平较低,国家将城市纳为重点发展对象,在城市内发展大型生产性项目、兴建重大设施等,城市发展的政策指向性较强;而小城镇的发展则未受到足够重视,发展速度缓慢,成就甚微,基本以自发性生长为主,这期间小城镇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商品流通促进了农业服务型小城镇的发展。

4.1.2 形态模式

图4-1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形成发展阶段模式图

形成发展阶段的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模式为带状伸展型(图4-1)。表现为小城镇最初形成于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段,沿河流水系、道路等交通节点呈带状布局、线性扩张(表4-1)。

4.1.3 形态特征

1) 集镇地处自然环境优越地段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小城镇形成之初,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经济水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拥有的生产生活资料和技术手段十分稀少,生产力水平低,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小城镇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依赖于优越的自然条件,拥有较好的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源等宜居的自然环境地区具有较强的防灾能力。因此,自然条件是小城镇形成发展阶段的重要资源,自古聚落分布即遵循顺应自然、区位择优的规律,所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城镇的空间形成与发展是“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的利害因素。

表4-1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形成发展阶段典型案例

续表4-1

续表4-1

续表4-1

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镇来说,是空间发展的“门槛”。如平原地区的城镇,因地形平坦、用地开阔,城镇发展受限的自然条件少,空间大多以同心圆式向各个方向均衡发展为块状或带状;多山河网地区城镇,往往依山面水而建,建设条件复杂,建设难度较大,空间扩展往往受制于地形地貌,或沿狭长谷地、河流两岸带状发展,或因山体、丘陵分割而呈组团式发展。虽然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越来越强,但自然地理环境仍将是影响城镇空间扩展的主要因素。

2) 空间沿交通线线性扩张

小城镇集市贸易、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的运行,需要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以便为流通、经营和生产服务。因此,小城镇的形成一般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航河道、公路等交通节点易形成小城镇。为便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经营和交易的开展、集市贸易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大多沿河道、公路两侧逐渐展开,形成线性扩张的特征。

近现代,镇区主要是随着农村家庭手工业经济和水运交通的发展而兴起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纺、酿酒、砖窑等手工业的出现,形成功能的专业化分工格局。这些手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交换流通。借助水上运输的便利,以交易为目的的街市常结合水运交通线分布,并根据不同的水系形态产生了形态各异的城镇空间,如沿主要河道呈“一”“丁”“十”字形的街市。

江苏吴江的黎里镇,在唐代元和年间形成村落,宋代发展壮大,元代形成一个具有商业活动的聚落——“市”,到了明代发展成为吴江地域的大镇,在万历至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米业、豆饼业、纺纱织布业、水产业发达,成为区域主要的商业中心,空间沿水上交通线线性扩展,具体表现为沿太浦河、市河等“一”字形带状发展、纵向拓展(图4-10)。

a) 发展演变

b) 发展模式

图4-10 黎里镇空间形态发展分析图

苏州的甪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甪直,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水是甪直古镇的灵魂,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居;周围有吴淞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环绕,又临近澄湖、独墅湖、金鸡湖、万千湖、阳澄湖等湖群,故素有“六泽要冲”与“五湖之厅”之称。自古以来,甪直农业发达,依托方便和发达的水运交通条件,农副业和纺织等手工业发展持续而稳定,空间沿水上交通线线性扩展,具体表现为沿眠牛泾浜、东市河、南市河等由点状逐步发展成“一”“Y”字形的带状形态(图4-11)。

a) 发展演变

b) 发展模式

图4-11 甪直镇空间形态发展分析图

当代,镇区的形成大都依赖于公路,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交通方式的兴起以及内河航道的堵塞,使水运交通主体地位逐渐下降。公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连接县城、乡镇、村庄,联系农林牧副渔生产与加工基地、资源开发地、学校、医院、集贸市场等交通集散点。公路为镇区在早期的发展中节约了大量的基础建设费用,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缺乏建设资金的小城镇初期发展尤为重要。

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交通对城镇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强劲激励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致富,先修路”被公认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标志。一旦公路建成,其两侧地段就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土地,以路兴商、以路兴镇,成为地方政府繁荣经济、展示形象的重大发展战略。

3) 形态简单功能单一

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小城镇形成初期,一般规模小,职能简单,除居住外,主要是集市贸易、生活生产资料流通、手工业生产以及基本的配套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娱乐、学习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很难吸引周边人口向镇区集中。没有一定规模人口的集聚,使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娱乐休闲、房地产业、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各项事业难以规模发展。因此,无论是以往的经济职能型小城镇,还是当代的服务职能型小城镇,功能均相对单一。

在本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布局一般是自组织形成,前店后坊的形式造就了功能的综合和混杂,商业、居住及社会服务设施等对集贸空间交通条件的要求,使小城镇的形态依托自然环境和交通线性特点,顺势而筑。沿路的小城镇大多是沿道路呈现带状发展格局,沿河的小城镇一般呈现自然弯扭的带状形态。

4.2 成长发展阶段的空间形态

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将小城镇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基地,从而确立了其在农村经济和社会服务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引入现代产业,乡镇工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苏南模式”;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由市场化促进工业化的“温州模式”;通过引进外资企业推动工业化的“东莞模式”等。从而小城镇的功能由传统的配套服务向发展第二、三产业转型,职能逐步由传统服务型向经济职能型转换,成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全国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小城镇成为乡镇工业发展的集中地,空间很快进入了壮大发展阶段;而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由于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工业化进程较缓,直到21世纪初,小城镇的空间才进入壮大发展阶段。

4.2.1 阶段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加快小城镇的成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小城镇镇区吸引人口、发展工业、繁荣商业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抓住发展机遇,借助国家的政策优势及自身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承接扩散的城市产业与功能,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镇区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小城镇的功能和地位开始转变。这一时期,小城镇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小城镇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小城镇开始由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提供配套服务的场所向经济发展的资源地域转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小城镇开始具有商品流通、交通枢纽、教育文化、行政管理等多种服务职能,逐步成为一定地域的经济服务中心,成为地区经济财富的集聚点。

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提高,与农村相比,镇区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小城镇具有较低的落户、就业等“门槛”,加之镇区工商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从而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镇区的规模随之扩大。同时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小城镇各种配套设施的水平、等级和规模也得到了提高。

这一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镇区在建设过程中以获取快捷、高效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因此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益,如用地布局混乱、生产生活设施混杂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小城镇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从发展历史看,在宋朝,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及制造业等科学技术的发明促进了当时经济职能型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农业和手工业的深入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城镇化”, 江南的经济职能型市镇进入发展高峰期,小城镇的空间当时就处于壮大发展的阶段。

4.2.2 形态模式

图4-12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成长发展阶段模式图

成长发展阶段的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模式为团状蔓延型(图4-12)。表现为随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地完善,镇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心,用地逐步沿纵深向外推进,由原来的“带状”发展为“团状”,空间以自组织发展为主,呈现蔓延式的发展态势(表4-2)。

4.2.3 形态特征

1) 城镇中心区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镇区内的工商业规模逐渐扩大。这一阶段,小城镇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教育、医疗、商业配套、市政、行政管理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更新和升级换代,设施的等级、规模、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镇区开始由传统集贸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即由以产品交易为主的单一商业服务区转变为兼具教育、医疗、行政、生活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区,城镇中心逐步显露。随着中心辐射范围的扩大,镇区吸引力逐渐增强,大量人口开始从农村向镇区集聚,镇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开发建设围绕城镇中心向外延伸扩展。

2) 沿交通线轴向延伸纵向拓展的空间态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经济在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对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规模型企业的引入,往往需要快速便利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的前提,因为生产原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与流通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职工上下班等环节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因此,生活居住、工商业等建设用地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成为必然。在空间上逐渐显现出围绕城镇中心区沿交通干线轴向延伸、纵向拓展的特征,基本形成了团块状的空间形态,并形成了当时“要富先修路”的交通引导小城镇空间发展的思路。

表4-2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成长发展阶段典型案例

续表4-2

续表4-2

续表4-2

如在20世纪80、90年代,张家港市传统的临水而成的镇区形态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逐步转变为沿路发展(图4-21),沿公路的城镇依托过境干道发展,在较短时间内集聚成一定的规模。

图4-21 1984—1998年张家港市部分镇区沿路发展情况

近十几年,公路建设对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发展影响至深,可以说是带来了空间形态上质的飞跃。公路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建成通车的,它们引导着城镇空间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交通技术的发展对小城镇地域结构的演变、镇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交通发展并不是引起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唯一因素,但它标志着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对工业和生活居住空间布局的影响重大。

3) 蔓延式发展的空间组织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小城镇的工商业规模逐渐扩大,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但由于当时城镇的设施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给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的供给能力和供应范围比较小,经济水平还不高,因此,城镇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因陋就简,立足于当前发展的角度选择建设空间,一般围绕可获得一定基础设施支撑的镇区逐渐向外蔓延扩展,空间扩张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自发性。由于没有规划或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盲目思想导致了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偏差,造成工业与居住、公共设施严重混杂,生产规模与基础设施供应能力不配套等问题。虽然当时工业一般为传统的加工业,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配置的要求不高,小城镇还能基本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大,但留下了十分严重的隐患。

4.3 扩张发展阶段的空间形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与地位越显突出,小城镇中各类产业园区、居住区、商贸区等功能区开始规划建设并迅速形成,其空间进入了迅速扩张的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由于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等的限制,在当前只有少量区位好、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的小城镇进入了扩张发展阶段。

4.3.1 阶段背景

改革开放后,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小城镇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时期,显现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特征。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所有制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各地政府大力引入外资,积极引导乡镇企业改制,形成以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模式,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技术工艺得到改造,并顺利地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为城镇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小城镇的第二次快速发展。

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不仅使城镇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城镇空间发展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重要。小城镇的各类产业如电子、机械、食品、纺织等行业,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与此同时,这些现代产业对空间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企业开始集中发展,城镇出现工业小区,并有相应的专业化配套设施为其发展提供保障。尤其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凭借毗邻上海的优势区位,接受产业扩散,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为适应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开始建设起来,如昆山市的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87年,以改变乡镇工业的分散布局状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大量引进外资的需要,各镇纷纷建立工业园区,在1992—1993年形成了小城镇工业园区的第一轮建设热潮;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乡镇企业体制改革,为适应多种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私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在1998—2000年形成了第二轮城镇工业区建设的热潮(图4-22)。

图4-22 昆山历年新建小城镇工业园区数量变化图

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日新月异,成为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重点,水运、铁路、公路等各种交通技术发展迅猛,不仅为区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可能,还为各个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证。首先,机场、高速公路等为第二、三产业的集聚提供了区位条件,成为小城镇引入外资的重要优势所在;其次,城镇的公路建设也可以拉近城镇与机场、高速公路等的距离,对城镇腹地的扩大发展有导向和助推作用。综合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形成,并深入各个城镇内部,以满足工业化时代人们对时空的便捷要求。

除了经济和交通条件外,小城镇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众多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着城镇的产业发展类型,文化思想的中西融合体现在城镇风貌和特色建设中。

4.3.2 形态模式

图4-23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扩张发展阶段模式图

扩张发展阶段的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模式为串珠状轴向拓展型(图4-23)。表现为小城镇由农业服务型转型为经济职能型后,成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蜕变为与城市一样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产业园等新功能区应运而生,成为小城镇主要的拓展空间;其空间在交通干线的引导下呈轴向扩展(表4-3)。

4.3.3 形态特征

1) 以工业区为主的新空间产生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经济政策大力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促使小城镇的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但普遍存在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不仅在镇区大兴工业建设,甚至农村居民点也搞起了各式各样的家庭工业小作坊。这时期的乡镇企业可谓“遍地开花”,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自发形成的结果。随着短暂的经济增长势头逝去,乡镇企业过低的产业水平和零散的产业布局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孤立发展且效益不高,无法带动延伸产业或是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工艺落后且耗能巨大,侵占农田,对环境造成破坏,等等。为了规范乡镇企业的发展,政府在城镇兴建工业区,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集中发展。这种做法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是节约土地,集聚人口,有利于农村非农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二是统一开发管理,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获得规模效益;三是集中工业用地,避免其对生活居住用地的干扰,同时可以远离基本农田和水源保护地,避免环境污染;四是降低成本,实现基础配套设施和资源共享,企业聚集后,可以共用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同时有效缩短了生产与消费、生产企业与协作企业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了建设和运输成本。

在 “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下,小城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的各类产业园区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平台,使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空间支撑获得了跨越性的突破,形成了第二、三产业的园区化承载、集聚化发展、循环化利用、产业化延伸、生态化支撑、整体化配套的发展道路。总体而言,工业区是城镇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而产生的新功能空间,也是城镇空间扩张和形态发展的主要形式。

表4-3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扩张发展阶段典型案例

续表4-3

续表4-3

续表4-3

续表4-3

随着工业化发展,小城镇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乡镇居民对生活生产环境有了更高期盼,从而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空间的选址提出了更严格要求:一方面要满足项目发展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用地规模、设施支撑、配套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严格处理好项目发展与现有镇区和周边的关系,以及对区域的环境影响问题,以保障居民有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用地选址需要从项目要求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不再局限在原有镇区范围内选择。从工业园区与小城镇的关系来看,主要有两种分布类型:

(1) 边缘型工业区(图4-34):位置靠近或紧邻镇区,以镇区为依托,在老镇区边缘地带发展起来的工业区。

(2) 飞地型工业区(图4-34):一般是利用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在用地条件较好的地域另辟新地作为工业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在地域上距镇区有一定的距离,一般为3km—5km,这样还可以方便地利用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图4-34 小城镇工业园区分布模式图

如江苏昆山市淀山湖镇,这一时期开发建设了新苑高科技工业园和民营工业园两个产业园区(图4-35)。其中新苑高科技工业园属于边缘型工业园区,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淀山湖镇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从而降低了前期开发建设成本;弊端表现在因紧靠镇区,可能对镇区的长远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规模的拓展也会受到限制。民营工业园属于飞地型工业园区,优点是对镇区的干扰较小,便于规模成片开发;但由于距镇区有相当的间隔,对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利用较困难,因而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新建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这就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园区整体投资环境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吸引力一般不如边缘型工业区,导致这类工业园区的规模形成和发展速度比较慢。

图4-35 淀山湖镇工业园区分布与空间形态模式图

工业区是城镇空间扩张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城镇功能越加丰富,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基础上,教育、文化、商贸、旅游服务等功能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壮大,大学城、文化城、商贸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等大型的专业型功能空间相继出现,成为城镇空间增长的新形式。

2) 老镇区空间的更新调整

老镇区空间的更新调整主要包括小城镇内部的功能更新和空间调整,这种形态的变化动力主要来自镇区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城镇早期的功能较单一,是作为农村的商品集散中心而存在,为周边的广大农村服务。改革开放后,乡镇的自主权利得到恢复,小城镇具有了地区行政管理中心的职能;同时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小城镇的生产功能空前强大,继而带动了流通和消费功能的发展,小城镇镇区出现了工业、商业、居住、文化等多种功能,但由于镇区形成的时间跨度较长,并且是一个逐渐填充和扩大的过程,因此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局限性。由于城镇布局大都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就造成了功能分散杂乱、互相干扰的格局,加上镇区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镇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需开始进行改造和更新,调整镇区内部的功能及空间布局。如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居住区,创造适于居住的良好环境;将镇区零星的商业点集中起来建立商业区,为商贸流通提供专门场所;将工业企业成片搬迁到镇区边缘,集中布置,避免对生活的干扰;另外,城镇还逐步配套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质量的交通、供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为城镇的优质发展提供保证。总之,老镇区空间内涵发展的目的是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安排功能,使城镇的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有序进行。

3) 沿交通干线串珠状轴向式的空间扩展

相较于城镇的内涵发展,外延发展对镇区空间形态的影响更为直接和突出。外延发展是指由于自然环境、交通条件、资源禀赋、行政区划等因素的推动,镇区在空间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其中交通是最主要的影响要素。

交通干线两侧潜在的经济性促进了城镇沿交通轴线的发展。从产业发展的对外联系与协作需要和开发商投资对便捷、快速交通运输条件的普遍要求出发,小城镇新建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市场区、中心区等功能区的用地选址首要考虑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因此,拥有比较优势的国/省级公路、县市域主干路沿线节点地段和高速公路出入口、可停靠大吨位船舶的港口岸线等地段成为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交通成为空间轴向拓展的核心引导因素。

在城镇成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后,小城镇的农贸物流、工业生产、专业商贸等功能区的空间组织充分利用交通走廊采用组团式、串珠状的发展结构,形成沿国省道、县市域主干路等发展的轴向蔓延式扩展方式,或是在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附近等发展的轴向式、跳跃式扩展方式(图4-36)。

图4-36 串珠状轴向扩展的三种模式图

(1) 蔓延式扩展

蔓延式扩展是指城镇形态逐步由内向外的扩展方式,俗称“摊大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空间增长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城镇镇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膨胀,尤其是人口和产业的大量聚集,一方面,镇区内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或居民使用需求的功能、设施逐步外迁,如工厂、住宅、学校等;另一方面,新增的产业空间和居住、公共设施用地逐步在城镇外部设置。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和方便生活生产,这些功能空间大多靠近镇区附近进行开发建设,依托镇区的各种服务设施,这种扩展方式使镇区的边缘不断渐进外扩,呈现出圈层式的蔓延发展形态。

如小榄镇。小榄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处中山市西北部,西临江门市、北靠佛山市顺德区,距广州60 km、珠海90 km。105国道、新沙水公路、中江高速公路穿镇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小榄镇是广东省中心镇(县级),在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榄镇现状大部分城乡地区基本呈蔓延式扩展形式,用地发展有序性不足,道路系统缺乏系统性,因而出现了布局分散、乡村发展包围工业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城镇空间发展的状况。在《中山市小榄镇总体规划(2002—2020)》中,将数量多、规模小、占地多的乡村居民点进行整合重组,调整原有工业布局,全面改变村办工业和私营企业分散的局面,建设成组成团的集约型、产业集群化的工业园区,构筑集中的城市型主城区和相对分散的城乡一体化的小组团相结合的总体布局,城区呈圈层式蔓延发展的形态(图4-37)。

图4-37 小榄镇镇区现状图、规划图与空间形态模式图

(2) 轴向式扩展

轴向式扩展具有明显的发展轴。一般而言,交通干线两侧的潜在经济性会促进城镇靠近或沿交通线发展,即交通导向型的轴向扩展。轴向式扩展充分发挥了交通设施的作用,利用交通走廊的区位和交通便捷优势来建设新功能区,使城镇定向、集中发展。这种城镇新功能区虽然沿同一轴线发展,但空间上不一定是连续蔓延的,也可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组团呈串珠状发展,形成带状的城镇形态。

如震泽镇。震泽位于苏州市吴江的西南部,江浙交界处,地理区位重要。318国道、京杭大运河支流塘河横贯东西,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镇区的空间发展呈现出十分明显的轴向扩展,逐渐形成带状的城镇空间形态。其主要发展轴为塘河和318国道,城镇空间的主要扩展趋势为东西走向;同时原震泽和八都老镇区在各自基础上形成纵向伸展轴,向南北两翼延伸,并在轴间进行填充(图4-38、图4-39)。

图4-38 2007年震泽镇镇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4-39 2007年震泽镇空间形态发展示意与模式图

(3) 跳跃式扩展

跳跃式扩展是指选择距城镇一定距离的、具有优势生长点的地区集聚发展某一功能区。这种扩展方式可能是由于一些重大投资项目的特殊区位要求,如大型工业园要求用地的发展空间大;大学城、旅游度假区要求周围环境景观优美,物流园区要求交通通达性好;保税区要求与港口有便捷的交通;还有如化工、冶金工业区要求与城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需布置在远离城镇的独立地段等,这些都属于城镇空间的跳跃式扩展。

如锦丰镇。锦丰镇位于张家港市域东北部,北毗长江。2003年由原锦丰镇、三兴镇、合兴镇及原东莱镇三个村合并组建而成,是张家港市北部片区的中心。老镇区距离长江岸线有一定的距离,早期城镇沿境内水系西侧布局,逐渐向东侧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城镇建设不再局限于镇区周围,空间形态呈现明显的跳跃式扩展,开始以飞地形式占据沿江地块,充分利用港口的资源优势设立沿江开发区。此后沿江开发成为锦丰镇建设的重点,城镇中心区也逐步向沿江地区推移(图4-40、图4-41)。

图4-40 2003年锦丰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4-41 2003年锦丰镇空间形态发展示意与模式分析图

由于工业区等城镇新空间总是优先在交通区位较好的地区发展,因此,轴向式扩展和跳跃式扩展受交通设施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为:轴向式扩展的功能空间主要沿国道、省道、快速路等发展,并在纵深方向延伸、集聚;而跳跃式扩展的功能空间主要设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出入口,港口码头的附近或是便于达到这些出入口的地区。

以上三种扩展方式在空间上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兼容的,更多时候,是多种方式共同推进城镇的外延增长。

4.4 协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形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发展升至一个更高的平台,尤其是发达的东部地区,区域一体化的趋势越加明显,小城镇逐渐成为区域城镇网络中的节点,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因此,在发展中不仅要对区域中各城镇的发展关系进行统筹组织,而且对各镇的镇区空间也需统筹安排,以保证空间组织的协调有序,空间发展的共同一体,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也由此进入协同发展阶段。

4.4.1 阶段背景

进入21世纪,我们跨入了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全球化加速了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伴随着这一发展进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和区域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必须适应全球化的挑战,空间形态的发展也将随之改变,以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也提出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新战略和新目标。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为城镇工业提供了科学的发展途径;区域一体化目标的提出,为城镇发展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日趋频繁,地区间的交流日渐紧密,各个空间实体间的合作与协调发展模式日益成为区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城镇之间建立起协调合作的组织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提高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通过凝练,明晰了主导产业,逐步走出了早期乡镇企业发展时“饥不择食”的状态,通过龙头带动、市场引领、配套服务、技术支撑、品牌培育,推动产业链纵向链接、侧向配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乡镇竞争实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优势。

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城镇的快速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新型交通工具方便快捷,城镇内道路网密集,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交通时耗不断缩短,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城镇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2005年前后小城镇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逐渐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开放型城镇空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初,由于工业化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威胁和生态环境破坏引起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也开始充分重视这些问题。许多城镇通过对进驻工业项目限定环境门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受污染的自然环境等措施来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随着全社会思想文化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人地和谐、城乡和谐、社会和谐的渴望和精神诉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小城镇镇区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改善社会生产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完善小城镇各项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4.2 形态模式

协同发展阶段的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模式为组团状多核型(图4-42),这样的模式一般是依托经济社会和产业布局在镇(乡)域行政辖区内组建,也可能在一定地域内突破行政辖区而共同构筑。具体表现为在区域统筹发展背景下,小城镇由若干具有综合功能的组团构成;每个组团由一个中心区、多个功能区组成;中心区具有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娱乐休闲等综合职能;各功能区由综合职能或单一职能构成。

图4-42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协同发展阶段模式图

如张家港市南丰镇。南丰地处沿江地段、张家港市东北部,距市区杨舍镇11.9 km。204国道穿境而过,10分钟即可到达沿江高速公路,交通区位优越。2010年,南丰镇辖区面积47.5 km2,户籍人口4.8万,外来人口2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素有“苏南钢城”“机电强镇”“农耕水乡”之美誉。

目前,南丰的发展呈现镇区与永联双组团的空间结构(图4-43)。镇区组团:依托以机械、纺织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以及城镇生活居住、公共服务、基础服务功能,形成区域城镇集聚中心,并沿主干道进行空间拓展。永联组团:依托镇域村办龙头企业——永钢集团,随着近几年永联产业区的进一步扩大及永钢家园、小学、医院等生活居住和配套设施的建成,发展成具有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相对独立、功能较为完善的“村中镇”——永联小镇。

图4-43 2010年南丰镇用地现状及模式图

如张家港市的锦丰片区。锦丰片区包括锦丰镇、大新镇和沙洲新城,总面积169 km2。位于张家港市域北部,北靠长江。锦丰片区作为滨江产业风貌区,将展现临港高端产业基地形象。片区最大的资源优势是长江港口,集约利用港口资源,统筹和充分发展优势产业成为发展的必然。

根据大新镇、锦丰镇、沙洲新城的不同区位、资源和发展潜力,在经济发展、产业定位、功能配置、设施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将其纳入一个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组团式的统筹发展格局(图4-44)。

片区的发展定位为现代“钢城”,冶金、电力、新型建材等大型企业生产、科研基地,重点发展冶金、建材、电力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发展成为以沙钢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龙头、科技紧密结合生产,经济结构多元化、交通顺畅、环境优美的综合性滨江工业新城。到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26 km2,人口20万。规划大新镇以钢铁制造、五金、纺织为支柱,配套完善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等设施;锦丰是江苏省著名的沿江制造业中心,城镇生活居住、社会服务、科研教育等设施完善,并具有较高的水平,规划领衔发展已形成的冶金、玻璃建材、五金机械、轻工纺织等四大产业板块;规划沙洲新城区为城北拓展新区,服务锦丰地区和城北科技新城,以城市公园化为核心目标,未来成为锦丰片区行政、商贸、文体中心。

图4-44 2011年锦丰片区发展规划及模式图

如常熟市的古里镇。古里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郊,距市区5 km。苏嘉杭高速与204国道在镇内交会互通,市域干道锡太路、四环路、常昆高速、虞东公路通达城镇,一级航道白茆塘及环城河航道横贯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捷。2011年末,古里镇辖区面积97.55 km2,户籍人口6.58万,辖3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已形成服装针纺、有色金属、生物医药、轻工机械四大经济板块。

古里镇是于2003年3月和10月分别由原古里镇、淼泉镇、白茆镇三镇经两次行政区划调整而建立的。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初步形成了组团式的空间发展形态。古里、淼泉、白茆三个组团分别在原有镇区基础上发展组建,形成了具有生活居住、就业生产、社会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城区。研究认为,行政辖区的调整是形成这一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

根据《常熟市古里镇总体规划(2006—2020)》,古里镇的发展定位为常熟市中心城区组成部分、东部城市副中心、文化古镇,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综合型城镇。规划城镇形成三个片区:古里中心镇区、白茆社区、淼泉社区。古里中心镇区为常熟主城区东南分片中心,古里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主要职能包括面向全镇的管理职能、生产职能、服务职能、集散职能和创新职能;白茆社区重点向西拓展,形成以工业和相应居住、公共服务配套为主的综合片区;淼泉社区控制发展规模,以整合现状为主,形成小型居住社区;从而构筑组团式的发展格局(图4-45)。

图4-45 2006年古里镇用地规划及模式图

4.4.3 形态特征

1) 组团状空间的扩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入了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在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小城镇成为了区域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在信息、科技、资源、空间等方面不断寻求合作,联系日益紧密,显现出区域一体化的新趋势。在新的区域背景下,不仅城镇之间的统筹安排十分关键,而且镇区内部空间的整体组织也同样重要,它决定了每个城镇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镇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区域,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成长,镇区的功能日渐综合与复杂,城镇各功能区的发展也由单一的产业功能向综合新区转型,镇区空间亟待扩张,但是单纯的圈层式或轴向式扩展已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各项功能都能发挥最佳效益,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形态组织力求创造一种有利于企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全新模式——组团式。

小城镇的组团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镇区内的原有工业区、物流园等单一功能区升级为综合功能区而逐步形成;第二,在一定地域内,根据各镇不同的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把它们纳入一个统筹发展的区域,渐进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从而推进区域功能的优化组合,公共资源、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第三,通过行政辖区的调整,将原有的若干镇合并成一个新行政辖区,经过功能重组、空间整合和优化发展而形成。

小城镇镇区组团式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各组团既独立又联系的相对关系。独立是指各组团之间均保持一定的距离,每个组团承担一定区域的职责,都有自己的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和辐射范围,可以独立运行,具有相对完整的综合功能,并将组团内的空间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效衔接,重点发挥其优势功能。联系是指各组团构筑的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空间组织等。因此,为加强组团间内外联系,方便产业的生产协作与往来、公共设施的共享与利用、生活生产活动的方便与快捷,需要建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构筑网络式的发展结构,共同促进城镇的繁荣和发展。

总体而言,组团式发展既可以快速扩展镇区规模,又可以提高镇区的运行效率,是优化城镇空间形态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就是要使镇区内部的复杂功能合理安排,构筑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优势,扩大辐射范围,提高城镇整体竞争实力,从而参与更大区域及国际的竞争。

2) 空间多核结构的形成

组团式的镇区空间经过充分发展后一般就形成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其中,在与城镇中心有一定距离且相对独立的组团中,必然会形成该组团服务的中心,这类中心对于该组团来说须满足组团内生产生活的普遍需求,有利于组团内部的集聚发展。而对于镇区来说,此中心可能是次级中心或是专业中心,它代表了组团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还反映了组团在镇区中承担的最大职能——优势产业功能。因此,在区域统筹发展背景下,原有城镇功能随着小城镇的产业转型、区域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而升级整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城镇功能的升级不是原有的“几个萝卜头”简单相加,而是“厚积薄发”,通过整合原有的经济与产业、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生活与居住、文化与娱乐、生态与绿化等空间功能,形成职能明确、功能综合、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组团,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心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商贸市场、旅游服务区、现代服务业专业市场等,形成多核的空间结构。

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组团的最初发展可能只是一个具有单一职能的功能区,但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组团内会出现其他功能需求,各种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配套设施不断投入,组团由单一功能区慢慢转化成为具有某一产业优势的综合性新镇区,随之新的镇区中心也就形成。从而在多组团并存扩展的开放空间里,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就逐渐形成了。

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对镇区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体现在中心的集聚和带动作用。镇区内各组团形成的多级多类型中心是镇区空间的重要节点,它们能够通过自身的极化效应吸纳周边的优质资源集中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然后再将这些经济影响力扩散到所在组团或是更广的范围,从而带动整个镇区快速发展起来。

3) 区域统筹下镇区空间形态的优化

城镇发展不单单受到内部各种要素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城镇的发展要以区域的发展为依托,要融入区域,主动参与区域的竞争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受区域一体化的动力推动,城镇产业与空间发展逐渐由封闭的地域范围转化为开放的空间;由于用地的规模扩张越来越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与城镇的行政区划产生矛盾,城镇空间布局可调整的余地会越来越小,从而制约城镇的产业、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同时,我国传统的行政区经济会使城镇之间出现恶性竞争,最终不仅会限制各个城镇的发展,更会破坏所在区域的长远利益。所以,在协调发展的态势下,行政区划应让位于经济影响区,为小城镇功能的合理布局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行政区划的调整将是促进城镇区域统筹的一种最直接途径。

在区域统筹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转型升级需要在更大的空间地域和城镇群体予以实现,使各种资源和经济要素可以更多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协调有序、集聚发展和优化配置。因此,小城镇的各功能区或若干小城镇共同组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同盟,通过区域的整体发展,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区域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而小城镇的区域协调、产业集聚、经济转型、城乡一体化等发展变化将直接引导小城镇的经济产业、公共设施、社会服务、生活居住、生态环境等空间的整合和重组,以实现区域的统筹协作、产业的集聚发展、资源环境的协同保护利用、基础设施的综合配置。

小城镇镇区的未来发展特别要注重在区域统筹下的空间优化。具体来说,未来镇区的各组团发展要站在区域的层面整体考虑,在区域发展战略下,要综合分析各组团的资源、交通、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科学确定各组团的发展定位、功能产业,合理规划各组团内的空间,创造出利于生产、适于生活的创新型良好环境,并大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将各组团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组团间互补协调、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4.5 小结

4.5.1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演变规律

1)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演化的规律

小城镇镇区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规律地从简单向复杂、从单一向综合演化,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研究表明,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发展一般需要经历形成、壮大、扩张、协同四个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形态由带状伸展型向团状蔓延型、串珠状轴向拓展型、组团式多核型的模式渐进演化(图4-46)。

图4-46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图

2) 影响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因素

影响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交通、经济、自然地理、政治政策、社会等方面(表4-4,图4-47)。其中自然地理因素对镇区空间形态的影响一直比较大;建国后政治政策因素对小城镇空间发展的影响由强变弱,说明小城镇在发展中从单一计划到以市场为主,特别是行政区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小城镇镇区的空间组织向区域统筹的态势发展;经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经历了由弱变强的过程,说明小城镇镇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相应发展空间的支撑;交通因素的影响一直十分强大,说明空间的发展指向中交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小城镇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表4-4 镇区空间形态的发展阶段、形态模式、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

图4-47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影响要素重要性演化图

3)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区域差异

由于自然、区位、经济、交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不同地区,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形态发展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同而不一致;在同一地区内,又由于交通、自然、区位条件等不同,发展形态也有所区别。

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小城镇发展迅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些地区早在近代就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其优越的交通及区位优势,成为兴盛繁华的市镇密集区;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抓住机遇,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形态迅速由成长阶段向扩张阶段、协同阶段迈进。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绝大多数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形态目前尚处在成长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综合交通条件的改善,小城镇的发展正不断加快。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发展趋势是向更大区域的一体化方向整合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应抓住区域统筹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把握国家政策,主动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和技术转移,使小城镇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空间形态上借鉴发达地区发展演化的经验,科学运用,遵从发展规律,以利地区整体空间的合理组织。

4.5.2 典型案例——昆山市巴城镇

巴城镇隶属江苏省昆山市,位于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已有2500年的建置历史。东距上海50 km,西邻苏州25 km,东南紧依昆山市区玉山镇(图4-48)。2007年,行政辖区面积157 km2,户籍人口6.3万,是昆山市的第二大镇。

公元前541年,吴王阖闾命宰相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修建姑苏城。为了防止越国和北方附楚淮夷的侵犯,把阳澄湖作为天然的屏障,在湖的东、南、北筑相城、度城、阳城、武城、雉城等12座城池,其中一座就以巴王的姓而称为巴城。解放后,巴城镇一直是区、乡、公社人民政府所在地;2003年,巴城镇在原巴城镇、石牌镇以及正仪镇的一部分的基础上合并而成,全镇现辖7个社区、28个村。

巴城镇水陆交通方便。区域内的公路已成网络,主要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339省道、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常昆高速公路及相石公路等,另外还有沪宁城际铁路(设有阳澄湖站)、张家港河等区域航道。

图4-48 巴城镇区域位置图

巴城是闻名遐迩的阳澄湖大闸蟹的故乡,拥有阳澄湖、傀儡湖、巴城湖、鳗鲤湖、雉城湖等湖泊,生态环境好,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品牌的水产品丰富。经济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基本形成了以休闲旅游、房地产、现代商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以光电、汽车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核心产业,以新能源汽车、软件产业和智慧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

据统计,1987年城镇建成区面积为0.7 km2、1993年为2.3 km2、2004年达12.2 km2。2010年,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86.2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41.91亿元,占48.6%;第二产业41.73亿元,占48.4%。

根据《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巴城镇“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品牌,以省级阳澄湖旅游度假区为载体,发挥沪宁城际铁路阳澄湖站的引导作用,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适度发展软件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镇。”

巴城镇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品质湖滨城,生态宜居地;创新科技城,休闲度假地。城镇发展采用四组团网络式的空间结构,规划形成巴城中心组团、石牌组团、正仪组团和环湖组团;组团之间依托自然、历史、文化,嵌入人文、旅游、生态等环境廊道。巴城中心组团为镇域人口集聚中心、功能完备的综合型城镇;石牌组团是镇域北部的生活配套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正仪组团是以现代服务业和面向区域的居住功能为主导的城市新区;环湖组团是以生态保育、休闲旅游、文化美食、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区。

巴城镇镇区的空间发展与形态演化分析见表4-5。

表4-5 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发展典型案例—巴城镇

续表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