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只有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会产生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别较小,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5世纪末和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大大地扩展了世界市场,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这种过渡体现了社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这一时期,欧洲一些国家一方面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另一方面用暴力和超经济手段,掠夺亚非拉美殖民地的人民。他们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为本国生产和提供农作物原料,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这一阶段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大机器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此也促成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这一阶段国际分工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首先,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张,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商品使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同时,生产的急剧膨胀引起原料供应不足,要求开辟大量且稳定的原料来源,而依靠本国的生产和市场是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因此,大机器工业日益脱离本国基地,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其次,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使得其他国家按照英国的生产和消费需要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再次,大机器工业改革了传统的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把原料生产国和工业品生产国联系在一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最后,大机器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与闭关自守的市场,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中。

第二,这一阶段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由于英国首先完成产业革命,其经济实力强大,在国际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英国在实行全面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后,加强了对农产品、矿产品尤其是对进口的谷物和棉花的依赖,将亚非拉落后的农业、矿业经济逐步拉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体系中来,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三,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除了那些满足贵族阶级和商人所需要的奢侈品,更多的是那些大宗商品,如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和木材等。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蒸汽机、内燃机、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推广应用,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电气、汽车、石油工业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这一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与强化,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国际分工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主,制造业也大多数以重工业为主。

第二,英国的地位下降,美、德等国地位上升。分工的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世界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加强了相互间的依赖关系。

第三,除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这些国家经济上的两种依赖性:一是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第四,交通运输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建成,海底电缆出现,铁路达百万公里以上。

第五,国际贸易迅速增长。1870~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3倍多,交换的范围也迅速扩大,形成了无所不包的市场。

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和海洋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相继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这一阶段国际分工的特点是:

第一,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主宰国际分工的时代不复存在,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附属国在政治上纷纷独立,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成立,这些国家都以独立自主的身份参与国际分工。

第二,国际分工的形式多样化,向多层次方向发展,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和混合型国际分工并存。

第三,参加国际分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战前主要是通过货物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战后,在货物贸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与贸易相结合的服务贸易。

第四,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分工的机制变得更加文明。战前的国际分工处于无政府状态,受价格支配;现在由于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集团的大量出现,使分工向着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向发展。

第五,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战前,主要是制成品的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其次才是工业国之间的分工。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分工的格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改变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从而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

第六,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有逐步加强的趋势。战前的国际分工是各国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各工业国在钢铁、汽车、造船、纺织等行业间进行分工。战后,随着分工的发展,原来的部门分工划分得更细、更多,出现了工艺之间和车间之间的分工。

第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削弱。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是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它决定着国际分工的产生、地位、内容和深度。

第一,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变为可能,如果没有这些科技革命,生产力就不会发展,也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第二,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高精尖产品不断增多;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也出现在国际分工中。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和广度。就形式来说,除去贸易外,还有合营企业、补偿贸易、国际分包、来料加工和生产协作等;就深度来说,分工已发展到企业内部、车间、工序、工艺之间的分工;就广度来说,出现了经济全球化、集团化等。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是指环境、气候、地上和地下资源、国土面积等,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相对下降。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一定的生产力为条件。

3.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分工体系,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上层建筑来影响国际分工。它们通过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和规定,甚至通过暴力和军事干涉来实现其目的。

4.跨国公司的兴起促进国际分工向多层次发展

跨国公司把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装配分散到世界各个地方,使商品交换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的层次增多,有的只进行零部件的生产,有的只进行装配。

5.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事业对国际分工有重要影响

它们主要表现在空间距离的缩小、时间的节约、运输费用的下降以及工业布局的改变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