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造型赏析

建筑造型赏析

时间:2022-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表皮既是建筑形体的外在表现,也是内外建筑空间的界面。而在近代中国则出现了一批我国传统复兴式的建筑,它们把新功能、新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显现出浓厚的中国古典风韵。南京中山陵可谓我国建筑师设计传统复兴建筑的重要起点。现代造型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结果。21世纪以来,建筑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造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

4 建筑造型赏析

本章导读:

●基本要求 熟悉并掌握建筑造型的基本要素和常见分类;了解造型赏析的主要层面。

●重点 建筑造型的基本要素和常见分类。

●难点 造型赏析的空间体验、形体感知和细节品味。

4.1 造型设计要素

4.1.1 形体

“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正如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所强调的,理解建筑应该从体的概念出发,而不应该沉溺于不出效果的平面构图、卷草、壁柱和铅皮屋顶里。建筑形体通常是对自然形态的高度抽象,主要有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基本形体,以及基本形体的组合。

萨伏伊别墅(图4.1)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长方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与当时流行的各种古典复兴样式大相径庭,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但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留下无穷的回味。

在巴黎卢浮宫扩建中(图4.2),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一座玻璃金字塔作为地下扩建空间的主入口,采用简约硬朗的方锥体体量与透明反光的玻璃材质,以对比的手法与原建筑环境对话。

图4.1 萨伏伊别墅(法国,勒·柯布西耶)

图4.2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贝聿铭)

4.1.2 表皮

“建筑师的任务是使包裹在体块之外的表面生动起来。”正是形体与表皮的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给予观察者最直观、最切近的印象。表皮既是建筑形体的外在表现,也是内外建筑空间的界面。现代主义要求表面适应于功能的需要,不拘泥于古典建筑形式。法古斯鞋楦厂(图4.3)就是最好的例子。

西格拉姆大厦(图4.4)以玻璃幕墙作为其外表皮结构,通过琥珀色玻璃与青铜窗格的完美配合,以及对整个建筑细部处理的谨慎推敲,给人以纯净、透明、优雅华贵的感觉,完美演绎了密斯“少就是多”的建筑哲学

中国国家大剧院(图4.5)表面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面,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图4.3 法古斯鞋楦厂(德国,格罗皮乌斯)

图4.4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密斯·凡·德·罗)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纳帕山谷的多明莱斯酿酒厂是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创造性使用石材的经典之作(图4.6)。建筑师将当地玄武岩石块装在金属笼子中,形成“石笼”砌块,这种表皮与场地环境取得关联,并具有一定的透光效果。

图4.5 国家大剧院(中国,保罗·安德鲁)

图4.6 多明莱斯酿酒厂(美国,赫尔佐格和德默隆)

4.1.3 空间

人们在空旷的地面上架起地板,竖起围墙和盖上屋顶,于是房屋出现,供人使用的室内空间便由此产生。随着聚落、城镇的出现——院子、街道、广场和其他相类似的环境——便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室外空间。

流水别墅(图4.7)有机的建筑形象、体量的巧妙组合都堪称完美。建筑形体的挑退凹凸与其外部环境相得益彰。同时其室内空间处理也可谓经典,通过狭小而昏暗之门廊的“欲扬先抑”,非常好地衬托出室内主要空间——起居室的开敞大气,并巧妙利用不同方式引入自然光线,以明暗变化赋予室内空间朦胧柔美的气氛。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图4.8)这座极其优雅、无与伦比的建筑建成于1959年。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向上、向外螺旋上升的体量构成陈列大厅。大厅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地面以3%的坡度缓慢上升,观众边走边欣赏,得到一种更轻松有趣的参观体验。如是设计造就了前所未有的中庭空间,可谓塑造精美建筑空间的经典之作。

图4.7 流水别墅(美国,赖特)

图4.8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赖特)

圣马可广场(图4.9)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节庆的公共活动中心,先后历经几百年建成,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以及圣马可图书馆等众多精美建筑围合而成。其塑造出的广场空间开阖有度、错落有致,并浓缩着历史的印记,令人陶醉,拿破仑形容其为“欧洲最美的客厅”。

图4.9 圣马可广场(意大利威尼斯)

4.2 造型设计分类

4.2.1 古典造型

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政治的需要,建筑大多利用过去的历史样式,建筑创作的复古思潮盛行,主要表现为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美国国会大厦(图4.10)是古典主义罗马复兴的经典案例。整个建筑以中轴线对称,中央圆形大厅的圆顶仿照巴黎万神庙的造型,两翼作为议会的所在地。其造型比例尺度协调,形式优美典雅,并表现出雄伟的纪念性。

图4.10 美国国会大厦华盛顿(威廉·索顿)

而在近代中国则出现了一批我国传统复兴式的建筑,它们把新功能、新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显现出浓厚的中国古典风韵。

南京中山陵(图4.11)可谓我国建筑师设计传统复兴建筑的重要起点。建筑师吕彦直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主体建筑祭堂采用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以4个大尺度的实墙墩为基座,上冠带披檐的歇山顶,饰以蓝的琉璃瓦。造型十分坚实、庄重,有传统纪念性建筑的特征,同时又呈现出我国近代建筑的新格调。

图4.11 南京中山陵(吕彦直)

4.2.2 现代造型

现代造型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结果。现代造型强调形体的几何化抽象及切割组合变化,重视表皮与功能的对应,着力实践并表达新材料、新技术,提倡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图4.12)设计完全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表现出理性逻辑的设计思维。疗养院的病房大楼成一字形,朝向阳光最明媚的东南方向,其他功能分区以一定距离的分散布置在场地中,之间通过交通体连接,保证较方便联系的同时减少了互相间的干扰。建筑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线条简洁。长条玻璃窗重复排列,形成干净简洁的韵律。阳台和交通体的设计给予造型一定的变化,产生了一种清新而明快的建筑形象,既朴素有力又合乎逻辑。

图4.12 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芬兰,阿尔瓦·阿尔托)

理查德·迈耶设计的史密斯住宅(图4.13)给人以纯净、利落的感觉。住宅在规整的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凹凸处理,以活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多变,赋予建筑造型清晰的逻辑及强烈的雕塑感。

4.2.3 造型探索

全球多元文化的频繁交流及信息时代的资讯爆炸引发了层出不穷的建筑新思潮。复杂科学与技术又提供了各种可能与可行的设计与建造手段。21世纪以来,建筑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造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她总是富有创造力,摒弃现存的类型学和高技术,并改变了建筑物的几何结构。”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创新,作品之一阿布扎比艺术中心(图4.14),充满设计感的流线空间切割,针对表演厅独特的光线和音效设计,都使其与众不同,未来感十足。

马岩松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家竞赛中中标“玛丽莲梦露大厦”(图4.15),

图4.13 史密斯住宅(美国,理查德·迈耶)

图4.14 阿布扎比艺术中心(迪拜,扎哈·哈迪德)

使其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大厦连续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整栋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逆转,形态优美婉转。

图4.15 玛丽莲梦露大厦(加拿大,马岩松)

4.3 造型设计赏析

4.3.1 空间体验

人们可以通过厨房的窗户和落在街道上的树叶来体验场所的季节轮换;可以沿着公园小径漫步,在林间的光影中体验场所的花香鸟语;也可以循着小镇的旧巷漫步,在阑珊的街灯中找寻儿时的欢声笑语……无论是视觉、气味、声音,还是情感反射,都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场所和空间的体验。

光之教堂(图4.16)位于大阪城郊的一片住宅区中,通体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教堂规模甚小,没有显眼入口。刚进入教堂时,四周的昏暗冷漠会让人产生凄凉甚至恐惧的感觉。但一旦绕过那片斜插入教堂的实墙,进入到礼拜堂看到阳光从墙体十字开口中宣泄进来的时候,必定会被这著名的“光之十字”深深震撼,一种神圣、清澈、纯净的感觉油然而生。

图4.16 光之教堂(日本,安藤忠雄)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图4.17)呈曲折蜿蜒状,墙体倾斜,外墙以镀锌铁皮构成不规则的形状,给人以破碎扭曲的感觉。参观者通过旁边的前身为柏林博物馆旧馆的地下室进入这座匪夷所思的建筑。馆内曲折的通道、墙壁以及窗户,沉重的色调和灯光,精巧设计的通往不同场所的三条走廊,阴冷黑暗“大屠杀塔”,令人头昏目眩步履艰难的霍夫曼公园,以及建筑师精巧设计的种种隐喻,使人仿佛置身于逃亡途中,艰辛而前途未卜。

图4.17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丹尼尔·里伯斯金)

4.3.2 形体感知

形体感知是建筑审美的基础,视知觉是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最主要手段。视知觉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形体审美最妙不可言的部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最简单至最复杂的形体都应追求完形,复杂而统一的建筑形体是最高级的格式塔,即完形。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4.18)位于一块不规则的四边形区域,建筑师贝聿铭通过一条对角线将建筑分成两个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作展览馆,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次级形体划分仍然采用三角形母题。因而整个形体在丰富多变的视觉感知下,仍然保留了梯形轮廓的“完形”。

图4.18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贝聿铭)

弗兰卡·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图4.19)被誉为“解构主义建筑”的集大成者,采用了极其复杂的造型,形体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面对这类复杂形体,感知主体应将之与现实中的复杂景物关联并加以抽象,从而获得完形。同时,还可与审美主体的情绪感受关联,从而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图4.19 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弗兰卡·盖里)

4.3.3 细节品味

“细部感觉往往是审美选择的基本活动和复杂的评论反应过程的基础。”而针对细节的设计增加了空间的审美情趣,增加了审美参与体验的可能性,增强了空间的情节性,从而使审美根植于感受之中。难怪路易斯·康这样坦言:细部是空间设计的开始。

建筑师路易斯·康不仅擅长对砖砌细节的思考和表现,而且把光也转变为细节要素。肯贝尔博物馆(图4.20)采用了古罗马拱顶的建筑语言,将一个四根柱子支撑的拱壳作为结构元,拱顶中央留一条纵长的采光缝,缝中镶嵌被路易斯·康称为“滤光器”的镂空铝板,阳光通过缝隙均匀地漫射到展厅墙面上,充满诗意的空间油然而生。

图4.20 肯贝尔博物馆(美国,路易斯·康)

作为首位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建筑师王澍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图4.21)采用浙东最有代表性的“瓦爿为外墙”,通过当地工匠的手工砌筑,仿佛塑造出一幅构造多元的拼贴画,将文化与技艺融入建筑细节中,增加了细节品味的文化要素。

图4.21 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中国,王澍)

复习思考题

1.请举例阐述建筑造型设计的要素有哪几个方面?

2.试举例对比古典建筑造型与现代建筑造型的区别。

3.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欣赏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4.试就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进行造型分析和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