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宫殿作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所谓五门制,就是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前,沿中轴线以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又称紫禁城。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旧城中心,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案例导入

(1)它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被一条巨型护城河所环绕。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全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它曾作为中国政权的象征达500年之久,而且一直是神话传说及好莱坞电影的题材,更使帝国的中心覆盖在神秘的面纱下,现在它向世界打开雄伟的大门,成为全球最多游客造访的景点。

(2)明显陵,200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湖北省钟祥市,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显陵是由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显陵历时47年建成,其围陵面积183.13公顷,整个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工艺浮雕精美绝伦,一陵双冢举世罕见,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情境思考

(1)请问第一段文字描述的是哪个宫殿?它如何进行规划布局,又如何体现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

(2)你知道帝王陵墓包括哪几个部分吗?什么是宝城?历代帝王封土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吗?

基础知识

一、宫殿建筑

宫殿作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历代王朝的宫殿虽华丽无比,但大多数都在朝代更替或是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而且保存较好的宫殿主要有两处,即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一)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

中国礼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左祖右社就体现了这些观念。左祖就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供帝王祭祀祖先;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所以称太庙。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宫殿自身的布局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也就是“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重大典礼、朝贺和宴请的地方;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内有御花园等供享用。

(4)三朝五门

根据帝王朝事活动内容的不同,分别在不同规模的殿堂内举行。自古就确立了三种朝事活动的殿堂,名为三朝制。所谓五门制,就是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前,沿中轴线以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这五道门由内向外依次称为:朝门、宫门、宫城前导门、皇城门和皇城前导门,这种布局早在周代就已形成制度。

2.宫殿外部陈设

(1)华表

华表是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与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华表的又称“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为皇家建筑的标志,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2)石狮

石狮雕刻在我国最早见于东汉,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石狮开始时被排列在陵墓前,象征凶猛、威武,以示避邪;后出现在石窟和桥头,分别表示佛力浩大、无物不降和桥的坚实耐用、固若金汤。至明清时期,石狮被移至宫殿和庭院的大门前,一可以把守门阙,以示避邪;二可以显示主人的威严和势力。

宫殿大门前的石狮都是一对,一般为左雄右雌。爪下为球的是雄狮,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爪下踩着幼狮的是雌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在中华大地上还有北狮、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另外还有所谓的“三王狮”,是因狮子为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所以称“三王狮”。

(3)吉祥缸

吉祥缸是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古代称之为“门海”,比喻缸中水似海多,可以扑灭火灾,所以又被誉为吉祥缸。吉祥缸一般有铜、铁、鎏金三种。例如,北京故宫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到了冬天,宫中人员都要给缸套上棉套,并上覆缸盖,且在缸下的汉白玉基座里燃上炭火,以防缸储水冻结成冰,直到阳春三月天气回暖之际才解套、撤火。

(4)嘉量

嘉量是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思,表示皇帝的公正和至高无上,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5)日晷

日晷是我国发明最早、秦汉时期即已广为应用的一种计时器,又称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与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表示时间。

(6)铜龟、铜鹤

龟与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其中最有名的被称为龙头龟、仙鹤。

(7)鼎式香炉

鼎式香炉是我国古代举行大典时用来燃烧檀香和松枝的一种礼器,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3.宫殿内部陈设

(1)轩辕镜

轩辕镜是指宫殿的藻井中浮雕蟠龙口衔之珠,铜胎、中空,外涂水银,光亮如镜。

(2)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是指皇帝御座旁大象形状的陈设品。象高大威严,躯体粗壮,性情温和,粗大的四腿直立在地,稳如泰山,象征着社会安定和政权的巩固;象身上驮一宝瓶,盛着五谷或吉祥之物,表示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天下祥和。

(二)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

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又称紫禁城。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基本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北京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和内廷。前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饰以高大的宫门和宽阔的御路,是历代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

保和殿之后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和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居住游玩或奉神之处。

img95

图5-3 北京故宫

前部建筑高大威严,借以显示封建帝王的权力至上;后部建筑则庭院错杂,自成体系,富于情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末代皇帝溥仪于1924年被逐出宫。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1987年,北京故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旧城中心,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它的规模虽然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建筑风格独特。完好的文物保存、壮观的建筑规模以及非凡的皇家宫廷气度,从而和北京故宫一样成为中国现在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代表,并成为满清王朝早期历史的见证。

沈阳故宫的布局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依其自然布局和建筑先后,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初期所建的大政殿,也就是故宫的东路;第二部分是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最南端的照壁、东西厢楼、东西朝房、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建筑,也就是故宫的中路;第三部分是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扩建的,包括戏台、嘉阴堂、文溯阁、仰熙斋等建筑,也就是故宫的西路。

沈阳故宫既承袭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又具备满族的独特风格;既是清朝最高统治者封建皇权尊严的集中体现,又是汉、满、蒙古三族文化交会融合的一个辉煌成果。沈阳故宫历经大规模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二、坛庙建筑

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的宗法礼制,它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与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因此出现了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模式,其中以坛庙最具代表性。

在人与自然方面,古人认为“天”至高无上,主宰一切。日月星辰、山川土地、风雷雨电、牲畜五谷、人间福祸等各有神灵管辖,故而有各种坛庙。

自周开始的都城布局规制中就有“左祖右社”的规定。明代以前,太庙和社稷坛建在皇城之外;明清两代将其建在皇城内宫城前方的中轴线两侧。

(一)北京太庙

北京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今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过去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地方。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明清两代的太庙,其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三重围墙,主体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余木构件均为金丝桶木,天花板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太庙虽经清代改建,其规制和木石部分仍大体保持原来的结构。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达数百年。

(二)北京社稷坛

北京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与谷神的地方,位于天安门西侧,与太庙左右对称,主体建筑为坐落在中轴线上的社稷坛和拜殿。社稷坛居于全园的中心,为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称为“棂星门”。拜殿是明清两代帝王在祭扫途中躲避风雨的地方,为单檐歇山顶大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此停灵,1928年改名为“中山堂”。为了纪念孙中山,社稷坛同期改名为中山公园。

(三)天坛

img96

图5-4 天坛祈年殿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天坛的主体建筑包括:祭天的圜丘(坛呈圆形,以象征天,故称)、祈求丰收的祈年殿、皇帝斋宿的斋宫、贮放神牌的皇穹宇(又称神乐署)。这些建筑以圜丘坛、祈年殿为主体,前者在南、后者在北,中间以海墁大道相连,斋宫、神乐署在主轴线以西。四周广种柏树,营造一种肃穆宁静的氛围。1998年,天坛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文庙与武庙

我国古代用于祭祀圣哲先贤的祠堂庙宇很多,著名的有山东曲阜孔庙、山西解州关帝庙等。

1.文庙(孔庙)

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目前全国各地保存的历代孔庙甚多,尤以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县的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它与孔府、孔林并称曲阜三孔

曲阜孔庙原为孔子故宅,鲁哀公时立庙,历代增修,至明中叶扩至现存规模,占地327.5亩,房屋460多间。其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奎文阁、碑亭等。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历代皇帝均在此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1994年12月,曲阜三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武庙(关帝庙)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集忠、教、节、义于一身,他的事迹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于是关羽声名日隆,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奉其为“伽蓝神”,道家供其为“关帝圣君”,供奉关羽的庙宇就称为武庙。民众对关羽的顶礼膜拜,可以从遍及全国各地的关帝庙看出,山西解州关帝庙被誉为武庙之祖。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初,全庙占地近100亩,平面布局分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以结义园为中心,北部正庙仿宫殿建筑。整个关帝庙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南北两大部分自成格局而又和谐统一。

三、陵墓建筑

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因此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和丧葬制度。中国帝王陵墓的演变更是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许多陵园建筑十分完整,墓室内藏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

随着灵魂观念的产生,墓葬成了灵魂的安托之所,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约从周代起,出现了“封土为坟”的做法。根据《周礼》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爵的等级来定坟头封土的大小。显然,帝王陵墓的封土是最大的。关于帝王陵墓封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秦汉时的“方上”

秦汉时的“方上”做法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截顶方椎体。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顶,好像方椎体被截去顶部,所以称其为“方上”。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大多取方上形式,其中以秦始皇陵最为典型。宋朝虽恢复“方上”形式,但其规模远不及秦汉时期的帝陵。

2.唐代的“以山为陵”

以山为陵就是将墓穴建于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坟头。以山为陵不仅能利用山岳的雄伟气势来体现帝王气魄之宏大,而且可以防止盗墓现象。唐乾陵就是最典型的实例。

3.明清的“宝城宝顶”

宝城宝顶就是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呈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宝顶四周的砖城上设垛口和女儿墙,宛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宝城前建有方形城台,称为“方城”;方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

帝王的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建筑范围大、布局严谨,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祭祀建筑区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建筑的主体部分,供祭祀之用,其主要建筑物是祭殿。早期的祭殿称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明代时称祾恩殿,清代时称隆恩殿。明朝以后,陵园建筑区大致由祾恩殿(隆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物组成。

2.神道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是通向祭祀区和墓区的导引大道,是陵园的前导部分。道前竖立华表,两侧立有两两相对的石人石兽(即石像生),是地位和仪位的象征。神道最早出现于汉霍去病墓,唐乾陵形成定制。

3.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为了防止被盗掘和破坏,每个皇帝的陵都有一个护陵监。监外有城墙保护,内有衙署、市衙、住宅等建筑,好似一座小城。

(三)墓室结构

1.土穴墓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式简单,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特殊东西加以包裹。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葬具。在大汶口文化后期,少数墓坑面积很大,坑内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垒筑,上面又用天然木材铺盖。

2.木椁墓

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将砍伐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前后围绕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棺椁。

3.砖石墓

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砌筑墓室,木椁墓室逐渐被取代,这是中国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汉中期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所以又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而建的。从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砌筑的墓室和地宫一直在不断发展。

(四)随葬品

随葬品是指随死者一起被埋入的人或物。

1.人殉

人殉就是即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贵族或封建帝王殉葬,商周时期盛行。战国后期,为了保证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改为佣殉,但活人殉葬的现象并没有停止。例如,秦始皇、明成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都有为数不等的活人殉葬。

2.器物随葬

器物随葬自古有之,延续至今。随葬的器物种类繁多,涉及武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工艺饰品等。

3.明器随葬

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明器主要有礼器、工具、兵器、车、船、马、房屋、庭院等,还有做成人或家畜鸟兽类的“俑”。

4.墓志

墓志的性质和作用与墓碑相似,是记载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石刻,文末缀有称为“铭”的韵语颂词,所以称“墓志铭”。墓碑立于墓前,墓志埋于墓中。

知识拓展

黄肠题凑是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重大发展,即陵寝椁室四周用黄芯柏木(黄肠)垒叠互嵌,木头向内,紧密围筑(题凑),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状,合成外椁壁形成木构地宫。这种墓葬能够较长时间保留尸身,以为不朽。这种墓制最早出现在春秋,到西汉时更趋完善。江苏扬州天山汉墓和北京丰台区发现的西汉燕王墓就是这种形式。

四、楼阁建筑

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楼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阁是我国传统楼房的一种,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我国楼阁数量多、造型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名士将登楼阁、览胜景、吟诗作赋、抒情遣怀视为一项高雅的活动。在众多的楼阁中,最著名的是“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img97

图5-5 黄鹤楼(湖北武汉)

img98

图5-6 岳阳楼(湖南岳阳)

img99

图5-7 滕王阁(江西南昌)

(一)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新楼屋面全部黄瓦,是为附会“黄鹤之意”。新楼共五层,分别设计了五个主题:一楼表现神话,二楼表现历史,三楼表现人文,四楼表现传统,五楼表现哲理。整个建筑包括东西南北四个景区。楼前有双鹤铜雕,楼的西端置放搬迁来的元代白塔,改变了原来黄鹤楼的孤立状况。黄鹤楼是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之名起源于唐肃宗时,后至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为时人、后人传为美谈。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滕子京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由邵竦篆刻。世人把滕修楼、范作记、苏手书、邵篆刻称为“天下四绝”,并竖了“四绝碑”,至今碑石完好。现在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年间的建筑,为三层三檐的木结构楼阁,黄色琉璃瓦盔顶。

(三)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侧,紧邻赣江之滨。滕王阁始建于唐朝,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称滕王阁。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此阁历经兴废28次,今存滕王阁建于1989年,阁高54.5米,共9层,丹柱碧瓦,古色古香,现已经成为江西著名的旅游景点。

五、佛塔建筑

佛塔起源于印度,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用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其形状是一个半圆形的坟冢。传入中国以后,首先与中国显示尊贵的高楼崇台结合,产生了第一代阁楼式木塔,接着因筑塔材料由木材到砖石的“革命”,又衍出了第二代密檐式塔。至于印度原有的形式,也没有完全抛弃,而是把它缩小放置在塔顶上,成了塔刹。到了元代,由于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佛塔中又增加出覆钵式的喇嘛塔,从而使我国佛塔按艺术造型可以分为楼阁式(如山西应县木塔)、密檐式(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覆钵式(如妙应寺白塔)和金刚宝座式(如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等类型。

佛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是佛塔的特殊构造部分,为埋藏舍利而建造,位于塔基正中、塔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基座起下覆地宫、上托塔身的作用。塔身是佛塔的主体,不同类型的塔,塔身形式也不同。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

img100

图5-8 山西应县木塔

img101

图5-9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img102

图5-10 妙应寺白塔

img103

图5-11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一)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形式,是我国古塔中最庞大、艺术水平最高、最普遍的一种造型。楼阁式塔早期为木结构,隋唐以后多为砖石仿木结构。著名的楼阁式塔有山西应县木塔、陕西西安大雁塔等。

(二)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以外檐层数多且间隔小而得名。塔下部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其上各层塔檐层层重叠,距离很近。密檐式塔大多实心,一般不能登临。著名的密檐式塔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

(三)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塔身涂白色,俗称“白塔”。此种塔流行于元代,明清继续发展,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一带。著名的覆钵式塔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等。

(四)金刚宝座式塔

金刚宝座式塔的造型仿印度佛陀迦耶精舍而建,具有浓厚的印度风格。其形式为塔的下部为一方形巨大高台,台上建五个正方形密檐小塔(代表五方五佛)。我国现存的金刚宝塔数量不多,仅十余处。著名的金刚宝座式塔有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湖北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等。

六、工程建筑

中国历史上兴建了许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产生重要影响的工程,它们是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其产生时代科技成果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基本原理启迪着当代和后代人,其工程建筑迄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一)桥梁

桥梁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中国古桥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为了解决水陆交通问题,就开始建造了桥梁。河姆渡文化遗址、半坡遗址均有早期建桥的痕迹。著名的古桥梁有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又称赵州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广西三江的程阳永济桥、四川的泸定桥、北京的卢沟桥等。

1.赵州桥

赵州桥本名安济桥,横跨在河北赵县城南的交河上,建于隋开皇至大业年间,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桥身为单拱,弧形,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桥拱肩敞开,拱肩两端各建两个小拱,即敞肩拱,开创了桥梁的新类型,是世界桥梁工程的首创,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单孔敞肩桥。它既减轻了桥身自重,省工省料;又有利于洪水的宣泄,减少洪水对石桥的冲击。

2.泉州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市东,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洛阳桥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此桥为当年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工程十分艰难。他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先在江底筑起一条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为了使桥基和桥墩石胶结固牢,建此桥采用了独具匠心的“种蛎固基法”。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的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3.程阳永济桥

img104

图5-12 程阳永济桥

程阳永济桥属于木梁桥,又称程阳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州林溪乡。程阳永济桥建于1916年,长76米,宽3.7米,木石结构,五个石砌的桥墩上建有侗族风格的楼亭五座。整座桥梁用大木凿榫接合,大小木条,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结构精密,优美壮观,是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

4.四川泸定桥

四川泸定铁索桥位于四川西部泸定县,是川、藏要道。四川泸定铁索桥跨越大渡河,是铁索桥中现存制作最精良的一座。此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完成。桥净跨100米,宽2.8米,上铺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长约128米,两侧各有两根栏杆索,由四川善于制作铁索桥的全天州修建。大渡河两岸石砌桥台,用台身自重来平衡铁索的拉力。

5.北京卢沟桥

北京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始建于金,明、清两代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葺、重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身下分11孔涵洞,桥墩呈船形。桥身两侧石雕护栏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刻伏卧石狮,大小共485个,形态各异,生动活泼。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卢沟桥因此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二)水利工程建筑

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始于春秋之末,盛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主要有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坎儿井等。

1.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的岷江,由战国末期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工程,科学发挥了分洪减灾、引水灌溉、航运和流送木材等作用,遂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是古代人民治水的总结。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而且新中国增修了新坝,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2000年,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京杭大运河

img105

图5-13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南北贯穿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在这样广大的范围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度不同,因而运河在选线上非常科学,尽可能地利用了原有的河流,大大减少了工程量。同时为行船设有多处简单而实用的船闸,实现了河水畅流、船只往来无碍。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历史上对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3.灵渠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它是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是秦始皇为发兵岭南运输士兵的粮饷而命史禄主持兴建的。灵渠分南渠和北渠,全长34公里,设形如铧嘴的分水台,将河水分成三七开,三分流入南渠、再注入漓江,七分流入北渠、再注入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

4.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构成。新疆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引取潜入戈壁滩下融化的积雪和雨水,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水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七、民居建筑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干栏式住房,内蒙古地区采用帐幕式住房,黄河流域中部黄土地带广泛采取窑洞住房。即使是木结构体系的汉族住房,从北到南,变化也很大,主要是为了适应气候条件的差别。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墙厚,屋顶厚,院落宽敞,争取日照;南方地区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阳光辐射。住宅紧密结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中国传统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往往显得比较灵活、自由、富有创造性。

(一)北京四合院

中国人最理想的居住模式,非四合院莫属。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老北京人称它为四合院。

img106

图5-14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可以视为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代表,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受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房屋多为硬山顶平房,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这种布局能充分接纳日照,通风良好,而且能防风沙、防噪声、防干扰,是华北地区比较理想的居住场所。

(二)徽州明清住宅

徽州民居是江南民居建筑中的奇葩,形制多为楼房,以单元院落形成群体,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徽州民居因是徽商巨贾归乡的杰作,故建筑文化中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处处表现商人意识。徽派建筑也因为徽人的文化品位而格调清新淡雅,意蕴宁静深远,一派儒风。徽州民居大都是毗邻幽水,面对街巷,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看起来巍峨堂皇、气度不凡,增强了建筑体量感和建筑的完整性,营造了庞大的空间氛围。

徽州民居将山水、田野、屋舍组合成一幅江南乡野园林的写意画,与徽州明清祠堂、牌坊称为徽派“古建三绝”。

有人曾这样评价徽州的古民居:“远观白墙黑瓦,清淡素雅;近看精雕细刻,满腹经纶。”在历经数百年的梁枋和莲花门窗上,一幅幅精美的雕刻给现在的人们传递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信息。

2000年,皖南民居古村落的代表——西递、宏村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江南民居

明清江南民居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风貌如江苏周庄、浙江乌镇。江南民居的布局大体可分为面水、临水、跨水三种。

1.面水民居

面水民居的前门建于滨河街巷一侧,一般宽4~6米,河岸上垂柳一行,石栏半截,民居面水沿路,排列成线。这类民居多深院大宅,夹于两河之间,构成前街后河格局。住宅的前门、后部,几乎家家都有通向河道的驳岸踏步石阶,为取水、洗涤和上下泊船之用。

2.临水民居

这类民居建在相互平行的河、街挟持中间地带上,建筑布局的特点是紧贴河道,叠石为基,临河建宅,屋宇进深浅、占地少,布置紧凑。不少民居还石基挑出,屋室半悬,飞凌水面,形成古人描述的“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的景观。临水民居互相毗邻而夹河,又构成独特的幽幽水巷,仰视青天一线,藤萝悬壁,红杏出墙,丰富多变而统一和谐。

3.跨水民居

有些人家跨河建宅,以廊桥联系(桥上有顶,俗称暖桥)组成一户住宅。桥栏上摆设盆景盆花,透漏水城独有情趣。还有些紧贴河道的民居将大门开设在小河旁,住宅入口设在河对岸,由门桥组成进出大门的通道。一宅一桥,是跨水民居的另一种风光。

img107

图5-15 江苏周庄

img108

图5-16 浙江乌镇

(四)闽南土楼住宅

福建南部龙岩地区散布着许多富有特色的客家土楼住宅,这种建筑形式是受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孕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也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客家土楼往往坐落在群山莽莽的山坳里,形态万千,形体单纯,几何感较强,常为方形、圆形。此外还有一种屋顶檐口高低错落呈多层叠名为“五凤”楼的,其形态变化较多,结构较为复杂。

img109

图5-17 福建土楼

圆楼是客家土楼中最出名的一种,它在世人眼前的亮相使隐藏在山沟中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土楼声名大噪。圆楼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据统计,现存完好的客家圆楼有700多座。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本计一郎把它描绘成“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

这种聚族而居可达数百人的堡垒式住宅,是源于历史上来自中原的客家人迁徙到这里,为防侵袭而采取的办法,历年已久。

(五)窑洞住宅

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有广大的黄土高原,黄土覆被深厚,这种土层多年冲刷成为冲沟、断崖,土质疏松,便于开掘。长期以来,人们就在土层中挖穴为居室,使窑洞成为黄土地区广泛使用的住宅形式。

窑洞的结构利用土壤的力学特性,挖掘成顶部为半圆或尖圆的拱形,使上部土层的荷载沿抛物线方向由拱顶至侧壁传递至地基。窑洞主要有靠崖窑、地坑窑和锢窑(箍窑)三种形式。

(六)干栏式住宅

干栏式建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早的住宅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为居住面是用支柱架离地面的楼层,需登梯而上。这种形式,利于防水防虫蛇毒害,古代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迄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住宅形式。

西双版纳的干栏式住宅,一般布局方式是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农具。

知识拓展

在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住居与人事、社会和世界息息相通,并且可以合为一体,人事、社会和整个世界可以反映在任何尺度的住居中。“家”(房子)可以代表“夫”,“室”(房间)可以代表“妻”,“家室”合为“夫妻”。“高堂”(高高的堂屋)可以代表父母,“庭”(院落)可以代表中央政权。“宇”为房屋的边缘,“宙”则出入于屋宇,合起来就可以代表整个世界。这种观念与传统社会结构相吻合,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从社会到天下,即所谓“夫妇、父子、君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构。可见,中国的家庭社会伦理都体现于住居之中。

(资料来源:雅瑟、陈艳军,《中国民俗全知道》,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

实践活动

(1)利用网络资源,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三个著名的国外皇宫资料,并与中国宫殿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请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地著名的古代建筑,分析其特点,并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导游词。

习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山为陵是(  )陵墓的形式。

A.周代        B.秦汉

C.唐代        D.明代

2.被誉为世界桥梁之首创,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敞肩桥是(  )。

A.苏州宝塔桥     B.安济桥

C.泉州洛阳桥     D.卢沟桥

3.属于楼阁式塔的是(  )。

A.大雁塔       B.小雁塔

C.妙应寺白塔     D.嵩岳寺塔

4.下列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中,属于最高等级的一组是(  )。

A.和玺彩画 重檐歇山顶 三级须弥座

B.旋子彩画 重檐庑殿顶 三级须弥座

C.和玺彩画 重檐庑殿顶 三级须弥座

D.旋子彩画 重檐歇山顶 三级须弥座

5.三王狮指的是(  )。

A.狮子 凤凰 牡丹    B.狮子 凤凰 芍药

C.老虎 凤凰 芍药    D.老虎 凤凰 牡丹

6.(  )又称“九脊顶”。

A.庑殿顶      B.歇山顶

C.悬山顶      D.硬山顶

7.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之防潮、防腐的建筑是(  )。

A.屋顶    B.开间    C.台基    D.华表

8.用来显示时间的器具是(  )。

A.嘉量    B.华表    C.吉祥缸    D.日晷

9.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的棺椁形式是(  )。

A.土穴墓    B.砖石墓    C.木椁墓    D.画像石墓

10.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的时间是(  )。

A.1911年    B.1925年    C.1949年    D.1987年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包括(  )。

A.太白楼    B.滕王阁    C.黄鹤楼    D.岳阳楼

E.望江楼

2.宫殿建筑的布局要求(  )。

A.中轴对称    B.左祖右社    C.前朝后寝    D.三门五朝

3.宝塔的造型形式有(  )。

A.密檐式塔    B.楼阁式塔    C.覆钵式塔    D.金刚宝座式塔

4.陵墓景观包括(  )。

A.祭祀建筑区    B.神道    C.护陵监    D.墓室

5.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属于明代建筑的有(  )。

A.丽江古城    B.南京城墙    C.平遥古城    D.西安古城墙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2.为什么在中国会发展出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它有哪些优点?

3.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规划的特点。

4.宫殿建筑师是如何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和秩序观念的?

5.我国民居建筑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北京四合院的布局有何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