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状况

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状况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2002年4月底的统计,北京市目前机动车拥有量已达175.8万辆,私家车106.5万辆,占机动车保有量的60.5%,已突破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的预测数量。汽车与自行车并存是中国城市交通区别于国外城市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难点。与机动车增长的强劲势头相比,道路建设滞后的状况难以扭转。目前,我国已开始步入信息网络时代,随着人们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对城市交通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

8.1.1 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状况

鉴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骤然加速,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呈两位数百分比增长,使城市处于快速变动的时期,这个时期落后的交通方式与先进的交通方式并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管理方式简单粗放,使我国各大中城市交通堵塞成为普遍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运行效率,制约经济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汽车增长速度快,自行车拥有量大

198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近200万辆,比1977年几乎翻了一番,到1994年已近500万辆,随后几年全国机动车年增长率均在15%左右,目前估计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 200万辆左右,约占全国机动车总数的一半。根据2002年4月底的统计,北京市目前机动车拥有量已达175.8万辆,私家车(包括小客车、农用车、旅游面包车和摩托车)106.5万辆,占机动车保有量的60.5%,已突破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的预测数量。其中除去军车和农用车外,约有150多万辆,包括约120万辆民用汽车,30万辆摩托车,其中私人小客车已达55.9万辆,其数量已超过单位拥有的小客车数量。

据国外调查资料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导致机动车拥有量增长1.02%~1.95%。今后20年是我国各城市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许多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连续10年左右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速度;有70%的地级以上城市在今后10年内市区实现人均GDP4000美元的目标,即小汽车普遍进入家庭的时代。因此,机动车的快速增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大趋势,将会对城市交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汽车大发展的同时,自行车的数量却未见减少,全国城市自行车1.8亿辆左右,平均每户2辆,约占全国自行车总数的40%。汽车与自行车并存是中国城市交通区别于国外城市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难点。

2)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道路面积拥有的水平低,网络不健全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资料,1984年全国城市道路铺装面积为33 325万m2,1999年增至125728万m2,16年内道路面积增加了3.8倍,年增长率为9.2%,人均道路面积从1.7m2增至4.9m2,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道路建设速度比较快,目前人均道路面积大体上达到6.4~7m2,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例如,东京人均10.3m2,纽约、旧金山均大于25m2。与机动车增长的强劲势头相比,道路建设滞后的状况难以扭转。再加上许多城市是在旧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了道路面积少以外,道路网密度过稀、分布不均、交通设施不配套等因素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资金筹措及拆迁单位和居民方面都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交通堵塞问题几乎是各大中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中心区主要道路高峰时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车辆平均时速只有20km左右。

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资料:

1984年全国公共电汽车实有数量为41834辆,每万人拥有2.2辆;全年运客总数为2416766万人次,平均每辆车年运客57.77万人次。

1994年全国公共电汽车实有数量为172045辆,平均每万人拥有67辆;全年运客总数为2988603万人次,平均每辆车年运客17.37万人次。

16年内车辆增加了3倍多,而平均载客量却减少了2/3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①公共交通车辆增加了,线路延长了,但道路面积增加却不多,交通堵塞造成运营速度下降,多数城市从每小时12~14km下降到5~10km,运营效率降低。②至今公共交通仍是福利性的经营,票价过低,亏损额大,年年需要依靠政府巨额补贴。③公共交通工具更新速度慢,舒适度差,服务质量低,站点分布不合理,居民到站乘车步行距离长,等车时间长。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多数大城市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的比重普遍下降。例如北京市1980年公共汽车占客运交通的比重为54.8%,到1990年下降到31%,加上地铁和出租汽车客运量,公交比重为36%,而自行车的出行比重却从42.8%增至57.8%,其他部分则由单位机动车和私人小汽车分流,其比重从24%上升至62%。如果拿公共交通方式与自行车方式来比较,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比重从56∶44变为38∶62。上海也有类似情况,公交方式与自行车方式之比从60∶40变为40∶60。其他城市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例如天津市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者从19∶81变为10∶90,郑州、石家庄的公共交通出行量还不到自行车出行量的10%。这种现象与城市现代化的步伐是相悖的,一方面机动车大量增加,但单位占有和私人占有的比重大,社会化程度不高,使用效率低,却占用了大量道路交通面积;自行车却在公共交通不便的状况下未见萎缩,反趋增长;再加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交通压力自然有增无减。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如果相当部分自行车被摩托车、助动车和私人小汽车取代,交通状况将更加恶化。

4)交通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已开始步入信息网络时代,随着人们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对城市交通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还基本是空白。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还很不完善,比较落后。例如,北京和东京都有交通管制中心,但是1995年北京交通控制中心控制的交叉口数只有东京的3%,人行天桥是东京的4.8%,地下人行道只有东京的5%,每公里交通标志只有东京的15%,近几年在这方面的建设有很大进展,但与东京比较仍有不小差距。多数城市还处于人车混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互相争道,摩托车与汽车并存的状态,难以适应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交通设施明显不足,交通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必将居高不下。例如,北京近年来交通事故率还在不断攀升,据统计,2000年发生大小交通事故32 378起,死亡1 459人,比20世纪90年代高出近2倍,每万车交通事故死亡9人;据1985年国外统计,日本东京为1.9人,美国和澳大利亚为2.6人,英国为2.7人。

随着机动车大量增加,停车设施严重短缺。车辆大多停在道路与人行道上,更加剧了交通堵塞。北京新建居住区,20世纪80年代规划每10户保留1个停车位,到90年代增至每3户1个停车位,实施结果仍感不足,许多新建居住区不得不侵占小区内公共绿地和道路,解决停车问题,恶化了居住区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