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园林之母”

时间:2024-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遗产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园林艺术风靡全球。从“囿”、“灵囿”等园林建筑雏形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在不断地发展着。中国园林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高度尊重自然,与自然协同。中国建筑具有礼仪性,中国园林也是如此。在中国,园林可能存在不同的象征意义,但通常与风水有关。

“世界园林之母”

什么是园林?丁守和主编的《中华文化辞典》中说:“园林是将大自然风景素材,通过概括和提炼,创造各种理想意境,从而再现自然景观艺术建筑。它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方面组成。大型园林一般利用天然环境,因地制宜,通过艺术加工而成;中小型庭院园林,则利用构筑假山,挖池蓄水,种植竹木花草,创造各种精美的景观而构成。”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1994年后,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留园等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遗产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园林艺术风靡全球。

其实,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如出一辙。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各国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风貌、经济发展、社会兴衰以及工艺水平,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域、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个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阐释以及造园者的人生哲学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的发源地,不仅折射出造园者以及当时的自然观、社会观,而且蕴含了儒教、佛教道教等哲学、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诗、画等传统文学与艺术,凝聚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从“囿”、“灵囿”等园林建筑雏形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在不断地发展着。从秦汉时期大量的山水宫苑,到魏晋寺庙园林的产生,再到唐宋写意山水园林的产生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成熟,中国古典园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魏晋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形成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复杂局面。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登上建筑艺术舞台。除了传统的宫殿建筑外,佛寺、佛塔和石窟开始大量出现,老庄思想盛行,文人退迹山林,中国园林获得了发展的契机。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建筑取得了空前成就。这时,园林成为一个主要的建筑类型。到了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则沿着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个方面向着精细化发展。可以说,古代造园者(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的生命体验及其寄托的情怀都凝固在园林之中。

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其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造园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家园林转而要向私家园林学习。事实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具有共通的艺术特质,但私家园林更多地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最高,风格清雅、手法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为集中,规模庞大、风格华丽。

中国园林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高度尊重自然,与自然协同。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代的园林建筑。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动物和建筑。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又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将建筑置于山、水之中,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主要是通过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诗情画意等手法得以体现,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园林建筑与自然高度协同,这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建筑具有礼仪性,中国园林也是如此。查尔斯·詹克斯指出,“如果园林确是严肃地试图表征宇宙,而且真也表征永恒之国或佛国乐土的话,那么园林的结构应同其他的宗教形式或礼仪的空间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在中国,园林可能存在不同的象征意义,但通常与风水有关。

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例如,通过借景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作出铺垫。景区的名字往往意味深长。以网师园为例,所谓“网师”,乃渔夫别称,而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水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此外,园林佳联往往有点景抒情之意,使眼中之景与心中之情融为一体,突出了园林的魅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园林及其美学感受对西方国家的园林产生了两次重大的影响。第一次是在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刮起了“中国风”文化运动,中国的瓷器、壁纸、刺绣、服装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中国的园林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受到欧洲人的关注和喜爱,他们开始了“中国风”造园的实践。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大陆上兴建了不少中国式园林。1980年后,中国园林开始对西方世界发动了第二次冲击。中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由此产生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其后,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中国园林频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至2000年,国外的中国式园林多达50余处,分布在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包括慕尼黑芳华园、法兰克福春华园、英国燕秀园、加拿大温哥华逸园、澳大利亚悉尼谊园等。“半槛泉声过四海,一亭诗境飘域外。”正如王德胜先生所说:“全人类必将可以如共赏云影和月光那样,共享中国园林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