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继续探索阶段

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继续探索阶段

时间:2024-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遵照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决定,1991年至1992年年底,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使北京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了确认。北京的经济发展,不再提以工业经济为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随之加快。机制的转变,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北京建设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调整发展方向? 这个问题又一次摆在了决策者面前。遵照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决定,1991年至1992年年底,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使北京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了确认。

这个总体规划与以往历次的城市规划相比,概括起来有两点区别:第一,这是一项跨世纪工程,是北京建设的第二个50年规划,要考虑21世纪北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八五”“九五”和2010年的发展规划; 第二,北京第一次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研究城市建设的方向。

规划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次提出了建设开放型国际城市的目标,是一次颇具发展远见和战略愿景的开拓性提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加强与国际、国内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与合作,而且要逐步改造“大院式”单位办社会的城市结构,加快各项城市设施社会化的发展,到2010年,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中等发达国家首都城市的水平,力争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二,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北京的经济发展,不再提以工业经济为主。该规划明确了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就是要建立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这既是首都功能的需要,也是首都人才、信息、历史、自然资源的优势所在。同时,要以第三产业发展来推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实现高科技的改造,建立优质、高效的首都经济体系。第三,北京的人口规模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论定,适当留有余地,并应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规模规划,在适度控制的前提下加强管理与疏导。第四,城市布局必须实施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把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市区向郊区转移; 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努力提高市区的整体素质,并推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实现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第五,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到城市建设的首位,努力把北京建成水源、能源充足,交通通信快捷,环境清洁优美,防灾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规划并未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总体部署和协调安排,表现出决策者们要经济发展、要短期效益的不成熟的理政取向。

如果说1982年开始编制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成熟代表作的话,那么北京市1991年开始编制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就是对当时刚刚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的回应。比如规划指导思想中首次提出“全面贯彻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突显了中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时代背景。该规划也体现了对于城市在认识上的转变,比如进一步论证了城市性质与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提出发展适合北京特点的经济,并第一次将第三产业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但规划制订过程中仍然继承了过去历次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内容相对于1982年规划来说有很大的继承性,比如继续坚持以往规划方案确定的“分散集团式”布局模式,继续建设卫星城,以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与产业压力等。所以,这次规划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体系的一次延续,而对经济体制转轨可能带来的变化没有予以充分的、必要的认识,其政治意义大于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指导作用,规划指标很快被全面突破,成为中国转折时代的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