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初步转型阶段

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初步转型阶段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该规划指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应当说,该规划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方面颇具战略远见和行动安排,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城市规划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市场经济不断发育,城市多功能作用日益增强。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城市规划的依据,不再完全依靠国民经济计划;城市规划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物质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的视野,也不能集中在市区本身。北京城市的加速发展,建设体制的变化,促使城市建设中若干矛盾的加剧: 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争夺和郊区建设占地过大的问题上; 规划和开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城市自身的保证环境质量、保护历史风貌的要求和开发部门追求的高容积率上,这将严重降低环境质量和破坏传统风貌; 建设规模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建设规模过大而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和资源缺乏上;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北京建设要求高标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在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常常出现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情况。

所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正确处理现在和将来、整体和局部、需要和可能等问题上的矛盾。这就要求规划工作者要了解经济发展规律,熟悉市场,参与宏观调控,在诸多矛盾中寻找平衡点,掌握北京城市建设的合适的“度”,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引导北京市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据此,遵照国务院的指示,2004年北京市政府又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年)》,于2005年年初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了城市发展规模,大大加强了卫星城的建设力度,开始实施京、津、冀之间的区域合作; 对历史城市的保护进一步深化、细化;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强调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年)》是历次城市规划中最完善、最能体现时代高度的城市布局,能够反映出决策者在首都城市定位、建设总方针、城市布局等主要方向的不断完善和初步转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衍生出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发展思路。第一,关于城市定位。与以往城市规划相比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该规划提出,将北京建设成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的战略规划。其中,该规划首次提及宜居城市的概念,并提出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具体标准,可谓一项与时俱进、战略前沿的决策导向。第二,该规划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确定了城市空间向着外围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中的“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包括怀柔、密云、顺义、通州、亦庄、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多中心”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八大城市职能中心区。第三,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处于突出战略地位。规划坚持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到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首次被写进了政府规划,并被赋予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该规划指出,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城市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该规划指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应当说,该规划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方面颇具战略远见和行动安排,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城市规划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