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发探索阶段(~年

自发探索阶段(~年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阶段,主要是逐步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1984年年底,宁夏各类专业户发展到6338户,专业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205.4元,比普通农户高285%,专业户平均每百元投入创造的收入为183元,比普通农户高55%。1985年年初,宁夏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按工、农、贸方针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农村经济的方针。
自发探索阶段(~年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夏从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入手,迈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这一时期的宁夏农村改革,1979年初至1980年夏末为起步阶段,1980年秋至1981年年底为深入阶段,1982年至1984年冬为巩固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从划分作业组入手,普遍推行以组为单位的初步联产计酬责任制,并允许部分经济长期落后、农民生活困难的生产队搞包产到户。1978年10月,在海原县西安、郑旗两个公社开展了在生产队划分作业组的试点,为山区实行生产责任制摸索了经验。1979年6月,自治区党委在批转海原县的试点报告中,肯定了这种做法。1979年上半年,全区开始实行划分作业组的办法。1979年冬,固原县最贫困的张易公社全面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使农村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拥护和广泛响应。南部山区各县纷纷效仿他们的做法,搞起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引黄灌区的农村经济改革比山区晚一些。1979年,贺兰县在四十里店公社率先实行了经济作物的包产到户、联产奖励,在金山公社牧区实行了羊只包产到户责任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贺兰县委及时总结推广了这些典型经验,并在全县逐步推广了田间管理联产到劳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和带动下,宁夏山川各地的一些农村也出现了少量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形式。

第二阶段,主要是逐步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下发后,自治区党委召开农村生产责任制座谈会,肯定了搞责任制比不搞好,搞联产的比不搞联产的好,搞专业组的比搞“小而全”的好。11月8日,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虽然限制了一些地区搞包产到户,但允许川区长期“三靠”(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在试点经验的带动下,到1981年上半年,全区99%的生产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第三阶段,主要是巩固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进入1982年,推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工作在自治区范围内取得迅速发展,全区90%以上的生产队由过去的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联产计酬、包产到组等多种形式,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3月,自治区党委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宁夏农村有广泛的适应性,要大力推广,不要再进行限制。广大农民在实践中通过比较鉴别,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签订了第一轮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一定15年不变。同当时全国一样,宁夏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即大规模变动时期已经基本过去,重点转入总结、完善、巩固提高的阶段。

以建立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一步改革,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农业合作化以后多年来少有的、真正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现了与土地最有力、最直接、最紧密的结合。农民在自己家庭承包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实行集约经营,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存在的“大锅饭”等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致富热情,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从1984年开始,宁夏进行了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中心的农村第二步改革,即从第一步改革的“包”(一包就灵)转向第二步改革的“放”(一放就活),使压抑已久的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向专业化、社会化生产转化,专业户应运而生。198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决定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7月,宁夏首次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并在信贷、税收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使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都有了较快发展。1984年年底,宁夏各类专业户发展到6338户,专业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205.4元,比普通农户高285%,专业户平均每百元投入创造的收入为183元,比普通农户高55%。

1985年年初,宁夏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按工、农、贸方针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农村经济的方针。2月,连续发出《关于大力发展和保护农村专业户的若干规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5〕1号文件的十项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10项政策和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奋斗目标,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多种经营的发展,带动了第一次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全区各地的农业生产开始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贸综合经营的道路。

1986年1月,在宁夏农村工作会议上,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10个方面的任务进行了部署,并宣布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售粮积极性的8条政策措施。以此为起点,宁夏的农村第二步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宁夏在继续推进农村第二步改革中,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为中心,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和市场议购的范围,为全面搞活整个农村经济和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镇企业的较快发展,农村商品流通中国营、集体和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流通体制逐步活跃,特别是供销合作社改“官办”为“民办”的改革,使其在吸收农民股金、改善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范围、拓展服务领域等方面,同国营商业一起形成了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合力。1989年后,农业技术承包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由过去小面积、单层次、分散性的技术承包,走向大面积、全方位、集团化的技术承包(至1989年夏,宁夏已建立起185个各种技术承包集团),从而在初步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政技分离和发展技术经济实体(已创办技术经济实体26个)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87年4月和1988年8月,根据中央关于有计划地建立改革试验区和流通试验区的要求,宁夏将原中卫县和同心县作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和流通试验区,以试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组合、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等。经过3年的改革,在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双层经营制度,特别是建立和健全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1988年1月,宁夏印发了《关于1988年深化农村改革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一定要搞好双层经营体制,努力做好“统”(“统”主要包括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和调整种植业结构,组织农田基本建设,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兴办集体企业和事业。“统”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家庭经营自主权,保持家庭经营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和安排)的工作。1991年1月,自治区印发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出台的《关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意见》《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开发的几项政策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深化进行了部署,再次要求各地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12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六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贯彻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精神。会后,各地从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宁夏“黄河经济”,搞好黄河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和“231”工程等方面加强农业发展。

1992年年初,国务院做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要求农业在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向高产优质并重,提高经济效益,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7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讨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以流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由温饱向小康跨越的总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上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联合体始终作为一项重点任务。1988年,宁夏为了帮助乡镇企业克服困难,制定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计划、经委、财政、金融、税务、工商、农业等部门从各方面予以积极扶持,各地党委、政府也分别从政策、资金、人才、原材料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再加上乡镇企业干部职工的自身努力,乡镇企业渡过难关并再次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自1992年起,宁夏每年召开一次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并开展了由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向股份合作制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乡镇企业也要实现跳跃式发展和“多轮驱动”(由原来的“两个轮子”即社办、队办改变为“四个轮子”即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同时发展,由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改变为六大产业,即农、工、商、建、运、服同时并进,采取了“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善于利用两种市场,在发展外向型企业、外向型产品的基础上打进国际市场。这些都对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宁夏农村专业户的经营水平普遍提高,经营规模也逐步扩大,其中一部分专业户逐渐成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经营大户,另一部分发展成为个体民营企业。进入新世纪,农村经营大户一部分转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部分转变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大多数经营主体属自发联合,联结松散,经营领域、区域相对集中。随着农产品生产供给的不断丰富,在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引黄灌区,以畜禽、水产品养殖、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重点,出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的经营方式,初步实现了产销对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