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真理与价值之真理观

第节,真理与价值之真理观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检验真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1/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要考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表明:真理是指主观和客观的相一致,只有能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东西,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特性表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所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9)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①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时间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3/19) 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①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②属性: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等。

2.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的)含义: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会导致:主观真理论。

4.主观真理论的两种形式:①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凡事大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②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5.真理的一元性:是由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考点延伸】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4/19)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高频考点,9次命题)

1.真理的两重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的含义: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的含义: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二者的关系:①相互联结、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②辩证转化:即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考点延伸】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实践、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5/19)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①对立:真理和谬误区分的标志: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②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考点延伸】首先,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其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最后,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2.方法论意义:实践活动中,真理往往导致成功,谬误导致失败,要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化失败为成功。

(6/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要考点)

1.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

2.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考点延伸】

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真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3.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或自洽性),而不是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

(7/19)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含义: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2.方法论意义: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8/19) 真理的性质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者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虽然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仍有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9/19)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0/19) 真理的客观性

1、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在哲学史上,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这些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说“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这些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对真理本质的理解都是不科学的。唯心主义的真理观的问题在于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否定真理的标准是主观符合客观。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4、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坚持真理一元论,就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探索和发现真理,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11/19)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12/19)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13/19) 人类思维的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思维的至上性: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思维的非至上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作为正确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正确理解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又称独断论,它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人类认识长途中的“里程碑”当成了“终点站”,因而堵塞了人类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就是绝对主义的表现。与此相反,相对主义则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借口真理的发展性而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并由此走向主观真理论,陷入了不可知论和诡辩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4/19) 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人类认识的发展、真理的获得,正是通过谬误的不断产生和不断排除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15/19)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一种认识不能在确定条件下既是真理又是谬误,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否认了这一点,就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我们一定要划清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这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和真理的全面性。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

(16/19) 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另外,“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这里的条件是要正视错误。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深刻反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加以改正,是获得真理、避免谬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7/19)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一)唯心主义对真理标准的认识 唯心主义哲学否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检验认识的标准放在主观的范围之内,都是用认识去检验认识。这样的标准都是不科学的。 (二)旧唯物主义对真理标准的认识 旧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在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例如费尔巴哈就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不能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也没有给实践以应有的地位,因而也没有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18/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思维的正确性,只有靠实践检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这以后,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都反复强调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且十分明确地指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2、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真理的原因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的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这种失败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19/19)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确定性的原因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3、实践检验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因此,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我们“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