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材料钢板

建筑材料钢板

时间:2022-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重视建筑物的“物”本身,到诱因出“物”本身于建筑内部唤起空间中“心”的事件与活动,从唯物论的工业性到唯心论的自然性之间的材料与空间的来回辩证,便是远藤秀平个人独到的见解与吸引人之处,值得细细观察与探究。另一方面,远藤秀平当时对日本古代史充满浓烈的兴趣,其中日本著名的哲学评论家与古代史的专家梅原猛深受远藤秀平的喜爱。当时远藤秀平修了一门在设计专攻开设的环境设计的课程,对其日后的设计思考影响很大。


远藤秀平——从唯物论的工业性到唯心论的自然性的演变

黄元炤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中国(近、当代)建筑研究与观察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1840—1978)与当代(1978—2011)建筑史论的整合、研究、系谱与纲要
 
楔子
21世纪是个多元化与全球化并存且世界各地相互连结的无界限、无国界时代,也是个知识经济、创新产业发展与新亚洲文化崛起的时代。从20世纪末一路演变到21世纪初的新亚洲价值体系的延伸建立过程中,日本建筑师的设计创意与能量顺势发挥,开发出先锋的建筑观念,引领着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受到了全球世人的关注与肯定。在此同时,日本建筑界更孕育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并在世界建筑领域中获得了发声的机会,进而占据一席之地。迅速崛起的日本建筑师成为了值得观察与细究的一个群体,而活跃于日本建筑领域上的建筑师也因世代交替而不断地更迭与变换,也体现出目前日本建筑界已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反应着全球化多元现象。在各抒己见、异彩纷呈的多元现象中,我们仍然可以在一部分日本青年建筑师身上解读到其个人内在的建筑信仰与思考、操作目的与手法,其成长背景与发展呈现出清晰可述的脉络与思想。而在这当中因对简单材料的设计思考与钟情而备受瞩目,同时又在日本国内外获得多项奖项并著有论作,便是目前活跃于日本与日本之外的亚洲地区的建筑师——远藤秀平。

定位、思想
远藤秀平目前是日本活跃在一线的青年建筑师,他先后任教于神户大学、京都市立艺术大学、近畿大学、奈良女子大学等高校,可以说横跨学界与业界,既是建筑师也是建筑教师。21世纪以来,远藤秀平开始进行跨国的建筑实践与创作,参与不少国际性的建筑竞赛与竞标,足迹遍布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他的建筑特色是关注简单材料——波形钢板、木材等的使用与再开发,从材料的特质中找出适合当地文化的潜在基因再进行设计,用工业性的材料探索建筑与自然地景之间的关系,同时同步化地建立起个人内在的建筑思考与信仰。从重视建筑物的“物”本身,到诱因出“物”本身于建筑内部唤起空间中“心”的事件与活动,从唯物论的工业性到唯心论的自然性之间的材料与空间的来回辩证,便是远藤秀平个人独到的见解与吸引人之处,值得细细观察与探究。

1.滋贺县长浜市、遗产与文化、琵琶湖边游泳、自由奔放
1960年生的远藤秀平,从小生长于日本关西的滋贺县长浜市。滋贺县四周环山,有伊吹山、铃鹿山、比良山和比叡山,而长浜市位于滋贺县东北部,北接福井县,东接岐阜县。长浜以前称为今浜,直到1943年才合并改名为长浜市。长浜市是个具有日本地方色彩的城市,有着不少寺院与神社,17世纪江户幕府下令废城后,是北国街道的要冲之一,所以也留下不少江户时代北国街道的建筑历史遗产与文化,此后长浜市观光业盛行。长浜毗邻日本国内最大的湖泊琵琶湖,湖面面积674km2,占滋贺县面积(约4  017km2)的1/6。琵琶湖有着丰富广阔的自然原生的湿地环境,当时正读小学的远藤秀平便会在每天课余时间骑自行车到琵琶湖边游泳。儿时的他便真实地接触与遨游于自然的湖水之中,在之后的求学生涯中,远藤秀平不太爱念书,喜欢到处旅行接触各地不同的人和事物,属于一种自由奔放的个性

2.日本古代史的兴趣、梅原猛的诱因、从纯工学部的建设科转到纯艺术的美术研究系
中学毕业后,远藤秀平选择进入到福井工业大学就读。福井工业大学原是一所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私立大学——北陆电气学校,以创造出自然调和生活的高度科学知识和工学技术,努力培养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材。当时远藤秀平念的是工学部4年的建设工学科,专攻建筑学,经过4年的建筑学培养,进入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攻读研究所课程。各种起因乃是感知当时自己与自己所要达到的建筑理想以及世界还是有段不小的差距,便选择继续就学。另一方面,远藤秀平当时对日本古代史充满浓烈的兴趣,其中日本著名的哲学评论家与古代史的专家梅原猛深受远藤秀平的喜爱。梅原猛著有《佛像——心与形》、《地狱的思想》、《佛教的思想——不安与欣求(中国净土)》、《日本与东洋文化》等,受京都学派的影响,在日本精神史、古代史、文学、宗教等领域有独创性的研究与思考。他以佛教为中心,对日本人的精神性进行的探究后被称为“梅原古代学”、“梅原日本学”、“怨灵史观”等。远藤秀平特别喜欢读梅原猛的书,并也像梅原猛一样造访了不少日本古代的遗迹。梅原猛于1972年开始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美术学部教授,所以当时远藤秀平想去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可听到梅原猛老师的课,还可以与本人对话。从纯工学部的建设科转到纯艺术的美术研究系,这样在学术上的转折点似乎也对远藤秀平日后的建筑实践走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反观他的建筑作品,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偏向于表现性的塑造成几近艺术品的设计操作与构思。


\

图1 U house


\


3.代表性的艺术大学、设计专攻、环境设计课程、关注到建筑与环境之间
京都市立艺术大学位于日本京都,前身是19世纪80年代京都御苑内所设立的京都府绘画学校,是当时日本最早的公立绘画专门学校,20世纪50年代改制为京都市立美术大学,开设大学教育,1969年又合并成为京都市立艺术大学,1980年开设美术研究系硕士课程。学校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在日本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日本历史悠久与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学,为日本和世界培养出众多优秀的艺术家,也成为综合艺术研究中心和专门教育机构。远藤秀平进入到美术研究系的设计专业,于1986年硕士毕业,从硕士课程的美术研究科的各类专业课程中(绘画、雕刻、设计、工艺、艺术学、保存修复)可以看出此高校教育体系秉承先进的创造精神与取向,致力于各领域的艺术开发。

当时远藤秀平修了一门在设计专攻开设的环境设计的课程,对其日后的设计思考影响很大。课程主要教导的观念是,建筑并非只是一个单纯或独立的个体,在宽广的环境领域中,建筑只是环境中的一个物件;做设计时不单只是思考建筑本位的东西,还必须思考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建筑于环境之中所处的定位;当满足于建筑本身内部的功能定量后,也必须考量在环境中定性的问题。课程更说明环境设计可以大到城市与公园的设计,亦可以小到家具与工业设计,所以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建筑设计、室内装潢、风景设计、家具设计、城市设计是相互重叠与扣合的思考。这样的培养带给远藤秀平相当程度的启发,并使他在日后实践时逐渐关注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这个课程培养过程为2年,研究所毕业后,远藤秀平直接进入建筑实践领域,而这若干年实践后,京都市立艺术大学于2000年美术研究系开设博士课程,他又回到学校修习博士生课程,此时他专攻美术研究系的环境设计领域,于2004年博士课程结束毕业。

4.钢板初探、工厂的遮蔽与顶盖、连续性的弯曲面、屋顶延伸至墙面、玻璃的轻与钢板的轻的不同
1986年,远藤秀平于研究所毕业后进入到石井修/美建设计事务所工作,经由2年的实习工作后,于1988年他在大坂府大坂市创立个人建筑研究所,真正开始个人化的建筑实践。1988年,远藤秀平完成了他初期的建筑作品U House(图1)。这是个临接转角处的住宅项目,共2层,建筑内部有一个挖空的天井,钢板围绕天井作为住宅的顶盖,钢板围合接近半圆,搭接在砖墙上,灰色调的统一丝毫看不出两种材料搭接的不协调性,钢板此时主动出场但却不是那么强烈,反而是融于两者之中,是钢板与砖两种材料的相互对话。1990年,远藤秀平做了个工厂的项目3rd Factory志野陶石工厂(图2~图4),这个项目基地面积为68  132m2,建筑面积为3  507m2,从此项目可以观察出远藤秀平已开始大量运用工业性材料——钢板作为工厂的遮蔽与顶盖。钢板稍带有点弧形,组合出工厂的车间用房与半室外的停车顶盖。由于钢板本身的延展性更适合使用在大型的工业厂房上,加工组装皆快速与便捷,所以工厂项目中出现钢板的使用自然不让人感到意外,非常合理。从以上两个初期的项目中,钢板被运用在一个既成的正交结构体系范畴内,屋顶是屋顶,墙面是墙面,彼此分离又相互组合,同时设计着重在钢板与细部构件之间合理与简单的衔接。


\


但从1994年Cyclestation 米原停车场(图5~图7)的项目中,波形钢板的运用多了点灵活性。钢板从顶盖延伸至墙面形成连续性的弯曲面,这是远藤秀平对于波形钢板在形态构成与功能使用上的第一次转变。此项目中坡道的栏杆与楼梯的构件也是由钢所构成,半室内的停车平台则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从局部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钢构件与混凝土之间的扣合关系,是一种明接与暴露的组接方式。而1996年的Healtecture 小森住宅(图8~图10)项目沿袭了米原停车场项目中所使用的设计手法,钢板从屋顶延伸至侧墙面,并前后两道上下错开弯曲面,此时钢板的运用有了进深的层次感,建筑内部更因此得到了采光的机会,而钢板的弯曲线条显得更柔软与平顺,带有点表现性的设计操作。此项目4层高,基地面积为140m2,建筑面积为83m2,是一个窄扁的住宅项目,建筑便往高层发展。正立面每层皆使用大片玻璃框架隔断,玻璃与钢板的密切接触在此项目中开始体现,并形成虚实间的对比性,却同时激撞出玻璃的轻与钢板的轻的不同表现方式。

5.钢柱支撑轻薄的平板、流动性空间、钢板顶盖延伸出的遮蔽功能
除了停车场项目外,远藤秀平也开始设计一些公共道路装置,如路灯与红绿灯,同样也是用钢材料来构成。而在一些景观设计项目中,因为场地现实条件的需求并配合场地规划,设计用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来构成,搭配水景而形成开放的外部空间。在1997年的Rooftecture T 水公园(图11~图13)项目中,混凝土平板与方形钢柱做了水平与垂直面向的结合,随机摆放的方形钢柱支撑起轻薄的混凝土平板,从而形成一个围绕水井的半室外遮蔽开放空间。这似乎能闻出密斯的巴塞隆纳德国馆所强调的流动性空间,反映着现代主义的思想仍对远藤秀平在建筑操作上有着些许的影响,这样支撑的模式也成为远藤秀平日后设计操作中的一条路线。1998年的Rooftecture 姫路多功能文化中心(图14~图15)项目,圆形钢柱撑起的是轻薄的大片钢板,并形成建筑出入口前的半室外开放空间。此时钢板顶盖延伸出增加了遮蔽的功能性考量,不再只是建筑表皮的围合,由于结构力学上的运算,数只圆形钢柱也变得更小,所以也不会因钢柱的直径过大而阻碍了视觉的穿透性。

6.钢板弧形的流畅、表现性、卷曲成弧状或圈状、艺术创造、装置艺术
1996年的Skintecture I渔业研究院(图16~图18)项目中,远藤秀平已考虑将钢板作为建筑立面上的表述材料,而使整体形态表现得更流畅。钢板弧形的处理让建筑物看起来充满速度感。在1996年的Transtation O 大关车站(图19~图21)项目与1997年的Halftecture Fukui 福井车站项目中,钢板表现得更为自由。各种不同曲度的钢板成排伫立着,从此时起远藤秀平将平常看起来生硬冰冷的工业性材料——波形钢板赋予生命。曲面的运用是被塑造出来的,使用表现性的设计语言,钢板变成简单纯粹的造型体现,是一种动态的整体,但这个整体不等于其他部件的总和,而是在一开一合的过程中可以让人们自由穿越,成为了直观性的视觉感建筑。从以上项目可以整理出,远藤秀平的波形钢板从屋顶延伸至墙面,通常多使用在住宅、办公室与一些公共建筑上,另外卷曲成弧状或圈状的波形钢板则通常使用在停车场与车站月台上。

1998年Springtecture播磨科学公园厕所(图22~图23)项目则将这种卷曲的波形钢板运用得更极致。远藤秀平经由多年对钢板的操作与实验后,深切知道波形钢板的特性——材质轻且容易弯曲,可以塑造出不同多样的造型与形态,从大关车站项目中就可看出此端倪,而在这个项目中,钢板像是波浪般起伏在自然土地上,以近似拉皮的方式自然形成两个大的波浪圈,并且很巧妙地隔开了男厕与女厕,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与干燥,并不会残留下奇怪的味道,这与一般公共厕所的脏乱与臭味横溢是极度不同的。由于位于科学园区内的公园中,波形钢板尝试与大地结合,与自然对话,卷曲的波浪钢板所构成的厕所非建筑也非形式,彷彿是大地上奔放自由的艺术品,也反映出远藤秀平在艺术大学里所培养出来的艺术创造的精神。它在现实面上也打破了一般公共厕所给人僵硬与造型丑陋的视觉观感,既可以满足功能性的使用,又可以成为公园中景观的焦点。这样倾向于地景式建筑的装置艺术,完全是表现性的建筑语言,同时探讨的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地景之间的关系及工业性材料与自然性材料的搭配使用,呈现出功能需求与有机造型的巧妙结合,并在冲突与磨合之下平添出一份惬意的美感,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厕所之一。

7.反观与对比日本当代建筑走向、材料思考、透明与轻量的调性、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暧昧
远藤秀平的波形钢板建筑在日本当代建筑领域已享有盛名,他除了从单纯试验材料的设计观点出发去探索廉价平民材料的可塑性外,也相当巧妙地将有机形体与功能需求做结合,是日本当代青年建筑师当中旗帜鲜明的特例,开创出另一种变异的建筑观念。

除远藤秀平对于钢板材料的钟情外,我们依然能够在日本其他建筑师身上看到此类以材料思考带出建筑走向的建筑师。早期的安藤忠雄以清水混凝土营造出自然冥想的禅意巨大空间造就了安藤式建筑的独特性,而1941年出生的安藤忠雄实际上与1960年出生的远藤秀平差了近20岁,所以从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到远藤秀平的波形钢板,建筑师表达其设计理念的方式各有所差异,不受世代的限制,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其作品最终的表现形式;1946年出生的藤森照信钟情于运用一些自然材料进行创作如木头、泥土、植物与石头,这与远藤秀平的工业性材料——钢板是截然不同的运用;1950年出生的内藤广,他绝大部分建筑选择用木头进行设计创作,并关注于用过往的片段重新组合着真实,同时木头搭接体现出接合的构筑行为与形式;1954年出生的隈研吾,在后期建筑创作中选择用竹子去体现出材料与光线,调和出空间中抚慰心灵的频率,创造出几近于环境中消失的建筑形体;1957年出生的坂茂,他让纸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转化日本纸材创造出新的建筑构造体;1960年出生的山下保博,他也以材料、构法去处理建筑的细部,并同时关注于反重力、环境与造价透明化等议题。故从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到藤森照信的泥土、植物与石头,再到内藤广的木头,再到隈研吾的竹子,再到坂茂的纸,最后到远藤秀平的波形钢板,这一系列日本建筑师所钟情的材料可以被明显地分出两类,即自然性材料与工业性材料,这当中两者类别的材料于建筑创作中的比重,端看建筑师本身的拿捏与否,所以这股以试验材料为设计思考的建筑师,也是日本当代建筑领域中的一个走向。

 


\


而另一股以追求时尚、探索空间与结构关系的建筑师,则是以伊东丰雄的媒体建筑、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探讨空间中无深度、光线与透明度,自成无缝的体表述出的白色暧昧为主,而青木淳则是在这当中又加强关注了表皮在建筑立面上运用与内在装饰性的逻辑。其他的还有小岛一浩与赤松佳珠子关注于农耕作业般的建筑历程,并体现出流体般的向度空间;丹下宪孝依循父亲的理念并伺机寻求突破;塚本由晴与贝岛桃代及手冢贵比与手冢由比都同时表述都市中真实生活状态的研究;阿部仁史积极地融入与蛰伏于人为与自然环境之间;藤本壮介探讨设计中局部的规则与暧昧的秩序的建立,并发展全新的坐标设计系统;平田晃久的依本能感觉去扩大无限想象力的传达事物;中村拓志探讨非抽象性与诉求感觉的设计;永山祐子的关注于时间流逝与人的移动所产生的设计改变;石上纯也的探讨空间中暧昧与极致自然的体现;近藤哲雄对建筑中透明度的探索,并将自然置入;西田司的透过故事表述来传达设计讯息。

以上这些包括远藤秀平在内的日本当代建筑师,其作品众多普遍都强调一种透明与轻量的调性,并呼应建筑与自然之间暧昧关系的存在,这样的体现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日本民族性中崇尚自然的性格,在日本传统和室领域中当面对自然之时,经由空间中隔断界质的界定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可见或不可见的暧昧与模糊的关系,与细致情感的再抒发皆于设计作品中体现;另一部分则来自现代主义下沿袭着极少主义发展下来的系统,而后衍生出属于日本式的新极少主义倾向,设计者在态度上接近于天真的内在信仰,在简单的几何量体关系中去探索量体与表皮之间的关系与张力,材料构件与结构行为之间的组构关系,以及物理条件下光与重力对空间的侧面影响。以上这些日本当代建筑师虽不尽然是类属日本当代建筑全部的特征,但其持续力却是强大而值得观察的,这种高度超然与纯化的个人形式文法的设计表述,即使是远藤秀平的波形钢板,到最后都变成是一种信仰宣告,所追求的是一个非关现实面所能关照的需求,同时体现出对环境涵构、共构的态度与对材料的宽容呈现,表述出极致化的轻与单纯、简单的回复,来回应外在混杂的现状。

8.组合性、垂直面向的折叠、水平面向的延伸、没有界限、自由化、虚实相间的对比性
进入到21世纪,远藤秀平的波形钢板运用开始尝试个别物件之间的组合性,而这种组合性经常是将视点锁定在屋顶与墙面的弧形延续,屋顶经常延伸下来变成墙面并形成个别物件,在彼此上下左右交错串联。从2000年Rooftecture K 办公室(图24~图26)项目中即可看到此设计操作的倾向,建筑虽然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但却各自独立,最后折叠指向屋顶部分,而楼板也延伸变成了外墙面或者下层的屋顶。波形钢板此时成为一种连续性的运用,银灰色的钢板搭配上大片玻璃窗,更显出建筑物的轻化。这样的钢板延续性操作其实与世界其他如库哈斯、MVRDV、West8、UNStudio等建筑师的用外在折线与曲线去表述出新的空间体验所构成的形体与手法相似,同时都是将新的空间高度与宽度寻求挣脱与突破。2000年Rooftecture K 办公室项目仍是一种垂直面向的形体操作,到了2002年的Springtecture B 工作室与住宅(图27~图29)项目,远藤秀平更将此类操作发挥到一种极致,波形钢板的延续性呈水平面向的延伸,先从屋顶延伸至墙面再构成地板面后形成一个功能性空间后再延伸至墙面并拉伸至另一个方向的屋顶,或者又延伸至二层形成地面与二层屋顶。钢板不断地被折叠,并没有任何中断,破除了既有内、外墙、屋顶与地面之间本来存在的构成体系,形成一个没有界限设限的形体。波形钢板呈现自由化的状态,同时也指向室内的建筑问题,直接去探讨建筑内外的墙面、地面与天花板的组织,利用墙面形体去构成与定义出室内的功能空间。

2002年Growtecture 宣成社办公楼(图30~图32)项目,则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点上去创造出垂直面向的功能区分,利用墙面折叠分隔出每层的独立办公区,混凝土楼板与墙面因折叠所形成的相当宽度的实边与大片玻璃的虚化正好形成虚实相间的对比性,更设定出在城市中企业的完整形象。

 


\


9.连续性的折面钢板屋顶、支撑在点与面的部分、色彩上的转换、放大的纸、虚化的内层
远藤秀平利用对波形钢板的思考逐渐探索出将建筑内外完全分离的表现形式,企图利用钢板所构筑成的连续性屋顶联系起局部的小单元。在2003年Bubbletecture米原幼儿园(图33~图35)项目中,他利用三角形桁架结构系统形成的一堆联系性钢板屋顶,并形成仿似泡泡的形态,而这些三角组合成的变形屋顶有不同角度的折面,并在一定尺度下成为房子的支撑,同时覆盖在L形的幼儿园单元空间之上。从外形上来看,建筑内外分离的形态特别明显,而从建筑内部可以直接看到三角形桁架从屋面延伸至地面并成为建筑的支撑。内部空间绝大部分的木材料表现,却又彷彿与屋面桁架系统联系在一起,与建筑外部明显分离的表现形态,形成了因材料不同而产生的强烈对比。这样的钢板支撑着重于在点的部分,而在2006年的Healtecture OO大阪城大手前公厕(图36~图37)项目中,钢板支撑则开始关注在面的部分。另外远藤秀平开始思考到使用铁锈色的钢板,这在2004年Rooftecture HARADA项目中就可以看到钢板使用在色彩上的转换,而大阪城大手前项目的支撑实际上就像是一张放大的纸,它在两侧弯折后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立板作为建筑的支撑,而铁锈色的钢板因力学上的突破没有厚度,显得更轻更薄。纸可以当做平面使用,亦可以当做是立体的操作,纸放大弯折站立后就形成一个虚化的内层,提供了内层一个功能空间的使用可能。在2005年Rooftecture O-O与2006年的Rooftecture O-F的项目中亦可看到此类手法的操作,而在2005年Rooftecture O-C、2006年Rooftecture O-K与2006年Rooftecture O-N的项目中,钢板则从弯折站立转换成弧形站立的形式,但同样都是一个整体的屋顶面。

10.折面的巨大圆弧体、整体性、包被的立体、工业性材料与自然性材料的对话
使用铁锈色钢板变成了后期远藤秀平另一个鲜明的表征,这从2008年Bubbletecture播磨环境体验馆(泡筑H)(图38~图39)就可以看得出来,同样地此项目远藤秀平运用了钢板创造出数个近似于钻石般折面的巨大圆弧体,他称之为泡泡,这个泡泡建筑由3个部分组成,包括了书店、会议室与演讲厅,这3个球体般的泡泡相互贯通联系,其中一个球体悬浮在地上,靠16根直径1.5m的混凝土柱子支撑起来,这样也是呼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同时与其他两个球体保持相同高度伫立在山路边,让铁锈色钢板外皮的泡泡彷彿就像从红土长出,铁锈色正好融于大地的颜色,而色彩更成为一个鲜明的标的物。铁锈色钢板是耐候性钢板,用于屋顶与外墙面,并与木材作为主要材料,企图让建筑与自然紧密的结合。外墙上厚度为1.2mm的钢板经过铁锈的处理,能抵抗风雨的侵蚀。而木材则选用日本雪松原木,搭接成三角形再用钢架串联,一方面可带来通风换气的效果,一方面内部空间也显得格外的开阔。原木与铁锈钢板都经过预铸处理,经工厂加工后才运到基地现场组装,可以减少破坏周遭的环境。而远藤秀平的钢板操作在这个项目中也转变成一个整体性,不再只分屋顶与墙面的个别或局部整体的呈现,而是一个包被的圆弧形立体表现,同时在外墙面上会种上苔藓和草皮。这时远藤秀平开始思考到让自然性材料进入到建筑中,朝向设计与自然相结合的走向,让工业性材料——钢板与自然性材料——草皮相互存在并对话。这在2007年的三木灾害管理公园的豆形圆顶(图40~图42)项目中特别明显,一部分屋顶与墙面是大规模的绿化,一部分屋顶与墙面是弧形光滑的金属表皮,宛如来自外太空的科幻建筑,两者相互扣合体现出一种连续性。此建筑地震时可以充当避难场所,游客通过一个黄色穹顶出入口进出,部分埋入地下,而些许钢板从草墙伸出,草墙柔软的肌理刚好与钢板轻薄冰冷的肌理相互扣合,工业与自然在此时相互对话。

结论
远藤秀平对于波形钢板的钟情与运用,开启了以材料创作带出对建筑思考的日本当代建筑中的一条走向,他从简单性的思考切入并不断地试验与转换,开发出不同形式不同表现的钢板形态,朝向组合性与多样性的表述面向,并且也同步化地建立起自己的建筑思想与哲学,命名建筑,深入浅出,同时在钢板为主要材料下逐渐地加入了各种不同材料,从中形成了不少的冲突组合与辩证对话关系。这条路线其实迥异于其他大部分的日本当代建筑,值得持续地观察与解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