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翻译图片中的外语

如何翻译图片中的外语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适应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需求出发,高等外语院校就专业设置和教学大纲,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统一的规划,改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体系,建立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的教育新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筛选优秀的配套教材,采用适宜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建设知识结构和专长匹配的师资队伍和有效的测试体系,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衔接得当。

从适应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需求出发,高等外语院校就专业设置和教学大纲,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统一的规划,改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体系,建立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的教育新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筛选优秀的配套教材,采用适宜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建设知识结构和专长匹配的师资队伍和有效的测试体系,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衔接得当。构建“基础平台+翻译方向+拓展技能”的课程体系,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既注重培养体系的整体性,也强调适应社会需求的局部灵活性。

1.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

实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合理、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

(1)语言基础课程。俄(蒙)语言和国情文化课程属于基础平台,传授必要的语言理论知识、目的国的国情和文化知识,培养必须的语言技能,使学生对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律具备理性的、科学的认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基本功以及日常交际能力。这类课程可划分为初级阶段[俄(蒙)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等外语基本知识的学习]和高级阶段[俄(蒙)语高级知识,包括国情概况、中俄(蒙)文化对比等外语知识的深入学习],逐步提高水平、等级,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夯实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它是专业教学的前提和先导,是外语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2)翻译技能课程。积极引入翻译市场的实用文本作为教材,强调时代特点,通过专业领域翻译实务培训(包括口译培训和笔译培训,口译还可以细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向学生传授从事相应翻译领域工作所需要的具体知识、工作方法和翻译技巧,并进行操作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突出特点是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例如技术写作不仅要传达原文信息,还要根据读者特点和技术文本用途调整、修改译文(包括行文规范、版面设计等),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技能及专业技术知识,达到职业翻译人才的标准。

翻译课程所涉及的训练内容不仅包括文学,更多的应该增加政治、经贸、科技、法律、金融、工程、外事、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人的生存发展需求进行翻译教学,使学生熟悉翻译理论,掌握翻译技能,打下扎实的双(三)语基本功,掌握宽厚的相关专业领域文化知识。

(3)学科扩展课程。合格的外语翻译应该是一个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良好的中外文语言知识,更需要学习和储备各种专业知识,即社会需要知识复合的多元化外语人才。因此应该为适应学生个人志趣和能力发展的多样化提供跨学科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法学、金融、市场营销、工程技术等),鼓励学生选修或辅修其他专业技术课程,建立外语知识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对专业技术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专业素养,改变以往外语专业毕业生只会外语,不懂专业领域知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外语实用能力,增强学生求职的竞争力和市场的适应性。

对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有别于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以了解专业技术基本知识和学习专业术语为主线;可突出其作为选修课程,强调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取向任选;授课形式可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专家专题讲座”的联合模式。

(4)实习、实践课程。本科教学过程中论文和科研并非学生们的主要任务,以实践为目标的大量训练,如口译训练、笔译训练、同声传译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能,才能使他们一走入社会就能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所以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提前介入工作状态,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俄(蒙)外语应用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实战,发现自己的欠缺,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空洞说教,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有利于其毕业后的正确定位,还能够锻炼他们在重要场合保持平稳心态的能力。

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作为高校教学的实习基地,把学生带入企业或工作现场进行亲身体验,增强对事物的感性认知是对空洞教学的最好补偿,尤其是经贸、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有必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防止脱节于现实需求。

支持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翻译协会举办的各种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交流会,创造学生与资深翻译之间、学生与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扩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了解现实外语界发展的最新动态。

(5)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职业道德修养、中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等相关课程,其中应该着重加强中文课程的设置。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同时应当具有扎实的中文功底,熟练地掌握中外两种语言各自的语言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对应关系,能够正确理解原文,准确表达译文,做到汉语、俄(蒙)语双语的自如转换。

以上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各有所为地对学生的外语技能进行渐进式提高。其中外语基础知识教学是先导,翻译课程是起点,专业方向教学是主体。五种类型课程的设置均以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准则,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目的在于构建以外语为工具、以跨学科专业为方向、目标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实用型俄(蒙)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2.更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

(1)高校与地方企业积极合作,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中外语基础课程由学校专职教师课堂讲授,合作企业派遣具有丰富翻译或涉外事务经验的人员作为协作教师,参与课程计划的拟定、课堂教学的设计等活动,确保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合,凸显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增加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素养及术语词汇量,同时也可以弥补课堂授课时数受限的状况。有关特定行业知识和翻译规律及职业伦理方面的内容主要以定期开设的专题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由合作单位派遣资深专家、知名翻译家或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完成。

校企合作办学,不仅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让相关教师在企业中获得了实践、充电的机会,积累教学素材,使外语专业的培养方案更贴近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

(2)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3)创立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例如把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过程和翻译步骤,为以后步入职场做好准备。

(4)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设备,增加课堂授课的趣味性、生动性。

(5)举办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相关的专题讲座、座谈、远程教育等丰富多彩的课堂补充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

3.科学设计课时,优化课程配比

(1)外语基础知识课程和技能提高课程的课时数量可以按1∶1的比例设置,主要目标是扎实学生的外语语言基础;理论和实践配比为1∶1.5,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公共基础必修课中适当增加中文课程的时数比例,尤其是写作及应用文体内容的教学分量,以夯实学生母语的语言基本功。

(3)专业领域选修课程的设置时数必须充分考虑需求,具有一定灵活性。

4.规范测评方案,全面衡量成绩

加强综合实践考核力度,主要测试学生外语的应用能力,由专职授课教师和合作单位特聘教师共同给出评价。

5.合理配备师资,提倡“内培外引”

(1)在学校专职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聘请企业或机构的高级专业翻译、高管人员及技术专家、学者为客座教师。

通过特聘教师用鲜活的感受和事例授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认知度和感知度,提高他们对翻译工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接受行业训练。

(2)从其他院系聘请相关专业教师讲授专业知识课程,帮助学生拓宽专业领域知识。

6.科学选用教材,紧跟时代步伐

教材的选用标准:

(1)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具有时代性。

(2)教材不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

以上优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评估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俄(蒙)外语人才向高水平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另外,针对语种分布不均的状况,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经验,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因地制宜设置外语语种及招生规模,杜绝盲目性、跟从式办学。可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校企”或“校校”联合方式,进行动态培养。引入准时制(JIT)式人才培养机制,即按照市场、行业,甚至是某个单位的需求来培养专门的人才,可以为社会教育节约人力和财力,减少盲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