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确立君主专制制度

确立君主专制制度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6世纪是法国崛起的关键百年,在对外致力于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势的同时,对内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二是结束了内部的宗教纷争和贵族叛乱,使国家避免了被分裂的命运。1559年,各地新教教会的代表举行全国大会,正式确认加尔文信条,从此法国的新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此举导致天主教同盟与王权决裂,北部各城市纷纷独立,巴黎天主教徒拒绝服从国王。

16世纪是法国崛起的关键百年,在对外致力于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势的同时,对内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二是结束了内部的宗教纷争和贵族叛乱,使国家避免了被分裂的命运。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王权软弱,而教权和地方贵族权力强大的时代。幸运的是,法国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到15世纪末,在政治上已经实现统一。王室通过对市场买卖、家庭财产和贩盐交易课以赋税,为自己开辟了新的财源,掌握了大量财富。在不断提高自身财政能力的基础上,法国君主增加了行政人员,更好地保障了税收和政策的贯彻。他们还设有常备军,拥有贵族们难以匹敌的数以千计的步兵,装备着贵族们无力购买的昂贵大炮,使自身的军事实力凌驾于贵族之上。

内部的统一、王权的强大也使法国君主有了与罗马教廷谈判的本钱。1516年,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与教皇利奥十世订约,规定法国教会神职人员均由国王任命,教会大部分收入也归国王,法国因而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国王实际上成为教会的首脑,教会变成王权的工具。此后,法王集大权于一身,其颁布的诏令往往用“这就是朕的意志”作结束,说明君主的命令已经成为必须遵守的法律,法国已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发展。16世纪前期,法国约有人口1500万,巴黎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拥有居民30万,在呢绒、纺织、印刷、玻璃、制陶等行业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法国制造的大炮被欧洲公认为是最好的。

但法国专制王权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封建贵族不甘心权势的衰落,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对国王的控制权,伺机向王权挑战。在宗教改革的大背景下,贵族与王权之间的较量又与新、旧教的斗争纠缠在一起。

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法王坚持传统的信仰,反对宗教改革。约翰·加尔文(1509-1564)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著有神学名著《基督教要义》。加尔文教强调信仰得救,否认罗马教廷权威和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废除繁琐的宗教礼仪,取消偶像崇拜、朝圣和斋戒,教徒选举产生神职人员,建立简化、纯洁和廉价的教会,其教义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在法国主要流行于南部的手工业者、雇工、一部分城市中产阶级、低级神父机修道僧当中。1534年之后,法国开始镇压新教徒,成立了异端裁判所、“火焰法庭”等。可是,新教运动在严厉的镇压下却获得长足发展。40年代,特别是50年代以后,许多大贵族也接受了加尔文教。法国新教贵族企图乘意大利战争法国国王战败、王权衰落之机,效仿德国新教诸侯,在法国没收教会财产,割地称雄与王权相抗衡。1559年,各地新教教会的代表举行全国大会,正式确认加尔文信条,从此法国的新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

吉斯家族

法国著名的贵族世家,家族始祖克洛德·德·洛林是洛林公爵勒内二世的次子,1528年受封为第一代吉斯公爵,控制了法国北部与东部诸省。克洛德之子弗朗索瓦·德·洛林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为查理九世时执政的三巨头之一。从弗朗索瓦开始,吉斯家族积极卷入法国宗教战争,并充任天主教方面的领袖。弗朗索瓦·德·洛林之子亨利一世·德·洛林竞争法国王位,被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杀害。之后,吉斯家族迅速没落,在17世纪与首相黎塞留的斗争中失去了大部分政治力量。1696年,吉斯家族绝嗣。

1559年,年仅15岁的弗朗西斯二世继位,实权落在军功显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骤然加剧。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过瓦西镇附近时,发现新教徒违反国王的禁令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他认为这是对他的权威的公然挑战,立即下令对犯禁的新教徒进行攻击,死伤近200人。“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胡格诺战争虽然是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的,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是法国国内诸矛盾的总爆发,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时期,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抬头,同时还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法国有可能面临着尼德兰和德意志那样的命运,即按照宗教边界被永久地分割。

反对王权专制制度的封建贵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一个集团是天主教派势力,他们聚集在王室近亲吉斯家族周围,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形成了强大的天主教营垒,对国王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个集团是新教胡格诺派势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员L.孔代亲王、纳瓦尔国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军上将为代表。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胡格诺派依靠英国、德意志新教王公和荷兰教友。之后,双方历经多次战争,互有胜负,形成了一个战争——和解——废除和解——再战的循环。

亨利四世(1553~1610)

1585年,法王亨利三世(1574~1589年在位)的兄弟安茹公爵死去,亨利三世宣布信奉新教的近亲纳瓦尔的亨利(亨利三世的妹夫)为王位继承人。此举导致天主教同盟与王权决裂,北部各城市纷纷独立,巴黎天主教徒拒绝服从国王。全国各地又掀起农民运动,法国四分五裂,国王政府濒临垮台。

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原为纳瓦尔(今西班牙北部的一个自治区,与法国接壤,濒临大西洋)王国国王,是法国瓦卢瓦王室的远亲。亨利自青年时代起,就作为胡格诺派的领袖卷入了法国残酷的宗教战争。他娶了瓦卢瓦王室的小女儿玛格丽特为后,并因此而获得了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二人后来友好分手,亨利四世再娶佛罗伦萨的玛丽·德·梅迪奇,并生有一子,即路易十三。亨利四世以他的名言“要使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而流芳后世,但最终被天主教徒刺杀身亡。

转机发生在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新教徒纳瓦尔国王亨利成为法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但由于天主教派拒不承认,亨利四世无法攻入巴黎。鉴于法国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善于变通的亨利四世于1593年7月25日在圣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他声称,“为了巴黎是值得做弥撒(天主教的宗教仪式)的”,巴黎大门由此而为他打开。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凯旋进入巴黎,受到隆重欢迎,历时30多年的内战结束。此后的4年中,各地纷纷归附,亨利四世还赶走了混战之中攻入法国的西班牙军队。

为了平息胡格诺教徒的愤懑和安抚在战争中受到打击的天主教徒,亨利四世于1598年4月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已没收的天主教会土地和财产一律归还;胡格诺教徒得到信仰自由和传教自由,有权召集自己的宗教会议,在担任国家官职上享受与旧教徒同等的权利。此外,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胡格诺教徒还保留25000人的军队及100多个堡寨。巴黎高等法院由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共同担任法官,以处理宗教争端。至此,宗教宽容在法国得到实现,导致国家分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消失了。

内战期间,由于王权式微,地方和贵族的自治权与特权有所抬头,内战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为亨利四世统一民族国家和复兴经济创造了条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在财政税收上节约开支,降低部分税额,鼓励农业生产,奖励工商业和发展海外殖民贸易。1604年,法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和加拿大商业公司,1608年,法国殖民者在北美圣劳伦斯河下游建立了魁北克城,法国的海外事业由此开始起步。在长期混乱之后,亨利四世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且蒸蒸日上的法国。

路易十三在位时(1610~1643年),枢机主教黎塞留任首相(1624~1642年在位),法国专制王权获得进一步加强。黎塞留设立非常法庭,惩治叛乱贵族。在他执政期间,被处死的大贵族有公爵2人、伯爵4人、其他41人;封建主的堡垒被拆除,贵族必须遵守国王的法律,向国王效忠。1625年,黎塞留亲自率军队平定胡格诺贵族的叛乱,废除了“南特敕令”给予胡格诺教徒的一切政治和军事特权,仅允许他们信仰自由。黎塞留在中央设立各部大臣,权力归国王直接控制。为了削弱原贵族把持的省长职权,黎塞留改由中央直接任命总督,统管各省的司法、警察、财政大权。专制统治强化后,由贵族参加的国务会议形同虚设,三级会议自1614年被解散,直到1789年,175年间未曾召开。

黎塞留(1585~1642)

黎塞留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鼓励航海和殖民活动。17世纪上半叶,法国殖民者除巩固了在加拿大的地位外,还侵入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塞内加尔、马尔加什等地。

在临终前,神父问黎塞留:“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他答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

这当然不是事实。黎塞留想表达的是,他一生为国家服务、忠诚王室,从无私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