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理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建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从总体上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15 如何理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重大意义?

要点分析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建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由21.3%上升到92.9%,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以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确立起来。

2.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从1953年到1957年底,工业建设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595个大型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我国过去所没有的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发电设备、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基础工业的实力得到很大加强。5年内,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60%以上。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6年的51.3%。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从总体上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由《共同纲领》代行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4.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5.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同时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和中国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案例呈现

一五计划在重庆[1]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从1953年起,重庆进入轰轰烈烈的“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重庆以工业、能源、基础设施为重点,实施了一大批建设项目,迅速填补了重庆经济的空白,初步建构起社会主义经济的骨干体系,为日后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1952年,重庆即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开始酝酿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近两年的边实施,边修改、边补充,到1954年7月,重庆“一五计划”正式编就,并于1956年下达执行。重庆“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是:“以国家的重工业建设为中心,根据统一的国家计划,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观点出发,使地方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一五开局,投资呈迅猛增长态势。1953年,全市全民所有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达103个,其中由中央各部投资72个,由地方工业投资31个。国家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的投资都在上年基础上提升了2—3倍,地方工业投资也比上年增长了1.5倍。中央各部投资主要用于基础原料工业建设;地方工业投资主要用于新建和改造机械、轻工生产企业。1954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国家计划基本建设项目共计151个(其中新建39个),投资额达1.03亿元。其中,工业占53%,交通邮电业占9%,文教科学事业占19%,公用事业占7%,卫生事业占1%,文化事业占3%,农业占8%。其后几年,投资增幅虽有所回落,但投资强度仍然较大。

“重工业优先”战略在重庆“一五计划”建设时期表现得十分突出。整个一五期间,仅国家有关部门在重庆安排的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累计就达8.26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1个,投资5.46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6%以上;其中重工业投资4.91亿元,占工业总投资额的89.9%,轻工业投资仅为5.514万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10.1%。在新建、扩建的100多个工业项目中,重工业项目占了相当比重,长寿电厂、重庆电厂、重庆塑料厂、长寿化工厂、重庆木材综合加工厂、重庆肉联厂、重庆罐头厂等7个项目被纳入全国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工程。除此之外,“一五计划”建设期间,还新辟南桐矿区,建成重庆钢铁公司大平炉、重庆空气压缩机厂、六一O染织厂、重庆热水瓶厂、重庆造纸厂、重庆农具厂、中梁山煤矿等重点工业项目。在这些项目中,重庆钢铁公司大平炉是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的具有近代工业水平的钢平炉,长寿电厂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的水电站。此外,建设厂改扩建等国防军工项目也在一五强力推进实施,为重庆兵器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五时期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重庆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重庆的工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一五计划”在重庆还完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成渝铁路,打通了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联系干道,确立了成渝之间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走向;建成渝碚公路、两路口缆车道、上清寺小什字无轨电车工程,修建了市区主要干道公路,增建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轮渡码头等,构筑起市政基础服务体系;建成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市青年宫、重庆市少年宫、重庆大田湾体育场、枇杷山公园等文化设施,为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基本条件;建成大坪、杨家坪、小龙坎等工业、生活一体化小区,促进了产业工人向城市集聚,推动了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新建和扩建了3个国营农场,修建了3个机械提水工程和16座小型水库,可灌溉农田9万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总之,“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是重庆当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重庆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通过“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重要工商业城市的地位。

案例点评

一五计划是在经济建设任务艰巨,又毫无经验的情况下编制的,如何在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背景下实现它,如何把如汪洋大海的个体经济纳入国家整体计划的轨道,这些难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而我党以有限的资源和经验,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注释】

[1]摘编自新华网《“一五”计划在重庆》http://www.cq.xinhuanet.com/10th/2007-01/21/content_9097128.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