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繁荣时期(年至今)

繁荣时期(年至今)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冷战后联合国体制占主导地位。冷战后,联合国更是在解决民族和种族冲突、领土争端、宗教矛盾和全球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冷战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比以前4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1993年,美俄签署了《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冷战后,新的多边主义和组织产生的速度远远高于此前的40多年。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市场正式启动,欧盟内部逐渐实现了人员、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

四、繁荣时期(1991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多边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主要特点表现为联合国体制占主导地位;新的多边主义和组织不断产生;多边主义具有明确的政策取向。

一是冷战后联合国体制占主导地位。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其他多边组织无法替代的。虽然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着各种国际新秩序之争,甚至某些国家不经联合国授权便对主权国家动武,挑战联合国权威,但是,所有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构想都离不开联合国。[52]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联合国成员的构成和政治力量对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联合国日益成为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深且最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在6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联合国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冷战后,联合国更是在解决民族和种族冲突、领土争端、宗教矛盾和全球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它也从原先单一的国际安全机制演变为综合性、全面性的全球组织。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1)联合国维和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冷战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比以前4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在新时期促进和平的《和平纲领》,并在《和平纲领》精神的指导下为缓解冲突、监督停火、促进谈判、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联合国在组织、监督、协调、核查与选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联合国在促进裁军与军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在联合国的关注下,美俄都已根据第一、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开始削减各自的战略核弹头,表明真正的核裁军已经开始。1993年,美俄签署了《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5年1月,由165个国家签字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向彻底消灭这类毁灭性实战武器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是国际裁军史上的最大成果;1995年4月,有167个签约国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条件无限期延长,这使国际防止核扩散控制机制得以加强;1996年9月,联合国大会第50届会议又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禁止一切核试验,在人类裁军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3)联合国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发展为宗旨之一的联合国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蓝图。督促150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地球物种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项新的国际公约。1995年3月,联合国首次召集11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及65个国家的代表在哥本哈根共同探讨发展问题。会议通过了《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纲领》,并确定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号召所有国际组织、所有国家和人民行动起来,向贫困宣战。60多年过去了,联合国历经时代激烈变化的考验,逐渐走向成熟。在新世纪里,联合国也面临着新的国际和平安全、裁军、全球问题及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挑战,因而必须进行积极的改革,以便发挥新的活力和效能,促进和平、发展、平等、正义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成为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有效工具。

二是新的多边主义和组织不断产生。冷战后,新的多边主义和组织产生的速度远远高于此前的40多年。这期间产生的比较重要的国际组织和机制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洲联盟、亚欧会议、独立国家联合体等。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于1992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条约含有欧洲公民定义、实行统一货币、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务合作等重要内容,赋予欧洲议会以更大权力以及在其他许多方面采取新的和更强有力的行动的可能性。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市场正式启动,欧盟内部逐渐实现了人员、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1995年12月,马德里欧盟首脑会议确定欧元为欧盟未来的统一货币,并确定了1999年1月1日正式进入欧元体系。欧盟不仅要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继续发展,还要进一步朝着政治、军事一体化甚至准国家方向发展。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也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以来对北美经济的贡献很大,扩大了区域内进出口贸易,增加了就业,实现了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会上签署了《圣地亚哥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布正式启动关于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其目标是把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成囊括整个南北美洲的地区性经济组织。此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区域经济论坛。1994年通过的《茂物宣言》确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内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它肩负着促进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大任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坚持自主自愿、灵活性和协商一致的原则,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为建立更加合理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亚太地区国家共同繁荣而继续努力。

非洲联盟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其宗旨是:在非洲国家与人民间实现进一步的统一与团结;维护成员国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加快本大陆政治与社会经济一体化;在涉及本大陆及其人民利益事务方面制定并捍卫非洲共同立场;根据《联合国宪章》及《世界人权宣言》,鼓励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本大陆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发展和促进共同的贸易、防务和外交政策,以确保非洲大陆安全并加强谈判地位;倡导民主原则与制度,促进广泛参政及善治;确保妇女有效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决策;遵照《非洲人权宪章》及其他相关人权文献提倡并保护人权;创造必要条件以使本大陆在全球经济及国际谈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促进各领域合作以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现有及未来的地区经济共同体中协调政策以逐步实现非洲联盟的目标;通过加强对各领域,特别是科技领域的研究,推动本大陆向前发展;与相关国际伙伴合作以根除可预防疾病及提高本大陆健康水平;邀请和鼓励海外非洲裔侨民全面参与非盟建设。亚欧会议于1996年3月正式成立。亚欧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磋商,深化经贸合作,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开展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完善亚欧会议自身建设,不断推动亚欧会议进程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亚欧会议在增强两大洲在各个领域的联系、促进亚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独立国家联合体于1991年12月建立。《独联体章程》规定:独联体以所有成员国的主权平等为基础;独联体不是国家,也不拥有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权力,它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睦邻、族际和谐、信任、谅解和互利合作关系服务;各成员国在国际安全、裁军、军备监督和军队建设方面实行协调的政策,采用包括观察员小组和集体维持和平部队等手段保证独联体内部安全;当成员国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以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各成员国应立即进行协商,协调立场,采取相应措施。

在促进南南合作,协调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立场和步骤中,许多南方国家的经济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美洲共同市场、中非关税和经济同盟、七十七国集团、阿拉伯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海湾合作委员会等。

上述国际组织和机制,有些是在原有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升格的,有些则是完全创新的,还有些机制发生了部分质的变化。总的来讲,这些国际组织和机制的功能作用更强,影响更大。

三是多边主义具有明确的政策取向。这一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多数国家明确将多边主义作为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今世界需要全球采取解决办法的问题不断增加,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单独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而多边主义带来的机遇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使各国受益。”[53]克林顿政府推行的“参与与扩展”战略就是多边主义路线的集中表现。小布什上台后,奉行保守主义的强硬外交路线,单边主义再次回潮。但是从总体上看,美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交替使用的。欧盟25国领导人2004年12月17日举行首脑会议对安南和联合国奉行的多边主义政策表示了“无条件的支持”。会议发表的新闻公报指出:“只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一种有效的多边主义,才能应对世界面临的贫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挑战和艾滋病的挑战。欧盟全面支持联合国在这些领域的工作。欧洲领导人同时向安南担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表示了全力的支持和信任。”公报称,欧盟认为“和平、安全和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与联合国的立场完全一致”。[54]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06年7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的仪式上重申,在国际关系中俄罗斯选择多边外交的道路。[55]李肇星部长2004年4月17日在亚欧外长会议上作了关于多边主义问题的主旨发言,他说:“多边主义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是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最佳途径。”[56]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九部分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中明确提出:“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总体而言,多边主义对各国外交具有战略性意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多边外交,构筑有效的多边主义发展空间,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遏制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随着多边主义的发展,多边主义成为理论研究和政策辩论的一个重要焦点。如前所述,中外学者和政治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当然,冷战后多边主义兴起的原因是与全球化浪潮、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合作的潮流、地区一体化以及制衡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其中,全球化与和平发展合作潮流是最带有根本性的、起长期作用的因素。

纵观多边主义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多边主义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多边主义经历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零星到频繁,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限于某一区域到遍及全球,从被作为工具的多边外交到被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从松散的国际机制到完备的国际组织,从作为暂时妥协、以备再战的手段到作为实现长久和平目标之重要途径的理念等过程。从这些过程可以洞见,多边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的,是与世界潮流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多边主义应当成为当今世界致力于和平与发展、愿意承担国际责任的国家(国际行为体)的政策取向和战略选择,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交工具。

【注释】

[1]John Van Oudenaren.What is“Multilateral”?[J].Policy Review,Feb/ Mar 2003:33-47;Miles Kahler.Multilateralismwith Small and Large Number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mmer 1992,46(3):681-708.

[2]Joanthan D.Tepperman.Some Hard Truths about Multilateralism[J].World Policy Journal,Summer 2004,21(2):27.

[3]John Van Oudenaren.What is“Multilateral”?[J].Policy Review,Feb/ Mar 2003:33-47.

[4]Mark Steyn.For Meaningful Multilateralism[J].International Review,Jul 26,2004(56):14.

[5]Gerard 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mmer 1992,46(3):633-680.

[6]关于扩散的互惠性的讨论,参见:Robert O.Keohane.Reciproc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Winter 1986:1-27;Lisa L.Martin.Interests,Power,and Multilateralism[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utumn 1992,46(4):767.

[7]RobertW.Cox.Multilateralismand World Order[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April 1992,18(2):161-180.

[8]Keith Krause,W.Andy Knight.State,Society and the UNSystem: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ism[M].New York: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5:247.

[9]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10.

[10]Janne E.Nolan.Cooperative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M]//Michael E.Brown et al.America's Strategic Choices(Revised Edition).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0:187.

[11]John Van Oudenaren.What is“Multilateral”?[J].Policy Review.Feb/ Mar 2003:34.

[12]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见:George W.Bush.Effective Multilateralismto Build a Better World:Joint Statement by President GeorgeW.Bush and Prime Minister Tony Blair[J].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Nov 24,2003,39(47);Junius.In Defense of Multilateralism[J].Dissent;Fall2002,49(4);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45-361;叶江.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相互转换——试析多边主义在布什第二任期回归的可能[J].美国研究,2004(4): 59-72.

[13]肖欢容.地区主义及其当代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2): 18-19.

[14]William Diebold.The History and the Issues[M].Diebold.Bilateralism,Multilateralism and Canada in U.S.Trade Policy.Cambridge:Ballinger,for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988:1.

[15]Gerard 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mmer 1992,46(3):561-598.

[16]David T.Twining.Beyond Multilateralism[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8:1-13.

[17]John Van Oudenaren.What is“Multilateral”?[J].Policy Review,February 2003,117:34-35.

[18]Michael G.Schechter.Future Multilateralism: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Framework[M].New York: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9:1-11;Timothy M.Shaw.Towards New Multilateralisms?Globalisation,Anti-Globalisation and the Commonweath[J].Commomweath & Comparative Politics,November 2003,41(3):1-12.

[19]David T.Twining.Beyond Multilateralism[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8:131-144.

[20]L.Alan Winters.Regionalism versus Multilateralism[M].New York: The United Nations,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687,November 1996:6.

[21]Joseph Nye.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Fall 1990:153-171.

[22]Joseph Nye.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Power[J].Dialogue,1990(4):26.

[23]Immanuel Wallerstein.Soft Multilateralism[J].The Nation,Feb 2,2004:14.

[24]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9.

[25]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59.

[26]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Springfield:Merrian-Webster Inc.,Publishers,1993.

[27]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M].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162.

[28]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and State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M].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162.

[29]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M].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5.

[30]Stephen Haggard,Raymond A.Simmons.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7,41(3):492.

[31]Donald Puchala,Raymond Hopkins.International Regimes:Lessons From Inductive Analysi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pring,1982,36(2):247.

[32]Stephen Haggard,Raymond A.Simmons.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7,41(3):495.

[33][德]皮埃尔·德·塞纳尔克朗.规制理论和国际组织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4(2):21.

[34]Stephen D.Krasner.Structural Cause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2(36):186.

[35]Keohane.After Hegemon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64.

[36]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M].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4.

[37]Andreas Hasenclever,Peter Mayer,Volker Rittberger.Thoe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1-14.

[38]Andreas Hasenclever,Peter Mayer,Volker Rittberger.Thoe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4-22.

[39]2005年6月20—2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J].教学与研究,2005(8):8.

[40]陈玉聃.为什么没有古代的多边主义[M]//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六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

[41]刘建飞教授从制度性多边主义视角将多边主义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史前时期、萌芽时期、全球性多边主义形成时期、大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具体内容参见刘建飞《简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国际政治研究,2006(1):122-132。本文参考与借鉴了作者的部分观点。

[42][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128.

[43]GrahamEvans,Jeffrey Newaham.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London:Penguin Books,1998:90.

[44][美]沃尔伍思.威尔逊和他的议和伙伴: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外交[M].纽约:纽约出版社,1986:185.

[45]W.F.Keuhl.Seeking World Order,The United States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o 1920[M].Nashville,1969:271.

[46][美]托马斯·A.贝莱.美国人民外交史[M].纽约:纽约出版社,1964:608.

[47]国际条约集(1917—1923)[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266.

[48]F.H.Hartmann.The Relations of Nation[M].1978:178-182.

[49]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1):11.

[50]转引自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65-266.

[51]钱文荣.关于多边主义、多边外交的几点理论和政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16.

[52]具体内容可以参阅本书第六章有关部分。

[53]丁宝忠.安南强调多边主义重要性(综述)[N].人民日报,2002-09-14.

[54]梁晓华.欧盟支持安南和联合国多边主义[N].光明日报,2004-12-19.

[55]俄罗斯新闻网莫斯科2006年7月25日电。

[56]李肇星在亚欧外长会议上关于多边主义的发言,http://www.chinanews.com/n/2004-04-19/26/427176.html,2004-04-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