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联和社交时代(年至今)

互联和社交时代(年至今)

时间:2024-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的信息传输特点就是速度极快,延时极少,这意味着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在速度上根本无力与互联网抗衡。由于互联网最初主要服务于军事、研究部门,因此也主要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投资建设,并不能用于普通的商业活动。计算机是改变人类生活与生产的革命性设备。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其次,互联网正在重塑零售业。最后,互联网仍在改变其他产业的生产与销售的模式。

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们的生活、众多企业的商业活动都已经被各种网络所覆盖。互联网(internet)的信息传输特点就是速度极快,延时极少,这意味着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在速度上根本无力与互联网抗衡。这也成为了信息社会构建的基础,信息可以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传播和交流,构成了虚拟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的雏形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四所著名大学间的学术交流网络是互联网的前身。互联网构思的诞生让原本彼此隔离的计算机设备可以远距离互联,然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8年,UUCP[1]的概念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随后,新闻组网络系统在UUC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然而,这一阶段的网络并不共享TCP/IP协议,也不被认为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的一部分。直到1989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等学者提出了分类互联网信息协议(后来被称为WWW<World Wide Web>的超文本协议)后,现代互联网才真正开始形成。

由于互联网最初主要服务于军事、研究部门(包括大学),因此也主要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投资建设,并不能用于普通的商业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上的价值被私人企业所认可与逐步应用,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与机构开始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从而打破了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垄断,并真正地开始改变传统的商业与人类生活。这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首先,早期的计算机(通常指的是大型机与中型机)往往只有政府与大型企业才能负担得起。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缺乏计算机这种重要的设备,对互联网的需求也并不迫切;其次,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需要一个稳定、价格低廉的传输网络,世界各国在初期都普遍缺乏这样的技术设施;最后,互联网的应用具有边界效用递增的趋势,早期较小的网络规模并不具备特别的吸引力。

随着个人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政府机构一样,可以通过这种设备获得生产效率的提升。巨大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性能提升以及价格的极速下降,从而使得个人也可以购买和使用这种提升工作效率的设备。计算机是改变人类生活与生产的革命性设备。随着集成电路技术、芯片制造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智能芯片和智能设备的价格越来越低、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稳定性越来越好,这也为传统社会领域的智能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条件。于是乎智能制造、交通等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智能设备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网络开始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给我们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信息,不被地点、时间限制;智能家电产品(如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家庭管家等)让我们可以更加舒心地享受生活。

图1-11 互联网的演化历程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为了迎合互联的需求,电话公司开始通过数字转化和网络升级等方式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单纯的互联网产业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的WEB1.0时代,互联网商业公司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将现有的知识变成互联网上的资源。第一代互联网有诸多共同的特征,表现在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依靠点击量盈利、倾向门户网站或者专业网站等。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其中,Netscape公司开发了互联网上第一个商用浏览器,Yahoo则开发出互联网黄页,而Google通过搜索服务增强了信息的可识别度。

在用户成为信息主体的WEB2.0时代,用户的角色开始变得多样化,部分用户开始同时担任以往独立的两个角色——内容的制造者以及消费者。于是,用户间的交互成为了企业和个人关注的焦点。这与WEB1.0时代用户仅仅通过浏览器进行信息消费截然不同。在WEB2.0时代,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通过Blog等方式自发地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围绕网民互动及个性体验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网络的传媒特性已经被广泛验证。门户网站、电子邮件、Blog、社区、论坛等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和发送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与以前所发生的革命一样,互联网不仅仅成为了媒体的新业态,还对其他产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变革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互联网尽管在技术层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互联网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以通讯技术为首的互联网技术最早影响到与之最为接近的传媒产业。早期缓慢的网速导致互联网只能率先影响对带宽要求不高的纸质媒体,报纸业首当其冲。门户网站可以免费提供多数人所需要的各种新闻,同时这种新闻的速度与数量也要远远地超过传统的纸质报业。这也导致了报纸业传统业态的衰落和新业态的兴起。随着网速的不断提升,IPTV[2]和在线视频开始逐渐兴起,并对传统的电视产业和人们的视频观看习惯产生挑战。YouTube这类视频网站的兴起表明人们的个性化视频生产与需求开始获得技术上的支持。而Netflix等公司开始提供的在线视频点播,开始对传统电视传媒的运作方式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

其次,互联网正在重塑零售业。早期的零售业依赖于固定的地点,而互联网和相关的运输仓储服务改变了这一点。只要通过鼠标轻轻一点,人们就可以在家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与服务。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B2B领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购买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而不再受限于某个固定的地点和时间。

最后,互联网仍在改变其他产业的生产与销售的模式。大规模生产与制造是20世纪初所确定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生产方式,但是在未来,这种方式将会受到巨大的挑战。特别是随着3D打印等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成熟,个性化与小批量的生产可能将成为某些产业新的业态。

我们已经深深地陷入到一个又一个的“社交网络”当中。通过无处不在的图片、视频、运动、阅读等种种社交入口,我们将自己的爱好、需求、欲望与那些现实中或虚拟生活中的朋友们共享。我们放弃了严密的个人隐私保护,将自己呈现在整个世界面前。我们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想法与好友共享,也从中获知好友、陌生人与社区的有趣内容。通过每个人有意无意的参与,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的社交网络逐步被构筑起来。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时代,我们通过千奇百怪的设计软件,寻找与自己某个爱好相投的朋友与伙伴,将自己作为信息的源头和接收器,也让互联网社交变得越来越繁荣。喜欢名牌的潮人可以通过某些专业网站不断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喜欢八卦和小道消息的人可能会聚集在某些网站上胡侃吐槽;担心信息泄露,又想分享动态信息的心态,也催生了“阅后即焚”等一系列致力于隐私保护应用的产生,并让其成为了新的重要社交接口打车软件和专车软件通过位置共享与网络服务,提供了乘客与司机的双向选择与交流,为双方带来了便利;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帮我们收集自身的健康数据,并将在未来某一个时点催生出用户与保健专家间的崭新的社交网络。

图1-12 3D打印技术将重新定义部分制造业

移动互联设备与网络已经成为现在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过随时随地的数据收集与分享,互联网将会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并改变我们与社会交流的方式,YouTube、Twitter、Facebook、微信、陌陌、滴滴、快的、到家等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交网络结构正在快速成型。无论是大众应用,还是小众应用都在寻求着自身的立足之地,并试图建立起基于社交网络所构建的新生态系统。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和创新者在利用现有技术与设备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所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手段更好地解决现有业态存在的问题,迎合消费者突变的需求,通过众多企业的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创造出新的业态。

注释

[1]UUCP,Unix-to-Unix Copy(UNIX至UNIX的拷贝),Unix系统的一项功能,允许计算机之间以存储—转发方式交换e-mail和消息。在Internet兴起之前是Unix系统之间连网的主要方式。

[2]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