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繁荣深化时期(-)

繁荣深化时期(-)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 繁荣深化时期传统词汇学首先要研究什么是词的问题。至于虚词,它虽然既不能称呼事物,也不能表达概念,但仍有自己的意义,它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实词作为事物的名称,它表达概念的这种功能是否也是它的用法呢?在一些情况下,用法同词义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回事。

1.5 繁荣深化时期(1988-2000)

传统词汇学首先要研究什么是词的问题。关于什么是词,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由于各个学派所持的观点不同,因而众说纷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defined words as the smallest significant units of speech”。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A word has two aspects:the external aspect—sound and the internal aspect—meaning”。目前比较通用的说法是“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任何语言中任何词必须首先通过一定的语音形式表示出来。它称呼一定的客观事物,包括动作、现象、特征、数量、关系等,它还要表示一定的概念。

回答了什么是词的问题以后,传统词汇学接下来就是研究词义。关于什么是词义,语言学界一直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词义事物说,该观点认为词义就是词所称呼的事物。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它存在缺陷。很多词义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物体,有时词和词组可以用来称呼相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意义却不相同。由此可见,不能把词义和词所称呼的事物混同起来。为了解决词义事物说的不足,就产生了第二种观点,词义概念说。该观点把词义看成是词所表达的概念,概念说可以弥补事物说的一些明显缺陷。概念说和事物说一样,把词义看成是词本身之外的东西。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其间又有深浅之分,全偏之分,表面与本质之分,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一个词义并不因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概念有所不同而变化。同一个人从小到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某一事物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词义并不因为概念的这种发展而有所不同和变化。因此就产生了第三种观点,词义用法说,即词义就是词的用法。前面两种说法都把词义看成是词本身之外的东西,而且还只能解释实词的意义,不能解释虚词的意义,用法说避免了这两方面的缺陷。词的用法不是词的身外之物,而是它本身的一种属性。至于虚词,它虽然既不能称呼事物,也不能表达概念,但仍有自己的意义,它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它的缺点在于“用法”一词的含义不清。实词作为事物的名称,它表达概念的这种功能是否也是它的用法呢?在一些情况下,用法同词义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回事。这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只说明了问题的一部分。其实,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经过概括而形成词义。

词义的聚合和组合是传统词汇学要研究的第三个问题。词义是同现实中的事物相联系的,它反映了人对客观现实认知的成果,词义同时也可能包含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为了区分词义的这两种内容,语言学中把前者称为词的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可能同其他词的理性意义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语言学家把这种关系称作语义场。语义的聚合关系指在语言系统中,各个语义成分在对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语义场实质上就是有某些共同义素的词群聚合而成的场。语义场内部各个词义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同、相近、相似、相反、相对、相属等聚合关系,构成不同类型的聚合体。语义的组合关系指在语流中各个语义成分通过前后连接而成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词的搭配。词在聚合体中的意义是抽象的、一般的、概括的,但在组合中,词的意义具体化、个别化了。人们在交际中所谈及的事物、现象多数是具体的、个别的、特定的。词在聚合关系中就持相应的语义,又在组合关系中具体化,从而使交际、交流思想成为可能。语义的组合一方面要受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还可能受到词的形态结构影响,同时还要反映这种语言的言语习惯。语义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有密切联系,聚合关系使语义确定化,组合关系使语义具体化。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有机结合,使语义构成有规律、有条理的系统。

词汇组成成了传统词汇学研究的第四个问题。要全面了解词语在交际中的功能,仅从语义的角度分析、研究还不够,必须观察词在整个词汇组成中的地位及其除理性意义之外的各种特性。词汇组成,指的是进入每种语言的全部词语的总和及其内在的系统。一种发达的语言总是拥有丰富而纷繁的词汇,词的数量可达几十万。操某种语言的人不是对词汇组成中的每个词都会认、会用,事实上也不存在这种必要性。一般日常交际所需的词数量不大,一个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经常使用的词不过四五千个,即使是长期从事写作的作家,他们的用词量也是有限的。语言的词汇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词汇进行分析。

词的使用频率是大不相同的,按其使用频率,可分为积极词和消极词两类。有一些词在人们的交际中经常使用,复现率很大,可以称为积极词汇。另外一些词很少使用,复现率很小,可以称为消极词汇。区分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有参考价值,但过去这种区分常常带有主观成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学家运用计算机、语料库进行词频分析,使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的区分有了可靠的基础。统计结果说明,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只有2,000个词。积极词汇所表示的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不论男女老少,在交际中都离不开这些词。消极词汇能为操某种语言的人所理解,但在日常频繁的交际中很少使用。到目前为止,对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的划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计数据作为标准。从事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的人都要牢牢掌握外语中的积极词汇,同时适当地注意扩大消极词汇。

词汇不仅有使用频率的特点,还有使用场合的特点,它们可分为通用词和专用词,专用词又可分为口语词和书面词。通用词指不限于在一定语体中使用的词,它们在书面语体和谈话语体里都适用。专用词与通用词不同,它们是经常用于谈话语体或书面语体的言语,具有口语或书面语色彩,使用不当会产生语体不合,修辞不贴切的情况。口语词通常用于日常生活言语,书面语词则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政论、科技公文体裁等。口语词里包括一部分俗语词,听起来比较土气,不登大雅之堂,但使用在亲朋好友之间,却有亲切和无拘束之感。

词不仅有理性意义,还可表明说话人的情感。按照情感色彩,词可分为中性词和表情词。词可表达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有表示赞赏、夸奖的褒义词,有表示贬斥、厌恶的贬义词,有予人以典雅、庄严印象的高雅词、庄严词,有予人以否定印象的不赞同词,有表示诙谐、戏弄的戏谑词,有表示嘲笑、指责的讥讽词,有传达轻视、鄙弃之意的鄙夷词。凡是表达一定情感色彩的词叫做表情词,不表示说话人特定情感色彩的词叫做中性词。因此,学习外语词汇的时候,不能单纯了解它的理性意义,同时要进一步认识它的语体特点,表情色彩,这才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

词汇组成研究的第四点是按使用范围可分出全民词和非全民词。有些词是操某种语言的人普遍使用,这叫全民词,但并非任何全民词都为每一操该种语言的人熟知和运用。人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决定他们对全民词掌握和运用的多寡。这类词之所以称为全民词,是因为它们通行于操这种语言的整个集体中,不受地区和职业范围的限制。与全民词相对的是非全民词,即受地域、职业、社会集团限制的词。只用于一定地域的词为方言词,表示科学、技术、艺术中特定概念的词为术语,只用于一定社会阶层的词为阶级习惯语,只用于一定行业的词为行业语,只用于一定社会集团的词为集团语和隐语。

词汇组成研究的第五点是词源。按词的来源,词可以分为本族语词和外来词。本族语词是某种语言原有的,按自己的内部规律构成的词,外来词则是从其他语言引进的词。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必然引起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语言接触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引进外来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每种语言里都有数量不等的外来词。在汉语中,一般将外来词与意译词和仿译词区分开来。外来词主要从外语借音,而意译词则主要是借义,词本身还是用本族语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仿译词则是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逐一翻译外语词的语素,不仅引进外语词的意义,而且仿照它的构词关系。吸收外来词是使语言词汇丰富、发展的一种途径。语言中拥有一批外来词,并不表示该语言词汇贫乏,也不会损害语言的民族特色,反而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科学文化的交流。外来词是研究民族发展史,了解与其他民族接触过程的重要材料,也是语言历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传统词汇学在词汇组成中研究的最后一点是按照词汇的发展情况划分为一般词和新词、旧词。词汇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三种现象:一是新词的产生;二是旧词的消亡或被淘汰;三是词的意义发生变化。新词是指语言中新出现的词,新词的产生有两种途径,构成新词和吸收外来词。旧词消亡在文字的语言中和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情况不完全一样。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某些词一旦完全不用,也就永远消失了。在有文字的语言中,这些词可能被记载下来,保留在文献中。旧词一般用于表现某个时代背景、某个历史人物的言语色彩等。有时旧词也用于一定的修辞目的,如表示庄重、典雅或抒情的语气,以及讽刺等情感色彩。

熟语成了传统词汇学研究的第五个问题。熟语指语言中固定的词组和句子,作为现成的语言材料存在和使用。汉语中的熟语内容比英语熟语要丰富,汉语中的一些熟语形式在英语中并不存在。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汉语成语以“四言”为基本特征(英语成语不存在此特征),含义比词复杂,大都具有鲜明的修辞素质的习用性定型词组,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熟语。成语的定型性是指成语的固定化的结构形式和整体化的语义内容相统一。形式的定型化,除了合乎规律的历史演变或修辞性的活用外,成语的说法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既不能任意改变结构,也不能随便加字、减字或换字。

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民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民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谚语和成语都是语言中经常习用的定型性现存词汇,但两者有一些差异。第一,谚语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是相当通俗浅近的说法,成语主要以书面语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文言。因此,有些谚语和成语之间尽管意思相同,文白的区别却很明显。第二,成语往往是一些言简意深,修辞性很强的词组,它多数是以四字为一组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复杂概念的。而谚语是以总结人们的实际经验为主,多以对联式的韵语、短句的形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三,在造句功能上,成语一般充当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一般不独立成句,而谚语往往可以独立成句。第四,成语的定型性很强,它的结构或结构成分不能轻易变动。谚语的定型性却相对较弱,结构或结构成分的变动,一般不影响谚语的表义功能。第五,成语,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成语,从古书上大都可以找到它们形成的来源或出处。所以,它的创造或形成和历代的知识阶层关系密切。谚语恰恰相反,它的创造与流行,与知识阶层关系较浅,而和劳动群众关系很深。

歇后语,俗称“俏皮话”。它是习用口语,风格幽默,是由“比喻语—说明语”两部分组成的定型性语句。这类说法、习用定性后,常常省说后面的“说明语”,故名歇后。歇后语和谚语的区别何在?一是在风格上,歇后语以“幽默”、“俏皮”为基调;谚语以“清新”、“平易”为基调。二是在表达上,谚语主要是说经验、讲道理;歇后语主要是为了把话讲得形象风趣。三是歇后语的结构特点,它有“比喻语—说明语”前后两个部分,说明语是全句的意义所在,但实际用来又可以“歇后”,谚语是结构简练的短句或对联式的韵语,通常不存在歇后的用法。四是歇后语的构成,与“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密切相关,离开这些手法,便失去了歇后语的特点,而谚语的构成,是广泛利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没有这种局限性。

惯用语是语义上完全整体化,结构比较定型的习用词组,也叫“常用语”。惯用语和成语的区别何在?成语是以“四言”为基本形式,惯用语是以“三言”为基本形式的;成语以文雅简洁为基本风格,惯用语以通俗浅易为基本风格;成语的定型性极强,一般不允许有结构变形,惯用语的定型性较弱,往往允许有语法上的扩展式,如动宾结构之间,可以插入定语,“拍马屁”可以说成“拍他的马屁”。尽管结构形式有了扩展,而它的比喻性或引申性意义却不变,在这一点上它既区别于成语,也区别于一般的固定词组。

以上传统词汇学研究的内容受到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少,逐步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阶段的词语意义研究,由过去的单纯集中在同义词语,反义词语的研究扩展到对其他结构组织的全面性研究,研究的角度日趋新颖,词语意义研究朝着跨学科的方向深入开展。语言学理论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认知科学,语用学都渗透到英语词汇研究中,指导着英语词汇研究。

1)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词语意义进行研究。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可以影响语言单位、词汇单位和语法单位,而词汇单位是文化和国情的主要载体。有些词语,文化内涵此有彼无;有些词语,文化内涵各不相同;有些词语,文化内涵完全一致;有些词语,文化内涵有同有异,许多学者从以上各个方面对英语词汇进行研究。黄河清先生于1987年在《现代外语》第2期发表了《试析外来的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悬殊原因》,戚雨村先生于1992年在《外语研究》第2期发表了《语言,文化,对比》,盛兴庆先生于1994年在《上海科技翻译》第4期发表了《论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张爱玲女士于1995年在《外国语》第2期发表了《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等等。

2)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词语意义进行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有两个方面,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差异。差异研究包括一种语言的各种变体之间的差别,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不同在使用语言上的差异,同一语言在不同国家、地区、社会集团中产生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研究各种语言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各种社会因素。宋海燕女士于1988年在《外国语》第2期发表《性别原型及其在两性言语交际能力中的反映》,孔庆成先生于1993年在《外国语》第3期发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面面观》,薛慕煊先生于1997年在《上海大学学报》第1期发表《英语词汇中的性别偏见》,柏子明先生于1999年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权运动对英语的影响》等等。

3)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词语意义进行研究。什么是认知科学?这是一门界定还不十分明确的学科,在1985年召开的第7届认知科学学会年会里,论文涉及认知心理学、语义学、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和人工智能学。这说明认知科学研究的是认知的各个方面,而最根本的是人类的智能系统和它的性质,透彻地了解人类认知的心理表征,王维成先生于1988年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发表《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庄和诚先生于1998年在《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发表《新词语与语用原则》,陈建生先生于2000年在《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发表《现代英语合成词形成的有理性》,更明确地从认知科学,人们的心理表征,语言材料的共识性和人们认知上的共通性,说明合成词的有理性。

4)从其他角度对词语意义进行研究。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汪榕培先生发表《西方学者对词汇学研究现状综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英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5期)。陈建生先生率先提出研究20世纪英语词汇,发表了《20世纪新词词彩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20世纪新创词构词趋势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研究方法和内容不断更新,每月都有新的论文发表,由于本人资料和篇幅有限,不能更多地列举。该时期词汇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出版了不少词汇书籍,但多数是为了学生应试而编写,无多大学术价值。

更可喜的是,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些青年学者,在前辈的指导下积极投身英语词汇研究当中,并已开始取得初步的成果,这一成梯队的研究队伍,保证了研究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也使人们看到了英语词汇研究的未来。21世纪,英语词汇研究方法将不断求新,锐意进取,寻求突破。吸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践,建立自身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将继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即开展对词义演变,词的表层义与深层义,词的逻辑义,词语结构类型与表义功能,词彩意义的语用分析等研究。英语词汇研究将跨学科进行,即与认知学科,语篇学科,心理学科,文体学科结合得更紧密。认知词汇学概论就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词汇进行研究。这种跨学科的边缘研究,符合时代的发展,满足了词汇科学研究的需要,将为该领域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