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时期各国版图变化

春秋时期各国版图变化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把他们传习的书籍称为六经, 即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纪传体以司马迁的 史记 为开端, 此后历代相沿, 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清代阮元的 畴人传, 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唯一传记汇编。因为我国的历史文献异常丰富, 为研究这些文献的需要而产生了众多的辞书。汉朝建立以后, 对文化事业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首先确立了我国藏书史上的皇家藏书制度, 习惯上称之为 “官藏”。
中国古籍文献_旅游文化

(一) 经书

封建社会儒家的主要典籍称为 “经”。 经书, 即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把他们传习的书籍称为六经, 即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汉武帝时专立儒学的 «诗» «书» «易» «礼» «春秋» 五经博士。 到了东汉时期, 又增加了 «论语» «孝经», 是为 “七经”。 唐代初年有 “九经” 之称。 “九经” 实际上是汉武帝时所尊 “五经”的延续。 除 «易经» «诗经» «书经» 之外, «礼» 衍为三, 即 «周礼» «仪礼» «礼记»ꎻ又将解说 «春秋» 的三部书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列之于经。 至太和 (唐文宗李昂年号, 公元827—835年) 年间, 又加上了 «论语» «孝经» 和 «尔雅»,成 “十二经”。 北宋初年, 宋太宗翻刻蜀石经时, 已将 «孟子» 列于经部。 这样, 在唐代十二经的基础上, 加 «孟子» 而成 “十三经”。

(二) 史书

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 史书可分为 “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三大类ꎻ 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 又可分为 “正史” “实录” “制度史” “杂史” “传记” 等类。 编年体以«春秋» (鲁国史) 为起始, 以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为代表, 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加以评论, 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纪传体以司马迁的 «史记» 为开端, 此后历代相沿, 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纪传体以人为纲, 穿插史实, 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纲, 按类组织史料, 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 可以单独成篇, 如 «宋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和清高士奇的 «左传纪事本末» 等。

再说其他史书: “实录” 是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 故称 “实录”, 如汉武帝时就有«禁中起居注»。 “制度史” 一类的史书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书, 这类史书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 他用30多年的时间写成 «通典»。 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还有一类叫 “会要”, 它只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 具有断代史的性质。 德宗时的苏冕首作 «会要», 记述唐高祖至唐德宗九代史实, 后又有杨绍复等人作 «续会要», 记德宗以后史实。 “杂史” 一类的书很多, 其中以东汉赵晔的 «吴越春秋»、 北魏杨衒之的 «洛阳伽蓝记» 和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 等比较重要。 “传记” 一类的史书有汉代刘向的 «列女传», 记述古代妇女的贞烈事迹, 开中国为妇女立传的先河。 清代阮元的 «畴人传», 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唯一传记汇编。

(三) 类书和辞书

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编的 «北堂书钞»。 宋代著名的两大类书: 一是 «太平御览»ꎻ 二是 «册府元龟»。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就是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大类书叫«古今图书集成»。因为我国的历史文献异常丰富, 为研究这些文献的需要而产生了众多的辞书。 东汉许慎编撰的 «说文解字» 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字典, 恐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 «尔雅», 其作者已无考, 一般认为是汉代的著作, 是一种训诂性质的辞书, 不仅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而且是后世字典的雏形。 «广韵», 宋代陈彭年、 邱雍等编撰,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 全书收入26194字, 按韵编排。 后来, 宋代的丁度等人以 «广韵» 为基础, 增补成 «集韵»,收入50000多字。

(四) 方志

“方志” 是 “地方志” 的简称。 所谓地方志, 就是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志” 即 “记” 的意思。 地方志的种类有大多。 全国性的叫 “一统志”, 如 «大元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 等ꎻ 一省的地方志叫 “通志”, 如 «湖北通志» «河南通志»等ꎻ 郡、 州、 府、 县的地方志则分别叫 “郡志” “州志” “府志” “县志”ꎻ 此外还有 “关志” “山志” “寺志” “庙志”, 有的地方还有 “乡志” “村志”。 当然, 地方志的名称也不都叫 “志”, 有的叫 “图经”, 即地图再加上文字说明, 如宋代的 «吴郡图经续记»ꎻ 有的叫“考”, 即 “考证、 研究” 的意思, 如清代的北京地方志叫 «日下旧闻考»。

(五) 官藏与私藏

为了保护和利用古籍, 古人早有藏书之举。 汉朝建立以后, 对文化事业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首先确立了我国藏书史上的皇家藏书制度, 习惯上称之为 “官藏”。 汉桓帝时特设 “秘书监” 一职, 专管收藏艺文图书, 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专职国家图书馆馆长, 以后历代相沿此职。 私藏在我国也是很早的。 据史书记载, 战国名辩学派的代表人物惠施“有书五车”, 算得上是当时的一位藏书家。 东汉中叶造纸术发明推广以后, 书籍的传抄才变得比较方便, 私藏才可能起步发展, 汉末蔡邕才能够家藏万卷。 魏晋以来盛行卷轴抄书,至唐犹然, 书肆也比前代增多, 中唐时的李泌是那时的一位大藏书家, 据说藏书量达30000卷。 明代, 印刷业更加发达, 私藏也更加兴盛,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明清两代著名的藏书楼有浙江宁波的 “天一阁”, 江苏省常熟市的 “汲古阁” 和 “绛云楼”, 山东省聊城市的 “海源阁” 等。

(六) 版本与善本

“版本” 最初的含义, 是指用雕版印刷的书本。 与抄本、 写本相对而言。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图书典籍不断增加,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不同纸张、 不同字体印刷的同一种书大量出现, 于是版本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内容包括了书籍抄印的时代源流、 纸墨刀法、 装帧形式以及书籍的优劣等。 在版本辨别的基础上, 就产生了 “善本”的概念。 善本, 就是好的版本。 今天, 我们对善本的含义规定为 “三性”: 一是因年代久远而具有的 “历史文物性”ꎻ 二是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学术资料性”ꎻ 三是印刷考究、 装帧精美的 “艺术代表性”。

(七) 图书分类

西汉时刘向的 «别录» 是我国最早的 “目录学” 专著。 之后, 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 在 «别录» 的基础上写成 «七略», 就是按性质把书的内容分成七类。 到晋代产生了“四分法”。 “经、 史、 子、 集” 四分法始于魏晋, 被称为 “四部”。 “经部” 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 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ꎻ “史部” 包括了所究、 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ꎻ “子部” 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 法、 农、 医、 天文、 算术等各家著作ꎻ “集部” 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 如诗、 词、 赋、 曲、 散文等。 由于我国的典籍浩瀚, 历代所编的目录便十分复杂,大致说来有 “史志目录” “官修目录” “私家目录” 三大类。 史志目录是指史书中所记载的图书目录ꎻ 官修目录始于刘向父子, 它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图书整理后编写的目录, 如宋代的 «崇文总目»、 明代的 «文渊阁书目» 和清代的 «四库全书总目» 等。 私家目录是由藏书家编纂的目录。

道家与道教

“道家” 与 “道教” 常被混为一谈, 其实它们有很大的区别。 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道家是由老子、 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 在春秋末年创立, 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 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 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 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 庄子、 杨朱、 列子等。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 张陵、 张鲁等。 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 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 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 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1 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述、 总结与拓展。

2 查阅关于古代科举制的资料, 思考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

注: 由学生对上面所学知识进行复述、 总结与拓展。 鼓励学生课外自查资料。 建议在该知识讲授结束时布置, 在下一次课开始时进行。

本项目主要介绍了旅游从业者应该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其中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概述、 历代官制科举、 中国古代称谓、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科技文化、 旅游历史文化等知识。

1. 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 姓氏是如何产生的?

华夏五千年: http://www.bbshuaxia.cn/

中国历史文化网: http://www.zhls.org/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wenbao.net/

中华五千年网: http://www.zh5000.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