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永久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方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一)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

农业环境保护是通过制定政策、颁布法律等措施保护由水域、空气、土壤、气候、植被等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维护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使之不受污染、破坏,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农业生产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只有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永久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大气、农作物、野生动植物以及水生生物等。

(二)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防治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和遏制人为生态环境破坏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目标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还不强。面对严峻的农业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并重的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目标,改善农业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

1.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

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的监测和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解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方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2.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较大规模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现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推行田间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生态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源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和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8.发展循环农业,推动节能减排

(1)发展循环农业

①循环农业的概念

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②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做法

第一,抓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

紧紧围绕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强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动态管理,加强改造中低产田。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优化配置肥料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第二,抓好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以农业为主体,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对接,促进农民增收。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第三,抓好农业生物质产业

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适宜地区发展能源作物种植,积极开发生物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作物秸秆、生活污染、污水、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等。开展农作物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和秸秆气化的试点。同时,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特点,通过开发冬闲田、盐碱地、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资源,稳步发展甜高粱、甘蔗、木薯等非粮食能源作物。

第四,抓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育,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保护,使严重退化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江河源头的草原植被有所恢复;实施禁渔期制度,开展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增值。不断提高资源的质量,增强资源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农村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

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大力推广免耕或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实施各种类型的秸秆还田、节水保墒、保温防寒、生态间作等节约高效的耕作制度。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的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技术及装备,加快更新淘汰高耗能农业机械、老旧渔船和装备。推广应用复式联合作业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减少作业环节和次数,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推广节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节能,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的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住房。

第二,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适度发展能源作物

抓好农村沼气建设,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逐步普及农村户用沼气;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在人畜分离、实现小区集中养殖的村庄,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热、秸秆气化、过腹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业资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坚持“不与人争地、不与地争粮”的原则,利用大量宜农宜林荒山、荒坡、盐碱地种植甜高粱、甘蔗、木薯等非粮能源作物,发挥其对我国能源供给的补充作用。科学制定主要能源作物发展规划,建设能源作物专用良种的引进、选用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大型能源企业引导带动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生产。

第三,积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

我国农村蕴藏有丰富的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在农村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应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采取有力的扶持政策,克服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障碍,大力发展适宜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村社区、企业和农户使用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向农民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

第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淘汰“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开展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加强重点区域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积极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体系,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